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卖大菜,人生赢家定是我 第102节
我正在思考,什么样的男人才配得上我的三妮
【第193章第193章赚钱不就是为了能在这种时候享受吗】
这媒是没法做了,三妮那番话,直接挖断了她在棉花田里媒婆人缘。
不过她正好乐得清静,一天天的,都叨扰她学习了!
沈春花和林国庆第二天一大早就拿着钱去村委签下了那块地,长15米,宽19米的地,都算是划给他们了,里面爱盖屋子盖屋子,圈院子圈院子。
林国庆今天也不上班,直接拎着锄头想去挖地基了,给沈春花看的汗颜。
“你不是说这屋子要好好盖来着?怎么又搞得跟以前盖土屋差不多了?倒是喊几个人一起去啊!不对,你先喊上泥瓦师傅啊!你会挖什么啊!”
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林国庆有点兴奋过头了,扔下了锄头又想直接跑出去喊人,还是沈春花拉住他,让她跟着自己三轮一块出去得了。
今天的蛋还没送呢,顺便自己还要去县里重新下定一下砖瓦,还想去问问定钢筋水泥要多久。现在的屋子大多数都还是土房子,但这几年钢筋水泥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大妮她们那屋,就已经用上了,的确看着更加扎实。
她先把林国庆在乡里放下,然后送完了蛋,按照刚才他给的地址,找到了砖瓦窑。
青砖黛瓦建好后是真好看,但是生产的时候也是真脏真累。
砖窑在县郊,一走进厂子里,放眼望去就是地上排得整整齐齐的青砖,在那儿晾晒。这会儿天冷了,砖晒得时间也得久一点,堆得就更高了。
大冬天的,好几个光着膀子,一身腱子肉的男人在边上上下搬着砖,再边上点,则是高高的黏土堆,有人拿着架子在做土胚子,还有人一趟趟的把做好的土胚子搬进窑里烧……
沈春花找了师傅,说昨天有个叫林国庆的来订过砖,自己是他媳妇儿,想再加一点。
具体加多少呢?
沈春花又拿出了昨天画的鬼画符,师傅皱着眉看了半天,还真看了个七七八八。
她就是嘛!这种事还是得交给专业人士!
不过订砖瓦还要看面积多大呢?师傅又问了长宽高,拿过另外一张纸,就着沈春花的鬼画符,给重新画了一遍,还在屋子画上标了数字。
最后再拿算盘一算。
大概是需要三万块砖不到,1600片瓦。瓦是两毛钱一片,青砖比红砖贵,红砖只要3分钱一块,青砖说是要6分,但青砖比红砖大比红砖长。这样下来就2000块钱去了。
那么多砖瓦,三轮车和拖拉机是肯定不够用了,师傅问了一下地址,说是在四河村,皱眉挠了半天脑袋,
“你们到时候能再付点路费吗?我去借辆卡车过来给你们送去。这车子都得送好几趟。”
沈春花很爽快的点头,“当然可以!到时候您让师傅跟我说就行了!”
然后再接着跑下一家,水泥25元一吨、沙石10元一立方,最贵的还得是钢筋,每吨700元左右。
她们家要是想盖一个单层面积120平左右的小二层,还有那院子一圈的平房和围墙,水泥起码要订个10吨,那钢筋基本上就需要个七八吨了。
关键是这么多的量,要在短时间内到手,还得托老石给开后门,不然人家肯定是公用优先。
光这个开销,5000多块钱没了。要是直接用现在外面最流行的预制板楼房,不用钢筋,怕是能省下一半的钱来。
但沈春花偏生不想省这个钱,因为真的不太安全,还容易开裂。
大妮家的沙石都是王勇带着他兄弟们自己挑的,砖用的也都是红砖,省下了不少钱。不过沈春花就不打算省这个钱了,他家就没什么能干这种重体力活的人。
赚钱不就是为了能在这种时候享受吗?
她一咬牙一跺脚,通通定下!至于玻璃窗,倒是再说吧,今天花钱花多了,她心绞痛。
等她再回到村里,就看见孩子们正在认真做作业,而林国庆无精打采的坐在边上看他们做作业。
“诶?你不是去请师傅干活了吗?怎么又坐这儿发呆了?”
林国庆抬了抬头,恹恹的说道,
“泥瓦师傅说,动土是大事,不能这么随便的,得挑黄道吉日。”
“哦,所以哪天是黄道吉日?”
“昨天。”
沈春花:……
“难不成后面就没有了?”
“那肯定是有的,不过要等到下个月初九了。”
今天是农历十月二十九,农历十月的最后一天,明天才是冬月初一,要等到初九,林国庆就觉得好漫长啊……
沈春花撇撇嘴,“也就九、十天的事情,等等就等等呗,反正我们也不可能在年前搬进去。这两天你去村里喊喊人不是刚好。”
“你不懂……这种天气,十天前后的功夫,那地能变硬很多,到时候打起桩子来都麻烦得多。”林国庆摇摇头,还是很可惜这十天的时间。
“那有什么办法?你要是说一定要今天动,我倒是没什么意见。就怕下次发生了什么不吉利的事情,人家说都是因为我们没挑好日子,那以后十几二十年里,都能当反面教材拉出来溜了。”
说起来这个家里,最传统最迷信的应该还是林国庆才是,沈春花和梁生娣就差没出门介绍自己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了。
但是为了融入这个社会,不被当成异类,鬼神之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林国庆也没办法,只能等着,倒是吃完午饭后跑出去串门子去了,问问有没有人闲着能帮忙盖屋的。
进厂了的肯定没空,田间地头的其实都有点年纪了的,不过问题不大,只要不是七老八十的,村里人干点这种活都算在行。
等梁生娣回来的时候,林国庆基本已经找齐人了。
沈春花中午看着她摇着满满一艘船的笋出去的,还以为要到挺晚才能卖完回来,没想到她今天回来的还算早,自己都还没开始做晚饭呢。
这两天地里没活了,老太太生活特别规律,上午上山挖冬笋,中午眯一会儿就撑船出村,有空了在哪条河上捞几条鱼上来,没空了把货卖完就拍拍屁股回家。
晚上吃完饭,就开始给孩子们分零食,都是她在河集上买的,自己吃一部分,再留一部分带回家。
赚到了钱,必须得花点出去,不然对不起她自己的肚子。
——————————
改开以后,农村形式一片大好,新建住宅日益增多,然后木材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农房建设结构材料国家是推荐走钢筋混凝土路子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安徽、上海等地,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混凝土农房构件,并积极发展预应力冷拔丝混凝土构件的生产。
——农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发展现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农村建筑研究所王光辉《建筑技术通讯(施工技术)》1982年04期
谁懂啊家人们!为了写小说,资料都查到知网去了!还好七八十年代的文献下载好像不收钱,不然哭死我
【第194章第194章你说这男人要来干嘛!】
梁生娣之前还说想要攒钱下来当个富老太太,逢年过节哪个孙辈叫的甜她就一个红包丢出去说,“赏!”
林国庆说这个难度其实挺大的,毕竟八成都赏给肚子了。
不过老太太开心就好,这两年她上蹿下跳的干活,虽然黑了点,瘦了点,但人看起来倒是比以前咸鱼躺的时候要精神的多。
梁生娣今天带回来一碗盐带鱼,端进灶间让沈春花做来加进晚餐里。
现在的盐带鱼还是按块卖的,2毛钱一块,梁生娣买了14块,说是一人两块,给沈春花看的哭笑不得。
“妈,这带鱼咸的很,一块就能下半碗饭了,咱还有别的菜呢!要不先做一半?”
“我要吃两块的!你就不能多烧点饭?每人吃两碗饭,不就干完了?”说着梁生娣又啧了一声,
“你上次也说10条油桐鲞一起烧太多了,分成了两天,结果我到最后都在啃骨头了。这碗带鱼都做完!”
上次一餐五条油桐鲞,梁生娣一人就干完了2条,其他六个人吃3条,但她没撒谎,她就是觉得没吃够。
也不是没吃饱,是没吃够,就算那天再来两条她可能也干的完。
梁老太太的吃饭要求和她自己做饭的时候一样——量大管饱就行。
“行行行,那我都煎了!”人都强烈要求了,沈春花当然得遵循这买菜人的意见,就是在煮饭的时候,顺手多加了一大勺米,并且在煎带鱼之前用水又冲又洗了好久。
结果还是咸了。
两个小子平时就是要吃两碗饭的人,就着咸带鱼,又多加了一碗。连淑英淑美今天都多添了半碗饭。
“妈,这带鱼好咸啊!”老三边吐槽,边大口扒着饭,顺手再拖一筷子青菜进嘴里匀一下咸味,主打一个三不误。
“海鱼本来就有咸味,腌久了就是这样的,其实早上过泡饭最好了。”林国庆边吃边说,然后就得到了沈春花的吐槽,
“大早上的就吃鱼,你也不嫌腥得慌!”
她这么说林国庆就不同意了,
“咸鱼过泡饭不是很正常的嘛?你还嫌弃上了?上次是谁做的鱼杂粥?再说了,没得吃的时候,咱们这一日三餐都是鱼!是不是啊!妈!”
梁生娣还在嘬带鱼骨头,闻言头也不抬的说,“一看你就真没饿着过,你都说了是没得吃的时候了,还会有鱼给你剩下?做梦呢!”
林国庆:?!
“我记得我十一二岁那会儿,不就全国粮荒吗?那会儿咱们家吃的不就都是鱼?”
“那会儿早点去捞还是有的,后来大家也就都捞完了,剩下那点小鱼,塞牙缝都不够的。”骨头嗦完了,桌上一扔,大概也是觉得有点咸,梁生娣也是扒了一大口饭。
“再说了,那会儿就是天不好,老下雨发大水,所以庄稼都淹死了。但我们这儿,只要手上有田,人没被水冲走的,当官的不要瞎搞,裤腰带勒紧点还是能活的。”
“真饿死人的时候,你压根没见过。”
“啥时候啊?42年吗?”林国庆听老人提过的,42年北边闹灾,很多人跑这里来逃荒,那会儿还打仗,乌泱泱的到处都一团乱。
连几个孩子都放慢了吃饭的速度,眼睛盯着奶奶看,就想听故事呢。
“你还没生呢,倒是你姐已经在了,建国前就没哪天有好日子过……”
说着说着梁生娣的音调也就慢慢下去了,并且不乐意说了,那时候多苦啊!跟现在比起来和地狱没什么区别。
回忆个屁啊!就不能让她好好吃饭!
林国庆还想张嘴问一下,结果被沈春花在桌子底下踩了一脚,剐了他一眼,并且无声的用嘴型表示——闭嘴!
没事干为啥要去戳人家肺管子?其实刚才林国庆说起那三年粮荒的时候,她就不高兴了,因为那会儿沈家差点饿死的,就是她们姐妹几三个。
回忆!回忆!回忆你个老南瓜!
林国庆被踩的龇牙咧嘴的,回头看向四个孩子还得装作没事,
“看什么看!还不快吃饭!你们作业写完了吗!”
赶英超美:……
好不容易等到初九那天,泥瓦师傅带着他的徒弟,林国庆领着约好的男人们一起来到新宅基地上的。
吉时一到,先放了两串鞭炮热闹热闹。
【第193章第193章赚钱不就是为了能在这种时候享受吗】
这媒是没法做了,三妮那番话,直接挖断了她在棉花田里媒婆人缘。
不过她正好乐得清静,一天天的,都叨扰她学习了!
沈春花和林国庆第二天一大早就拿着钱去村委签下了那块地,长15米,宽19米的地,都算是划给他们了,里面爱盖屋子盖屋子,圈院子圈院子。
林国庆今天也不上班,直接拎着锄头想去挖地基了,给沈春花看的汗颜。
“你不是说这屋子要好好盖来着?怎么又搞得跟以前盖土屋差不多了?倒是喊几个人一起去啊!不对,你先喊上泥瓦师傅啊!你会挖什么啊!”
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林国庆有点兴奋过头了,扔下了锄头又想直接跑出去喊人,还是沈春花拉住他,让她跟着自己三轮一块出去得了。
今天的蛋还没送呢,顺便自己还要去县里重新下定一下砖瓦,还想去问问定钢筋水泥要多久。现在的屋子大多数都还是土房子,但这几年钢筋水泥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大妮她们那屋,就已经用上了,的确看着更加扎实。
她先把林国庆在乡里放下,然后送完了蛋,按照刚才他给的地址,找到了砖瓦窑。
青砖黛瓦建好后是真好看,但是生产的时候也是真脏真累。
砖窑在县郊,一走进厂子里,放眼望去就是地上排得整整齐齐的青砖,在那儿晾晒。这会儿天冷了,砖晒得时间也得久一点,堆得就更高了。
大冬天的,好几个光着膀子,一身腱子肉的男人在边上上下搬着砖,再边上点,则是高高的黏土堆,有人拿着架子在做土胚子,还有人一趟趟的把做好的土胚子搬进窑里烧……
沈春花找了师傅,说昨天有个叫林国庆的来订过砖,自己是他媳妇儿,想再加一点。
具体加多少呢?
沈春花又拿出了昨天画的鬼画符,师傅皱着眉看了半天,还真看了个七七八八。
她就是嘛!这种事还是得交给专业人士!
不过订砖瓦还要看面积多大呢?师傅又问了长宽高,拿过另外一张纸,就着沈春花的鬼画符,给重新画了一遍,还在屋子画上标了数字。
最后再拿算盘一算。
大概是需要三万块砖不到,1600片瓦。瓦是两毛钱一片,青砖比红砖贵,红砖只要3分钱一块,青砖说是要6分,但青砖比红砖大比红砖长。这样下来就2000块钱去了。
那么多砖瓦,三轮车和拖拉机是肯定不够用了,师傅问了一下地址,说是在四河村,皱眉挠了半天脑袋,
“你们到时候能再付点路费吗?我去借辆卡车过来给你们送去。这车子都得送好几趟。”
沈春花很爽快的点头,“当然可以!到时候您让师傅跟我说就行了!”
然后再接着跑下一家,水泥25元一吨、沙石10元一立方,最贵的还得是钢筋,每吨700元左右。
她们家要是想盖一个单层面积120平左右的小二层,还有那院子一圈的平房和围墙,水泥起码要订个10吨,那钢筋基本上就需要个七八吨了。
关键是这么多的量,要在短时间内到手,还得托老石给开后门,不然人家肯定是公用优先。
光这个开销,5000多块钱没了。要是直接用现在外面最流行的预制板楼房,不用钢筋,怕是能省下一半的钱来。
但沈春花偏生不想省这个钱,因为真的不太安全,还容易开裂。
大妮家的沙石都是王勇带着他兄弟们自己挑的,砖用的也都是红砖,省下了不少钱。不过沈春花就不打算省这个钱了,他家就没什么能干这种重体力活的人。
赚钱不就是为了能在这种时候享受吗?
她一咬牙一跺脚,通通定下!至于玻璃窗,倒是再说吧,今天花钱花多了,她心绞痛。
等她再回到村里,就看见孩子们正在认真做作业,而林国庆无精打采的坐在边上看他们做作业。
“诶?你不是去请师傅干活了吗?怎么又坐这儿发呆了?”
林国庆抬了抬头,恹恹的说道,
“泥瓦师傅说,动土是大事,不能这么随便的,得挑黄道吉日。”
“哦,所以哪天是黄道吉日?”
“昨天。”
沈春花:……
“难不成后面就没有了?”
“那肯定是有的,不过要等到下个月初九了。”
今天是农历十月二十九,农历十月的最后一天,明天才是冬月初一,要等到初九,林国庆就觉得好漫长啊……
沈春花撇撇嘴,“也就九、十天的事情,等等就等等呗,反正我们也不可能在年前搬进去。这两天你去村里喊喊人不是刚好。”
“你不懂……这种天气,十天前后的功夫,那地能变硬很多,到时候打起桩子来都麻烦得多。”林国庆摇摇头,还是很可惜这十天的时间。
“那有什么办法?你要是说一定要今天动,我倒是没什么意见。就怕下次发生了什么不吉利的事情,人家说都是因为我们没挑好日子,那以后十几二十年里,都能当反面教材拉出来溜了。”
说起来这个家里,最传统最迷信的应该还是林国庆才是,沈春花和梁生娣就差没出门介绍自己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了。
但是为了融入这个社会,不被当成异类,鬼神之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林国庆也没办法,只能等着,倒是吃完午饭后跑出去串门子去了,问问有没有人闲着能帮忙盖屋的。
进厂了的肯定没空,田间地头的其实都有点年纪了的,不过问题不大,只要不是七老八十的,村里人干点这种活都算在行。
等梁生娣回来的时候,林国庆基本已经找齐人了。
沈春花中午看着她摇着满满一艘船的笋出去的,还以为要到挺晚才能卖完回来,没想到她今天回来的还算早,自己都还没开始做晚饭呢。
这两天地里没活了,老太太生活特别规律,上午上山挖冬笋,中午眯一会儿就撑船出村,有空了在哪条河上捞几条鱼上来,没空了把货卖完就拍拍屁股回家。
晚上吃完饭,就开始给孩子们分零食,都是她在河集上买的,自己吃一部分,再留一部分带回家。
赚到了钱,必须得花点出去,不然对不起她自己的肚子。
——————————
改开以后,农村形式一片大好,新建住宅日益增多,然后木材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农房建设结构材料国家是推荐走钢筋混凝土路子的。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安徽、上海等地,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混凝土农房构件,并积极发展预应力冷拔丝混凝土构件的生产。
——农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发展现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农村建筑研究所王光辉《建筑技术通讯(施工技术)》1982年04期
谁懂啊家人们!为了写小说,资料都查到知网去了!还好七八十年代的文献下载好像不收钱,不然哭死我
【第194章第194章你说这男人要来干嘛!】
梁生娣之前还说想要攒钱下来当个富老太太,逢年过节哪个孙辈叫的甜她就一个红包丢出去说,“赏!”
林国庆说这个难度其实挺大的,毕竟八成都赏给肚子了。
不过老太太开心就好,这两年她上蹿下跳的干活,虽然黑了点,瘦了点,但人看起来倒是比以前咸鱼躺的时候要精神的多。
梁生娣今天带回来一碗盐带鱼,端进灶间让沈春花做来加进晚餐里。
现在的盐带鱼还是按块卖的,2毛钱一块,梁生娣买了14块,说是一人两块,给沈春花看的哭笑不得。
“妈,这带鱼咸的很,一块就能下半碗饭了,咱还有别的菜呢!要不先做一半?”
“我要吃两块的!你就不能多烧点饭?每人吃两碗饭,不就干完了?”说着梁生娣又啧了一声,
“你上次也说10条油桐鲞一起烧太多了,分成了两天,结果我到最后都在啃骨头了。这碗带鱼都做完!”
上次一餐五条油桐鲞,梁生娣一人就干完了2条,其他六个人吃3条,但她没撒谎,她就是觉得没吃够。
也不是没吃饱,是没吃够,就算那天再来两条她可能也干的完。
梁老太太的吃饭要求和她自己做饭的时候一样——量大管饱就行。
“行行行,那我都煎了!”人都强烈要求了,沈春花当然得遵循这买菜人的意见,就是在煮饭的时候,顺手多加了一大勺米,并且在煎带鱼之前用水又冲又洗了好久。
结果还是咸了。
两个小子平时就是要吃两碗饭的人,就着咸带鱼,又多加了一碗。连淑英淑美今天都多添了半碗饭。
“妈,这带鱼好咸啊!”老三边吐槽,边大口扒着饭,顺手再拖一筷子青菜进嘴里匀一下咸味,主打一个三不误。
“海鱼本来就有咸味,腌久了就是这样的,其实早上过泡饭最好了。”林国庆边吃边说,然后就得到了沈春花的吐槽,
“大早上的就吃鱼,你也不嫌腥得慌!”
她这么说林国庆就不同意了,
“咸鱼过泡饭不是很正常的嘛?你还嫌弃上了?上次是谁做的鱼杂粥?再说了,没得吃的时候,咱们这一日三餐都是鱼!是不是啊!妈!”
梁生娣还在嘬带鱼骨头,闻言头也不抬的说,“一看你就真没饿着过,你都说了是没得吃的时候了,还会有鱼给你剩下?做梦呢!”
林国庆:?!
“我记得我十一二岁那会儿,不就全国粮荒吗?那会儿咱们家吃的不就都是鱼?”
“那会儿早点去捞还是有的,后来大家也就都捞完了,剩下那点小鱼,塞牙缝都不够的。”骨头嗦完了,桌上一扔,大概也是觉得有点咸,梁生娣也是扒了一大口饭。
“再说了,那会儿就是天不好,老下雨发大水,所以庄稼都淹死了。但我们这儿,只要手上有田,人没被水冲走的,当官的不要瞎搞,裤腰带勒紧点还是能活的。”
“真饿死人的时候,你压根没见过。”
“啥时候啊?42年吗?”林国庆听老人提过的,42年北边闹灾,很多人跑这里来逃荒,那会儿还打仗,乌泱泱的到处都一团乱。
连几个孩子都放慢了吃饭的速度,眼睛盯着奶奶看,就想听故事呢。
“你还没生呢,倒是你姐已经在了,建国前就没哪天有好日子过……”
说着说着梁生娣的音调也就慢慢下去了,并且不乐意说了,那时候多苦啊!跟现在比起来和地狱没什么区别。
回忆个屁啊!就不能让她好好吃饭!
林国庆还想张嘴问一下,结果被沈春花在桌子底下踩了一脚,剐了他一眼,并且无声的用嘴型表示——闭嘴!
没事干为啥要去戳人家肺管子?其实刚才林国庆说起那三年粮荒的时候,她就不高兴了,因为那会儿沈家差点饿死的,就是她们姐妹几三个。
回忆!回忆!回忆你个老南瓜!
林国庆被踩的龇牙咧嘴的,回头看向四个孩子还得装作没事,
“看什么看!还不快吃饭!你们作业写完了吗!”
赶英超美:……
好不容易等到初九那天,泥瓦师傅带着他的徒弟,林国庆领着约好的男人们一起来到新宅基地上的。
吉时一到,先放了两串鞭炮热闹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