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82节
  高里正心满意足,“那啥,这几天抓紧收庄稼,忙完这茬儿接着去上扫盲班学农书哈。”
  “好嘞,肯定去。”
  如今豆腐村的学习班越办越大,除了自己村的适龄孩子也接收附近村的孩子来读书,还利用空余时间由孩子们开办大人的扫盲班。
  学习班的孩子们轮流当老师,他们的爷奶、父母、叔伯、兄姐的那必须得来,不来支持那不是扫自家面子?
  一开始大家还有些抵触,主要是脑子不灵光,学识字忒慢,有些人学会拼音和数字算术就想打退堂鼓,结果阿年拿出一本农书大全。
  这一下子会种地的都来了精神,男女老少得空就去上扫盲班,生怕落下功课。
  最近秋收大忙,高里正就做主暂时停了扫盲班。
  众人还挺惦记呢。
  六年前皇帝下令成立育种司,还在豆腐村盖了育种司衙门,划拨了周围三千亩良田做试验田。
  这六年里裴长青一边带着孩子们读书科举,一边带着阿年几个帮育种司衙门培养人才,还带着阿年几个编写了一本《新农书大全》。
  这本书教人们怎么高效种田,内容丰富,涵盖了堆肥、整地、改良土壤、选种、育苗、灌溉、施肥、虫害、间作、轮作、混作、收割、应付恶劣环境,还有嫁接、授粉、杂交等知识。
  有些东西高里正这个老农人都没听过,但是不妨碍他学得认真。
  如今农书大全已经增补了第三版,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育种司的试验田也扩展到六千亩,除了三千亩的玉米试验田,还有一千亩的小麦试验田,一千亩的棉花试验田,一千亩的水稻试验田。
  至于没出息的那几样,一样一两亩试验田足够用的。
  这几年育种司一直给朝廷提供玉米种子,如今已经到了第三代。
  玉米亩产量从原本的一百斤到一百五十斤,如今水肥足的话能有将近400斤,不过这只是试验田的理想数据,大田种下去也就250-300斤产量。
  即便如此,朝廷也觉得相当高产,这已经超过小麦约等于水稻的产量。
  可玉米浑身上下都有用啊,玉米秸喂牲口,根茬儿烧火,玉米既能当牲口的精饲料,也能养活人口,甚至遇到饥荒那个玉米芯也能磨碎掺在粮食里果腹,总比树皮有营养呢。
  而且玉米喜水但是又不需要很多水,它一定程度上比小麦更耐旱,哪怕土地贫瘠一些也能收获。
  所以它很适合北方一些地区。
  而成阳县这里无论气候、降水等也都适合玉米,所以更容易丰收。
  南直隶将原本不适合种水稻,勉强种了小麦谷子的农田都拿来种玉米,收获翻两倍不止。
  连带着各地知县、知府都跟着受益,政绩考评基本都是优。
  一个玉米给大庆带来很大的变化,真是从上到下都欢喜,高里正自然也喜欢得很。
  你说说你地瓜土豆花生就不能像玉米南瓜这么出息?
  二郎听番商说那个地瓜土豆的在海外亩产可达千余斤,来这里是暂时水土不服,习惯就好了。
  哎呀俺滴老娘哎,要是那样,谁还愁没饭吃?
  这天底下还能饿死谁?
  “得相信二郎和阿宁!”高里正郑重其事地给祖宗上了三炷香,让他们不用保佑家里人平安发财了,平安指望商行货运队,发财指望阿宁,“你们保佑一下那地豆子、地丝瓜、地葫芦的争气点就行了,要是天下无饥馁它们功德无量你们也积阴德了。”
  跟陶氏躺下的时候高里正还嘀咕呢:“今儿十八了,二郎昨儿就考完试了,十天顶多半个月就该出成绩的。嗯,二郎肯定能高中。”
  陶氏笑道:“那肯定的,去年曾通判和几位大人不是特意将二郎叫去试了试他的学问,说他火候到了么。”
  高里正:“其实三年前也差不多的,说中是能中就是名次会靠后,二郎说不如再等等,待他学得更加通透些,届时乡试之后直接上京参加会试,否则勉强中举也没把握参加会试,还是要等。”
  他是真佩服二郎和阿宁这夫妻俩,怎么就那么胸有成竹,那么气定神闲,真是不骄不躁,不得不说一派高人风范。
  那气度和涵养,高里正觉得见过的知府大人也比不得他们。
  大人们终究是盼着高升,醉心仕途、权力,可这俩人你没法说,他们不慌不忙,却把该做的都做了,该得的也都得到了。
  嘿嘿,二郎中举以后再中进士,哈哈,高里正乐不可支。
  他们村要出个进士啦!
  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高里正每日里乐乐呵呵,转眼进入九月,秋高气爽,风清雾凉。
  这日高里正骑驴去田里监督种冬小麦呢,傍晚准备回家吃饭再去扫盲班巡视,就见一行人骑快马飞奔而来,马蹄声脆,卷起滚滚烟尘。
  高里正心头一颤,“哎呀,来了!”
  果不出他所料,来人正是前来报喜的,自己村的运输队青年和应天府报喜的差役们碰头结伴儿一起回来了。
  “喜——报——
  捷报贵村老爷裴讳长青高中南直隶乡试第一名解元——”
  解元什么的老农民不懂,但是第一名懂啊。
  不等高里正从惊喜中回过神来,附近干活儿的人已经纷纷跑过来,“二郎高中啦!第一名啊!”
  “哈哈,我就说二郎肯定行,真厉害,第一名哎!”
  “来年不得考个状元回来?”
  “保准儿的!”
  众人高兴得很,一番激情无处发泄,就给高里正抬了起来。
  高里正惊呼连连,“放下,快放下!是二郎高中解元,又不是我!”
  他还得招待几位差爷呢。
  裴大伯三叔四叔等人已经闻讯飞奔而来,帮忙把报喜的差役和沈宁打发回来送信的青年一并迎回家。
  而此时沈宁和裴长青带着裴父裴母、珍珠和阿年等人已经坐船离开应天府,傍晚抵达桃源驿站,在此投宿歇息。
  一下船,二蛋和二丫就各有分工地去安排食宿事宜。
  前两年沈宁去南京开了铺子,把张氏母子,以及大丫二丫和香蒲、二蛋调过去负责。
  如今铺子一切正常,张氏完全应付得来,沈宁这一次就另外送俩学习班的学徒过去,把二蛋和二丫带回来,打算带他们进京见世面。
  第180章 二 桃源驿,阿宁娘家。
  六年过去,沈宁培养了得力助手,如今出门就轻轻松松。
  她袖着手,朝裴长青微微蹲了蹲身,笑道:“裴老爷,解元老爷,一路舟车劳顿,辛苦您啦,晚食想用点什么?”
  时下虽然叫这个老爷那个老爷的,可正儿八经的老爷得中举才行,秀才都不是老爷呢。
  自打放榜起,裴长青就被人各种恭维,解元、老爷不要钱似的招呼他,他都有点怕了。
  毕竟自家现在虽然有点钱,家里也雇了人,可一直都是叫二郎、沈老板的,也没入乡随俗叫什么老爷太太的。
  别人叫他有些不习惯,沈宁叫他还挺享受。
  小夫妻逗趣的事儿么他乐在其中。
  他伸手捉住她袖中的手腕,低笑一声,目光纠缠。
  沈宁被他看得脸颊微红,轻轻咳嗽一声,小声道:“在外面呢,你注意影响。”
  裴长青正色:“解元太太,为夫哪里不正经了?”
  沈宁悄悄拿胳膊肘拐他一下,这人最会表面正经心里花花了。
  虽然眼神含嗔,沈宁心情是格外愉悦放松的。
  哎呀,终于、终于差不多要解脱了,来年去京城参加会试,即便考不上她也能轻松许多。
  裴长青读书这几年,她也没闲着,一直陪读呢。
  不客气地说裴长青背熟的四书她也背熟了,裴长青精习的五经之一她也跟着精修了,他背的、分析的、写的文章她也多半参与了,他破的题她也有做。
  以至于裴长青说如果让她参加科考,保不齐这个解元就是她的。
  虽然没那么夸张吧,但是沈宁觉得她也能考上的。
  夫妻俩在这里说悄悄话,谭秀见状就拐弯儿先去安排别的事儿了。
  这一趟她也带着儿女一起来了。
  六年前她回陈家过年就跟老头子摊牌了,她以后要跟着沈老板做事情,要给闺女相看好婆家,要陪着儿子读书,没时间伺候他了。
  让他找别的姨娘去,乐意的话再抬几个也没人管。
  第二年她就踏踏实实跟在沈宁身边儿了,全心全意给沈宁做助理。
  沈宁去县里府里开会、去应天开铺子,她都全程陪同。
  当然她也收获良多,沈宁不但教了她许多东西,还让她拿钱入了两个铺子的股,不用她费心思打理,年底等分红就好。
  沈宁也知道她最大的牵挂是儿女,去年底跟蔺大掌柜见面的时候提了一嘴,蔺大掌柜当即就表示有个合适的青年可以相看。
  蔺大掌柜是很有分寸的人,他没有因为沈宁的关系就给介绍身份家世高于陈玉箫太多的,那样面上好看,过起日子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给介绍的青年是和陈玉箫登对的,不但脾气温和宽厚,也读书识字,还能听琴画画,很有点生活情调。
  他介绍的是蔺家一位少爷,如今二十有一,也读过几年书,可惜没有仕途天分,考了几次都只过县试,连童生也不是。
  不过蔺家家大业大,优秀榜样也多,读书好的有做官的,不走科举的也有蔺承君那样擅长经商的,各有出路。
  他跟族里申请不继续科举了,愿意去铺子里历练。
  蔺大掌柜亲自带他两年,发现他确实有经商天分,如今已经让他去金陵管铺子了。
  蔺家的掌柜大部分都是培养的自家子弟,而非另外雇人。
  能在蔺家做掌柜的,除了负责的铺子,还有其他收入,家里田地房产是不缺的,与陈玉箫正算门当户对。
  正月里蔺大掌柜打发青年到成阳县给沈宁送东西,见过一回,谭秀满意,还让陈玉箫也悄悄看了,陈玉箫也中意。
  不过沈宁说也不用急,反正陈玉箫还小,才十六虚岁,让两人多接触两次,多了解一下彼此的秉性,也看看男方的工作能力。
  谭秀很听得进去,还常驻金陵的铺子一段时间,拉着张氏进进出出,把男方里里外外调查了个遍。
  这一调查,越发满意。
  蔺大掌柜实在人,阿宁和蔺老板的关系真瓷实!
  要不是两人关系铁,蔺大掌柜那样八面玲珑的人精儿岂能随便介绍人?
  再有这一次乡试的经历,谭秀彻底同意,让男方过几日就来下定。
  商定了有些流程就不用那么麻烦,先定亲,等来年或者后年再办亲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