重生七零卖大菜,人生赢家定是我 第106节
“再说老三,平时不说的时候,人都在天上飘着呢!我喊打喊骂的,也没见他哪天长记性啊!”
其实淑美和书超有时候很像,都不是什么乖宝宝,只不过小姑娘比小男孩更会撒娇耍赖点,又或者因为是老幺,林淑美看眼色的本领一流,
但凡大人有不认同的迹象,她就知道这事儿不能做,会瞬间舔着脸笑,来个滑铲道歉,让你想气都起不起来。
而不像老三,老三的性子更像后来沈春花在看电视时候听到的一句歌词——老子命硬学不来弯腰!
就算被鸡毛掸子抽在了屁股上,那也要站直了哭!就算是哭!也得哭得全村最响!这才是真汉子!
你就说说,就这德行!林国庆能看着他不来气嘛!
沈春花深深的叹了口气,再一次觉得孩子多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第201章第201章上香】
这还是一家人第一次集体出游,本来说好是要去烧头香的,不过路上看见了不少同样挎着篮往夏西山赶的人,篮子里还会露出几根红艳艳的蜡烛,关键人家都有交通工具,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的都有。
林家7个人,人数过多,只能腿着去,想想是肯定赶不上头香了,那索性就慢慢走吧,顺便看看风景。
等到了山脚下,其实也才八点多,偏生乡下人起得都早,尤其是年初一惦记着要上香的,更早。
“好多人啊!”赶超兄弟俩穿着小号军大衣站在山脚下的路对面,看着陆陆续续上山的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路边一排也已经蹲着各种扁担箩筐的小摊贩了。
“大年初一早上就来卖萝卜?谁要啊……”梁生娣伸着脖子从头开始望起,
“……年糕也拿来卖……谁家没有……”
“那篮子盖的那么严实,谁知道里面放的什么,还怎么做生意啊……”
“香烛元宝……不能吃……”
……
“妈……”林国庆汗颜,说好的爬山上香呢?不是刚从家里吃饱了出来的?才一个多小时吧!
“人家开门做生意的,没您想要的,您也别在人面前说啊!大年初一吵起来怎么办!”
梁生娣撇撇嘴,“你当我傻啊!我哪里跑人家面前说了?不就站在这边嘀咕嘛!”
“行了行了,咱们快上去吧!”沈春花催促着,还把肘弯处的篮子塞到了林国庆手里,“你拎会儿,我拎的都累死了!”
林国庆:……不是,刚才出门问她要的时候,是谁说不用帮忙的?现在这又是嫌弃他不贴心了吗?!
今天的山上看着人多,也就是和前面十几年相比,要是跟后来的三四十年比起来,那就是洒洒水,平时节假日的程度。
沈春花记得那会儿听几个孩子说,为了点到头香,有多少人年三十在家吃完年夜饭就跑山上寺庙门口熬夜打地铺来着?结果门一开,发现本地几个土豪早就睡在里面禅房了,头香根本轮不到门外的人。
然后夏西山上的主持就被投诉举报了。
再后来,寺门年三十晚上不关了,无论贫富,你们自己抢吧!那人就太多了,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那咋办,收门票吧!平时本地人凭身份证免费,外地人收10块钱的山门,到年三十那天晚上直接拉到200块钱一个人,这价钱要一直持续到初三结束。
但也没清净几年,大家赚得多了,200也不算什么了。关键是都花钱了,更想烧到好香了不是?那就很容易引发斗殴事件了,于是再后来,派出所还得派人去值班……
有一年过年她很想去凑凑热闹,结果被老二硬生生劝住了,说——妈,根本看不到什么热闹,你就只能看到人头,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都不行,后面人会推着你走的,你那么大把年纪了,还是别去了……
倒是现在,沈春花慢悠悠的爬着山,虽然山道崎岖难走,没有后来政府改造过的青石板台阶好走。
但起码还能有心情停下来扭头看看山下,和家里人说笑着,山下好像又有一大家子来了,顺便呵斥几句两个小的,山道上不要跑。
她们先去了趟最近的尼姑庵,林国庆没进去,就在外面等着。庵庙很小,只有两个年纪看着比梁生娣还大的师太在敲着木鱼。
和其他香客一样,沈春花带着梁生娣和孩子们,给最中间的大菩萨上了香,然后围着殿摆了一圈便退出去了,然后再继续往上爬。
“妈妈,刚才那两个师太,就是给二牛妈妈剃头发的吗?”林书赶小声问道。
“应该是的吧,也没看见还有其他人,怎么了?”
林书赶摇摇头,又点点头,“没什么,就是……她们不跟家人一起过年吗?都是剃头发出家,二牛妈妈不就在家过年的。”
“那不一样。”沈春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没记错的话,那俩师太都在山上很多年了,没人见过她们的亲属,要是有的话,肯定会有所耳闻。
“二牛妈只是剃了头发,还没有正式出家,她有家庭,肯定在家里一起过年。庵里的师太们是正式出家了的,她们……应该没有家人了。不在这里还能去哪里?”
“啊……没有家人了啊……”这也太惨了,林书赶张了张嘴,回头往下去看那已经变小了的尼姑庵,然后双手合十微微弯腰,
“阿弥陀佛,佛祖会保佑她们的。”
林国庆在边上看的有点欣慰,真好,家里又多了个虔诚的信徒,心念佛祖总比百无禁忌要好得多。
他发誓,此处绝对没有内涵他妈!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纵使这寺庙灰扑古旧,很多角落还有乱石坍塌,也挡不住他占地面积够大,院落也不少。当年的香火也是旺盛至极的。
这寺据说东汉的时候就在了,几千年来,几经烧毁又几经民间集资重建,风头紧的那十年里,也曾寺宇毁圮,佛徒还俗,但都挺过来了。
改开后,就陆陆续续有好些人家出钱出力,一点点的修缮殿宇,塑佛造像,所以现在看起来已经精神很多了。
有好些人家上完香从里面挎着空篮子出来,沈春花催着大家赶紧进去,先找大雄宝殿。
林国庆像一个工具人一样跟在沈春花身后,要香了伸手,要蜡烛了伸手,要火柴了还是伸手。
沈春花负责的虔诚的代表全家求佛祖保佑,平安健康富贵吉祥。
而林国庆就得时不时的提点一下一家老小,正儿八经的顺序和规矩,蜡烛要插在外面的,香要进里面,别踩门槛!我说了别踩门槛!听见没!老三!
淑美!靠左边走,别直不楞登的往前冲!跪完大菩萨后再跪小菩萨,从左往右绕……妈!你别反着走!也别走回头路啊!!!
其实现在还没几座殿正儿八经能拜的,大部分都还关着门,还没钱修缮的,就是这么一圈下来,林国庆觉得比出去讨债跑一圈都累!
【第202章第202章尝尝得了】
走出最后一座殿的时候,门口放着个功德箱,与殿里的不同,这个更大,边上还贴着张纸,大致意思就是筹款修庙的,不管多少都是功德。
林国庆想掏钱,一张十块的才露出一个角,就被沈春花按了回去。
“……你出来上个香还带那么多钱?”
林国庆“啊”了一声,“不是出来玩吗?我怕孩子们有看上的东西想买,那总得带够钱嘛!大过年的,也不好扫了他们的兴。”
沈春花剐了他一眼,然后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张两块的塞进了功德箱。
“先给两块的,要是今年顺利,说明菩萨保佑了。到时候再来捐笔大的,就当是还愿,给的多说不定还能刻个名字。”
林国庆被自己媳妇儿的话给惊到了,“给笔大的?”这得有多大才能到刻名的程度啊!有那钱买辆车该有多……
接收到了媳妇儿的眼风,林国庆赶紧露出一排上牙来,表示媳妇儿说的都对。
终于算是上完香了,最开心的还得是梁生娣,她今天就是为了出来逛吃逛吃的,上香不过就是借口。
不过,上山容易下山难,说的就是现在未经改造过的山路,陡峭处,上下落脚点就那么几块小石头,爬上来的时候不觉得怕,等要下去了,恨不得四肢着地爬下去。
“不来了,再也不来了……你说在山脚下逛逛多好,干嘛非得爬上来啊……”梁生娣不开心的嘟囔着,最先下去的林国庆还得小心的扶着他妈,提醒她别摔了。
等爬下山,一上一下的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梁生娣摸着肚子说她快饿死了。
还好,这会儿路边的卖吃的人又多了些,一点点逛过去。
“麻糖!”林淑美指着一个篮子惊喜的叫了起来,后面坐在小板凳上的老太太眼睛皱的跟菊花似的,笑着招呼道,
“小姑娘要来点伐?昨天才做的!”
麻糖是用糯米、绵白糖、芝麻、花生仁等食材制成的,基本都是过年前后才会有人出来卖,因为平时要一下子凑齐那么多东西,着实有点难。更何况不便宜,平时也舍不得买。
林淑美摸了摸自己口袋,转头看向家里其他人,想问问大家要不要吃,她今天带了五毛钱,一人一块还是买得起的。
结果梁生娣上来就是,“来一斤!”
一……沈春花赶紧上前,“妈!你不是想都逛一圈,看见什么都尝一尝吗?一斤太多了,吃不完的!”
“怎么吃不完了?吃不完带回去啊!明天初二玉兰她们要来,她家那么多人呢!”
“我过年前有买花生糖和奶糖……”
她这儿还没说完呢,那边卖麻糖的老太婆已经手脚麻利的给称斤包好递了过来,“哦呦现在天气那么冷,多买点在家慢慢吃也可以的嘛!”
梁生娣很认同她的话,掏钱就付,甚至都不记得要砍价。
沈春花:……行吧,反正都是您自个儿辛辛苦苦赚的。
有梁生娣带头,四个小屁孩逛得都乐疯了,看见什么想吃的,只要问问他们奶奶想不想吃,奶奶要是想吃,就会多买,奶奶要是不想吃,也会少买。
反正多少都是能尝到的。
站在一个卖糕团的摊子面前,梁生娣差点就想说每种来一斤了,这会是被沈春花真给按死了。
“妈!这是糯米!全糯米!你忘记上次你们吃清明粿吃多撑到的那个晚上了?桔红糕猪油糕这种,放明天就硬了不好吃了,买一点尝一尝得了!”
积食是真的难受,梁生娣想到上次大半夜还在哎呦,也是心有余悸,想了想便改口变成了,每种来一两,尝尝算了。
林国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拎着的篮子里已经放满了各种糕点了,这一老四小可真会吃……
“春花?”隔了三四个摊位边上还有个卖煮玉米的摊子,前面站着个男人和一个小孩,小孩手上拿着根玉米在啃。男人伸出脑袋来朝林家看了半天才确定,“真是你?”
“沈支书?”沈春花快步走了过去,这不是沈家村的村支书吗?他大过年的从隔壁肃县跑这里来上香啊?
沈支书搓了搓手,笑的憨憨。“大年初一又不做客,没啥事就带着孩子出来转转。这不,看见吃的就不肯挪了,家里玉米堆起来了也没见他要吃,非得在外面花这个钱!”
谁说不是呢!没见的她身后那几个也是这种德行!沈春花非常能感同身受,两人站一起聊了一会儿家常,
“对了,有件事要跟你说一下,还是年前的事情了,你们那儿有段路,大家都忙着就一直喊人过来跟你说。”
沈支书说起这个还有点犹豫,沈春花有点预感,便也没磨叽,
“您说!”
“就是你爹妈留的那块地吧,其实也算是你二哥的了。就那几亩地,他不种,也没人种,今年那地的公粮都没交,沈夏生又破罐子破摔就说没钱,到最后还是村里给贴出去的!”
沈支书说到这就心疼,虽然几亩地的公粮不算多,但也是村里真金白银掏出去的,
“所以啊,村里就把那地收回去了,打算过完年直接算进村里公田,起码有人种。
你爹妈不在了,秋生也算是……嫁出去了,这几年也都没回来过。夏生那德行,我寻思着你们家总得有个人知道这事儿,不然我怕到时候……”
到时候沈夏生上下嘴皮子一搭,跑出去说村里占了他家的地,就有够让人心烦的了。
其实把地回收这事儿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就算他去上访都没什么好说的,就怕人家不跟你讲法律。乡下人为了点田地,拉一帮远近不明的亲戚回来打打杀杀,千百年来都是常见的事情。
所以沈支书才想着要提前说一声,主要还是因为沈秋生不在这里了,不然也轮不到跟沈春花说。他也没办法,沈家5个孩子,除去沈夏生,到现在有事竟然就只能找到个沈春花。
虽然已经出嫁了,但好歹也是这家的姑奶奶。真要说道起来,也能帮忙做个证。
其实淑美和书超有时候很像,都不是什么乖宝宝,只不过小姑娘比小男孩更会撒娇耍赖点,又或者因为是老幺,林淑美看眼色的本领一流,
但凡大人有不认同的迹象,她就知道这事儿不能做,会瞬间舔着脸笑,来个滑铲道歉,让你想气都起不起来。
而不像老三,老三的性子更像后来沈春花在看电视时候听到的一句歌词——老子命硬学不来弯腰!
就算被鸡毛掸子抽在了屁股上,那也要站直了哭!就算是哭!也得哭得全村最响!这才是真汉子!
你就说说,就这德行!林国庆能看着他不来气嘛!
沈春花深深的叹了口气,再一次觉得孩子多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第201章第201章上香】
这还是一家人第一次集体出游,本来说好是要去烧头香的,不过路上看见了不少同样挎着篮往夏西山赶的人,篮子里还会露出几根红艳艳的蜡烛,关键人家都有交通工具,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的都有。
林家7个人,人数过多,只能腿着去,想想是肯定赶不上头香了,那索性就慢慢走吧,顺便看看风景。
等到了山脚下,其实也才八点多,偏生乡下人起得都早,尤其是年初一惦记着要上香的,更早。
“好多人啊!”赶超兄弟俩穿着小号军大衣站在山脚下的路对面,看着陆陆续续上山的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路边一排也已经蹲着各种扁担箩筐的小摊贩了。
“大年初一早上就来卖萝卜?谁要啊……”梁生娣伸着脖子从头开始望起,
“……年糕也拿来卖……谁家没有……”
“那篮子盖的那么严实,谁知道里面放的什么,还怎么做生意啊……”
“香烛元宝……不能吃……”
……
“妈……”林国庆汗颜,说好的爬山上香呢?不是刚从家里吃饱了出来的?才一个多小时吧!
“人家开门做生意的,没您想要的,您也别在人面前说啊!大年初一吵起来怎么办!”
梁生娣撇撇嘴,“你当我傻啊!我哪里跑人家面前说了?不就站在这边嘀咕嘛!”
“行了行了,咱们快上去吧!”沈春花催促着,还把肘弯处的篮子塞到了林国庆手里,“你拎会儿,我拎的都累死了!”
林国庆:……不是,刚才出门问她要的时候,是谁说不用帮忙的?现在这又是嫌弃他不贴心了吗?!
今天的山上看着人多,也就是和前面十几年相比,要是跟后来的三四十年比起来,那就是洒洒水,平时节假日的程度。
沈春花记得那会儿听几个孩子说,为了点到头香,有多少人年三十在家吃完年夜饭就跑山上寺庙门口熬夜打地铺来着?结果门一开,发现本地几个土豪早就睡在里面禅房了,头香根本轮不到门外的人。
然后夏西山上的主持就被投诉举报了。
再后来,寺门年三十晚上不关了,无论贫富,你们自己抢吧!那人就太多了,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那咋办,收门票吧!平时本地人凭身份证免费,外地人收10块钱的山门,到年三十那天晚上直接拉到200块钱一个人,这价钱要一直持续到初三结束。
但也没清净几年,大家赚得多了,200也不算什么了。关键是都花钱了,更想烧到好香了不是?那就很容易引发斗殴事件了,于是再后来,派出所还得派人去值班……
有一年过年她很想去凑凑热闹,结果被老二硬生生劝住了,说——妈,根本看不到什么热闹,你就只能看到人头,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都不行,后面人会推着你走的,你那么大把年纪了,还是别去了……
倒是现在,沈春花慢悠悠的爬着山,虽然山道崎岖难走,没有后来政府改造过的青石板台阶好走。
但起码还能有心情停下来扭头看看山下,和家里人说笑着,山下好像又有一大家子来了,顺便呵斥几句两个小的,山道上不要跑。
她们先去了趟最近的尼姑庵,林国庆没进去,就在外面等着。庵庙很小,只有两个年纪看着比梁生娣还大的师太在敲着木鱼。
和其他香客一样,沈春花带着梁生娣和孩子们,给最中间的大菩萨上了香,然后围着殿摆了一圈便退出去了,然后再继续往上爬。
“妈妈,刚才那两个师太,就是给二牛妈妈剃头发的吗?”林书赶小声问道。
“应该是的吧,也没看见还有其他人,怎么了?”
林书赶摇摇头,又点点头,“没什么,就是……她们不跟家人一起过年吗?都是剃头发出家,二牛妈妈不就在家过年的。”
“那不一样。”沈春花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没记错的话,那俩师太都在山上很多年了,没人见过她们的亲属,要是有的话,肯定会有所耳闻。
“二牛妈只是剃了头发,还没有正式出家,她有家庭,肯定在家里一起过年。庵里的师太们是正式出家了的,她们……应该没有家人了。不在这里还能去哪里?”
“啊……没有家人了啊……”这也太惨了,林书赶张了张嘴,回头往下去看那已经变小了的尼姑庵,然后双手合十微微弯腰,
“阿弥陀佛,佛祖会保佑她们的。”
林国庆在边上看的有点欣慰,真好,家里又多了个虔诚的信徒,心念佛祖总比百无禁忌要好得多。
他发誓,此处绝对没有内涵他妈!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纵使这寺庙灰扑古旧,很多角落还有乱石坍塌,也挡不住他占地面积够大,院落也不少。当年的香火也是旺盛至极的。
这寺据说东汉的时候就在了,几千年来,几经烧毁又几经民间集资重建,风头紧的那十年里,也曾寺宇毁圮,佛徒还俗,但都挺过来了。
改开后,就陆陆续续有好些人家出钱出力,一点点的修缮殿宇,塑佛造像,所以现在看起来已经精神很多了。
有好些人家上完香从里面挎着空篮子出来,沈春花催着大家赶紧进去,先找大雄宝殿。
林国庆像一个工具人一样跟在沈春花身后,要香了伸手,要蜡烛了伸手,要火柴了还是伸手。
沈春花负责的虔诚的代表全家求佛祖保佑,平安健康富贵吉祥。
而林国庆就得时不时的提点一下一家老小,正儿八经的顺序和规矩,蜡烛要插在外面的,香要进里面,别踩门槛!我说了别踩门槛!听见没!老三!
淑美!靠左边走,别直不楞登的往前冲!跪完大菩萨后再跪小菩萨,从左往右绕……妈!你别反着走!也别走回头路啊!!!
其实现在还没几座殿正儿八经能拜的,大部分都还关着门,还没钱修缮的,就是这么一圈下来,林国庆觉得比出去讨债跑一圈都累!
【第202章第202章尝尝得了】
走出最后一座殿的时候,门口放着个功德箱,与殿里的不同,这个更大,边上还贴着张纸,大致意思就是筹款修庙的,不管多少都是功德。
林国庆想掏钱,一张十块的才露出一个角,就被沈春花按了回去。
“……你出来上个香还带那么多钱?”
林国庆“啊”了一声,“不是出来玩吗?我怕孩子们有看上的东西想买,那总得带够钱嘛!大过年的,也不好扫了他们的兴。”
沈春花剐了他一眼,然后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张两块的塞进了功德箱。
“先给两块的,要是今年顺利,说明菩萨保佑了。到时候再来捐笔大的,就当是还愿,给的多说不定还能刻个名字。”
林国庆被自己媳妇儿的话给惊到了,“给笔大的?”这得有多大才能到刻名的程度啊!有那钱买辆车该有多……
接收到了媳妇儿的眼风,林国庆赶紧露出一排上牙来,表示媳妇儿说的都对。
终于算是上完香了,最开心的还得是梁生娣,她今天就是为了出来逛吃逛吃的,上香不过就是借口。
不过,上山容易下山难,说的就是现在未经改造过的山路,陡峭处,上下落脚点就那么几块小石头,爬上来的时候不觉得怕,等要下去了,恨不得四肢着地爬下去。
“不来了,再也不来了……你说在山脚下逛逛多好,干嘛非得爬上来啊……”梁生娣不开心的嘟囔着,最先下去的林国庆还得小心的扶着他妈,提醒她别摔了。
等爬下山,一上一下的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梁生娣摸着肚子说她快饿死了。
还好,这会儿路边的卖吃的人又多了些,一点点逛过去。
“麻糖!”林淑美指着一个篮子惊喜的叫了起来,后面坐在小板凳上的老太太眼睛皱的跟菊花似的,笑着招呼道,
“小姑娘要来点伐?昨天才做的!”
麻糖是用糯米、绵白糖、芝麻、花生仁等食材制成的,基本都是过年前后才会有人出来卖,因为平时要一下子凑齐那么多东西,着实有点难。更何况不便宜,平时也舍不得买。
林淑美摸了摸自己口袋,转头看向家里其他人,想问问大家要不要吃,她今天带了五毛钱,一人一块还是买得起的。
结果梁生娣上来就是,“来一斤!”
一……沈春花赶紧上前,“妈!你不是想都逛一圈,看见什么都尝一尝吗?一斤太多了,吃不完的!”
“怎么吃不完了?吃不完带回去啊!明天初二玉兰她们要来,她家那么多人呢!”
“我过年前有买花生糖和奶糖……”
她这儿还没说完呢,那边卖麻糖的老太婆已经手脚麻利的给称斤包好递了过来,“哦呦现在天气那么冷,多买点在家慢慢吃也可以的嘛!”
梁生娣很认同她的话,掏钱就付,甚至都不记得要砍价。
沈春花:……行吧,反正都是您自个儿辛辛苦苦赚的。
有梁生娣带头,四个小屁孩逛得都乐疯了,看见什么想吃的,只要问问他们奶奶想不想吃,奶奶要是想吃,就会多买,奶奶要是不想吃,也会少买。
反正多少都是能尝到的。
站在一个卖糕团的摊子面前,梁生娣差点就想说每种来一斤了,这会是被沈春花真给按死了。
“妈!这是糯米!全糯米!你忘记上次你们吃清明粿吃多撑到的那个晚上了?桔红糕猪油糕这种,放明天就硬了不好吃了,买一点尝一尝得了!”
积食是真的难受,梁生娣想到上次大半夜还在哎呦,也是心有余悸,想了想便改口变成了,每种来一两,尝尝算了。
林国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拎着的篮子里已经放满了各种糕点了,这一老四小可真会吃……
“春花?”隔了三四个摊位边上还有个卖煮玉米的摊子,前面站着个男人和一个小孩,小孩手上拿着根玉米在啃。男人伸出脑袋来朝林家看了半天才确定,“真是你?”
“沈支书?”沈春花快步走了过去,这不是沈家村的村支书吗?他大过年的从隔壁肃县跑这里来上香啊?
沈支书搓了搓手,笑的憨憨。“大年初一又不做客,没啥事就带着孩子出来转转。这不,看见吃的就不肯挪了,家里玉米堆起来了也没见他要吃,非得在外面花这个钱!”
谁说不是呢!没见的她身后那几个也是这种德行!沈春花非常能感同身受,两人站一起聊了一会儿家常,
“对了,有件事要跟你说一下,还是年前的事情了,你们那儿有段路,大家都忙着就一直喊人过来跟你说。”
沈支书说起这个还有点犹豫,沈春花有点预感,便也没磨叽,
“您说!”
“就是你爹妈留的那块地吧,其实也算是你二哥的了。就那几亩地,他不种,也没人种,今年那地的公粮都没交,沈夏生又破罐子破摔就说没钱,到最后还是村里给贴出去的!”
沈支书说到这就心疼,虽然几亩地的公粮不算多,但也是村里真金白银掏出去的,
“所以啊,村里就把那地收回去了,打算过完年直接算进村里公田,起码有人种。
你爹妈不在了,秋生也算是……嫁出去了,这几年也都没回来过。夏生那德行,我寻思着你们家总得有个人知道这事儿,不然我怕到时候……”
到时候沈夏生上下嘴皮子一搭,跑出去说村里占了他家的地,就有够让人心烦的了。
其实把地回收这事儿都是有事实依据的,就算他去上访都没什么好说的,就怕人家不跟你讲法律。乡下人为了点田地,拉一帮远近不明的亲戚回来打打杀杀,千百年来都是常见的事情。
所以沈支书才想着要提前说一声,主要还是因为沈秋生不在这里了,不然也轮不到跟沈春花说。他也没办法,沈家5个孩子,除去沈夏生,到现在有事竟然就只能找到个沈春花。
虽然已经出嫁了,但好歹也是这家的姑奶奶。真要说道起来,也能帮忙做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