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6节
  田氏立刻答应了。
  她以为沈宁没有秤不知道斤两,可其实她有办法。
  裴长青前世工作关系,不但有一手徒手画图的本领,而且常年在工地干活儿对重量尺寸都非常敏感,上手掂量一下就知道大差不差的斤两,十斤以内可以精确到两,三斤以内更是分毫不差。
  即便换了身体没有手感,也不会差太多。
  她买了面粉直接去租屋那里,裴长青和裴父一直在那里修锅灶安那口大锅和小锅。
  小锅的灶台是这几天沈宁请裴大伯和裴父现砌的,晾了两天又小火烘烤了一天。
  大锅灶是本来就有灶膛框架,修一修烟囱和锅框,直接把大锅安上用黄泥密封周边就能做饭。
  沈宁把面粉袋子递给裴长青,“掂量下有几斤?”
  裴长青把面袋子一拎就报了个数,“连袋子七斤吧。”
  沈宁就笑了,这田氏真有意思,你克扣我一斤面能暴富是怎的?
  你公婆分明是要脸面的,你这是打谁的脸呢?
  裴长青:“少了?”
  沈宁简单说了一下,“没事,回头让她自己还回来。”
  裴长青也笑起来,“这蠢货以后有被公婆嫌弃的时候。”
  高里正显然不是那种只会捞好处的村官,还是要脸面的。
  果然,沈宁正用那块猪皮炼锅的时候田氏上门了。
  田氏拎着个小面口袋,左瞧瞧右看看的,满脸嫌弃和优越感。
  这也……太破了,太寒酸了!
  这破屋子能住人?
  不得老鼠臭虫蚊子蚂蚁的满床乱跑啊?
  在她看来这连她家猪圈都不如。
  真的,她家养猪场都用青砖砌猪窝的。
  瞅瞅这院子,坑坑洼洼的,还有恁多杂草,下雨不得存水倒灌啊?
  沈宁故作惊讶地看着她,“田嫂子?”
  田氏清了清嗓子,“那什么,我去家里找你,你婆婆说你来这边儿了。离村这么远,累得我脚酸。”
  沈宁挑了挑眉,“嫂子有事儿?”
  田氏:“那什么,刚才我称面的时候用错了秤砣,我婆婆之前用过没放一起,我拿错了,我给你补上一斤面粉。”
  沈宁:“啊?称错了?”
  田氏拧眉,“咋滴,你不信?要不要我拿秤给你称称?”
  沈宁笑:“不用不用。”
  田氏就道:“你拿面袋子来,我给你倒一斤进去,就足够数了。”
  沈宁也不推辞,就把面袋子拎过来,撑着口。
  田氏没舍得把婆婆给的两斤面都倒进去,只卡着倒了一半就拉倒。
  沈宁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事儿,田氏能来送面就说明陶氏要脸面,也知道儿媳妇的德性。
  “谢谢嫂子跑这一趟。”
  田氏:“行啦,不欠你啊,别乱说。”
  沈宁笑道:“看嫂子说的,你不来,我也不知道啊。”
  田氏心里咕哝,可不咋滴,就是婆婆多事儿,她不来沈氏怎么可能知道?
  等她走了,沈宁又让裴长青拎了拎袋子。
  裴长青笑道:“这会儿够数,还给你去了皮呢。”
  在院子里找平地面的裴父平时只管下地不管家务事儿,看到田氏来也没多问,但是听见二儿媳买了八斤面,他心也直抽抽。
  有心说你们才分家,还没盖房子,咋滴就大手大脚买细面吃?
  又一想老二两口子不是嘴馋的,那是为了送人情?
  老二说不请客,要做点吃食送给大伯三叔四叔他们。
  大哥都说了不用管饭,还送啥啊?
  都是自家人,实在兄弟,说不用就是不用。
  他给自家兄弟干活儿,说不管饭就是不去吃饭的,也不当回事。
  他心里想了一堆,到底一句话也没说,就埋头吭哧吭哧干活儿。
  裴父就是头老黄牛,干活儿特别卖力,从来不惜力气,不偷懒耍滑的。
  沈宁开完锅,不无担忧道:“这也没个院子,能不能招贼啊?新买的铁锅可别给咱偷了,晚上得搬屋里去吧?”
  这边没有围墙,篱笆也都坏了,没有什么遮掩,外人很轻易就能走到屋门前。
  租屋这里没有灶房,锅灶砌在院子东边的一个草棚子底下。
  草棚子早就腐坏了,修屋子的时候裴大伯让儿子大柱二柱用木棍儿重新给搭了个新的。
  裴长青坐在一个木墩儿上,大长腿支棱着,“要么养条狗?”
  沈宁:“狗吃粮食,还容易被人投毒,我看大鹅更好。”
  大鹅战斗力强,吃草吃虫子还能下河游泳吃鱼虾,省粮食,而且一根筋儿不会被人收买。
  裴长青想起恋爱时跟着沈宁去她老家,两人被一群大鹅追撵的旧事,忍不住笑起来,“挺好。”
  这些日子他刮了胡子,养好了脸上的伤,开怀一笑,眉眼俊逸。
  沈宁有一瞬间的失神,呀,裴总还是那么帅!
  裴长青仰头朝她眨眨眼,示意亲一个。
  沈宁看看院子里的裴父,虽然公爹一直埋头干活儿,但是也不好意思啊。
  她清了清嗓子,“家里有娘看着,我先做饭吧。”
  之前裴父已经把碗筷、瓦盆、盐罐儿、油罐儿、菜刀砧板什么的用担子挑过来了。
  家里有两把菜刀,新的被吴秀娥留下了,他们带来一把有两处缺口的。
  磨磨一样用。
  这都是裴母领着俩崽儿收拾的,说带过来做晚饭就能用。
  裴长青就开始点火。
  这里没有柴火,沈宁就把倒地半腐烂的棍子树枝捡过来当柴火,还有之前收拾院子割的杂草也都堆在这里,晒干了正好烧。
  搬家的时候还得把家里的柴火、庄稼杆儿什么的挑几担过来。
  秋天了,也可以去树林子那边搂树叶子,捡树枝什么的。
  这里没有水缸,之前和泥挑的是河里的水,不能直接吃,沈宁就麻烦裴父去村里水井挑担水过来做饭用。
  裴父答应一声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裴父挑水过来,放在灶房草棚子底下,他又拿起柴刀去河沟那边砍香蒲芦苇什么的。
  砍回来晒干了可以当柴火烧,也能编草鞋草席,蒲棒还能敲绒出来絮棉衣棉被。
  比草要软和暖和一些。
  沈宁把锅刷了,切了点猪脸上的肥肉煸出油脂来润润锅,之后就直接添水炖猪脸了。
  得亏她和裴长青都有原主的肌肉记忆,会用火镰打火,否则生火都费劲呢。
  不过分家他们没有风箱,现在只能用蒲扇扇风。
  锅灶在外面,风助火势,烧的柴火又是晒干的,倒是不费劲。
  不过以后搬新家还是得有风箱才行。
  找木匠做得好几百文,裴长青寻思盖房子请木匠做门窗的时候有板子,自己可以试着做个风箱。
  等水烧开撇掉浮沫,把自家的葱洗干净丢进去,又把在附近采摘的一把紫苏叶子也丢进去。
  这时候农村野生植物很丰富,野生的花椒、紫苏等都不难找。
  沈宁打算回头移栽一些到院子里,自家用调料也方便了。
  她翻出买的八角、花椒、桂皮、香叶等几样,想了想,没舍得直接丢进去。
  直接丢进去最后除了八角和桂皮,其他可能就找不到了。
  她翻出蒸饭用的粗麻布包袱,割了一小块边角把调料包起来打个结丢进锅里,回头捞起来晒干下回接着用。
  裴长青看她如此节俭,心酸酸的。
  他媳妇儿啊,真是享得了福吃得了苦。
  锅里烀肉,沈宁再去发面。
  做馅饼儿用烫面也行,但是烫面属于死面,没有发面出数儿。
  发面时间久,不过现在天儿还暖和发得快,而且才下午呢来得及。
  就是她家好久不发面,没有面引子,所以她去裴大伯家跟大娘借了一块。
  裴大伯家麦收的时候做了新麦子饽饽,要祭祖、回娘家走礼等,家里有晾干的老面引子。
  为了节省发酵时间,沈宁把老面引子掰碎碎的,还嫌不够又放在砧板上用擀面杖压碎一些。
  如果不够碎,就需要更长的浸泡时间,泡透了泛着发酵的酸味儿,再往里搅拌面粉继续发酵透,就可以直接倒在面粉里和面了。
  面团活好还要继续发酵,然后再做馒头包子什么的。
  总要一下午的时间。
  沈宁要包馅饼儿,然后干锅烙,这样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