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66节
货郎不同意,“那不行,针是铁的,可贵呢,我这一根针都要两文钱呢。”
一根针当然不需要两文钱,一般妇女们会用鸡毛或者鸡蛋换,反正不会花钱买。
在城里三文钱可以买两根大一些的缝衣针。
但是乡下孩子又不会懂。
小鹤年:“那你给我七文,再给我两根大一些的针,一根缝被子的一根缝衣服的。”
缝被子的针要长一些,缝普通衣服的短一些就成。
家里原本有几根针的,分家的时候一个没看住不见了。
肯定是被大伯娘偷偷拿走了。
搬家以后娘和奶要缝点东西都不方便了。
现在正好换两根。
货郎笑道:“你这小子倒是会划价,成吧。”
小鹤年看到货郎的匣子里还有红绿色的绳子和线,就想给小珍珠买根红头绳。
平时他俩都是用奶拧的棉绳扎头发,棉绳用采来的槐米或者草叶子染色,他戴还行,珍珠戴着不鲜亮。
小珍珠想要,想了想又不想要,还是攒钱买肉肉吧!
想享受红烧肉就焖米饭!
抠门儿小气的货郎看俩孩子在那里精打细算的样子破天荒大方了一回,“算了,你们给我装一碗豆浆,我送你三尺红头绳。”
三尺可是三文呢。
小鹤年笑道:“谢谢你,你肯定会生意兴隆的。”
说完他让小珍珠赶紧帮忙装豆浆。
待那货郎挑着担子离去以后,俩孩子发现旁边停了两辆马车。
马车很宽大,还带着围了青布的车厢。
讲究!
这是有钱人。
小鹤年立刻眼睛一亮。
以前碰到的马车都是木框子车厢,没有围布,这布看着比他们家穿的衣服还好很多,像小姑父和小姑的衣服。
后车传来慈祥的老奶奶声音,“哎,可怜见儿的,这般小的孩子就要在路边叫卖。”
随着她这一声叹息,一个穿着青布夹袄盘头插银簪子的嬷嬷从车上下来,腿脚轻快地上前递给小鹤年一串钱。
小鹤年认真地瞅着她,“老奶奶,您要买什么?”
嬷嬷眼神里混着怜悯和鄙视,声音有些冷淡,“我们老太太可怜你,让你不要卖了,拿了钱家去吧。”
小鹤年微微蹙眉。
小珍珠用胳膊拐他,催他接钱。
小鹤年:“您要是不买东西就算了。”
嬷嬷有些不耐,“你这个孩子,怎么不识好歹呢?那行吧,我把你这些吃食都包圆儿了。”
小珍珠:“你们在这里吃吗?”
她拿干净的碗要给对方盛豆浆和豆腐脑。
下午他们特意拎了一瓦罐清水过来洗碗。
嬷嬷眼中闪过一丝嫌弃,实际老太太就是心善,最喜欢怜贫惜弱,看不得老迈之人和小孩子受苦。
这家大人也真是狡猾,竟然让小孩子在路边摆摊儿,这和乞讨有什么区别?
要是只给钱不买东西,只怕他们拿了钱会继续卖,那就伤了老太太的心。
不如把他们的吃食连同瓦罐瓦盆的都买了,走一段直接丢沟里就是。
小珍珠看她神情也感觉不对了,她虽然略有点迟钝,但是又不傻。
这人不是诚心买。
小鹤年:“贵人看不上我们乡下粗陋简单的吃食,还是尽快赶路吧。”
这时候车里老太太掀开帘子悄悄看过来,清了清嗓子,“我确实有些饿,你且买些吃食来。”
那嬷嬷脸上有些挂不住,招手让随车的仆从送来俩竹筒和一个水囊,又掏出一块帕子,“我买八个饼子,两碗豆浆,两碗豆花。”
小珍珠笑道:“好嘞。”
她小手非常利索,用勺子往水囊里装豆浆都不会洒出来,这看得马车上的老太太很是惊讶。
这丫头,倒是个利索的。
再细看模样,虽然穿得寒酸,长得瘦弱,可眼神清亮,衣服干净,手指甲也整齐干净得很。
如此聪明伶俐,倒是可以给孙女当个贴身丫头,教导几年跟小姐贴心,以后可以当陪嫁大丫鬟。
那小子也顶好,瞅着就早慧,眉眼清朗,脑瓜子灵活,是个读书的料。
可以给孙儿当个书童,以后随着孙儿去赶考,也能跟着出去做官。
老太太招手让跟车的婆子上前,耳语两句。
那婆子上前跟那嬷嬷耳语两句。
嬷嬷眼中闪过惊讶和厌恶之色,小小姐和小少爷的随从怎么能从这些泥腿子中间选?
要选也是选他们这些家生子啊。
她自然要阳奉阴违的了。
小鹤年算好账,一口报出来,“一共26文。”
嬷嬷自己还没算清楚呢,她没文化,但是在老太太身边也学了眉眼高低,会算日常账目。
她在心里一个个掰指头还没掰完呢。
车里的老太太越发惊异,这孩子居然会算数,真是了不得。
她更看好了。
小鹤年原本算数没这么快,这些天不是跟着“冥府”一游被判官改造过的爹娘么,爹娘时常私下里嘀嘀咕咕算账,盖房子需要什么材料多少钱,卖豆腐、买棉花等等。
小珍珠听了就算了,小鹤年却是暗暗留意。
不经意就学了一些。
他觉得有用,自己就用上了。
那嬷嬷给的那串钱一共是五十文,一小串,系着红绳子。
嬷嬷轻蔑道:“多的赏你了。”
小珍珠没感觉,还高兴呢,哇,多赚好多钱吧?
具体多少她不知道,她不负责算账,但是反正这么大一串呢,她一把攒不过来。
哈哈,发了发了!
娘肯定高兴!
谁知小鹤年却不要,他打开绳子,认真数出26枚放在旁边麦草编的小笸箩里,将剩下的系好还给嬷嬷。
那嬷嬷面色不悦,“说了,赏你了。”
小鹤年好看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却清正得很,“我们是庄户,不是奴籍,除了我家长辈和县太爷,别人没资格赏我们。我们虽然穷,可我娘说了,我们不受嗟来之食!”
小小孩子,清脆的话语却掷地有声。
嬷嬷不懂什么是嗟来之食,却被小鹤年气到了。
果然是没出息的穷人家,有钱都不要。
“走吧。”马车里的老太太挥了挥手,放下帘子,不再看了。
这么好的孩子,哎,没缘分呐。
不签卖身契,她不放心外姓孩子跟在孙子孙女身边儿。
人家是庄户良家子,她自然不能将人家变成奴籍。
即便他父母愿意,她也不愿意。
如此有骨气和血性的男孩子,少了。
小鹤年冲着马车拱手,“多谢老太太善心。”
如果不是怜惜他们孩子卖东西,这样的人家是不需要停车吃东西的。
车里的老太太越发惋惜了,真是没缘分呐。
那嬷嬷拎着吃食上了车,对老太太笑道:“老太太,这东西粗得很,拉嗓子,给他们吃吧。”
老太太伸手,“给我尝尝。”
她每样都尝了尝,点点头,“是粗粮,但是手艺好,豆浆浓郁可口,用料扎实,不黑心。豆花细腻滑口,酱汁也不错,有手艺。这小米……煎饼?尝着微甜,应该是发酵过的,粗粮细作,是个心思玲珑的。”
这样一家人即便现在清苦,想必以后也会有好日子过吧。
她将吃食递给那嬷嬷,“送给前面孙少爷和小姐尝尝。”
嬷嬷心里不以为然,老太太真是作,咱是啥家庭?父兄拼命科举做官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让家里人过好日子?
老太太却是没苦硬吃,何必呢?
有那些穷庄户替你们吃苦不好吗?
待马车走远了,小珍珠好奇地问小鹤年:“哎,什么是借来指使?”
小鹤年无语地看她一眼,“是嗟来之食,就是别人丢地上,指着让你舔。”
小珍珠撇嘴,“你太作了,人家老太太也没让你舔啊,人家多好心多给咱那么一大捧钱呢。你知道大伯帮咱们收稻子,一天累得吭哧瘪肚的才赚21文呢。”
哎呀,那一捧钱是白得的啊,鹤年竟然不要。
一根针当然不需要两文钱,一般妇女们会用鸡毛或者鸡蛋换,反正不会花钱买。
在城里三文钱可以买两根大一些的缝衣针。
但是乡下孩子又不会懂。
小鹤年:“那你给我七文,再给我两根大一些的针,一根缝被子的一根缝衣服的。”
缝被子的针要长一些,缝普通衣服的短一些就成。
家里原本有几根针的,分家的时候一个没看住不见了。
肯定是被大伯娘偷偷拿走了。
搬家以后娘和奶要缝点东西都不方便了。
现在正好换两根。
货郎笑道:“你这小子倒是会划价,成吧。”
小鹤年看到货郎的匣子里还有红绿色的绳子和线,就想给小珍珠买根红头绳。
平时他俩都是用奶拧的棉绳扎头发,棉绳用采来的槐米或者草叶子染色,他戴还行,珍珠戴着不鲜亮。
小珍珠想要,想了想又不想要,还是攒钱买肉肉吧!
想享受红烧肉就焖米饭!
抠门儿小气的货郎看俩孩子在那里精打细算的样子破天荒大方了一回,“算了,你们给我装一碗豆浆,我送你三尺红头绳。”
三尺可是三文呢。
小鹤年笑道:“谢谢你,你肯定会生意兴隆的。”
说完他让小珍珠赶紧帮忙装豆浆。
待那货郎挑着担子离去以后,俩孩子发现旁边停了两辆马车。
马车很宽大,还带着围了青布的车厢。
讲究!
这是有钱人。
小鹤年立刻眼睛一亮。
以前碰到的马车都是木框子车厢,没有围布,这布看着比他们家穿的衣服还好很多,像小姑父和小姑的衣服。
后车传来慈祥的老奶奶声音,“哎,可怜见儿的,这般小的孩子就要在路边叫卖。”
随着她这一声叹息,一个穿着青布夹袄盘头插银簪子的嬷嬷从车上下来,腿脚轻快地上前递给小鹤年一串钱。
小鹤年认真地瞅着她,“老奶奶,您要买什么?”
嬷嬷眼神里混着怜悯和鄙视,声音有些冷淡,“我们老太太可怜你,让你不要卖了,拿了钱家去吧。”
小鹤年微微蹙眉。
小珍珠用胳膊拐他,催他接钱。
小鹤年:“您要是不买东西就算了。”
嬷嬷有些不耐,“你这个孩子,怎么不识好歹呢?那行吧,我把你这些吃食都包圆儿了。”
小珍珠:“你们在这里吃吗?”
她拿干净的碗要给对方盛豆浆和豆腐脑。
下午他们特意拎了一瓦罐清水过来洗碗。
嬷嬷眼中闪过一丝嫌弃,实际老太太就是心善,最喜欢怜贫惜弱,看不得老迈之人和小孩子受苦。
这家大人也真是狡猾,竟然让小孩子在路边摆摊儿,这和乞讨有什么区别?
要是只给钱不买东西,只怕他们拿了钱会继续卖,那就伤了老太太的心。
不如把他们的吃食连同瓦罐瓦盆的都买了,走一段直接丢沟里就是。
小珍珠看她神情也感觉不对了,她虽然略有点迟钝,但是又不傻。
这人不是诚心买。
小鹤年:“贵人看不上我们乡下粗陋简单的吃食,还是尽快赶路吧。”
这时候车里老太太掀开帘子悄悄看过来,清了清嗓子,“我确实有些饿,你且买些吃食来。”
那嬷嬷脸上有些挂不住,招手让随车的仆从送来俩竹筒和一个水囊,又掏出一块帕子,“我买八个饼子,两碗豆浆,两碗豆花。”
小珍珠笑道:“好嘞。”
她小手非常利索,用勺子往水囊里装豆浆都不会洒出来,这看得马车上的老太太很是惊讶。
这丫头,倒是个利索的。
再细看模样,虽然穿得寒酸,长得瘦弱,可眼神清亮,衣服干净,手指甲也整齐干净得很。
如此聪明伶俐,倒是可以给孙女当个贴身丫头,教导几年跟小姐贴心,以后可以当陪嫁大丫鬟。
那小子也顶好,瞅着就早慧,眉眼清朗,脑瓜子灵活,是个读书的料。
可以给孙儿当个书童,以后随着孙儿去赶考,也能跟着出去做官。
老太太招手让跟车的婆子上前,耳语两句。
那婆子上前跟那嬷嬷耳语两句。
嬷嬷眼中闪过惊讶和厌恶之色,小小姐和小少爷的随从怎么能从这些泥腿子中间选?
要选也是选他们这些家生子啊。
她自然要阳奉阴违的了。
小鹤年算好账,一口报出来,“一共26文。”
嬷嬷自己还没算清楚呢,她没文化,但是在老太太身边也学了眉眼高低,会算日常账目。
她在心里一个个掰指头还没掰完呢。
车里的老太太越发惊异,这孩子居然会算数,真是了不得。
她更看好了。
小鹤年原本算数没这么快,这些天不是跟着“冥府”一游被判官改造过的爹娘么,爹娘时常私下里嘀嘀咕咕算账,盖房子需要什么材料多少钱,卖豆腐、买棉花等等。
小珍珠听了就算了,小鹤年却是暗暗留意。
不经意就学了一些。
他觉得有用,自己就用上了。
那嬷嬷给的那串钱一共是五十文,一小串,系着红绳子。
嬷嬷轻蔑道:“多的赏你了。”
小珍珠没感觉,还高兴呢,哇,多赚好多钱吧?
具体多少她不知道,她不负责算账,但是反正这么大一串呢,她一把攒不过来。
哈哈,发了发了!
娘肯定高兴!
谁知小鹤年却不要,他打开绳子,认真数出26枚放在旁边麦草编的小笸箩里,将剩下的系好还给嬷嬷。
那嬷嬷面色不悦,“说了,赏你了。”
小鹤年好看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却清正得很,“我们是庄户,不是奴籍,除了我家长辈和县太爷,别人没资格赏我们。我们虽然穷,可我娘说了,我们不受嗟来之食!”
小小孩子,清脆的话语却掷地有声。
嬷嬷不懂什么是嗟来之食,却被小鹤年气到了。
果然是没出息的穷人家,有钱都不要。
“走吧。”马车里的老太太挥了挥手,放下帘子,不再看了。
这么好的孩子,哎,没缘分呐。
不签卖身契,她不放心外姓孩子跟在孙子孙女身边儿。
人家是庄户良家子,她自然不能将人家变成奴籍。
即便他父母愿意,她也不愿意。
如此有骨气和血性的男孩子,少了。
小鹤年冲着马车拱手,“多谢老太太善心。”
如果不是怜惜他们孩子卖东西,这样的人家是不需要停车吃东西的。
车里的老太太越发惋惜了,真是没缘分呐。
那嬷嬷拎着吃食上了车,对老太太笑道:“老太太,这东西粗得很,拉嗓子,给他们吃吧。”
老太太伸手,“给我尝尝。”
她每样都尝了尝,点点头,“是粗粮,但是手艺好,豆浆浓郁可口,用料扎实,不黑心。豆花细腻滑口,酱汁也不错,有手艺。这小米……煎饼?尝着微甜,应该是发酵过的,粗粮细作,是个心思玲珑的。”
这样一家人即便现在清苦,想必以后也会有好日子过吧。
她将吃食递给那嬷嬷,“送给前面孙少爷和小姐尝尝。”
嬷嬷心里不以为然,老太太真是作,咱是啥家庭?父兄拼命科举做官是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让家里人过好日子?
老太太却是没苦硬吃,何必呢?
有那些穷庄户替你们吃苦不好吗?
待马车走远了,小珍珠好奇地问小鹤年:“哎,什么是借来指使?”
小鹤年无语地看她一眼,“是嗟来之食,就是别人丢地上,指着让你舔。”
小珍珠撇嘴,“你太作了,人家老太太也没让你舔啊,人家多好心多给咱那么一大捧钱呢。你知道大伯帮咱们收稻子,一天累得吭哧瘪肚的才赚21文呢。”
哎呀,那一捧钱是白得的啊,鹤年竟然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