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内院已经备好饭,沈云漪一直未动筷子等着他。
  “郡王”
  下人们见裴永昭进来,纷纷行礼。
  “嗯”裴永昭点头,立即有丫鬟过来伺候他净手。
  沈云漪将煨炖了一下午的鸽子汤盛了一碗递给裴永昭。
  “今日圣上亲封了我为赈灾专敕使,命我专职赈灾事宜。”喝了一口香醇扑鼻的汤,裴永昭已经饿的有些痉挛的胃,一下子舒坦了许多。
  “你们都下去吧,这里只留绛珠、青黛伺候即可。”沈云漪没有立即接话,而是漫扫了一周屋里伺候的下人。
  “是”
  裴永昭自然明白她的小心谨慎,待不相干的人等都出去,才继续道:“这不是个好差事。”
  “郡王慎言,圣上既然已经下旨,必然是不会将旨意收回。”既然已经不能改变决定,那只能尽量让结果更好。沈云漪活了两世,对当今圣上的心思虽说不能完全揣摩透了,也知道个七八分。
  不可否认,圣上是一位明君。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年轻时凭借自己非凡的谋略和远大的抱负,让如今的国土拓宽到大齐刚刚建国时的两倍之大。
  即使是再贤明的明君,也会有疏忽的地方。崇历帝继位之路并不顺利,所以他将手中的皇权看得极重,这也是他迟迟不立太子的缘故之一。
  他如今已经是暮年,年轻时忙着开疆拓土,穷兵黩武,国力被消耗殆尽。若不是因为如此,现如今也不会因为一场旱灾就会闹得如此困窘局面。
  沈云漪心中与裴永昭想到一块去了,各地粮仓储粮其实都已经不多,这才是最难解决的,毕竟粮食不能凭空变出来。
  裴永昭放下筷子,确实,如今就算暂时安抚住灾民不再闹事,但是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这乱子还是早晚的事。
  这场旱灾在沈云漪的记忆中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当初解决这场旱灾也成为了裴世瞻进入皇帝视线的重要节点。
  如今既然她已经重生,这个功劳,自然不能再给裴世瞻那个混蛋。
  “郡王可听说过一种果子,味道极好极为香甜,长在地下,产量极高,耐旱耐高温。现在我们大齐还未广泛种植,但是听说南方番邦已经开始试着种植。”沈云漪循着脑海中关于此次旱灾的记忆,望向裴永昭问道。
  “你说的这个……不会是红薯吧?”裴永昭说完,眼睛顿时一亮。红薯种植时间短,对土壤要求也没有水稻小麦那样高,若真能尽快推广种植,至少在今年入冬之前,灾民们便能储备够过冬的粮食。
  “我立即派人去查。”说着,裴永昭站起身便欲离开。红薯不是撒上种子便能立即活的,还得有育苗的时间,所以能快点找到最好。
  他一转身,身后的沈云漪蓦的起身,“郡王先别走!”
  “还有何事?”
  “您后背上的伤洇出血了。”沈云漪指着他后背处明晃晃的一大片血渍,语气中带着些许的惊慌,跟刚刚泰然自若的模样判若两人。
  “啊?”摸了摸后背处,确实更疼了。刚才他还以为是吃饱了饭,痛觉再次战胜饥饿的缘故呢。
  “绛珠,去将备好的药拿进内室。”
  “不……”不用两字还没说完,沈云漪不给他拒绝的机会,转身先往内室走去。
  裴永昭见人家大大方方的,并没有不好意思,他也不便再继续推辞。
  脱下里衣,将先前大夫包裹过的白布打开,沈云漪眼中满是震惊,“这样重的伤,你就这样硬挨了半日?”
  那粗略包扎的白布上已经被血浸透,血腥味混在着皮肉的焦糊味道扑面而来。
  “先别动”沈云漪按住裴永昭的肩膀,她明显察觉到他有些拘谨。此时的内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绛珠与青黛去准备药浴,他身上的伤口,最好是用药浴彻底浸泡一下,不然火毒不拔,这伤口愈合的也会慢。
  干净的白色软布沾了清水,沈云漪想先将那伤口附近的血污清理一下,那软布刚接触到裴永昭,他便闷哼一声。
  原来伤口附近还起了几个大水泡,但由于被包扎挤压了一下午,都已经破溃,此时就算是用软布压上,也是钻心的疼。“不是有护卫,为何还要自己逞强?”
  “当时火势太急。”裴永昭声音有些沙哑,他弓着身子,坐在床榻沿边上,只着了下身衣裳,背上除了此次的伤,还有几处旧伤也尤为刺目。
  “唉……”
  听见沈云漪的叹息声,裴永昭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安慰,刚欲开口时,后背传来冰凉的触感。他整个人不受控地一颤,身子弓得更甚。
  第49章
  赈灾之事并不顺利,之前五城兵马司衙门只需要协助户部与顺天府管理京中救灾事宜即可,如今裴永昭被封了这个赈灾专敕使,京城内外的灾民他都要管,还要管好。
  朝廷上下现如今对于灾民之事、旱灾之事讨论的最盛,若是此事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裴永昭失去皇帝信任,往后的仕途难走长远。这灾民长时间滞留,对京城的安定也成为重大隐患。
  京城不定,大齐难安。
  “京城内已经划定城南为灾民的安置所,但是聚集在京城外的灾民数量更加庞大,而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攀升。”张大人这段时日看上去苍老了许多,他面露疲惫,点头谢过荣盛端过来的茶。
  “没有个庇身之所,又吃不饱,早晚得出乱子喔。”郑志文深深叹了口气,语气中也满是无奈。
  自从上次裴永昭在城南灾民暴乱中帮他解围,他对裴永昭这位指挥使的态度转变了许多。起码每次议事都能准时赶到,并且能够提出些有用的意见。
  一旁的齐通点头附和,“郑大人说得有道理。”
  今日参与议会的独缺了副指挥之一的王清明,他因家中父亲去世,已经告假数日。
  “没有庇身之所,便派人在京郊的荒地上暂时搭建几处棚子暂住。”裴永昭想过,若是让灾民自己动手,动作慢,耗费的时间长,容易出岔子。不若让士兵统一搭建临时草棚,到时候灾情结束,立即拆除即可。
  “再召集些郎中,配置些防疫的药汤随着粥一块施下去。咱们五城兵马司的兄弟除了日夜巡逻,避免走水之外,也要提醒灾民若是出现任何病症要及时上报医治,谨防发生疫症。”除了灾民暴乱与走水,这疫症也是裴永昭现如今最为担忧的,还是早做预防的好。
  接连十几日,裴永昭吃住都在城外。
  待最后一批草棚搭建好,看灾民住进去,他才算是松了口气。
  住的地方暂时敲定,这吃的却还未完全解决。
  北部各州受灾严重几乎颗粒无收,但南方受灾较轻,裴永昭命户部从南方受旱情较轻的州府调粮,有京仓的存粮暂时应急,想必撑到南方调粮来京没有问题。
  除了先前派出去的人,裴永昭也已经飞鸽传书,让在南部沿海游历的魏叔帮忙留意红薯的消息。
  京城内外的粥厂每日早晚各施粥一次,民间也陆续有个人设粥棚施粥。
  但是一直到九月上旬,旱情依旧未解,大批的灾民还在源源不断往京城涌来。
  户部掌管整个大齐土地、户籍、赋税、粮食。其中户部下设的仓部司,专门负责全国粮食的仓储管理。京仓是京城最大的官家粮仓,储粮虽多,但主要供应宫中以及京中百姓,如今已经调拨出一部分赈济灾民,可还是杯水车薪,不能长久。
  至于那日在城南挑动是非的年轻人口中的常平仓,则从属于各地方州府衙门,储粮量虽不如京仓,却也足够解决本地州府百姓半年的口粮。
  若是真得能尽快调拨周边州府的常平仓的粮食,说不定此次危机可解。
  还不待裴永昭上疏奏明,皇帝的密旨便被送到了衙署。
  皇帝命他立即动身前往京畿各州府,查明常平仓粮食储备情况。
  看来他看出来的问题,皇帝也早已察觉。
  此事宜早不宜迟,将赈灾后续事由交与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裴永昭则是准备连夜带人快马先去离京城最近的蓟州府。
  “郡王,还派人与郡王妃说一声吗?”荣盛看着马上夹紧马腹准备出发的裴永昭,忽然想起来还未派人回府说一声,郡王此次出行的行李也未准备好。
  裴永昭跨坐在马上思忖片刻,已经多日不回府,若是不言语一声便悄然离京,怕沈云漪会担忧。
  “嗯,派书铭去简单通报一下。至于其他人就莫要声张了”
  荣盛领命,去嘱咐好书铭,嘴要严实些,才放心上马跟着裴永昭往城门处去。
  他们出了城门,草棚外面几名带菜色的灾民看见马上的裴永昭,立即热情的向其行礼叩拜。在他们看来,他们被拒城外多日,是这位舒郡王派人帮他们修建草棚,让他们有了个容身之地。还有每日施的那粥,也是在舒郡王的要求下添油添盐。而且这些时日,这位舒郡王与他们同吃同住,一点贵人架子都没有,灾民们对其都极其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