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醉鬼是不会干坏事的。
对,醉鬼是不会干坏事的。
阳光透过窗纸映进来很亮,祝颂这才想起来今天是温奉玄登基的日子。完蛋,他竟然连这么重要的时刻都没赶上。
祝颂急急出了悬音阁,国丧已过,新皇登基,普天同庆,大家都出门了,街道上人很多,祝颂穿行在其中倒也不显眼。
虽然祝颂紧赶慢赶,但还是没赶上,因为他来到皇宫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真完蛋了。
祝颂蔫巴巴的回了祝府,被祝旌琛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而另一边,刚刚结束大典的温奉玄迫不及待的招了梨秋桐来把脉,“怎么样?”
看着温奉玄迫切的神情,梨秋桐只能实话实说,“陛下,时间太短了,查不出来。”
温奉玄微微敛眉,“那要多久才能查出来?”
梨秋桐回道:“最少也得一个月。”
“一个月也行。”温奉玄想,留一个月还是不难。
但梨秋桐还有担忧,“若是这次怀不上..”
温奉玄倏然握紧了双手,他还没有考虑过怀不上的可能,“今天晚上我又找他去。”
夜夜笙歌,一个月总能成事。
梨秋桐吓了一大跳,赶紧劝道:“陛下,纵欲伤身,还是要适度,臣去劝祝大人,留他个一年半载应当不成问题。”
温奉玄道:“我不放心。”
梨秋桐道:“但也不能如此自伤,若上了根本即便怀上了恐怕也难以养大。”
这话让温奉玄想起了他流掉的那个孩子,他瞬间失了力气,“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梨秋桐道:“陛下今日劳累了一天,臣准备了参汤,陛下喝了在睡吧。”
“嗯。”
温奉玄喝了参汤就屏退了左右,自己脱了衣裳,倒不是他不习惯人伺候,而是他身上的痕迹实在难以见人,也幸好是冬天,穿得多,遮得住。
温奉玄趴在宽大的龙床上,因为是登基所以他一整天都很有精神,但现在躺下来,神经一放松,疲惫感骤来,几乎片刻就睡着了。
不知梦到了什么,低声呓语,“别.不要了.”“轻点啊.”“求你.求你..”
而此时的祝府,祝颂还没有挨完骂,其实本来是骂完了,但祝颂说他要辞官,祝旌琛就又开始骂了。
祝颂从没有被这样骂过,但他也没怎么听,权当坐着听戏了,只不过他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他爹搞回来的那些宝贝现在还没有调换回来。
现在温奉玄都登基了,肯定要搬家的,到时候岂不是全都暴露了。
必须马上把东西换了。
“我暂时不辞官了。”
祝旌琛本来骂得唾沫横飞,面色狰狞,听到他的话瞬间卡壳了。
“哦。”
因着祝颂缺席了温奉玄的登基大典没有被责罚,一时间关于两人的传言甚嚣尘上,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在说两人在冀州的时候就搞在了一起。
现在祝颂出门都被指指点点,祝颂自己倒是不在意,只是担心给温奉玄带来麻烦。但孟晓荷可生气了,在家里破口大骂,“要是被我知道是谁在背后散播谣言,我一定打得他满地找牙,气死我了。”
后来孟晓荷又从祝旌琛那里知道了祝颂打算辞官的事,在祝颂下值回来时喊住了他,“阿颂。”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犯人全给放了,祝颂这几天跟顾怀予一起理释放名册,一天都在忙,看卷宗看多了,眼睛累得很,又困,一整天都在不停的打呵欠,下了值看着还精神些。
孟晓荷拉着他进了房间,跟他说:“你别听你爹的,你想辞官,娘支持你。”
祝颂还在为那八十一样烫手山芋发愁呢,听到孟晓荷的话,随口敷衍道:“再说吧。”
“怎么再说呢,你跟娘说你到底怎么想的?”孟晓荷拉着祝颂坐了下去,大有一副不问到底不罢休的样子。
祝颂也没有瞒她,“我在想咱们家那八十一样宝贝怎么搞?”
孟晓荷听到他的话颇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显然去年事情太多,她已经都把这事给忘记了。
“是啊,新皇登基,马上就要搬家,到时候肯定就瞒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啊?”
见孟晓荷着急了,祝颂连忙宽慰她,“娘,你别着急,我这不是正在想办法呢嘛。”
孟晓荷道:“按理说咱们都帮皇上这么大的忙了,这点小事他应该不会计较了吧。”
“按理说是这样,但是万一..”祝颂话没说完,但孟晓荷已经懂了,万一他不讲道理呢,万一皇上就是要过河拆桥杀人灭口呢,他们不能去赌。
此时孟晓荷也不提辞官的事了,“想到什么办法了吗?”
祝颂摇头,“暂时还没有。”
事情已经发生了,在说怪谁的话也没用了。
孟晓荷脸色不好,祝颂宽慰她,“放心吧,我肯定会想出办法的。”
孟晓荷叮嘱道:“若是真的暴露了,你们一定要咬定不知道这事,”
“不会有那一天的。”
孟晓荷也知道他是宽慰自己的,也没有在说下去多增烦忧,“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搬家?”
祝颂只是大理寺少卿不用上早朝,自从悬音阁那次过后,祝颂便再也没有见过温奉玄了,温奉玄的动向都是听顾怀予说的,但也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就在祝家人急得发慌的时候,京中又出事了。
一开始只是各个医馆的伤风病患数量增多,但在两天后病患数量暴增,这事惊动了太医院,细查才发现竟然是疫病。
疫病来势汹汹,井喷式爆发,短短几天京中有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各家各府几乎都有人染病,但奇异的是祝府竟然一个感染的人都没有,而祝颂也想趁这个事把府中的烫手山芋给处理了,于是上书请求全权处理此次疫病事件。
这场疫病在登基之初爆发,坊间都在传,这是因为新皇的皇位得来不正,上天降下神罚,只有还位正君,才能解除灾祸。
虽然官府一直在辟谣,但奈何相信的人太多,效果很差,导致现在民怨沸腾,若不是官府到处戒严,估计都要闹到皇宫去了。
祝颂的折子很快就批复了,温奉玄没同意。
皇宫也戒严了,祝颂进不了宫,于是他一连写了十份奏折请求处理此次疫病。
前面九份都给否了,但最后一份,同意了。
因为局势实在控制不住了,太医院拿此次的疫病半点办法都没有,在这样下去,整个京城都要沦陷了。
同意的奏折是梨秋桐送回来的,祝颂看到他很是讶异,“你怎么出来了?”
梨秋桐道:“陛下让我来协助你。”
祝颂连忙拒绝了,“人手够,你去守着皇上。”
梨秋桐似是料到了他会是这种反应,不疾不徐的说道:“皇上说此事不解决不准回宫。”
皇令在上,祝颂纵然万般不愿也没有办法了,更主要的是梨秋桐出来了一趟他也不放心他回宫了。
梨秋桐去了太医院,祝颂开始调查此次疫病的源头,这次的疫病之所以如此难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医院一直没查出是哪种疫病。许沥竹和许菘蓝猜测这很可能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疫病。
这次的疫病来得如此巧合,祝颂实在不能把它当做一次单纯的疫病来看,他总觉得是背后有人搞鬼。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这疫病不仅仅在京城,赣州,苏州,扬州,冀州,北漠等好几个州都有,只不过因为只在乡村传播,人烟稀少,波及范围没有京城这么广,地方上都还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查出来是疫病。
到处都有,源头就不好找了,需要花费时间才能查到。
染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馆人满为患,看不到病的人只能在医馆门口躺着,人多了,门口也躺不下了,便在大街上横七竖八的摆着。
许沥竹将各地杏林堂的大夫都招了过来,征用了沿街的店铺权当做医馆。
病人多了,药材自然也多,一车一车的往城里拉。祝颂趁机上书说药材没地方放,又不放心存放于别处,请求将药材存放于东宫。
这次温奉玄答应得很痛快,但只是用东宫还不够,于是祝颂又上书说上好的药材要专门放,请求使用东宫的仓库。
祝府众人知道祝颂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东宫仓库的钥匙时,齐齐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入东宫,使用东宫的仓库,事情就变得相当简单了。祝颂深谙事不宜迟的道理,于是在当天晚上在祝府所有人的配合下,就将所有的真品全部放了回去,将所有的赝品全部换了回来。
事情办完,悬在祝府顶上的利剑没了,众人的心总算是松快了些。有件事祝颂一直很好奇,问了祝旌琛,“你还会做赝品呢?”
祝旌琛道:“不会啊。”
祝颂问道:“那那些假货是哪来的?”
对,醉鬼是不会干坏事的。
阳光透过窗纸映进来很亮,祝颂这才想起来今天是温奉玄登基的日子。完蛋,他竟然连这么重要的时刻都没赶上。
祝颂急急出了悬音阁,国丧已过,新皇登基,普天同庆,大家都出门了,街道上人很多,祝颂穿行在其中倒也不显眼。
虽然祝颂紧赶慢赶,但还是没赶上,因为他来到皇宫的时候天都快黑了。
真完蛋了。
祝颂蔫巴巴的回了祝府,被祝旌琛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而另一边,刚刚结束大典的温奉玄迫不及待的招了梨秋桐来把脉,“怎么样?”
看着温奉玄迫切的神情,梨秋桐只能实话实说,“陛下,时间太短了,查不出来。”
温奉玄微微敛眉,“那要多久才能查出来?”
梨秋桐回道:“最少也得一个月。”
“一个月也行。”温奉玄想,留一个月还是不难。
但梨秋桐还有担忧,“若是这次怀不上..”
温奉玄倏然握紧了双手,他还没有考虑过怀不上的可能,“今天晚上我又找他去。”
夜夜笙歌,一个月总能成事。
梨秋桐吓了一大跳,赶紧劝道:“陛下,纵欲伤身,还是要适度,臣去劝祝大人,留他个一年半载应当不成问题。”
温奉玄道:“我不放心。”
梨秋桐道:“但也不能如此自伤,若上了根本即便怀上了恐怕也难以养大。”
这话让温奉玄想起了他流掉的那个孩子,他瞬间失了力气,“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梨秋桐道:“陛下今日劳累了一天,臣准备了参汤,陛下喝了在睡吧。”
“嗯。”
温奉玄喝了参汤就屏退了左右,自己脱了衣裳,倒不是他不习惯人伺候,而是他身上的痕迹实在难以见人,也幸好是冬天,穿得多,遮得住。
温奉玄趴在宽大的龙床上,因为是登基所以他一整天都很有精神,但现在躺下来,神经一放松,疲惫感骤来,几乎片刻就睡着了。
不知梦到了什么,低声呓语,“别.不要了.”“轻点啊.”“求你.求你..”
而此时的祝府,祝颂还没有挨完骂,其实本来是骂完了,但祝颂说他要辞官,祝旌琛就又开始骂了。
祝颂从没有被这样骂过,但他也没怎么听,权当坐着听戏了,只不过他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他爹搞回来的那些宝贝现在还没有调换回来。
现在温奉玄都登基了,肯定要搬家的,到时候岂不是全都暴露了。
必须马上把东西换了。
“我暂时不辞官了。”
祝旌琛本来骂得唾沫横飞,面色狰狞,听到他的话瞬间卡壳了。
“哦。”
因着祝颂缺席了温奉玄的登基大典没有被责罚,一时间关于两人的传言甚嚣尘上,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在说两人在冀州的时候就搞在了一起。
现在祝颂出门都被指指点点,祝颂自己倒是不在意,只是担心给温奉玄带来麻烦。但孟晓荷可生气了,在家里破口大骂,“要是被我知道是谁在背后散播谣言,我一定打得他满地找牙,气死我了。”
后来孟晓荷又从祝旌琛那里知道了祝颂打算辞官的事,在祝颂下值回来时喊住了他,“阿颂。”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犯人全给放了,祝颂这几天跟顾怀予一起理释放名册,一天都在忙,看卷宗看多了,眼睛累得很,又困,一整天都在不停的打呵欠,下了值看着还精神些。
孟晓荷拉着他进了房间,跟他说:“你别听你爹的,你想辞官,娘支持你。”
祝颂还在为那八十一样烫手山芋发愁呢,听到孟晓荷的话,随口敷衍道:“再说吧。”
“怎么再说呢,你跟娘说你到底怎么想的?”孟晓荷拉着祝颂坐了下去,大有一副不问到底不罢休的样子。
祝颂也没有瞒她,“我在想咱们家那八十一样宝贝怎么搞?”
孟晓荷听到他的话颇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显然去年事情太多,她已经都把这事给忘记了。
“是啊,新皇登基,马上就要搬家,到时候肯定就瞒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啊?”
见孟晓荷着急了,祝颂连忙宽慰她,“娘,你别着急,我这不是正在想办法呢嘛。”
孟晓荷道:“按理说咱们都帮皇上这么大的忙了,这点小事他应该不会计较了吧。”
“按理说是这样,但是万一..”祝颂话没说完,但孟晓荷已经懂了,万一他不讲道理呢,万一皇上就是要过河拆桥杀人灭口呢,他们不能去赌。
此时孟晓荷也不提辞官的事了,“想到什么办法了吗?”
祝颂摇头,“暂时还没有。”
事情已经发生了,在说怪谁的话也没用了。
孟晓荷脸色不好,祝颂宽慰她,“放心吧,我肯定会想出办法的。”
孟晓荷叮嘱道:“若是真的暴露了,你们一定要咬定不知道这事,”
“不会有那一天的。”
孟晓荷也知道他是宽慰自己的,也没有在说下去多增烦忧,“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搬家?”
祝颂只是大理寺少卿不用上早朝,自从悬音阁那次过后,祝颂便再也没有见过温奉玄了,温奉玄的动向都是听顾怀予说的,但也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就在祝家人急得发慌的时候,京中又出事了。
一开始只是各个医馆的伤风病患数量增多,但在两天后病患数量暴增,这事惊动了太医院,细查才发现竟然是疫病。
疫病来势汹汹,井喷式爆发,短短几天京中有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各家各府几乎都有人染病,但奇异的是祝府竟然一个感染的人都没有,而祝颂也想趁这个事把府中的烫手山芋给处理了,于是上书请求全权处理此次疫病事件。
这场疫病在登基之初爆发,坊间都在传,这是因为新皇的皇位得来不正,上天降下神罚,只有还位正君,才能解除灾祸。
虽然官府一直在辟谣,但奈何相信的人太多,效果很差,导致现在民怨沸腾,若不是官府到处戒严,估计都要闹到皇宫去了。
祝颂的折子很快就批复了,温奉玄没同意。
皇宫也戒严了,祝颂进不了宫,于是他一连写了十份奏折请求处理此次疫病。
前面九份都给否了,但最后一份,同意了。
因为局势实在控制不住了,太医院拿此次的疫病半点办法都没有,在这样下去,整个京城都要沦陷了。
同意的奏折是梨秋桐送回来的,祝颂看到他很是讶异,“你怎么出来了?”
梨秋桐道:“陛下让我来协助你。”
祝颂连忙拒绝了,“人手够,你去守着皇上。”
梨秋桐似是料到了他会是这种反应,不疾不徐的说道:“皇上说此事不解决不准回宫。”
皇令在上,祝颂纵然万般不愿也没有办法了,更主要的是梨秋桐出来了一趟他也不放心他回宫了。
梨秋桐去了太医院,祝颂开始调查此次疫病的源头,这次的疫病之所以如此难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医院一直没查出是哪种疫病。许沥竹和许菘蓝猜测这很可能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疫病。
这次的疫病来得如此巧合,祝颂实在不能把它当做一次单纯的疫病来看,他总觉得是背后有人搞鬼。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这疫病不仅仅在京城,赣州,苏州,扬州,冀州,北漠等好几个州都有,只不过因为只在乡村传播,人烟稀少,波及范围没有京城这么广,地方上都还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查出来是疫病。
到处都有,源头就不好找了,需要花费时间才能查到。
染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馆人满为患,看不到病的人只能在医馆门口躺着,人多了,门口也躺不下了,便在大街上横七竖八的摆着。
许沥竹将各地杏林堂的大夫都招了过来,征用了沿街的店铺权当做医馆。
病人多了,药材自然也多,一车一车的往城里拉。祝颂趁机上书说药材没地方放,又不放心存放于别处,请求将药材存放于东宫。
这次温奉玄答应得很痛快,但只是用东宫还不够,于是祝颂又上书说上好的药材要专门放,请求使用东宫的仓库。
祝府众人知道祝颂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东宫仓库的钥匙时,齐齐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入东宫,使用东宫的仓库,事情就变得相当简单了。祝颂深谙事不宜迟的道理,于是在当天晚上在祝府所有人的配合下,就将所有的真品全部放了回去,将所有的赝品全部换了回来。
事情办完,悬在祝府顶上的利剑没了,众人的心总算是松快了些。有件事祝颂一直很好奇,问了祝旌琛,“你还会做赝品呢?”
祝旌琛道:“不会啊。”
祝颂问道:“那那些假货是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