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为何?
因为京城的米价疯了一般往上涨,昨日五十文一斗米,今日能卖一百文,转眼又涨到一百五十文。
涨价的同时,还得拼命抢购。
粮铺前人山人海,长街从街头排到街尾,挤得水泄不通,好几家粮店掌柜甚至搬了官兵过来维持秩序,可仍是乱成一锅粥。
百姓们怨声载道,议论纷纷——
“米价涨疯了啊,顾相在时这个价钱能买多少升米?现在才买多少?”
“还不是狗日的朝廷征粮征狠了,漕运的船都停了大半,全去运军粮了,咱们老百姓的饭碗谁来管?”
其实之前顾怀玉在位时,早料到军粮征收可能会推高米价,便调拨了各地储粮,又压下商家囤积居奇的势头,把这件事处理得无声无息,未掀起半点波澜。
可如今顾怀玉不在,朝局没人有胆子拍板定事,亦没几个人会在意百姓吃的米到底贵不贵。
毕竟再穷的大官也不会饿肚子。
谁把百姓放心上,百姓就把谁放心上。
大宸的皇帝不把百姓当回事,百姓自然也不把皇帝放心里。
他们不懂什么朝堂争斗,什么清流浊流,只知道顾相在时,米价平稳,漕运畅通,日子虽苦,却总能活得下去。
而如今顾相被弹劾罢官,米价一日三涨,全家老小饿肚子,这账该算在谁头上?
自然是秦子衿。
小老百姓哪管你是什么天下大儒,什么《治国论》定乾坤?
他们只知道,秦子衿弹劾走了顾相,害得他们买不起米,吃不饱肚子,这样的人,能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百姓的怒火开始烧向秦子衿——
说书先生一拍醒木,在茶馆里高声宣讲:“诸位可知,那秦子衿祖上是谁?正是秦桧!秦家世代奸佞,专害忠良!”
小巷口有人在墙上写“秦子衿是大奸贼”,路过的车夫、挑夫都要撒泡尿助助兴。
秦府外日夜都有百姓聚集,朝他大门泼粪、砸臭鸡蛋。
秦子衿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
但在翰林院与士子间也不是一片倒。
有书生愤愤不平,拍案而起:“若没有秦少卿的《治国论》,哪有我们的今日?他虽被人诟病,但治学为人,自有风骨!”
寒窗苦读的举子们聚在一起,字字句句为秦子衿鸣不平。
甚至有人带头将街头侮辱秦子的标语撕掉,反被百姓围攻,一时间学子和市井群起争执。
士庶分裂,文武纷争,天下风声乱作一团。
元琢这十日过得比十年还漫长。
自登基以来,他时刻谨记太傅教诲——为君者当怀仁德之心,行宽厚之政。
从前他对顾怀玉铁血断事、草菅人命颇有微词,暗地总觉得太过酷烈。
可如今自己亲政不过十日,才发现手握利器,杀心自起,朝局每天都有新麻烦,杀人反倒成了最省事的法子。
前几日他还能有心情在朱批上写“着吏部议处”,再就是“革职查办”,这几日只有“斩立决”三个字。
这十天,他杀的人,比顾怀玉去年一年还多。
崇政殿前积血早已渗透靴底,地砖下泛出乌红,内侍都来不及换水冲洗,殿前殿后,血腥气冲天。
元琢不记得自己几天没合过眼,衣袍换了几茬,神色却一天比一天阴郁。
他坐在御案后,脸色苍白,眼下挂着浓重乌青,整个如同阴冷的鬼魅,听到徐公公汇报:“陛下,崔尚书告病在家,说身子不适,不能面圣。”
元琢倏地笑出声来。
那笑声又轻又冷,却听得满殿侍从寒毛倒竖。
徐公公心里头无比怀念顾怀玉,硬着头皮劝道:“陛下,崔尚书毕竟是朝中老臣,素来谨慎,只是性子狡猾了些,其实也是有能为的。”
元琢不听这些废话,他已经三次催促发俸,给足崔尚书面子。
崔尚书拖着不发俸禄,整个京城的小吏都罢了工,大宸这头巨兽直接跛了一条腿。
他提起朱笔,笔尖在砚台里慢慢搅动,像在搅拌一池鲜血,“抗旨不遵,贻误国事——”
“满门抄斩。”
徐公公浑身一颤,跪地磕头:“陛下三思啊!”
元琢置之不理,现在才发觉,顾怀玉的脾气是真的好,能忍那老狐狸那么多年。
他连十天都忍不了。
他随手把朱批扔给徐公公,冷冷道:“送去刑部,明日午门问斩。”
徐公公哆哆嗦嗦地捧起奏折,正要起身,元琢忽然又叫住他,幽幽开口:“董太师和秦子衿...近日如何?”
徐公公一脸苦色,心里把顾怀玉的名字念了一百遍,“董太师他们……这几日过得,实在不大顺利。”
“那些武官,简直像脱缰的野马,动辄带着亲兵堵在董太师家门口,三天一大闹,两天一小闹,上回闹到半夜,竟把太师的胡子都剪了,连头发也被拔去一撮……惨不忍睹啊。”
“秦大人就更惨了,自从百姓知道是他参倒了相爷,每日门前都有人泼粪、丢臭鸡蛋,还在墙上画乌龟骂他。”
“前几天三更半夜,有人潜进秦府纵火,差点把人活活烧死,幸好侍从发现得早,才捡回一条命……到底是百姓干的,还是武官闹的,现在都查不清了。”
“现在董太师、秦大人,还有清流那几位大人,家都不敢回,全窝在衙门里,连门都不敢出。”
“秦大人更是……连白天都不敢上街。”
徐公公说到这里,只觉得一阵阵头皮发麻。
这还是皇城吗?比起顾怀玉在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天。
元琢眉梢微动,莫名愉快地笑了几声。
徐公公咽了口唾沫,重重地一叩首,“陛下,老奴斗胆多嘴一句,您……可打算什么时候把顾相请回来?”
朱笔在奏折上悬停,墨汁滴落成一个小小的黑洞。
元琢唇角勾起一抹奇异的弧度:“朕为何要请怀玉哥哥回来?”
大宸离不得顾怀玉,可离了大宸的顾怀玉……
不必再彻夜批阅这些奏章,不必再为那些蛀虫劳心伤神。
终于可以好好养病。
徐公公抬头哀求:“陛下要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再不请回顾相,真要出大事了!”
“滚。”
轻飘飘一个字落下,徐公公万般无奈地叩头退下。
户部崔尚书满门抄斩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劈在朝堂。
一品大员,说杀就杀。
皇帝失心疯了。
这个念头在所有官员心头炸开,恐慌如瘟疫般蔓延——今日是崔尚书,明日又会是谁?
当夜,五部的尚书、寺卿寺丞十多位大员齐聚沈浚府邸。
“沈大人!”
刑部尚书抓着沈浚的袖子,脸色惨白,“顾相得救救我们啊!”
“沈大人,再这样下去,咱们都得死!请顾相回来救救大家吧……”
沈浚慢条斯理地抿着茶,等他们哭嚎够了,才叹息一声:“诸位大人,顾相如今归隐山林,沈某也无能为力啊。”
“可您是顾相心腹!”有人干脆扑通跪下,“只有沈大人能递上话!”
沈浚目光扫过这群往日趾高气扬的权贵,如今一个个如丧家之犬。
时机已然成熟。
他放下茶盏,瓷器与案几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罢了。”
“明日沈某正要去探望顾相,诸位若是有心……”
话未说完,满堂官员已争先恐后地嚷起来:“同去!同去!”
夜色沉沉,山间别苑静谧无声。
这几日顾怀玉一直在练弓箭。
裴靖逸特意给他做了一把小木弓,力道轻巧,他不必费多少力气就能拉开,倒成了闲暇时的消遣。
每日晨起或傍晚,他总要练上一会儿,权当是舒展筋骨。
他的身体比从前好了太多。
如今正值初春,山中寒气未散,别苑不比相府的地龙暖阁,夜里仍有些冷意。
但即便如此,他也能在浴房里烧一盆炭,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
虽仍比不上寻常青年的体魄,可比起从前那副动不动就咳血的病弱身子,已是天壤之别。
他知足了。
顾怀玉懒懒散散地趴在浴盆边缘,他伸手从一旁小匣子里取出一张纸条,指尖沾了水,轻轻一抖,展开‘谛听’的密报。
——京城的乱象,远比他预想的还要混乱几分。
他正在想应对的法子,窗格上忽然映出一道高大的黑影。
裴靖逸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夜里寒气重,炭火可还够?要不要添些?”
顾怀玉瞥了一眼浴盆旁烧得正旺的炭盆,“不用。”
门外静了一瞬。
随即裴靖逸又压着嗓子问:“不用?那要不要我给您按肩?”
若是先前,顾怀玉还当他是“官瘾大发”,现在哪能不知他发的什么瘾?
因为京城的米价疯了一般往上涨,昨日五十文一斗米,今日能卖一百文,转眼又涨到一百五十文。
涨价的同时,还得拼命抢购。
粮铺前人山人海,长街从街头排到街尾,挤得水泄不通,好几家粮店掌柜甚至搬了官兵过来维持秩序,可仍是乱成一锅粥。
百姓们怨声载道,议论纷纷——
“米价涨疯了啊,顾相在时这个价钱能买多少升米?现在才买多少?”
“还不是狗日的朝廷征粮征狠了,漕运的船都停了大半,全去运军粮了,咱们老百姓的饭碗谁来管?”
其实之前顾怀玉在位时,早料到军粮征收可能会推高米价,便调拨了各地储粮,又压下商家囤积居奇的势头,把这件事处理得无声无息,未掀起半点波澜。
可如今顾怀玉不在,朝局没人有胆子拍板定事,亦没几个人会在意百姓吃的米到底贵不贵。
毕竟再穷的大官也不会饿肚子。
谁把百姓放心上,百姓就把谁放心上。
大宸的皇帝不把百姓当回事,百姓自然也不把皇帝放心里。
他们不懂什么朝堂争斗,什么清流浊流,只知道顾相在时,米价平稳,漕运畅通,日子虽苦,却总能活得下去。
而如今顾相被弹劾罢官,米价一日三涨,全家老小饿肚子,这账该算在谁头上?
自然是秦子衿。
小老百姓哪管你是什么天下大儒,什么《治国论》定乾坤?
他们只知道,秦子衿弹劾走了顾相,害得他们买不起米,吃不饱肚子,这样的人,能是什么好东西?
于是,百姓的怒火开始烧向秦子衿——
说书先生一拍醒木,在茶馆里高声宣讲:“诸位可知,那秦子衿祖上是谁?正是秦桧!秦家世代奸佞,专害忠良!”
小巷口有人在墙上写“秦子衿是大奸贼”,路过的车夫、挑夫都要撒泡尿助助兴。
秦府外日夜都有百姓聚集,朝他大门泼粪、砸臭鸡蛋。
秦子衿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
但在翰林院与士子间也不是一片倒。
有书生愤愤不平,拍案而起:“若没有秦少卿的《治国论》,哪有我们的今日?他虽被人诟病,但治学为人,自有风骨!”
寒窗苦读的举子们聚在一起,字字句句为秦子衿鸣不平。
甚至有人带头将街头侮辱秦子的标语撕掉,反被百姓围攻,一时间学子和市井群起争执。
士庶分裂,文武纷争,天下风声乱作一团。
元琢这十日过得比十年还漫长。
自登基以来,他时刻谨记太傅教诲——为君者当怀仁德之心,行宽厚之政。
从前他对顾怀玉铁血断事、草菅人命颇有微词,暗地总觉得太过酷烈。
可如今自己亲政不过十日,才发现手握利器,杀心自起,朝局每天都有新麻烦,杀人反倒成了最省事的法子。
前几日他还能有心情在朱批上写“着吏部议处”,再就是“革职查办”,这几日只有“斩立决”三个字。
这十天,他杀的人,比顾怀玉去年一年还多。
崇政殿前积血早已渗透靴底,地砖下泛出乌红,内侍都来不及换水冲洗,殿前殿后,血腥气冲天。
元琢不记得自己几天没合过眼,衣袍换了几茬,神色却一天比一天阴郁。
他坐在御案后,脸色苍白,眼下挂着浓重乌青,整个如同阴冷的鬼魅,听到徐公公汇报:“陛下,崔尚书告病在家,说身子不适,不能面圣。”
元琢倏地笑出声来。
那笑声又轻又冷,却听得满殿侍从寒毛倒竖。
徐公公心里头无比怀念顾怀玉,硬着头皮劝道:“陛下,崔尚书毕竟是朝中老臣,素来谨慎,只是性子狡猾了些,其实也是有能为的。”
元琢不听这些废话,他已经三次催促发俸,给足崔尚书面子。
崔尚书拖着不发俸禄,整个京城的小吏都罢了工,大宸这头巨兽直接跛了一条腿。
他提起朱笔,笔尖在砚台里慢慢搅动,像在搅拌一池鲜血,“抗旨不遵,贻误国事——”
“满门抄斩。”
徐公公浑身一颤,跪地磕头:“陛下三思啊!”
元琢置之不理,现在才发觉,顾怀玉的脾气是真的好,能忍那老狐狸那么多年。
他连十天都忍不了。
他随手把朱批扔给徐公公,冷冷道:“送去刑部,明日午门问斩。”
徐公公哆哆嗦嗦地捧起奏折,正要起身,元琢忽然又叫住他,幽幽开口:“董太师和秦子衿...近日如何?”
徐公公一脸苦色,心里把顾怀玉的名字念了一百遍,“董太师他们……这几日过得,实在不大顺利。”
“那些武官,简直像脱缰的野马,动辄带着亲兵堵在董太师家门口,三天一大闹,两天一小闹,上回闹到半夜,竟把太师的胡子都剪了,连头发也被拔去一撮……惨不忍睹啊。”
“秦大人就更惨了,自从百姓知道是他参倒了相爷,每日门前都有人泼粪、丢臭鸡蛋,还在墙上画乌龟骂他。”
“前几天三更半夜,有人潜进秦府纵火,差点把人活活烧死,幸好侍从发现得早,才捡回一条命……到底是百姓干的,还是武官闹的,现在都查不清了。”
“现在董太师、秦大人,还有清流那几位大人,家都不敢回,全窝在衙门里,连门都不敢出。”
“秦大人更是……连白天都不敢上街。”
徐公公说到这里,只觉得一阵阵头皮发麻。
这还是皇城吗?比起顾怀玉在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天。
元琢眉梢微动,莫名愉快地笑了几声。
徐公公咽了口唾沫,重重地一叩首,“陛下,老奴斗胆多嘴一句,您……可打算什么时候把顾相请回来?”
朱笔在奏折上悬停,墨汁滴落成一个小小的黑洞。
元琢唇角勾起一抹奇异的弧度:“朕为何要请怀玉哥哥回来?”
大宸离不得顾怀玉,可离了大宸的顾怀玉……
不必再彻夜批阅这些奏章,不必再为那些蛀虫劳心伤神。
终于可以好好养病。
徐公公抬头哀求:“陛下要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再不请回顾相,真要出大事了!”
“滚。”
轻飘飘一个字落下,徐公公万般无奈地叩头退下。
户部崔尚书满门抄斩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劈在朝堂。
一品大员,说杀就杀。
皇帝失心疯了。
这个念头在所有官员心头炸开,恐慌如瘟疫般蔓延——今日是崔尚书,明日又会是谁?
当夜,五部的尚书、寺卿寺丞十多位大员齐聚沈浚府邸。
“沈大人!”
刑部尚书抓着沈浚的袖子,脸色惨白,“顾相得救救我们啊!”
“沈大人,再这样下去,咱们都得死!请顾相回来救救大家吧……”
沈浚慢条斯理地抿着茶,等他们哭嚎够了,才叹息一声:“诸位大人,顾相如今归隐山林,沈某也无能为力啊。”
“可您是顾相心腹!”有人干脆扑通跪下,“只有沈大人能递上话!”
沈浚目光扫过这群往日趾高气扬的权贵,如今一个个如丧家之犬。
时机已然成熟。
他放下茶盏,瓷器与案几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罢了。”
“明日沈某正要去探望顾相,诸位若是有心……”
话未说完,满堂官员已争先恐后地嚷起来:“同去!同去!”
夜色沉沉,山间别苑静谧无声。
这几日顾怀玉一直在练弓箭。
裴靖逸特意给他做了一把小木弓,力道轻巧,他不必费多少力气就能拉开,倒成了闲暇时的消遣。
每日晨起或傍晚,他总要练上一会儿,权当是舒展筋骨。
他的身体比从前好了太多。
如今正值初春,山中寒气未散,别苑不比相府的地龙暖阁,夜里仍有些冷意。
但即便如此,他也能在浴房里烧一盆炭,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
虽仍比不上寻常青年的体魄,可比起从前那副动不动就咳血的病弱身子,已是天壤之别。
他知足了。
顾怀玉懒懒散散地趴在浴盆边缘,他伸手从一旁小匣子里取出一张纸条,指尖沾了水,轻轻一抖,展开‘谛听’的密报。
——京城的乱象,远比他预想的还要混乱几分。
他正在想应对的法子,窗格上忽然映出一道高大的黑影。
裴靖逸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夜里寒气重,炭火可还够?要不要添些?”
顾怀玉瞥了一眼浴盆旁烧得正旺的炭盆,“不用。”
门外静了一瞬。
随即裴靖逸又压着嗓子问:“不用?那要不要我给您按肩?”
若是先前,顾怀玉还当他是“官瘾大发”,现在哪能不知他发的什么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