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梁景芳埋在蒲争的肩膀上,泪水打湿了她的衣襟。不知过了多久,那马忽然烦躁地动了一下。徐三娘望了一眼天上的繁星,抬手拍拍大钧的肩膀。
“时候不早了,快走吧。”
车轮缓缓向前转动,几双交握的手逐渐散开。
鞭梢在空中炸开一声脆响,马车猛地一颠,转眼便消失在两个女人的目光里。
只余下车辙间腾起的尘土,在月光下浮浮沉沉,像团散不去的雾。
第9章 倒悬河(4)
直到太阳从东边升起,将周遭都变得清晰时,蒲争才恍然间意识到她已经离开了泊罗村。
她在泊罗村生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有太多复杂的记忆,而如今这一切纷纷扰扰被悉数打包,永远留在了那个离她越来越远的地方。
马车晃晃悠悠,不止不休地向前进,蒲争靠在车斗里,忽然懊悔自己没有和那两个最挂念她的女人好好道个别。
或许是这一路太过孤独无趣,蒲争和大钧总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有时不知是谁忽然开启了话匣子,两个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一阵,有时两个人皆默不作声,心照不宣地避免挑开话头,只留下马车压过泥土的声音。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蒲争得知大钧是三娘在养济院认识的孤儿,后来被城里的一家中药材店收养,如今已经算得了半个当家。这次他本是准备去燧城收购药材,在收到三娘的信后便更改了路线,得令将这个妹妹捎带到城里去。
但对于自己的事情,蒲争并没有全盘托出。她没有反刍痛苦的习惯,所以对于那些记忆里让人悲伤的部分,她统统避而不谈,只说了一些细碎的,和徐三娘一起生活后的平淡日常。
路程不算太远,但也足足跑了三天。三天后,蒲争远远望见界碑上的“燧城”二字,才知道这回是真的到了另一个地方。只不过等进了城,蒲争才发现这里并不是她曾以为的,像镇里集市的那个样子:
城里人多,建筑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路边卖货的、杂耍的、吹糖人的,统统列在路的两侧,一眼望不到头。待再向前走,又是更加热闹:说书的、变戏法的、刮脸的,偶尔哪个犄角旮旯又围了一大圈人,细细一看,里头有人在中间吆喝,正卖一些蜂蜜山楂团一起的大力丸。
人来人往,不时有几辆黄包车拉过,几辆四轮的轿车驶过。每次还未等蒲争细细看去那车窗里是个什么人物,那四腿的家伙便滑远了,于是蒲争便坐在车斗里伸长了脖子,等着下一个家伙继续出现。
缰绳一拉,马车稳稳停在一家药房门口,这段不长不短的旅程终于结束,两个人就此作别。
和大钧分手后,蒲争去钱庄换了些铜元,开始独自在这趟街上闲逛。遇到变戏法的她就驻足看一会儿,遇到杂耍的她便看几眼招式,碰到卖包子的肚子就开始咕咕作响,其间不可以像在乡间那样乱走,要躲着车,躲着人,躲着穿军装的列队,这城里的规矩,她还要好一阵才能摸清。
直到走得有些疲乏了,她就在小摊上叫了一碗清汤面。等了一会儿,小二将那热腾腾的面端上来,蒲争刚要拿起筷子开吃,却忽然发现自己的面比旁边男人碗里的足足少了一半。于是她又将那碗面端回去,撂在那老板面前。
“都是一样的钱,凭什么我这份比他的少那么多?”
“嗨呀,你个女娃娃,一碗又吃不完,万一剩下了我卖给谁去,到头来不还是糟践我的粮食!”那老板只顾着低头扯面浇汤,并没有抬头看一眼。
“你怎么知道我吃不完?再者说,我刚刚明明花了一碗的钱,你却给我半碗,难不成你们燧城人都像你这么做生意?”
老板抬头,见对面是个孤身一人的女子,便站直腰板来了劲,手里的勺子随着胳膊开始挥起来:
“爱吃不吃,不吃就走!别打扰我做生意——哎!你干嘛抢我勺子!”
“一碗是一碗的钱,半碗是半碗的生意。这面,要么给我盛满一碗,要么就把多余的钱退给我。”
老板本想继续掰扯两句,却见眼前的女娃拎着锅勺不肯让一寸,仿佛钉在了摊位前,一派不给说法不罢休的架势,更何况刚刚夺走汤勺的瞬间,他直接感受到了对面传过来的力度,并不想尝尝那力度锤在自己身上时究竟是个什么滋味儿。和气生财,只半碗面而已。
“算了算了,给你盛!事儿怪多的还!”
老板耷眉丧眼地把那汤勺接过去,又从锅里捞出了一坨,盖在了原来的碗上。
面的味道一般,但好在能填饱肚子。蒲争一边将面条塞进嘴里,一边用眼睛瞟着路过小二碗里面的份量,皆是满满一碗。她心里顿时起了一股火:明明是花一样的钱,凭什么到了她这里,她就要走上前声讨才能得到后半碗?
一边想着,一份面条见了底。肚子还是有些发空,但她已经不想再将钱花在这家面摊上了。她打算先去找个住处,顺路再弄点吃食。反正天色尚早,一切都不必操之过急。当然,眼下最基本的还是要寻个营生。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指望着四十块银元过日子,只有找到活计,能够养活自己,才能够在这个偌大到可以将每个人忽略的地方寻得一处安身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她要学武。
“记得到了那边,要找家武馆拜师学艺,”临走前,徐三娘最后交代她一句话,“只身在外,要有功夫傍身,才能护自己周全。”
当然在蒲争的心里,学武不仅仅是为了防身。她喜欢刀刃相击的声音,喜欢那一次次让她保持清醒的疼痛,更关键的,是她很享受这个能够支配自己的过程。
一招一式,看似僵硬刻板,组合起来却千变万化:似鹤、似鹿、似狼、似虎。每一次拳脚翻飞间,她都觉得有股蓬勃的力量在从身体里源源不断地迸发出,顺着经脉奔涌至四肢百骸,让她像一根竹子般紧紧扎根在地面,而坚韧向上的生命力却似那新笋破土,带着劈开混沌的锐气,直贯苍穹云间。
那是能冲破一切桎梏的力量。
走着走着,转眼已至傍晚。时至春日,临街的一些院子里的迎春花纷纷将枝条探出了墙头,正张扬热烈地盛开着。蒲争看着那花,一瞬间有些出神。
谁知下一刻,肩膀却忽地传来一阵扯痛,她顿感胳膊一轻——
包袱被人抢了!
她猛地转头,瞬间锁定那个仓皇逃窜的身影,后脚跟一蹬,像一头精瘦的豹子般追了过去。只见那人在路上闪转腾挪,蛇一般地来回逃窜。眼看距离不断拉近,那人忽然起身一跃,将包袱扔给人群中的另一个人,随后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蒲争无奈,只能继续追下一个。
来来回回,包袱已经传到了第三个人。蒲争如同鬼魂般死死跟在他身后,直到跟着进了一条幽长的小巷。
那人止住了脚步,前方却又多了两个男人的身影。
糟了!
蒲争下意识地向后退,但又被一个刀疤脸堵住了去路。
“哪去啊小子?你不是挺能跑吗?”刀疤脸颠了颠手里的匕首,“新来的吧!不知道太平桥这片,是你刀哥管着的吗?”
“刀哥,我看她好像是个女的。”昏暗间,只听有人小声纠正。
“呀!原来是个妮子!那不正好!”刀疤脸的声音忽然爆发出惊喜,“本来我们兄弟几个只想弄点大子儿花花,我看现在——不如用你换点大子儿花花!”
几个男人开始狞笑着逼近,蒲争把后背紧紧贴在砖墙上。月光下,她看见最先开口的刀疤脸正朝她伸手抓来——
“啪!”
一记凌厉的鞭腿突然扫向刀疤脸膝窝,他一个踉跄,瞬觉颌关节被猛托了一掌,发出“咔嚓”一声,整个人便眼前一黑,骤然仰倒在地,匕首也“叮咣”掉在地上。蒲争来不及捡起匕首,只得大步一迈,从他身上跨了过去。
“这小贱人!胆敢踢我!给我追她!”
蒲争奋力向前奔跑,脚下的青石板传来稀碎的脚步声。她听见那脚步声越来越近,余光一瞥,只见一条晾衣竿横斜的窄巷出现在身侧。于是她闪身一钻,等那几个人悉数跑过来,便抓住头顶晾晒的棉被用力一扯——哗啦一声,整排竹竿一个接一个如同多米诺骨牌似的倒下,几人登时在布匹缠绕间摔作一团。
“快起来!追!她要跑出去了!”
昏暗里跑了半晌,眼前终于现出主道路的光来。蒲争猛地一个箭步冲出巷口,终于像尾银鱼般滑入了熙攘的人流。
她在挑担的货郎和旗袍女士之间穿行,又借着黄包车的遮挡连拐了三个街口。直到那追赶的声音渐渐消失,她回头确认再无追上来的人,才堪堪停下脚步,开始倚在永安百货门前的罗马柱上顺气。
她摸了摸贴身暗袋,等触到那叠硬挺的银票边角,紧绷的肩线才终于松了松——早
在钱庄的时候,她除换了一些铜元之外,还将身上的大部分银元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纸票,所以那包裹里只有零散的几块大洋,还有一些带过来的衣服,总体来说,她并没有损失太多。
“时候不早了,快走吧。”
车轮缓缓向前转动,几双交握的手逐渐散开。
鞭梢在空中炸开一声脆响,马车猛地一颠,转眼便消失在两个女人的目光里。
只余下车辙间腾起的尘土,在月光下浮浮沉沉,像团散不去的雾。
第9章 倒悬河(4)
直到太阳从东边升起,将周遭都变得清晰时,蒲争才恍然间意识到她已经离开了泊罗村。
她在泊罗村生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有太多复杂的记忆,而如今这一切纷纷扰扰被悉数打包,永远留在了那个离她越来越远的地方。
马车晃晃悠悠,不止不休地向前进,蒲争靠在车斗里,忽然懊悔自己没有和那两个最挂念她的女人好好道个别。
或许是这一路太过孤独无趣,蒲争和大钧总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有时不知是谁忽然开启了话匣子,两个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一阵,有时两个人皆默不作声,心照不宣地避免挑开话头,只留下马车压过泥土的声音。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蒲争得知大钧是三娘在养济院认识的孤儿,后来被城里的一家中药材店收养,如今已经算得了半个当家。这次他本是准备去燧城收购药材,在收到三娘的信后便更改了路线,得令将这个妹妹捎带到城里去。
但对于自己的事情,蒲争并没有全盘托出。她没有反刍痛苦的习惯,所以对于那些记忆里让人悲伤的部分,她统统避而不谈,只说了一些细碎的,和徐三娘一起生活后的平淡日常。
路程不算太远,但也足足跑了三天。三天后,蒲争远远望见界碑上的“燧城”二字,才知道这回是真的到了另一个地方。只不过等进了城,蒲争才发现这里并不是她曾以为的,像镇里集市的那个样子:
城里人多,建筑多。熙熙攘攘,来来往往。路边卖货的、杂耍的、吹糖人的,统统列在路的两侧,一眼望不到头。待再向前走,又是更加热闹:说书的、变戏法的、刮脸的,偶尔哪个犄角旮旯又围了一大圈人,细细一看,里头有人在中间吆喝,正卖一些蜂蜜山楂团一起的大力丸。
人来人往,不时有几辆黄包车拉过,几辆四轮的轿车驶过。每次还未等蒲争细细看去那车窗里是个什么人物,那四腿的家伙便滑远了,于是蒲争便坐在车斗里伸长了脖子,等着下一个家伙继续出现。
缰绳一拉,马车稳稳停在一家药房门口,这段不长不短的旅程终于结束,两个人就此作别。
和大钧分手后,蒲争去钱庄换了些铜元,开始独自在这趟街上闲逛。遇到变戏法的她就驻足看一会儿,遇到杂耍的她便看几眼招式,碰到卖包子的肚子就开始咕咕作响,其间不可以像在乡间那样乱走,要躲着车,躲着人,躲着穿军装的列队,这城里的规矩,她还要好一阵才能摸清。
直到走得有些疲乏了,她就在小摊上叫了一碗清汤面。等了一会儿,小二将那热腾腾的面端上来,蒲争刚要拿起筷子开吃,却忽然发现自己的面比旁边男人碗里的足足少了一半。于是她又将那碗面端回去,撂在那老板面前。
“都是一样的钱,凭什么我这份比他的少那么多?”
“嗨呀,你个女娃娃,一碗又吃不完,万一剩下了我卖给谁去,到头来不还是糟践我的粮食!”那老板只顾着低头扯面浇汤,并没有抬头看一眼。
“你怎么知道我吃不完?再者说,我刚刚明明花了一碗的钱,你却给我半碗,难不成你们燧城人都像你这么做生意?”
老板抬头,见对面是个孤身一人的女子,便站直腰板来了劲,手里的勺子随着胳膊开始挥起来:
“爱吃不吃,不吃就走!别打扰我做生意——哎!你干嘛抢我勺子!”
“一碗是一碗的钱,半碗是半碗的生意。这面,要么给我盛满一碗,要么就把多余的钱退给我。”
老板本想继续掰扯两句,却见眼前的女娃拎着锅勺不肯让一寸,仿佛钉在了摊位前,一派不给说法不罢休的架势,更何况刚刚夺走汤勺的瞬间,他直接感受到了对面传过来的力度,并不想尝尝那力度锤在自己身上时究竟是个什么滋味儿。和气生财,只半碗面而已。
“算了算了,给你盛!事儿怪多的还!”
老板耷眉丧眼地把那汤勺接过去,又从锅里捞出了一坨,盖在了原来的碗上。
面的味道一般,但好在能填饱肚子。蒲争一边将面条塞进嘴里,一边用眼睛瞟着路过小二碗里面的份量,皆是满满一碗。她心里顿时起了一股火:明明是花一样的钱,凭什么到了她这里,她就要走上前声讨才能得到后半碗?
一边想着,一份面条见了底。肚子还是有些发空,但她已经不想再将钱花在这家面摊上了。她打算先去找个住处,顺路再弄点吃食。反正天色尚早,一切都不必操之过急。当然,眼下最基本的还是要寻个营生。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指望着四十块银元过日子,只有找到活计,能够养活自己,才能够在这个偌大到可以将每个人忽略的地方寻得一处安身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她要学武。
“记得到了那边,要找家武馆拜师学艺,”临走前,徐三娘最后交代她一句话,“只身在外,要有功夫傍身,才能护自己周全。”
当然在蒲争的心里,学武不仅仅是为了防身。她喜欢刀刃相击的声音,喜欢那一次次让她保持清醒的疼痛,更关键的,是她很享受这个能够支配自己的过程。
一招一式,看似僵硬刻板,组合起来却千变万化:似鹤、似鹿、似狼、似虎。每一次拳脚翻飞间,她都觉得有股蓬勃的力量在从身体里源源不断地迸发出,顺着经脉奔涌至四肢百骸,让她像一根竹子般紧紧扎根在地面,而坚韧向上的生命力却似那新笋破土,带着劈开混沌的锐气,直贯苍穹云间。
那是能冲破一切桎梏的力量。
走着走着,转眼已至傍晚。时至春日,临街的一些院子里的迎春花纷纷将枝条探出了墙头,正张扬热烈地盛开着。蒲争看着那花,一瞬间有些出神。
谁知下一刻,肩膀却忽地传来一阵扯痛,她顿感胳膊一轻——
包袱被人抢了!
她猛地转头,瞬间锁定那个仓皇逃窜的身影,后脚跟一蹬,像一头精瘦的豹子般追了过去。只见那人在路上闪转腾挪,蛇一般地来回逃窜。眼看距离不断拉近,那人忽然起身一跃,将包袱扔给人群中的另一个人,随后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蒲争无奈,只能继续追下一个。
来来回回,包袱已经传到了第三个人。蒲争如同鬼魂般死死跟在他身后,直到跟着进了一条幽长的小巷。
那人止住了脚步,前方却又多了两个男人的身影。
糟了!
蒲争下意识地向后退,但又被一个刀疤脸堵住了去路。
“哪去啊小子?你不是挺能跑吗?”刀疤脸颠了颠手里的匕首,“新来的吧!不知道太平桥这片,是你刀哥管着的吗?”
“刀哥,我看她好像是个女的。”昏暗间,只听有人小声纠正。
“呀!原来是个妮子!那不正好!”刀疤脸的声音忽然爆发出惊喜,“本来我们兄弟几个只想弄点大子儿花花,我看现在——不如用你换点大子儿花花!”
几个男人开始狞笑着逼近,蒲争把后背紧紧贴在砖墙上。月光下,她看见最先开口的刀疤脸正朝她伸手抓来——
“啪!”
一记凌厉的鞭腿突然扫向刀疤脸膝窝,他一个踉跄,瞬觉颌关节被猛托了一掌,发出“咔嚓”一声,整个人便眼前一黑,骤然仰倒在地,匕首也“叮咣”掉在地上。蒲争来不及捡起匕首,只得大步一迈,从他身上跨了过去。
“这小贱人!胆敢踢我!给我追她!”
蒲争奋力向前奔跑,脚下的青石板传来稀碎的脚步声。她听见那脚步声越来越近,余光一瞥,只见一条晾衣竿横斜的窄巷出现在身侧。于是她闪身一钻,等那几个人悉数跑过来,便抓住头顶晾晒的棉被用力一扯——哗啦一声,整排竹竿一个接一个如同多米诺骨牌似的倒下,几人登时在布匹缠绕间摔作一团。
“快起来!追!她要跑出去了!”
昏暗里跑了半晌,眼前终于现出主道路的光来。蒲争猛地一个箭步冲出巷口,终于像尾银鱼般滑入了熙攘的人流。
她在挑担的货郎和旗袍女士之间穿行,又借着黄包车的遮挡连拐了三个街口。直到那追赶的声音渐渐消失,她回头确认再无追上来的人,才堪堪停下脚步,开始倚在永安百货门前的罗马柱上顺气。
她摸了摸贴身暗袋,等触到那叠硬挺的银票边角,紧绷的肩线才终于松了松——早
在钱庄的时候,她除换了一些铜元之外,还将身上的大部分银元都换成了可随身携带的纸票,所以那包裹里只有零散的几块大洋,还有一些带过来的衣服,总体来说,她并没有损失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