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
  宝子们帮忙投一下推荐票呀,抱住大腿求票~爱你们哒~
  第50章 峰回路转
  陈郁青思忖了一下午,仍然没想明白。
  晚上下班前,总部的设计经理,也就是负责英国庄园项目的主案设计师,突然在线上找她。
  他们曾经一起去英国出差,但相互接触也就仅限于那些天而已,交情不多,毕竟不在一个地方工作,关系更谈不上好恶。
  对方倒是挺热情,可陈郁青十几岁就跟社会上人的打交道,深知人与人说话的艺术,对这种不合时宜的交谈先就抱了十二分的警惕心。
  他说话七绕八绕,说了一堆无意义的内容,问她最近怎么样,又说自己从英国回来后几乎每天都在加班。陈郁青敷衍着回应,不让他把话落地上,有一句答一句。
  几个回合后,他突然话锋一转,主动将话题引到英国的项目上,问她对设计部分有什么想法,想听听她的意见。他给她发信息:“之前头脑风暴时,你不是有不同理解?”
  似乎两人聊了这么久,其实为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陈郁青一直在等,等着看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终于守到结果,只是这话里的内容实在太微妙,又难免让人兴奋。
  她当时是给出过意见,可毕竟不是主案设计师,又是分公司的人,属于人微言轻。
  现在,陈郁青虽不了解其中内情,但也不会轻易就能让人家套路。
  她略想了想,同他耍太极,回道:“我最近都没有在负责这部分,在行政部做事。”
  她藏着掖着,直接撇清自己的干系,不在她的工作范畴内,不管也不问。
  陈郁青能猜到些,恐怕英国那边的项目出了问题。只是一个、两个的,都来问她,她搞不懂。
  她将英国的行程掰碎回忆了一遍,都没找出多少跟自己有关的部分。
  勉强能扯得上关系的大概就是,客户祖籍在南嘉附近一带,跟南嘉属于同个文化体系,方言大差不差,与她算半个老乡——这还有个前提,她得是南嘉人。
  不过主家在英国出生,连普通话都讲得磕磕绊绊,双方沟通还需要靠翻译。
  会议快结束时,他母亲进来,听说陈郁青从南嘉来,用方言跟她聊了几句闲话。
  主家母亲八十年代初移民,年纪也大,快八十岁的人。她去英国四十几年,对国内的印象早就淡了,聊的内容也有限,基本都是她年轻时候去插队的事。
  想不通,到现在,陈郁青只能见招拆招。
  隔了一天,钱盛东便喊她去办公室谈话,他没跟她绕弯子,直接说起让她重回设计部的事。
  敢情前头那两人是来探路的。
  “你别多心,我还是要听上面的,有些事情我也没办法。”钱盛东笑笑,“现在是总部的要求,我听说英国客户那边指定要求你参与设计。”
  坦白说,钱盛东有些佩服陈郁青了,这么糟糕的一手牌,能让她打成现在这样。最关键的是,别看她这样,她比谁都拎得清。
  陈郁青自己也很懵,她不清楚客户的态度,她连客户的联系方式都没有——轮不到她。但不管是不是误会,她总不会傻得把这个名头甩开。她点头道:“钱总,我明白的。”
  “你只管好好干,给我们分公司争口气。这个项目做好,我向总公司申请给你升职——”钱盛东给她画大饼,又道,“你上午就搬回去,行政部那里,跟张经理说声就行。”
  回去也就几步路的事。设计部拥有两个独立的大办公室,陈郁青的位置到现在仍空着,连电脑都还没收走。
  她这番回来,过程颇有点卧薪尝胆的意味。一、二设计组,虽不是竞争关系,但到底两个江湖。上个月,杨帆给他们组的同事们算业绩,抠搜得很,哪里都要挑刺。
  之前没退出去的小组微信群,同事们都在起哄,让她请吃饭。唯独谭桥,一句话都没说。
  前几日,她跟闻临见面时说的话被他听到了些,他私下来问她怎么回事,“怎么要去民政局,是不是要离婚”。她嫌烦,也想彻底断了他的念头,半真半假告诉他,老公惹她生气,买了套几百万的房子来哄她求和。
  谭桥许是深受打击,再也不往她跟前凑。
  不过这对陈郁青来说,都无关紧要。
  英国那个项目,进展果真不太理想。这么长时间,接连交过去五稿主家都不满意,让提修改意见,客户也给不出任何想法,明显双方都处在崩溃边缘。
  项目在设计中途黄了,大家不是没有遇到过,可这么大一笔单子,假若因为他们的问题而落空,恐怕整个设计部都要面临大换血,全都得卷铺盖走人。
  客户还真问起过她,却是陈郁青没想到的。双方视频对接时,主家母亲提了提。
  陈郁青从没想过几句闲话能叫人记住。
  平心而论,公司这边给出的设计从理念到方案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公司在业内扎根这么些年,有口碑、有实力,设计师们哪个没几把刷子。围绕“故土庄园”这几个字来设计,借用江南元素总不该出什么大错。
  “我有个想法。”视频会议时,陈郁青说,“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决策人和需求意向可能偏了——”
  客户大老远找到国内公司设计,沟通时也述说过中式审美偏向,几乎没有人怀疑“江南园林”的正确性。只是他在国外出生、长大,没回过中国,接受的是英式教育,这点从他那蹩脚的普通话就能看出来。
  真实情况大概率是,客户自己对故土并没有什么概念。而真正能对设计方案拍板的人,是他的母亲。
  老太太十七岁时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山西插队,在那里生活了八年,那段记忆对她来说,几乎可以称得上刻骨铭心。
  或许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考虑。
  ———————————————————————————————————————
  感谢宝子们!有推荐票的话还要麻烦大家帮忙投一下呀~爱你们!
  第51章 千人千面
  时隔两三个月,陈郁青再次参加这种宾客众多的宴席。
  新郎新娘都是南嘉本地人,酒店选在鼓楼区,五六十桌的宾客,排场搞得隆重,宴会厅也布置得华丽。好些年不见,李瑶今天化着新娘妆,陈郁青几乎认不出她来。
  礼物和红包早准备好,陈郁青笑着递过去,
  李瑶起初推辞不肯收,但是她也忙,还有别的宾客要招待,只得接过。
  服务员将陈郁青引到桌位附近。
  高中同学,有陈郁青认识的,也有毫无印象的,大概是别班的。大家基本都独自前来,拖家带口的少。
  陈郁青一眼便看到了闻临,她过来时,闻临正侧身跟左手边的同学说话。她默不作声走过去,挑了个离他最远的位置坐下。
  一桌子的高材生,她跟他们其实都没什么共同话题。离开十三中后,除了闻临,她还没跟谁见面。说出去,十三中的学生,还有高中肆业的,都给母校抹黑。
  他们的“忆往昔”,陈郁青更插不上嘴。她高中的最后时光,留给她的只有耻辱和不堪,唯一能叫她念念不忘的,说起来也是笑话,不提也罢。
  其实她今天过来,主要目的是还钱,吃顿饭,结束走人就行。
  陈郁青不太想开口,坐下后就低头玩手机,准备装哑巴直到宴席结束,谁知道闻临竟主动同她打招呼:“郁青。”
  生怕别人注意不到她似的。
  陈郁青暗里白了他一眼,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付周围人。她陈郁青当年在十三中可是出了名的,不过并不是什么好名声。不是她自吹自擂,她身上的谈资,起码可以养活学校好几届的广播站。
  如今到他们这个年纪,再两年就三十岁,没有了十七八岁的轻狂,喜怒、好坏都不摆在脸上,更不会让别人下不来台。问候也都只是点到为止,客客气气,不该问的话绝不会多说半句。
  陈郁青喜欢这种刻意的疏离感,让她觉得安心。
  婚礼时间是早定好的,晚上六点二十八分,图个吉利。宴会厅里中灯光璀璨,司仪穿着正装西服,走上台。陈郁青看台下,这才注意到,李瑶又换了身婚纱,层叠的薄纱上镶嵌着钻石,似繁星点缀,就算是租来的,怕是都要不少钱。
  她刚才去洗手间时,正好碰到两个新郎那边的亲戚。听她们讲,每桌不含酒水,四千八百八十八,就这也只能算普通的档次。双方家境都一般,真说起来,还没有郊区的拆迁户家底厚。可双方父母都愿意给儿女“挣面子”。
  简直令人咋舌。
  陈郁青不想喝酒,便推说自己不会喝,反正也没人这么不长脸,非要来强迫女同胞。
  倒是闻临,几个男同学聚着起哄,躲是躲不过的。他酒量不太行,喝了几口就上脸,面上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