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他咽下口中的食物,看着两个气鼓鼓的外甥,语气平和,甚至带着点欣慰,“陛下真好。如此厚恩,用心良苦。”
霍彦面无表情,从紧抿的唇缝里冷冷挤出一个字,“呵。”
霍去病同样面无表情,声音更冷,“呵!”
卫青觉得姓卫姓霍无甚区别,可霍彦和霍去病却不这么觉得。若他们姓卫,便是卫家血脉相连的继承人,天然一体,无人会质疑忠诚。而外甥?终究隔了一层,说白了,如果现在他俩姓卫,谁都不会觉得儿子会背叛老子,而外甥会不会,可不一定。
这便是足以致命的疑虑!
原本卫家有舅舅这定海神针,又有他们兄弟俩这尚且出色的继承人,明眼人都知道往那里投。现在刘彻这一手釜底抽薪,卫氏从内部直接割裂。优秀的领袖失去了法理上最有力的继承人,而出色的继承人没有了庇护,根基不稳。
好了,卫家得观望观望,太子得观望观望,毕竟大汉的外威下场可都不怎么样。毕竟,强如窦婴、田蚡等外戚,又有几人得以善终?
再赐冠军侯府,彻底分个清楚,使其拥有独立的府邸、僚属班底。更甚者,把霍家也拆开,分文分武,互相制衡。
好一个帝王心术!好一个分而治之!
霍彦看着舅舅那浑然未觉、甚至为陛下“用心良苦”而欣慰的模样,他眼珠灵动一转,脸上倏然绽开一个春花般明媚灿烂的笑容,几步轻盈地蹭到卫青身边,一屁股挨着他坐下,伸手就扯住了舅舅玄色深衣那宽大的云纹锦缎袖口。
“舅舅~” 他拖长了调子,带着十二分的委屈,“兄长在长安得了陛下亲赐的金窝银窝,雕梁画栋的冠军侯府,哪里还看得上咱们府上我那间漏风的小破屋子呀。我回去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了,孤苦伶仃的,多可怜呐。我去你府上住,行不行嘛?”
陛下啊,你若不动,我自己就会避嫌,可现在,怎可让你轻易如愿?
卫青被这突如其来的撒娇弄得一怔,随即失笑,粗糙的大手拍了拍霍彦的手背“傻孩子,你的屋子,舅舅何时让人动过?一直给你留着呢,日日有人打扫,炭盆都备着,就等你回去。”
他语气里满是长辈的纵容。
霍彦笑靥更深,杏眼弯成了月牙儿,手上却更用力地摇晃着卫青的胳膊,语出惊人,“那我回去呀,就跟阿母说,,把我这霍字也改了,随母姓卫!卫彦,卫彦……舅舅您听听,是不是也挺顺耳的?比那劳什子霍彦好听多了!舅舅,您说好不好?”
他仰起那张小白脸,把大眼睛尽量眨巴得清澈又无辜。
卫青:……
他手里的半块蒸饼差点脱手滚落。这小子……简直是无法无天!胡闹起来没个边际了!
霍彦不依不饶,几乎要把卫青的胳膊摇散架:“舅舅您不喜欢阿言了吗?我姓卫不好吗?以后我就是卫彦了!跟舅舅一个姓,这才叫真正的亲上加亲,血脉相连呐!”
卫青看着眼前这张写满“天真无邪”和“理直气壮”的小白脸,一时竟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哭笑不得地连连摇头。
唉,小反骨仔生气了,让陛下去愁吧,他才不管。
旁边一直抱臂而立、面沉如水的霍去病,他放下环抱的手臂,大步走到霍彦身边,不由分说地伸手,拍了拍霍彦的肩,唇边溢出一丝笑意。他的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喙的强势。
“用不着那么麻烦,回长安先改姓。”
“至于那冠军侯府……”
他目光扫过案几上那卷在灯光下流光溢彩、却又冰冷刺目的五彩圣旨,如同看着一件无关紧要的摆设。
“不要了。”
官,他当了,幼弟,他不分,舅舅,他不分。
什么都要。
他全都要!
霍彦:……,果是我阿兄,比我还能添堵。
这下,轮到卫青彻底失语了。他看着眼前这两个胆大包天、既要名位又要亲情、浑然不惧陛下的糟心外甥,只觉得一阵阵头痛欲裂,彻底无言以对。
算了,听陛下的,反正以他之尊荣,这俩小子死不了,况且他有钱,可以以金偿命。
第109章 长安有风
漠北的春天,来得迟缓而吝啬。铅灰色的天空低垂,凛冽的朔风卷过枯黄与零星新绿交织的广袤草原,发出呜咽般的嘶鸣,偶尔卷起细碎的沙砾,抽打在低矮的毡帐上。
曾经控弦数十万、令汉家天子寝食难安的匈奴王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弥漫不散的衰败气息。单于伊稚斜授首,王族争位,内耗不休。汉军统帅卫青如磐石般坐镇后方,而那位年轻的将领霍去病,更是不时如同鬼魅般率铁骑掠过草原边缘,每一次马蹄声都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在残存的匈奴贵族心头。如此重压之下,这盘踞草原数百年的巨兽,终于从内部开始崩裂。一部分认为他们应投降汉朝,另一部分以匈奴单于阏氏为首的匈奴残存的贵族却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北迁!
从把刘邦困于白登山的冒顿单于开始,匈奴与汉朝已经缠斗几百年,在这期间,匈奴也陆续收留了东胡、月氏等周边部族。细算下来,草原部落统一在单于旗下已经有几百年。只是现在,这个东起辽东、西至西域的庞大游牧帝国,支离破碎。
归降与北迁的部族分歧越来越大。
匈奴地的一处毡帐。
匈奴地界本就昼短夜长,加之匈奴现今的困窘,居处采光都很将就,这一帐子匈奴贵族围着一盏油灯坐着。帐内光线昏暗,仅靠中央一盏粗陶油灯提供微弱的光明。灯芯燃烧发出噼啪轻响,跳动的火苗将围坐一圈的匈奴贵族身影扭曲地投射在粗糙的毡壁上。
空气浑浊,混杂着浓重的羊膻味、皮革气息、未散的血腥。
争论已持续了许久。一方是主张归降汉朝的“归降派”,他们声音疲惫,眼神中充满了对富庶长安的渴望和对持续战争、匮乏生活的恐惧。另一方则决意北迁,不为汉奴。
汉使张骞,身着汉家使节常服,手持象征国威的旌节,静静地坐在归降派一侧。他面容沉静,与周围那些被风霜刻满皱纹、被苦难磨砺得粗粝不堪的匈奴贵族相比,显得过于“白净”,如同蒙尘明珠落入砾石堆中,格格不入,却又异常醒目。
又一次激烈的争吵爆发,双方用急促的匈奴语各执己见,唾沫横飞。张骞不动如山,只垂眸看着手中旌节上系着的旄牛尾,就在这嘈杂声中,他敏锐的耳朵捕捉到帐外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沉稳、矫健,每一步都带着力量感。脚步声停在帐前,外面传来一片压抑着敬畏的、齐刷刷的问候声。
来了。张骞在心里道。
帐帘猛地被掀开!
一股裹挟着冰碴的朔风灌入帐内,那盏本就微弱的油灯火苗剧烈摇曳,骤然缩小如豆,帐内瞬间陷入更深的昏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所有人的争吵戛然而止,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
一个身影逆着帐外灰白的天光,立在门口。她身形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削,裹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磨损的狼皮大氅。单于家族在族人中间有很大的威信,几乎接近于皇族。而眼前这位大阏氏,伊稚斜的妻子乌木珠,她拥有自己的部众、广袤的牧场和成群的牛羊,是草原上真正握有实权的母狼。北迁之议,正是由她提出,并迅速凝聚了一批不甘臣服的追随者。
她的出现,帐内无论归降派还是犹豫者,此刻都下意识地、带着敬畏地,向她行了一个简朴而郑重的匈奴礼。
张骞握住旌节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发白。他微微侧首,用眼角的余光向那身影瞥去。
这一瞥,饶是见多识广、历经磨难的博望侯,心中也忍不住泛起一丝惊愕的涟漪。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匈奴生死存亡之际,能挺身而出、凝聚人心、主张举族北迁的,竟是一位女子!
听见匈奴贵族对这个女子的称呼,大阏氏。
她是伊稚斜的妻子,不,应该称呼她为乌木珠。
乌木珠抬步走了进来。帐帘落下,隔绝了寒风,油灯瞬然亮起,她手下的人添了灯,或许是为了维护匈奴最后的体面,灯格外多,格外亮,照亮了她已不年轻的脸,与匈奴贵族们相似的,粗糙,皱纹,疲惫,只是她的眼睛还没有浑浊,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凝聚在了这双眼睛里,凶狠得仿佛要扯下一块肉来。
困兽犹斗。
张骞的手紧握。
乌木珠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缓缓扫过神色各异的众人,最终落在了张骞身上。她嘴角勾起一个极其生硬、毫无笑意的弧度,用带着浓重口音,生涩却异常清晰的汉语,一字一顿地说道。
“远来的不速之客,阴狠的汉人,离开我的草原,滚出我的毡帐。”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驱逐意味。
张骞缓缓起身。他手握旌节,神色平静无波,用流利而标准的匈奴语回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匈奴战败,单于授首。我主天子仁德,不以尔等昔日之卑鄙为忤,愿以礼相待。许尔等保留财产,举族迁往天下最富庶安乐之地——长安。夫人既不识时务,冥顽不灵。既如此,归降之事,作罢。夫人,请自便。”
霍彦面无表情,从紧抿的唇缝里冷冷挤出一个字,“呵。”
霍去病同样面无表情,声音更冷,“呵!”
卫青觉得姓卫姓霍无甚区别,可霍彦和霍去病却不这么觉得。若他们姓卫,便是卫家血脉相连的继承人,天然一体,无人会质疑忠诚。而外甥?终究隔了一层,说白了,如果现在他俩姓卫,谁都不会觉得儿子会背叛老子,而外甥会不会,可不一定。
这便是足以致命的疑虑!
原本卫家有舅舅这定海神针,又有他们兄弟俩这尚且出色的继承人,明眼人都知道往那里投。现在刘彻这一手釜底抽薪,卫氏从内部直接割裂。优秀的领袖失去了法理上最有力的继承人,而出色的继承人没有了庇护,根基不稳。
好了,卫家得观望观望,太子得观望观望,毕竟大汉的外威下场可都不怎么样。毕竟,强如窦婴、田蚡等外戚,又有几人得以善终?
再赐冠军侯府,彻底分个清楚,使其拥有独立的府邸、僚属班底。更甚者,把霍家也拆开,分文分武,互相制衡。
好一个帝王心术!好一个分而治之!
霍彦看着舅舅那浑然未觉、甚至为陛下“用心良苦”而欣慰的模样,他眼珠灵动一转,脸上倏然绽开一个春花般明媚灿烂的笑容,几步轻盈地蹭到卫青身边,一屁股挨着他坐下,伸手就扯住了舅舅玄色深衣那宽大的云纹锦缎袖口。
“舅舅~” 他拖长了调子,带着十二分的委屈,“兄长在长安得了陛下亲赐的金窝银窝,雕梁画栋的冠军侯府,哪里还看得上咱们府上我那间漏风的小破屋子呀。我回去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了,孤苦伶仃的,多可怜呐。我去你府上住,行不行嘛?”
陛下啊,你若不动,我自己就会避嫌,可现在,怎可让你轻易如愿?
卫青被这突如其来的撒娇弄得一怔,随即失笑,粗糙的大手拍了拍霍彦的手背“傻孩子,你的屋子,舅舅何时让人动过?一直给你留着呢,日日有人打扫,炭盆都备着,就等你回去。”
他语气里满是长辈的纵容。
霍彦笑靥更深,杏眼弯成了月牙儿,手上却更用力地摇晃着卫青的胳膊,语出惊人,“那我回去呀,就跟阿母说,,把我这霍字也改了,随母姓卫!卫彦,卫彦……舅舅您听听,是不是也挺顺耳的?比那劳什子霍彦好听多了!舅舅,您说好不好?”
他仰起那张小白脸,把大眼睛尽量眨巴得清澈又无辜。
卫青:……
他手里的半块蒸饼差点脱手滚落。这小子……简直是无法无天!胡闹起来没个边际了!
霍彦不依不饶,几乎要把卫青的胳膊摇散架:“舅舅您不喜欢阿言了吗?我姓卫不好吗?以后我就是卫彦了!跟舅舅一个姓,这才叫真正的亲上加亲,血脉相连呐!”
卫青看着眼前这张写满“天真无邪”和“理直气壮”的小白脸,一时竟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哭笑不得地连连摇头。
唉,小反骨仔生气了,让陛下去愁吧,他才不管。
旁边一直抱臂而立、面沉如水的霍去病,他放下环抱的手臂,大步走到霍彦身边,不由分说地伸手,拍了拍霍彦的肩,唇边溢出一丝笑意。他的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喙的强势。
“用不着那么麻烦,回长安先改姓。”
“至于那冠军侯府……”
他目光扫过案几上那卷在灯光下流光溢彩、却又冰冷刺目的五彩圣旨,如同看着一件无关紧要的摆设。
“不要了。”
官,他当了,幼弟,他不分,舅舅,他不分。
什么都要。
他全都要!
霍彦:……,果是我阿兄,比我还能添堵。
这下,轮到卫青彻底失语了。他看着眼前这两个胆大包天、既要名位又要亲情、浑然不惧陛下的糟心外甥,只觉得一阵阵头痛欲裂,彻底无言以对。
算了,听陛下的,反正以他之尊荣,这俩小子死不了,况且他有钱,可以以金偿命。
第109章 长安有风
漠北的春天,来得迟缓而吝啬。铅灰色的天空低垂,凛冽的朔风卷过枯黄与零星新绿交织的广袤草原,发出呜咽般的嘶鸣,偶尔卷起细碎的沙砾,抽打在低矮的毡帐上。
曾经控弦数十万、令汉家天子寝食难安的匈奴王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弥漫不散的衰败气息。单于伊稚斜授首,王族争位,内耗不休。汉军统帅卫青如磐石般坐镇后方,而那位年轻的将领霍去病,更是不时如同鬼魅般率铁骑掠过草原边缘,每一次马蹄声都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在残存的匈奴贵族心头。如此重压之下,这盘踞草原数百年的巨兽,终于从内部开始崩裂。一部分认为他们应投降汉朝,另一部分以匈奴单于阏氏为首的匈奴残存的贵族却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北迁!
从把刘邦困于白登山的冒顿单于开始,匈奴与汉朝已经缠斗几百年,在这期间,匈奴也陆续收留了东胡、月氏等周边部族。细算下来,草原部落统一在单于旗下已经有几百年。只是现在,这个东起辽东、西至西域的庞大游牧帝国,支离破碎。
归降与北迁的部族分歧越来越大。
匈奴地的一处毡帐。
匈奴地界本就昼短夜长,加之匈奴现今的困窘,居处采光都很将就,这一帐子匈奴贵族围着一盏油灯坐着。帐内光线昏暗,仅靠中央一盏粗陶油灯提供微弱的光明。灯芯燃烧发出噼啪轻响,跳动的火苗将围坐一圈的匈奴贵族身影扭曲地投射在粗糙的毡壁上。
空气浑浊,混杂着浓重的羊膻味、皮革气息、未散的血腥。
争论已持续了许久。一方是主张归降汉朝的“归降派”,他们声音疲惫,眼神中充满了对富庶长安的渴望和对持续战争、匮乏生活的恐惧。另一方则决意北迁,不为汉奴。
汉使张骞,身着汉家使节常服,手持象征国威的旌节,静静地坐在归降派一侧。他面容沉静,与周围那些被风霜刻满皱纹、被苦难磨砺得粗粝不堪的匈奴贵族相比,显得过于“白净”,如同蒙尘明珠落入砾石堆中,格格不入,却又异常醒目。
又一次激烈的争吵爆发,双方用急促的匈奴语各执己见,唾沫横飞。张骞不动如山,只垂眸看着手中旌节上系着的旄牛尾,就在这嘈杂声中,他敏锐的耳朵捕捉到帐外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沉稳、矫健,每一步都带着力量感。脚步声停在帐前,外面传来一片压抑着敬畏的、齐刷刷的问候声。
来了。张骞在心里道。
帐帘猛地被掀开!
一股裹挟着冰碴的朔风灌入帐内,那盏本就微弱的油灯火苗剧烈摇曳,骤然缩小如豆,帐内瞬间陷入更深的昏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所有人的争吵戛然而止,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
一个身影逆着帐外灰白的天光,立在门口。她身形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削,裹着一件洗得发白、边缘磨损的狼皮大氅。单于家族在族人中间有很大的威信,几乎接近于皇族。而眼前这位大阏氏,伊稚斜的妻子乌木珠,她拥有自己的部众、广袤的牧场和成群的牛羊,是草原上真正握有实权的母狼。北迁之议,正是由她提出,并迅速凝聚了一批不甘臣服的追随者。
她的出现,帐内无论归降派还是犹豫者,此刻都下意识地、带着敬畏地,向她行了一个简朴而郑重的匈奴礼。
张骞握住旌节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发白。他微微侧首,用眼角的余光向那身影瞥去。
这一瞥,饶是见多识广、历经磨难的博望侯,心中也忍不住泛起一丝惊愕的涟漪。
他万万没想到,在这匈奴生死存亡之际,能挺身而出、凝聚人心、主张举族北迁的,竟是一位女子!
听见匈奴贵族对这个女子的称呼,大阏氏。
她是伊稚斜的妻子,不,应该称呼她为乌木珠。
乌木珠抬步走了进来。帐帘落下,隔绝了寒风,油灯瞬然亮起,她手下的人添了灯,或许是为了维护匈奴最后的体面,灯格外多,格外亮,照亮了她已不年轻的脸,与匈奴贵族们相似的,粗糙,皱纹,疲惫,只是她的眼睛还没有浑浊,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凝聚在了这双眼睛里,凶狠得仿佛要扯下一块肉来。
困兽犹斗。
张骞的手紧握。
乌木珠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缓缓扫过神色各异的众人,最终落在了张骞身上。她嘴角勾起一个极其生硬、毫无笑意的弧度,用带着浓重口音,生涩却异常清晰的汉语,一字一顿地说道。
“远来的不速之客,阴狠的汉人,离开我的草原,滚出我的毡帐。”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驱逐意味。
张骞缓缓起身。他手握旌节,神色平静无波,用流利而标准的匈奴语回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匈奴战败,单于授首。我主天子仁德,不以尔等昔日之卑鄙为忤,愿以礼相待。许尔等保留财产,举族迁往天下最富庶安乐之地——长安。夫人既不识时务,冥顽不灵。既如此,归降之事,作罢。夫人,请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