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那个奴仆。
“殿下”,她凑近宜王,原本正襟危坐的王储在她陡然展开的气场前被逼得向后微倾。
“方才你提到的副官。”
她几乎要逼问到他脸上,带着即将发现真相的兴奋。
“是何方人氏,是否也出身东海郡。”
“三娘去终南山修道之后,每次殿下去私会三娘,是否都有副官陪同。三娘不久前失去消息后,你那位副官,是否也同时下落不明?”
她像浑身猫毛竖起般咄咄逼人。
“殿下,崔三娘被列入《十美图》,是不是你的私心?”
宜王瞳孔震动,继而脸上浮现出竭力隐瞒的秘密被发现的痛苦神色。韦练还要追问,被李猊从后面提着衣领拎回去。他看向宜王的神情也不再冷嘲热讽,甚至有些同病相怜。
韦练也终于发现自己有些过了,而原本勉强维持镇定的宜王终于被攻破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几乎失态地站起,背向两人,像是在竭力控制汹涌的感情。
良久,他才低声开口,像是喃喃自语。
“可若真是如此、若真是如此…”
“她为何还要说心中有我呢?”
哐啷。
门被从外大力推开,出现的是康六跑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涨红的脸。瞧见李猊,想起不久前旷工吃烤鸡的事,心虚低头,把怀袖中的急信拿出。
“大、大人,折柳村急
报。”
“又有人死了。”
“这次是四个,死在那座庙里。”
康六抬头,眼神肃穆。
“都是村上的耆老,死状…有些可怖。”
第49章 ☆、狐狸公子13
韦练和李猊骑马从御史台往城东灞桥赶路时,已经是半夜。宜王已经离开,他所知晓的案情已经全部交待完毕,留下的谜团却越来越多。
从裴府案件开始,韦练以为背后之人的目标是那十名女子,后来发现,或许这张画卷所牵扯的是一出筹划多年、配合默契的大戏。所有看似是自杀的案件背后都有双看不见的手把她们推向终局。那位性格与长相同样温柔的曹三娘也会遭逢同样的下场吗?还有断臂的秦娥、宜王的副官,和始终未曾路面的王十五娘。
这三个同样出身东海郡的人曾有过怎样的过往,又为何会在折柳村屡屡犯下残忍案件。这些案件与《十美图》又有何关系?还有那位虽然隐匿在暗处却像无处不在的宦官。如今长安都知道,兵乱之后先有鱼中尉的神策军,而后有天子。如今东宫空置,正是天下安危悬而未决的时候。
而被那些权贵弃若敝屣、被利用被抛弃的她们的命运,却让韦练无法视而不见。
“韦练。”
李猊开口,把她从沉思中惊醒。转过脸看时,见男人手里握着缰绳,姿态板正。
“方才在崇仁坊没来得及问你,出门救人,为何不带刀。”
糟糕。韦练想扶额长叹。
她从前做刺客时,为了夜间疾行方便,常只带一把软刀藏在腰带里。更多时候压根没有武器,什么趁手用什么,或是抢了对方的武器来用。今夜救赵二心切,竟忘了装作只会用刀这回事,空手就出了门。
都怪宜王喝什么茱萸酒,把自己赔进去不说,还要连累旁人。韦练在心中又把那个有多貌美就有多麻烦的家伙骂了一万次。这样的绣花枕头日后还极有可能做储君,这朝廷的未来该如何那简直不敢想。
“大人不也……”她说了一半才想起李猊所说的没带腰牌是骗她,更气了:“不,你明明带了,为何骗我没带腰牌?”
李猊不说话,韦练终于捉住他心虚的一瞬,继续乘胜追击:
“还有,宜王和崔三娘明明还在御史台,大人为何自行离开?现在崔三娘恰在无人看管时逃了,若此案当真与她有关,你岂不是也有嫌疑?”
李猊还是不说话。
韦练策马绕到离他更近的地方,歪头看他:“怎么,说中了?知道自己玩忽职守要丢官了?”
他此时抬眼,恰与韦练幸灾乐祸弯成月牙的眼神碰在一起。猝不及防地,他抬手碰了碰她的脸。韦练懵住,在原地等待他收回手,才意识到他是将她鬓边掉下的一缕头发挽了回去。这动作不像是李猊会干的,她拼命找理由,却发现这次没能找到他这样做的理由。原本扳回一局的她现在却无比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猊咳嗽一声,目视前方,手攥紧了缰绳。
“在那个当口离开御史台,致使崔三娘逃走,确实是我的疏忽。”
他低了头,带着苦笑,自言自语地说出四个字。
“一时情急。”
月亮恰在此时从云层中破出,清辉洒在官道上。
韦练目视前方,不知如何接李猊的话。
她当他放走崔三娘当真是另有所谋,甚或干脆是上头的意思。毕竟长安的官场倾轧不是她一介卒子能够了解的,不告诉她任何内幕也都是应当。最好的刺客,原本就是最好的刀。刀永远不会问是对是错,只管锋芒向前。
但李猊说一时情急。
那便是承认他失策了。是谁让他急到连到手的嫌犯都会在眼皮底下跟丢?韦练不愿细想,但答案呼之欲出。
随即,她又想起在崇仁坊的暗巷里她第一次见到那燃着绿光灯笼的马车,对视到那两双邪气四溢的眼睛。多年在杀人场进出的直觉让她险些暴起,而李猊的反应不是冲上去拿下嫌犯,而是把快要暴露的她拖回安全地带,因此错失与对方正面交锋的第一个契机。
他以为她在螳臂当车、才会不顾抓住嫌犯的大好机会去救她。
李猊是当真的。
所以那些……
她想起此前种种画面,才知道她干了多少胆大包天、火上浇油的事,心吓得险些跳出嗓子眼。
该死。
如果是当真的,就不好办了。
她没敢看李猊,知道他此时正竖起耳朵注意着她的一举一动。话说此人有什么怪癖,为何会盯上她?难道她伪装得还不彻底,让他看出了底细,要用美人计来骗她动心好招认真实身份?可一个小小的女刺客对他有什么用,更何况是退隐的刺客。
这双手已经多年没动过杀人刀,已经生疏了也说不定。他知道她是个刺客之后,又会如何看她?此前当她是个走投无路的流浪猫般给予的那些关照,到时候还作数吗?
韦练还在胡思乱想,李猊却再次打断她。
“到了。”
“什、什么到了?唔,好、好。”
她听到熟悉的沉稳嗓音,却给不出平时那般自然的回答,眼神躲闪,策马先行几步,手搭凉棚往前,果然看到远处的灞桥,和旁边折柳村如豆的几十户灯光。
李猊驻马看她的背影,眼神晦暗。
将那四个字说出口费了他些力气,但如所料的那般,韦练没有给回应。如此也好,她不打算对此前的招惹负责,他也就不需要再妄想下去。就当那些旖旎错乱的时刻是茱萸酒的效用,与人无关。
但为何心中还是一团乱麻。
仍有什么未曾得到、未曾被满足。他心知肚明,但却只能停驻在此。
只能这样看她的背影,假装什么都未曾发生。
***
折柳村中央破庙外已经站了一圈兵士,将现场堵得铁桶一般。火把在黑夜中燃起,照着庙里诡异的神佛。
“大人。”
见到两人的马,领头兵士立即行礼。
“已检视过……四人都已气绝。”
韦练先下马,步态轻捷地走到庙前,低头半跪在地,拾起一撮土闻了闻。灰土地面上脚印散乱,但仍有几对脚印的方向可以辨识。
“至少三人。抬动尸体需要力气,所以脚印陷在土里更深。”她回头,没有直视李猊:“土里没有腥味,死者…死去不过两个时辰。”
她抬头,终于看向破庙。即使有火把照亮,里面的情形也让人忍不住打冷颤。
四个人,在狭小佛殿的东南西北四方位,全部吐着舌头,被吊死在房梁上。中央的药师佛神情端凝,举起的金刚杵顶端插着一封血书。韦练向李猊看过去,对方点头,她就走到佛前,把血书拿下。
就在那瞬间,远远地村中传来两声狗叫。荒凉、凄厉。
不知何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出现在山坡上,在黑暗中盯着一切,双目无神。
第50章 ☆、狐狸公子14
韦练展开那张血书,上面没有字,只有一张画。画上波浪滔天、波浪中央有人驮着另外一人漂浮在水面,其余什么都没写。
“这是雕版反印之术。”她展开那张血红色的画照向火把:“先以左右相反之画刻于木板,刷以朱砂颜料正印于纸上,快速大量复制此类图画。但为何是……”
她仔细看那画面,却猜不到画上的意思究竟为何。
“曹娥投江。”李猊仔细查看那画,神色凝重:“民间常用此图做画传,原是《列女传》中所载,孝女曹娥,因父意外落水而死,哭泣数日,遂投江。死后驮其父尸体浮出,郡县大震,为之建庙供奉。”《列女传》中曹娥的故事来自《后汉书》,后变成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曹娥投江”。
“殿下”,她凑近宜王,原本正襟危坐的王储在她陡然展开的气场前被逼得向后微倾。
“方才你提到的副官。”
她几乎要逼问到他脸上,带着即将发现真相的兴奋。
“是何方人氏,是否也出身东海郡。”
“三娘去终南山修道之后,每次殿下去私会三娘,是否都有副官陪同。三娘不久前失去消息后,你那位副官,是否也同时下落不明?”
她像浑身猫毛竖起般咄咄逼人。
“殿下,崔三娘被列入《十美图》,是不是你的私心?”
宜王瞳孔震动,继而脸上浮现出竭力隐瞒的秘密被发现的痛苦神色。韦练还要追问,被李猊从后面提着衣领拎回去。他看向宜王的神情也不再冷嘲热讽,甚至有些同病相怜。
韦练也终于发现自己有些过了,而原本勉强维持镇定的宜王终于被攻破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几乎失态地站起,背向两人,像是在竭力控制汹涌的感情。
良久,他才低声开口,像是喃喃自语。
“可若真是如此、若真是如此…”
“她为何还要说心中有我呢?”
哐啷。
门被从外大力推开,出现的是康六跑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涨红的脸。瞧见李猊,想起不久前旷工吃烤鸡的事,心虚低头,把怀袖中的急信拿出。
“大、大人,折柳村急
报。”
“又有人死了。”
“这次是四个,死在那座庙里。”
康六抬头,眼神肃穆。
“都是村上的耆老,死状…有些可怖。”
第49章 ☆、狐狸公子13
韦练和李猊骑马从御史台往城东灞桥赶路时,已经是半夜。宜王已经离开,他所知晓的案情已经全部交待完毕,留下的谜团却越来越多。
从裴府案件开始,韦练以为背后之人的目标是那十名女子,后来发现,或许这张画卷所牵扯的是一出筹划多年、配合默契的大戏。所有看似是自杀的案件背后都有双看不见的手把她们推向终局。那位性格与长相同样温柔的曹三娘也会遭逢同样的下场吗?还有断臂的秦娥、宜王的副官,和始终未曾路面的王十五娘。
这三个同样出身东海郡的人曾有过怎样的过往,又为何会在折柳村屡屡犯下残忍案件。这些案件与《十美图》又有何关系?还有那位虽然隐匿在暗处却像无处不在的宦官。如今长安都知道,兵乱之后先有鱼中尉的神策军,而后有天子。如今东宫空置,正是天下安危悬而未决的时候。
而被那些权贵弃若敝屣、被利用被抛弃的她们的命运,却让韦练无法视而不见。
“韦练。”
李猊开口,把她从沉思中惊醒。转过脸看时,见男人手里握着缰绳,姿态板正。
“方才在崇仁坊没来得及问你,出门救人,为何不带刀。”
糟糕。韦练想扶额长叹。
她从前做刺客时,为了夜间疾行方便,常只带一把软刀藏在腰带里。更多时候压根没有武器,什么趁手用什么,或是抢了对方的武器来用。今夜救赵二心切,竟忘了装作只会用刀这回事,空手就出了门。
都怪宜王喝什么茱萸酒,把自己赔进去不说,还要连累旁人。韦练在心中又把那个有多貌美就有多麻烦的家伙骂了一万次。这样的绣花枕头日后还极有可能做储君,这朝廷的未来该如何那简直不敢想。
“大人不也……”她说了一半才想起李猊所说的没带腰牌是骗她,更气了:“不,你明明带了,为何骗我没带腰牌?”
李猊不说话,韦练终于捉住他心虚的一瞬,继续乘胜追击:
“还有,宜王和崔三娘明明还在御史台,大人为何自行离开?现在崔三娘恰在无人看管时逃了,若此案当真与她有关,你岂不是也有嫌疑?”
李猊还是不说话。
韦练策马绕到离他更近的地方,歪头看他:“怎么,说中了?知道自己玩忽职守要丢官了?”
他此时抬眼,恰与韦练幸灾乐祸弯成月牙的眼神碰在一起。猝不及防地,他抬手碰了碰她的脸。韦练懵住,在原地等待他收回手,才意识到他是将她鬓边掉下的一缕头发挽了回去。这动作不像是李猊会干的,她拼命找理由,却发现这次没能找到他这样做的理由。原本扳回一局的她现在却无比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李猊咳嗽一声,目视前方,手攥紧了缰绳。
“在那个当口离开御史台,致使崔三娘逃走,确实是我的疏忽。”
他低了头,带着苦笑,自言自语地说出四个字。
“一时情急。”
月亮恰在此时从云层中破出,清辉洒在官道上。
韦练目视前方,不知如何接李猊的话。
她当他放走崔三娘当真是另有所谋,甚或干脆是上头的意思。毕竟长安的官场倾轧不是她一介卒子能够了解的,不告诉她任何内幕也都是应当。最好的刺客,原本就是最好的刀。刀永远不会问是对是错,只管锋芒向前。
但李猊说一时情急。
那便是承认他失策了。是谁让他急到连到手的嫌犯都会在眼皮底下跟丢?韦练不愿细想,但答案呼之欲出。
随即,她又想起在崇仁坊的暗巷里她第一次见到那燃着绿光灯笼的马车,对视到那两双邪气四溢的眼睛。多年在杀人场进出的直觉让她险些暴起,而李猊的反应不是冲上去拿下嫌犯,而是把快要暴露的她拖回安全地带,因此错失与对方正面交锋的第一个契机。
他以为她在螳臂当车、才会不顾抓住嫌犯的大好机会去救她。
李猊是当真的。
所以那些……
她想起此前种种画面,才知道她干了多少胆大包天、火上浇油的事,心吓得险些跳出嗓子眼。
该死。
如果是当真的,就不好办了。
她没敢看李猊,知道他此时正竖起耳朵注意着她的一举一动。话说此人有什么怪癖,为何会盯上她?难道她伪装得还不彻底,让他看出了底细,要用美人计来骗她动心好招认真实身份?可一个小小的女刺客对他有什么用,更何况是退隐的刺客。
这双手已经多年没动过杀人刀,已经生疏了也说不定。他知道她是个刺客之后,又会如何看她?此前当她是个走投无路的流浪猫般给予的那些关照,到时候还作数吗?
韦练还在胡思乱想,李猊却再次打断她。
“到了。”
“什、什么到了?唔,好、好。”
她听到熟悉的沉稳嗓音,却给不出平时那般自然的回答,眼神躲闪,策马先行几步,手搭凉棚往前,果然看到远处的灞桥,和旁边折柳村如豆的几十户灯光。
李猊驻马看她的背影,眼神晦暗。
将那四个字说出口费了他些力气,但如所料的那般,韦练没有给回应。如此也好,她不打算对此前的招惹负责,他也就不需要再妄想下去。就当那些旖旎错乱的时刻是茱萸酒的效用,与人无关。
但为何心中还是一团乱麻。
仍有什么未曾得到、未曾被满足。他心知肚明,但却只能停驻在此。
只能这样看她的背影,假装什么都未曾发生。
***
折柳村中央破庙外已经站了一圈兵士,将现场堵得铁桶一般。火把在黑夜中燃起,照着庙里诡异的神佛。
“大人。”
见到两人的马,领头兵士立即行礼。
“已检视过……四人都已气绝。”
韦练先下马,步态轻捷地走到庙前,低头半跪在地,拾起一撮土闻了闻。灰土地面上脚印散乱,但仍有几对脚印的方向可以辨识。
“至少三人。抬动尸体需要力气,所以脚印陷在土里更深。”她回头,没有直视李猊:“土里没有腥味,死者…死去不过两个时辰。”
她抬头,终于看向破庙。即使有火把照亮,里面的情形也让人忍不住打冷颤。
四个人,在狭小佛殿的东南西北四方位,全部吐着舌头,被吊死在房梁上。中央的药师佛神情端凝,举起的金刚杵顶端插着一封血书。韦练向李猊看过去,对方点头,她就走到佛前,把血书拿下。
就在那瞬间,远远地村中传来两声狗叫。荒凉、凄厉。
不知何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出现在山坡上,在黑暗中盯着一切,双目无神。
第50章 ☆、狐狸公子14
韦练展开那张血书,上面没有字,只有一张画。画上波浪滔天、波浪中央有人驮着另外一人漂浮在水面,其余什么都没写。
“这是雕版反印之术。”她展开那张血红色的画照向火把:“先以左右相反之画刻于木板,刷以朱砂颜料正印于纸上,快速大量复制此类图画。但为何是……”
她仔细看那画面,却猜不到画上的意思究竟为何。
“曹娥投江。”李猊仔细查看那画,神色凝重:“民间常用此图做画传,原是《列女传》中所载,孝女曹娥,因父意外落水而死,哭泣数日,遂投江。死后驮其父尸体浮出,郡县大震,为之建庙供奉。”《列女传》中曹娥的故事来自《后汉书》,后变成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曹娥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