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56节
  裴二柱:“不的,二郎还让大哥帮忙收稻子了,一天21文。”
  张氏更欢喜了,“真的?二郎和他媳妇儿真不错,敞亮,以前真看不出啊。”
  赵氏急了,“咋不让你去?”
  公婆说过,这种出去做活儿的钱七成给家里,三成可以自己攒着。
  裴二柱:“那我不得在家秋收嘛?”
  赵氏觉得公爹偏心,却不想她男人个子矮一些,人家喜欢要个高力气大的干活儿。
  她一撇嘴,心里骂肯定是沈宁没憋好屁,故意使坏呢。
  裴二柱一看媳妇儿挂脸子就知道她心里骂人,赶紧给她推一边儿去。
  见她这样,裴二柱几个暂时也没把沈宁要教全村人点豆腐的事儿说出来,裴大伯和裴大柱也是晚上睡觉时候和自己媳妇儿说。
  张氏:“那……都会了,我这不是没法卖豆腐了?”
  裴大柱:“本来教会三叔四叔家,咱也不能自己卖豆腐。我看你不如学会了回头教你娘家,也算给个人情。”
  张氏:“教了我娘家,我嫂子赚钱也不会给我一个铜板,我还不乐意呢。咱不如到时候跟三叔四叔他们说好,一家往一个方向去卖?一天推出去一锅,咋也能赚几个铜板吧?我也不贪心,一天能赚十个就顶好。”
  十个铜板咋了,不要瞧不起十个铜板。
  那是一斤多细面呢。
  再说了,一文钱那也是钱!
  三叔四叔家听说沈宁要教他们点豆腐,自然也是非常激动。
  哪怕不做豆腐生意,就是跟亲戚吹牛显摆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儿啊。
  回头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亲戚,都得追着求着让自己教他们点豆腐呢。
  更何况回去教兄弟,嫂子弟妹的都得高看她们一眼。
  最后她们不约而同得出一个结论:“二郎两口子这一分家真是大不一样了,能干又大方,以后这日子啊指定差不了。”
  如果他们有点文化,会说两口子脱胎换骨了。
  第二日各家女人早早催着男人和儿子们去给裴长青帮忙,“这会儿地里都是露水,也没法儿下地收庄稼,先去帮他们夯夯地挑挑土,一会儿回来吃饭,断了露水正好下地。”
  他们过来的时候天才蒙蒙亮,裴长青也起来干活儿了。
  他腿还不是很利索,不能用铁锨,一直都是用大镢头刨地的。
  见他们过来,他就知道自己和阿宁的计划奏效。
  利益动人心。
  纯粹靠互换人情,他们不会这么积极的。
  男人们一边刨地也不耽误说话,裴长青就把带节奏的事儿安排给他们。
  你会做豆腐,你亲戚朋友的不得高看你啊?不得羡慕你呀?
  你说可以教他们,他们指定愿意拿点土坯杂木什么的来换。
  他和沈宁商量自家单做两天,他们负责带节奏,等村里人感兴趣以后就教给大伯他们三家。
  当然不是全部教,而是交给几个婶娘,由她们把控教给哪个儿媳妇。
  而且她不会把调卤水的方子给她们,而是把自家攒的现成的分给她们,再教她们留卤水,教给娘家亲戚什么的也这样送卤水。
  回头三家做了豆腐可以带给亲戚宣传,愿意学的就拿东西来换。
  这样家里需要的石头、土坯砖、杂木头、麦草就凑差不多,自家再买些大木头、青砖,盖房子的材料就能备齐。
  只要垫高夯实地基,材料备足,盖房子并不费多少时间。
  关键要告诉他们做豆腐的优势,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还有一斤多豆渣,这都是可以吃的。
  如此做豆腐就比单纯焖豆饭好吃,且量大管饱。
  听完这个男人们都惊呆了。
  裴大伯当场惊呼出声,“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还有一斤多豆渣?这……这、这啥粮食也没见过越做越多的啊。”
  小麦粉发馒头,一斤面粉加一斤水顶多了,这做豆腐还能这样!
  裴三叔和裴四叔也惊讶得了不得,纷纷说好家伙,“那豆腐坊都赚多少钱啊。”
  一斤豆子三文多,出三斤多豆腐,还有豆渣。
  他娘的,真黑心啊。
  得亏他们没买过,以后自家会做豆腐了,天天做天天吃。
  就不买柳家豆腐坊的,哼!
  裴大柱:“咱这样想,别人也这样想,所以这豆腐在乡下真赚不到什么钱。”
  怪不得柳家不在乡下卖呢,人家早就知道泥腿子吃不起。
  裴四叔:“咱不稀罕买,咱自己做!”
  裴三叔:“这倒是,咱就算不做买卖,就自己吃都赚大发了。”
  像张氏那样知道发不了财还想卖豆腐的是少数,毕竟做生意可没说嘴那么容易。
  有些大男人出门张不开嘴,你让他吆喝卖豆腐就跟让他当众耍猴儿差不多,人家要是看他一眼,他感觉被鞋底抽一样臊得慌。
  大部分还是想自家改善伙食、省粮食,顺便跟亲朋好友显摆。
  这年头大家都没什么见识,对有见识的人那都是捧着的。
  族老为什么受人尊重,除了年纪大辈分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活得久见识多,能给小辈带来指导。
  否则后来全民普及教育了,为什么族老反而变成老腐朽,不被年轻人待见?
  说到底就是见识问题。
  天还没亮透沈宁和裴母也起来磨豆浆了。
  昨晚泡了一盆豆子。
  之前吴家给的两石半豆子,自家吃不完,这段时间正好磨豆腐。
  俩崽儿白天帮忙干活儿也累,这会儿睡得沉,沈宁和裴母就放轻动作,让他们多睡会儿。
  今儿做的量多,磨盘小,豆浆就要磨半天。
  沈宁和裴母换着磨豆浆,也累得肩膀酸疼,很快俩崽儿也起来,自己穿衣洗漱然后跑来帮忙。
  俩崽儿也帮忙磨豆浆。
  今儿满满一大锅豆浆。
  小鹤年满眼期待地看着沈宁,“娘?”
  沈宁笑起来,“这两天过路的行人有点多,兴许真能多卖几文钱呢,给你们试试。”
  虽然他们不清楚,但是看路上往来行人的数量多起来也能猜测镇上或者哪里可能有什么活动。
  这种活动会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人口,是卖小吃的好时机,当然是他们本地人的机会,像她这种乡下外地的,挑着担子赶大老远去凑热闹,比当地人交双倍的税,还要和那么多小商贩竞争,没有任何优势。
  毕竟食材有限,她也没有金手指,做不出独一无二的吃食,人家不是非她不可。
  只能羡慕一下城里人。
  要满足小鹤年摆摊儿的机会,沈宁先盛出一瓦罐豆浆。
  撇掉浮沫点豆腐,过会儿又盛出一瓦盆豆腐脑。
  剩下的直接点豆腐。
  为了出数,今儿没做豆干。
  豆干压得更加结实,如果没有卤料,吃起来还不如豆腐口感好。
  香料太贵,她也舍不得做,就怕豆干卖不出香料的钱。
  等男人们干完活儿回家的时候,豆腐也压制成型了。
  沈宁每家切了多半斤给他们带回去。
  没有那么多容器,就用洗净的槲叶包着。
  槲树是多年生灌木,主干容易弯曲不能成材,生长速度还慢,农户不爱栽种,一般都在野外恣意生长,大家砍来当柴火。
  不过它的叶子很大,像荷叶,洗净晾干可以包食物,还有人喜欢用它包粽子。
  小鹤年和小珍珠采了不少回来,现在包豆腐刚好。
  裴大伯几个连连推辞,“不用天天给俺们,你端出去跟村里人换豆子。”
  知道一斤豆子出三斤多豆腐以后,他觉得六两豆子换一斤豆腐他就很乐意换,七两……也行,再多就得考虑考虑了。
  六两的话他愿意隔天换一次,七两就三天换,八两就是半斤,那他都得多隔两天才会换呢。
  即便外人不知道一斤豆子出几斤豆腐,但是吃过以后也有感觉。
  六两他们觉得实惠,七零凑合,八两就会觉得贵了。
  乡下人就是这样,一把豆子都要计较的,要不养活一家子。
  沈宁笑道:“还有呢,大伯你们回去跟村里人招呼一声,有愿意吃豆腐的就拿这么一碗豆子换一块豆腐。”
  沈宁拿出一个豁口茶碗,是吴秀娥嫌破丢给二房的。
  沈宁给的比例就是六两出头的豆子换一斤豆腐。
  这样换豆腐的人不觉得亏,她也不亏,当然也没多少赚头。
  这个重量是裴长青掂量出来的。
  大差不差,反正庄户人也不讲究重量,一般都是看体积。
  一茶碗黄豆能换巴掌大的豆腐厚块,他们自然乐意的。
  不爱要豆腐的,还可以换豆腐脑。
  豆腐脑就更便宜,一茶碗黄豆可以换一大碗豆花,还加上料汁儿。
  她还得强调数量有限,想换的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