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无论看多少遍都会引人发笑,直播间里的两位嘉宾也不例外。
困困趁势道:“虽然我们身份各不相同,我是咖啡博主,您是育种专家,你是咖二代,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咖啡人’。我希望我们接下来的交流,能像这场趣味比赛一样,轻松加愉悦,好吗?”
谭致远,林夏异口同声:“好的。”
2
深耕咖啡领域,困困早就想采访国内唯一的咖啡育种专家谭致远。
苦于一直没有合适时机,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可谭致远有工作在身不能久留,困困优中选优,最终只保留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咖啡品种改良的重要性。
谭致远说:“在谈品种改良前,我首先想谈谈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由它而引发的咖啡大面积减产,也是全世界咖啡产地未来几年必须面临的挑战。
“有的国家选择砍伐森林增加耕种面积来应对挑战。有的国家则寄希望于下游烘焙商、跨国公司,希望他们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有的国家因为局势动荡,战争连年客观上无力改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咖啡只产于非洲,中南美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使得咖啡育种和咖啡学长期处于荒漠状态。
“有人说咖啡是‘孤儿作物’,在贫穷国家种植,在富有国家消费。产国没有资源培育更强的品种,而消费国也没有必要研究。也有人戏言,‘等哪一天,咖啡在欧美国家的土壤上开出耶加雪菲的花,结出瑰夏的果,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关心咖啡种植和育种。’
“咖啡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非常年轻的饮料,它的出现远远晚于我们的茶叶。相较于我们悠久的茶叶种植史,我们国家也是非常年轻的咖啡产国。说起茶叶,有趣的是,有咖啡史学称,郑和是咖啡全球推广的先驱人物之一。这里我就不展开聊了,有兴趣的咖啡玩家,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再说回品种改良。想要抵御气候变化,必须从源头,从咖啡树的优化做起。我们是最年轻的产国,我们有潜力,有活力,有能力,也有实力去主动推进这一过程。
“自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始进行咖啡品种的培育工作。我们科研人员的目标是,为云南咖啡注入中国‘芯’,实现咖啡品种的中国育。目前我们拥有的国审咖啡品种是8个,都是我们云南自助培育的。今年,云南农大设立了全球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誉为最‘香’的本科专业。
“所以我认为,借助科技的力量,找到把咖啡从气候恶化中拯救出来的基因,诸如更强壮,更高产,更美味且低因,才是咖啡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科研人最务实,一句废话没有,全是干货。
直播间里的观众听得热血沸腾,“质问”困困为什么关闭打赏,强烈要求知识付费。
困困谢过宝宝们的热情,提出第二个问题,咖啡品种改良的难点。
谭致远没立即回答,而是低头靠近屏幕,看了看观众实时留言。
谈及专业难免会一板一眼,他担心自己讲解内容过于枯燥,没想到看到的第一条留言竟是——
“谭老师温文儒雅,声音也好好听!磁性低音炮,耳朵会怀孕!”
不适应直播间观众的表达方式,谭致远想说谢谢又觉得尴尬,神情微微一僵。
他扶扶眼镜,直接把问题递给旁边的年轻人:“林夏同学,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少年人正襟危坐。
他神经紧绷,沉默了好一阵。
不是脑袋空空的怯懦,而是面对榜样的郑重与谨慎。
谭致远投以鼓励目光,随和道:“这里不是课堂,我不是老师。我的确是想和你们年轻人面对面交流,才来的直播间。而且你是咖啡田里长大的孩子,你有一位极其杰出的咖农父亲,我很想听听你的声音。”
困困也逗趣般附和:“都说高三是知识储备量的巅峰期,小林同学,大胆开麦,尽管发表你的观点。”
这个时候便凸显出了一个学霸的特质。
即便心里有波动,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回来,恢复从容自若。
林夏报以颔首微笑,他长了张娃娃脸,有点婴儿肥,笑起来显得格外腼腆。
快速组织好语言,他不疾不徐张了口:“我认为品种改良的难点源自于咖啡的天性。
“一般的农作物有高达20%到30%的遗传多样性,而多为自花授粉的阿拉比卡只有1.2%。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的野生咖啡林。那是座基因宝库,埃塞俄比亚政府将其视为国家机密,至今仍未对外开放,严禁任何外国科研机构染指。
“前面谭老师提到,咖啡是一种很年轻的饮料。因为它的进化时间短,再加上阿拉比卡先天上多样性的不足,即使咖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创新最不足的作物。
“我看过相关书籍,谈到基因多样性,书中特意将草莓和咖啡放在一起做过比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草莓有6640个品种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注册,而咖啡至今只有111个品种注册。也就是说,草莓育种的创新能力是咖啡育种的近60倍。”
“抱歉,小林同学,我不得不打断你一下。”困困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发问,“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特别特别卷,你又正处于最地狱的高三模式,怎么会有时间看所谓的‘闲书’呢?还是说你是学神?看闲书不耽误你成绩,所有考试,包括高考,对你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不是不是,我不是学神。”林夏忙谦虚摆手,“书我不是最近看的,可能因为我记忆力比较好,所以一直没有忘。”
“哦,听起来你似乎对咖啡育种很感兴趣?”谭致远面露温和微笑。
“对,我的目标是中国农业大学。”林夏不自觉上身微微前倾,目光笃信而昂扬,“将来考研也会选择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走作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向。
“我是咖农的孩子,父母靠种咖啡把我们姐弟俩抚养长大。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常常想该用什么方式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也许是体面的工作,也许是不错的收入,也许是生儿育女,也许……”
3
林夏话音停顿,转眸看向镜头。
他知道父母就坐在镜头的那一端,正密切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别看母亲李胜英高高壮壮,其实是个细腻敏感的女人,偶尔会多愁善感,此刻大概已经红了眼睛。
父亲林贵泉矮小瘦弱,却有着一身钢铁般的强硬筋骨,且心有韧性,百折不挠。
父亲坚决反对他学农,他却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父亲大概已经因强忍怒意而攥紧了拳头,皱紧了眉头。
可他真的很想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也许我该把你们种着大半辈子呢咖啡,当成我毕生呢事业。”
“小林同学!”困困大为动容,“有志气!好样的!”
放弃电视台事业编而选择做自媒体的她,因为有着和林夏相似的经历,情不自禁地为年轻人鼓掌呐喊。
谭致远也用力拍去小林同学的肩:“咖啡育种研究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在这里,我预祝你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林夏重重点头:“谢谢谭老师!谢谢困困姐!”
稍稍平复激动情绪,他站起身笔直如松,虚心向谭致远求教:“谭老师,刚才斗胆在您面前班门弄斧,我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全靠书本知识凭空想象。我知道,我说的都只是些皮毛,咖啡品种改良的难度之大,肯定远远超过我的描述。您是冲在最前线的科研人员,我也想听听您的声音。”
“小林同学,请不要抢我饭碗。”困困开玩笑提醒他放松
,“你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学生,也不差这一时半刻。你先坐下来,你个子高,脑袋出了画,会吓到我直播间的宝宝们。”
谭致远同样道:“是啊,你快坐。”
常年沉溺于繁忙工作,换个环境对他而言,也是种放松。
他不想小同学太拘谨,也风趣道:“我希望和你们平等交流,你站着,我坐着,就不是平等交流了。现在这样,你知道像什么吗?像我在办公室里批评年轻科员,怎么可以连犯两次同样的错误。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但也请允许我偶尔偷个懒,暂时把工作忘掉,可以吗?”
林夏听笑了,顺从地坐回原位。
谭致远继续对他说:“孩子,你太谦虚了,我赞同你刚才的观点。我只想再补充一点,简单又不简单的两个字——时间。”
“时间?”困困问,“谭老师,您能展开说说吗?”
很快适应直播间的节奏,谭致远已经学会时刻关注观众留言。
当“谭老师声音好听,拜托大说特说。”的留言出现时,他不再感到尴尬局促。
困困趁势道:“虽然我们身份各不相同,我是咖啡博主,您是育种专家,你是咖二代,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咖啡人’。我希望我们接下来的交流,能像这场趣味比赛一样,轻松加愉悦,好吗?”
谭致远,林夏异口同声:“好的。”
2
深耕咖啡领域,困困早就想采访国内唯一的咖啡育种专家谭致远。
苦于一直没有合适时机,今天终于得偿所愿,可谭致远有工作在身不能久留,困困优中选优,最终只保留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咖啡品种改良的重要性。
谭致远说:“在谈品种改良前,我首先想谈谈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由它而引发的咖啡大面积减产,也是全世界咖啡产地未来几年必须面临的挑战。
“有的国家选择砍伐森林增加耕种面积来应对挑战。有的国家则寄希望于下游烘焙商、跨国公司,希望他们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有的国家因为局势动荡,战争连年客观上无力改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咖啡只产于非洲,中南美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使得咖啡育种和咖啡学长期处于荒漠状态。
“有人说咖啡是‘孤儿作物’,在贫穷国家种植,在富有国家消费。产国没有资源培育更强的品种,而消费国也没有必要研究。也有人戏言,‘等哪一天,咖啡在欧美国家的土壤上开出耶加雪菲的花,结出瑰夏的果,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关心咖啡种植和育种。’
“咖啡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非常年轻的饮料,它的出现远远晚于我们的茶叶。相较于我们悠久的茶叶种植史,我们国家也是非常年轻的咖啡产国。说起茶叶,有趣的是,有咖啡史学称,郑和是咖啡全球推广的先驱人物之一。这里我就不展开聊了,有兴趣的咖啡玩家,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
“再说回品种改良。想要抵御气候变化,必须从源头,从咖啡树的优化做起。我们是最年轻的产国,我们有潜力,有活力,有能力,也有实力去主动推进这一过程。
“自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始进行咖啡品种的培育工作。我们科研人员的目标是,为云南咖啡注入中国‘芯’,实现咖啡品种的中国育。目前我们拥有的国审咖啡品种是8个,都是我们云南自助培育的。今年,云南农大设立了全球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誉为最‘香’的本科专业。
“所以我认为,借助科技的力量,找到把咖啡从气候恶化中拯救出来的基因,诸如更强壮,更高产,更美味且低因,才是咖啡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科研人最务实,一句废话没有,全是干货。
直播间里的观众听得热血沸腾,“质问”困困为什么关闭打赏,强烈要求知识付费。
困困谢过宝宝们的热情,提出第二个问题,咖啡品种改良的难点。
谭致远没立即回答,而是低头靠近屏幕,看了看观众实时留言。
谈及专业难免会一板一眼,他担心自己讲解内容过于枯燥,没想到看到的第一条留言竟是——
“谭老师温文儒雅,声音也好好听!磁性低音炮,耳朵会怀孕!”
不适应直播间观众的表达方式,谭致远想说谢谢又觉得尴尬,神情微微一僵。
他扶扶眼镜,直接把问题递给旁边的年轻人:“林夏同学,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少年人正襟危坐。
他神经紧绷,沉默了好一阵。
不是脑袋空空的怯懦,而是面对榜样的郑重与谨慎。
谭致远投以鼓励目光,随和道:“这里不是课堂,我不是老师。我的确是想和你们年轻人面对面交流,才来的直播间。而且你是咖啡田里长大的孩子,你有一位极其杰出的咖农父亲,我很想听听你的声音。”
困困也逗趣般附和:“都说高三是知识储备量的巅峰期,小林同学,大胆开麦,尽管发表你的观点。”
这个时候便凸显出了一个学霸的特质。
即便心里有波动,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回来,恢复从容自若。
林夏报以颔首微笑,他长了张娃娃脸,有点婴儿肥,笑起来显得格外腼腆。
快速组织好语言,他不疾不徐张了口:“我认为品种改良的难点源自于咖啡的天性。
“一般的农作物有高达20%到30%的遗传多样性,而多为自花授粉的阿拉比卡只有1.2%。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咖啡故乡——埃塞俄比亚的野生咖啡林。那是座基因宝库,埃塞俄比亚政府将其视为国家机密,至今仍未对外开放,严禁任何外国科研机构染指。
“前面谭老师提到,咖啡是一种很年轻的饮料。因为它的进化时间短,再加上阿拉比卡先天上多样性的不足,即使咖啡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研究和创新最不足的作物。
“我看过相关书籍,谈到基因多样性,书中特意将草莓和咖啡放在一起做过比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草莓有6640个品种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注册,而咖啡至今只有111个品种注册。也就是说,草莓育种的创新能力是咖啡育种的近60倍。”
“抱歉,小林同学,我不得不打断你一下。”困困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发问,“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特别特别卷,你又正处于最地狱的高三模式,怎么会有时间看所谓的‘闲书’呢?还是说你是学神?看闲书不耽误你成绩,所有考试,包括高考,对你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不是不是,我不是学神。”林夏忙谦虚摆手,“书我不是最近看的,可能因为我记忆力比较好,所以一直没有忘。”
“哦,听起来你似乎对咖啡育种很感兴趣?”谭致远面露温和微笑。
“对,我的目标是中国农业大学。”林夏不自觉上身微微前倾,目光笃信而昂扬,“将来考研也会选择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走作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向。
“我是咖农的孩子,父母靠种咖啡把我们姐弟俩抚养长大。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常常想该用什么方式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也许是体面的工作,也许是不错的收入,也许是生儿育女,也许……”
3
林夏话音停顿,转眸看向镜头。
他知道父母就坐在镜头的那一端,正密切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别看母亲李胜英高高壮壮,其实是个细腻敏感的女人,偶尔会多愁善感,此刻大概已经红了眼睛。
父亲林贵泉矮小瘦弱,却有着一身钢铁般的强硬筋骨,且心有韧性,百折不挠。
父亲坚决反对他学农,他却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父亲大概已经因强忍怒意而攥紧了拳头,皱紧了眉头。
可他真的很想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也许我该把你们种着大半辈子呢咖啡,当成我毕生呢事业。”
“小林同学!”困困大为动容,“有志气!好样的!”
放弃电视台事业编而选择做自媒体的她,因为有着和林夏相似的经历,情不自禁地为年轻人鼓掌呐喊。
谭致远也用力拍去小林同学的肩:“咖啡育种研究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在这里,我预祝你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林夏重重点头:“谢谢谭老师!谢谢困困姐!”
稍稍平复激动情绪,他站起身笔直如松,虚心向谭致远求教:“谭老师,刚才斗胆在您面前班门弄斧,我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全靠书本知识凭空想象。我知道,我说的都只是些皮毛,咖啡品种改良的难度之大,肯定远远超过我的描述。您是冲在最前线的科研人员,我也想听听您的声音。”
“小林同学,请不要抢我饭碗。”困困开玩笑提醒他放松
,“你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学生,也不差这一时半刻。你先坐下来,你个子高,脑袋出了画,会吓到我直播间的宝宝们。”
谭致远同样道:“是啊,你快坐。”
常年沉溺于繁忙工作,换个环境对他而言,也是种放松。
他不想小同学太拘谨,也风趣道:“我希望和你们平等交流,你站着,我坐着,就不是平等交流了。现在这样,你知道像什么吗?像我在办公室里批评年轻科员,怎么可以连犯两次同样的错误。我很热爱我的工作,但也请允许我偶尔偷个懒,暂时把工作忘掉,可以吗?”
林夏听笑了,顺从地坐回原位。
谭致远继续对他说:“孩子,你太谦虚了,我赞同你刚才的观点。我只想再补充一点,简单又不简单的两个字——时间。”
“时间?”困困问,“谭老师,您能展开说说吗?”
很快适应直播间的节奏,谭致远已经学会时刻关注观众留言。
当“谭老师声音好听,拜托大说特说。”的留言出现时,他不再感到尴尬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