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79节
  什么炖牛肉、红烧羊肉、炖牛肋排、烤羊肉、红烧肉、火锅、卤大肠、腊肠、腊肉、血肠、叉烧肉、秘制烤鹅、烤鸭、大虾、鱼丸、蒲扇大的鱼……
  但凡他们想过的、馋过的、见过的没见过的,饭桌上都有!
  曾经他们觉得吃口炒鸡蛋就是好饭,敞开吃顿大肉就是最奢侈的,而今炒鸡蛋他们都不稀罕看,炖鸡、炖鱼什么的都无所谓,牛羊啥的都敞开吃呢!
  听说镇上曾屠户家拉了两车肉过来卖,半头牛、六只羊、四口猪,二奶奶都让留下了呢!
  哈哈,果然,信豆腐娘子有肉吃!
  而且是吃不完的吃!
  孩子都互相挤眼睛,然后抿嘴幸福地笑。
  众人纷纷举杯,让沈宁和裴长青说两句。
  裴长青笑了笑,握住沈宁的手,“阿宁,你说吧。”
  前世他在公司各种会议上说了太多套话,说够了。
  沈宁与他十指交叉,右手举杯,目光平和地扫过众人,公婆、大伯大伯娘、三叔三婶儿、四叔四婶儿、张氏裴大柱……
  她的视线扫过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小珍珠和阿年脸上,她微笑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骄不躁不飘,我们裴家乃至整个豆腐村,也会成为影响一方的大族,不管谁走出去,外人都会敬重三分。”
  众人万分激动,个个眼里有光,纷纷说就要如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子孙,我们一定好好干,绝不能骄傲。”
  小孩子们也纷纷表态:“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勤快习武,以后做自己擅长的活儿!”
  沈宁朝他们赞赏地微微颔首,随即笑容微收敛,严肃道:“借着年底盘点的机会,我今儿说一个事儿。很多人穷困潦倒的时候能互相扶持,共度危难,却不大能共富贵,一旦日子好过起来就容易闹矛盾。我希望不管哪一家,有矛盾都能开诚布公地沟通,合不来就好聚好散,不管兄弟姊妹分家还是夫妻和离,都如此。
  我不希望听见谁有钱就变坏,背刺家庭或者嫌弃发妻想纳个小的话。
  怎么穷的时候不见嫌弃,有点钱开始嫌弃媳妇儿不俊不温柔了?
  能背刺家人的在我看来更容易背刺咱们大家伙儿。
  这样的人,我是不敢用的。”
  这话一出,有两个男人脸色就讪讪的,他们心虚地看看周围,见大家没特意看他们又赶紧装没事儿人一样。
  那点小心思也被狠狠地掐灭在心底。
  女人们都很高兴,尤其几个男人动了花花心思的女人更是扬眉吐气,哼,有阿宁给她们撑腰,以后就不怕男人出去不老实了。
  谁敢在外面动花花肠子,就是想和离,想被踢出去!
  踢出去就别想再跟着发财,没财外面女人也看不上他。
  沈宁看了众人的反应,心中有数。
  这些话她早就想说,因为私下里听大伯娘等人说有在作坊和运输队赚了钱的汉子开始嫌弃婆娘丑、不温柔什么的,话里话外拿“纳小”“买个灶上的”挤兑媳妇儿。
  平时说这事儿他们未必往心里去,今儿是过年盘点的大日子,他们听了会记忆深刻的。
  她笑道:“大过年的说这个不太应景,不过以后咱们生意越来越大,生意不只是去成阳县、桃源县,还要去京城、苏杭、海外,谁要是管不住自己被人利用,那岂不是害了大家伙儿?”
  众人纷纷称是。
  沈宁又半开玩笑道:“当然,若是有夫妻实在合不来,影响生活和工作也可以和离,正常和离不算人品问题,即便和离的女人也可以继续在作坊做工。”
  这年头女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娘家撑腰,是不敢和离的,因为和离后她无处可去,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吃,根本养不活自己,甚至没有基本的安全保障。
  所以乡下只有被男人打死的婆娘,没有和离的婆娘。
  沈宁这个决定等于给在作坊做工的女人一个保障,如果跟男人实在过不下去,和离以后也有办法养活自己。
  在座的也有女人神色都轻松了几分。
  有退路,就意味着有底气。
  她们真心诚意地跟沈宁道谢,恭维她,“阿宁开这个作坊真是功德无量,比我们亲爹娘还让我们有底气呢。”
  众人笑起来。
  沈宁又谦虚两句,便宣布开席,“吃饱喝足以后,咱们再请高里正、作坊管事、铺子管事们讲话做年终总结。”
  要不是警告几个心思浮动的男人,她也不会吃饭前讲话。
  沈宁一声令下,大家开动。
  一开始来做客的众人还挺矜持,怕自己吃相不好看、丢人。
  结果旁边小孩子们不断传来不矜持地夸赞声、抢吃声,他们也受到感染,逐渐放开手脚,筷子加速,嘴巴加速,眼光八方,“香、真香!”
  这辈子没吃过这么香的酒菜!
  酒是霍家赞助的,高里正亲自拉回来的,都是不掺水的好酒。
  高里正举着酒杯,微醺又带着得意,对运输队众人道:“即便一样的酒菜,自己在家吃和跟沈老板与大家伙儿一起吃,那滋味儿还是不一样滴。”
  “嗯嗯。”众人赞同,嘴里嚼着鼓囊囊的肉,嘴角流着幸福的油汁,心里大声地附和:对,就是这样,这一顿格外香!
  我们要紧跟沈老板,一辈子不掉队!
  一顿酒席,菜肴凉了再加热,吃个七八分饱又开始做年终总结,一边听又吃了从没吃过的点心、干果,众人足足吃了两个半时辰松了好几次裤腰带才散场。
  临走的时候沈宁带着石榴大丫等女孩子给来客分发了伴手礼,一人一把糖果、一条肉、两块香皂、一捧山楂。
  裴长青带着小鹤年等男孩子放了鞭炮。
  小孩子们围着小珍珠问:“珍珠,几时拜年,你带我们一起。”
  原本定好吃过年夜饭小珍珠就带他们满村转悠过年的,可这会儿大家都吃撑了,再吃要吐了,但是拜年的时候有好吃的不炫两口又亏了,所以他们挺纠结。
  小珍珠把拳头一挥,“赶明儿的,一早起来不要吃饭啊,先集合再去拜年。”
  各家甭管穷富都做了过年的零嘴儿,有炸年糕、糖糍粑、汤圆、炸果子、糖炒豆子、糖栗子、糖包儿等等。
  虽然别家的没有自家的好吃,没自家的种类多,但是孩子喜欢热闹,谁嫌多呢?
  众孩子们欢呼一声,纷纷说记住了。
  这会儿时辰不早了,说是各家回去过年,实际也到了平时睡觉的时间。
  他们回家收拾一下,消消食儿,基本也就睡了。
  往年吃不饱,很少有人会守岁,守岁干嘛?挨饿啊?
  现在吃得饱,睡不着,就会围着火炉或者坐在火炕上聊聊天,说说闲话。
  送走裴云一家三口,沈宁和裴长青也没急着睡,先带着孩子们家里家外溜达一圈,检查一下烛火、灯笼,不要有安全隐患。
  回来的时候再看看东屋,苏婆子不胜酒力已经呼呼大睡了。
  沈宁往灶膛里添了两根细干柴。
  这年代没有暖壶,冬天想喝口热水都得现烧,锅里留热水灶膛里埋灰烬,水就能温乎到半夜。
  检查完,几人回屋聚在东间炕上聊天。
  小鹤年先给大家伙儿读读谢恒和萧先生的信,听谢恒隐晦地吐槽一下他某位同学的奇葩事迹,还有京城的热闹事儿、新鲜事物以及宫里的美食。
  还有水嬷嬷以及几个小德子、小顺子、小全子、小才子的信。
  他们回去以后虽然恢复本名,写信却习惯用这个名字。
  听他们说怀念在这里无忧无虑的日子,裴母笑了笑,“让他们得空就来玩儿,现在咱家条件好了,他们再来也不会受委屈了。”
  想起来裴母还怪不好意思呢,人家是宫里人,自家使唤人家做饭、做工,一点都没客气。
  高里正说村里的窑厂会继续摔砖坯继续烧窑,开春以后要继续盖房子,除了把育种司完工还要再盖一片作坊、糖坊,等这边儿都盖好以后还要按照功劳大小轮流给员工们盖房子呢。
  哎呀,这日子……真是没谁了。
  裴母喜滋滋。
  读完信,裴母裴父和宫嬷嬷又乐呵呵地发压岁钱,不止孩子有,沈宁、裴长青和唐钜都有呢。
  唐钜都愣了,“我、我就不用了吧。”
  他都多大年纪了呢。
  裴母笑道:“你是我的小辈儿吧?是咱家里人吧?是就有。过去我没钱,现在有了当然要发。”
  她犹自记得二郎和阿云小时候看着大哥大姐从爷奶手里接压岁钱的羡慕样子,那时候她没钱也没能力给孩子发压岁钱。
  现在她和老头子还能干,阿宁给他们分了钱,她也能发压岁钱了。
  她特意给他们包了大红包,用红布缝的口袋,里面装了两个银角子,一大把铜钱。
  裴长青原本也想说不要的,前世因为渣爸妈的行为连累他被姥爷嫌弃,小时候别人有压岁钱独他没有,后来舅舅悄悄给他他也装倔不要,装着装着就揭不下来了,一直不好意思要。
  等他能赚钱以后就给别人发红包,更不惦记别人给他发了。
  他人生第一个压岁钱红包是结婚那年阿宁给的。
  那份关心和爱意让他感动好久,也彻底让他放下小时候那些委屈和怨怼。
  对穿越后的爹娘,他自然是没有半点埋怨的。
  沈宁却用胳膊肘拐了拐他,示意他高高兴兴地收下。
  裴长青会意,笑着接过,挨个道谢。
  旁边小珍珠伸着小手仰头望着爹,寻思爹不要的话她就要了,看裴长青接走红包她失望地收回小手。
  哎呀,爹咋不坚持呢?
  宫嬷嬷发完红包乐得合不拢嘴,在宫里鲜少有这样轻松又真心的时刻,如今她不用怕人家算计,也不用算计别人。
  真好。
  唐钜心里也是滚烫的,他把收到的红包塞进怀里,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
  他也给小孩子们准备了红包,用红纸包着几个银豆子银葫芦。
  沈宁和裴长青也没说他给孩子太多了,不用这么多之类的话,古代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唐钜就是小珍珠和小鹤年的义父,他们是一家人。
  家里待唐钜就跟裴母裴父差不多,吃穿用度、人情往来都给他打点好,一个月还有五两工钱,有其他花销也都可以报账。
  他现在都没花钱的地方,除了给孩子们买零嘴儿,钱都攒下了。
  小珍珠抱着六个沉甸甸的红包,挨个颠了颠,然后抢过小鹤年的颠了颠,随即对唐钜道:“师父,我爷奶爹娘不偏心就算了,你咋也不偏心呢?你是我师父,难道不应该给我红包大点,给阿年稍微小点嘛?”
  她也想享受偏爱的感觉。
  在家里,她和阿年是双胞胎,没分家以前捞不着讲究,分家以后双胞胎的特性就开始暴露,阿年有的她要有,她有的阿年也要有,实在喜好不一致的话也得换价钱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