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明月积雪,堂前亮堂得能映人,宫内的烛火铜灯都险些比不过月光耀人。
拓跋聿心如擂鼓,端坐在偏殿内。
她竭力想展现出一个英明端庄的模样,告诉冯初,她不会对她贪爱。
手上的书卷泛着陈气,来自冯初的端方字迹和书上一板一眼的字句混杂,哪怕她一遍遍告诫自己,妄图看下去。
可心跳声在空旷的殿内振聋发聩,可颤抖的掌心渐渐濡湿。
耳尖微动,她能清晰地听见鞋面踩过积雪,陷她心上。
“臣冯初,参见陛下,陛下福绥安康。”
“平身。”
她不敢多言,生怕自己多说,就越发暴露自己自欺欺人。
“臣受太后陛下之命,前来校考陛下。”
冯初朗声之余,于底下入席,不着痕迹地扫过拓跋聿的面庞,没有看到不甘不忿,眉眼黯淡了片刻,又再度平和地看向她。
冯初的心才彻底放下。
看来她劝陛下的那些话,陛下听进去了。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中天朗朗,如彼此心境,倒比从前更自在些。
宫中刻漏指向戌时三刻,冯初才堪堪停住。
“陛下刻苦勤勉,答对得当。”冯初真心笑起来时,丹凤眼会成月牙儿一般,煞是好看。
拓跋聿的心又乱了一拍。
见冯初起身要走,她抿了抿唇,“阿耆尼,朕有一事不解,卿可否为朕解惑?”
拓跋聿眼眸清澈,毫无杂念,冯初自是遂了她的愿,再度落座:“陛下请讲,臣,洗耳恭听。”
拓跋聿捡着今日在太后处听政的事同冯初讲了,她当真不解:
“百姓困苦,民怨沸腾,为何叔公仍然不支持救济?难道要逼着百姓造反才好么?”
冯初怔忪,与她对视,半晌,缓和的眉眼处勾起苦涩: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百姓的。”
第39章 劳利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拓跋聿从高位上下来,自然而然地坐在冯初身侧,不近不远,既不唐突,也不显得高高在上,眼神清明:
“阿......爱卿请讲。”
冯初略微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微微展颜,同她道:“中原古地,汉人们多以耕种为主,而鲜卑人则习惯了于草原上掠夺。”
“开国之初,为奖赏勋贵,朝廷任由他们掳掠人口,充为家奴,兼并田产。”
冯初滔滔不绝地谈起大魏行使的政策,朝廷少赋税、贵族占良田,而一到了灾荒时候,减免赋税会碍着这些勋贵们收田纳民。
自然就会寻出由头来说这赋税不收上,来年朝廷开销难以负担。
百姓困苦,民生凋敝,倒成了他们予取予夺搜刮天下的好时机了。
“纵使有减免,也是治标不治本。”
大魏开国至此已近百年,朝野弊端渐渐浮现,再不整治,亡国有日。
冯初又道:“广平王殿下与太皇太后素有龃龉,陛下今日所言,在鲜卑勋贵们眼中,是在向太后示好投诚。”
拓跋聿皱眉,疲惫不已。
她读的书大多都是被太后硬塞的儒家典籍,间或夹杂史书,前头又有冯芷君与冯初二人遮风挡雨的同时遮天蔽日。
她以为只要做好一个文弱的君主,效仿古籍中的尧舜,踏踏实实,自能靖邦安民。
直到今日,她才恍然发觉自己肩上担着的,是何等沉重的担子。
她根本不懂国家法度,不通政令!
作为一个君主,孱弱得可笑,竟还斗胆对冯初生出肖想,沉湎于飘忽的儿女情长......
“陛下?”
察觉到眼前人情绪似乎不大对,冯初下意识伸手搭在她的肩头,关切道:“陛下怎么了?”
拓跋聿摇摇头,耳尖涨红,懊恼不已。
“陛下已经很好了。”
仅仅一句话,就让拓跋聿猛地抬起头来,“什......”
“陛下朝政上但有疑惑,均可来寻臣,臣,一定知无不言。”
冯初含笑,并不多言,仿佛能包容万物的目光逼得人想流泪。
“明朝臣会面见太皇太后和陛下。臣,有要事相奏。”
她在鼓舞她。
少年帝王泪花朦胧:“嗯!”
......
铁甲烁光,在冬日里晃得人眼睛疼,比她高了一整个头的将军遮云蔽日地俯瞰着她,眉目英武,翠眸如虎。
偏生这么威武之人,知道自己长得凶,同她说话时压了又压,柔了又柔,别扭中带出些许可爱。
慕容蓟‘温声细语’:“见过杜郎君,奉冯大人之命,前来接郎君进宫。”
她盯着身材瘦削,皮肤白皙的‘小竹竿’,不由腹诽:
这杜郎君,怎么生得这么细皮嫩肉的,比她还像个娘们儿?
“敢问将军如何称呼?”杜知格峨冠博带,素裳风流,离得近了还能闻到草木清香。
慕容蓟平日待在军中,见到的都是虎背熊腰的汉子,哪怕是勋贵家的子弟,跑马射箭下来,谁不是大汗淋漓泛着味儿,香囊容臭遮都遮不住。
这杜郎君身上也没配什么香囊,怎得如此好闻?
文雅风流的人儿像是南边青山绿水温养出来的精怪,朝着她笑,看得她莫名耳热。
慕容蓟下意识地用手去挠自己的后脑勺,抬到一半,忽觉这动作像极了怀春的傻小子,连忙放下,舌头好似打了结:
“本、本将,姓慕容,家中行二,杜郎君可唤我、我......”
“蒙将军不弃,草民可否唤将军一句二郎?”
澈溪涧流,清泉叮当。
“好。”
不知为何,杜知格见着她第一眼,便觉亲切,见她应了,绽笑展颜,“那便劳烦二郎了。”
慕容蓟胡乱应了,直到跃马而上,手执绳缰,才安定些许。
换作旁人,她定是不会多有嘱咐,今日倒是魇了般,叮咛嘱咐,生怕杜知格触怒殿前失仪,惹太皇太后不快。
杜知格跪坐在牛车上,一面听了,一面盘着腹中言稿。
她仰慕竹林七贤洒脱,寄情山水,却不似嵇康狷狂,鄙夷天家。
恰到好处是风流。
“过了这道门,就是入了宫了。”二人在宫门外早早下了车马,以示尊卑,宫墙门洞回荡着慕容蓟的轻声,“冯大人在前头等着你。”
顺着她目光看去,恰能见远处衣袂纷飞的冯初。
杜知格浅笑,忽道:“那将军呢?”
什么?
慕容蓟不明所以,偏头看她,心跳被铁甲勒得闷响。
眼前人双唇启合,在她眼中蓦然变慢了。
“冯大人在前头──二郎可是在回身处等我?”
“......杜、杜郎君胡说什么!”
慕容蓟耳廓胀红,军营当中下流的荤话她听过不少,怎么倒被这才见不久的白面‘郎君’给逗弄成这般模样。
而且......她在外不是个郎君打扮么,这人......莫不是有什么......龙阳之好?
“噗嗤......”杜知格掩口轻笑,瞧她怔后面色变幻,只觉有趣,面对着慕容蓟一面退着走,一面道:
“我来平城前,素闻将军骁勇,军中有‘翠虎’之名。”
风吹衣带,似仙似鹤,“平城郊外一见,久难忘怀。”
“我遇将军,一见倾心。”
语罢朝慕容蓟摇身一拜,长袖羁风,洒脱而去。
慕容蓟遥遥望着那人远去的背影,颤颤巍巍地抚上心口。
“杜郎君方才同慕容将军说了什么?”
冯初目力很好,慕容蓟现下还在远处怅然若失。
“草民觉着慕容将军面善,一路交谈甚欢,忍不住多说了些。”
冯初偏头,略微诧异。
慕容蓟?相谈甚欢?
饶是她将慕容蓟收作心腹后,也不曾见慕容蓟与谁相谈甚欢,这人就是个只适合带兵打仗的闷葫芦。
而且觉着慕容蓟面善......
平心而论,慕容蓟不难看,深眉阔目,英武得很,但怎么着,也算不得面善啊......
罢罢罢,许是在杜知格眼中,这便是‘面善’。
案上的梅花幽香扑鼻,红梅含苞,霎是可人。拓跋聿端坐案后,却无心欣赏。
宽大的袖袍遮掩下,小手狠心地往股上一掐,呲出泪花才罢休。
冯初昨夜退下后,她当即唤人去取了大魏的律例来,这一看就看到了三更天,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再度被唤起。
若非略施薄粉,定能瞧见她眼眶青黑。
随行听政,仍是不敢倦怠,屡屡掐着自己个儿,好让自己清醒。
“陛下,盛乐太守冯初求见。”
她踏着碎金而来。
“臣,盛乐太守冯初。”
“草民杜知格。”
“见过圣上、太皇太后,愿圣上、太皇太后,福绥安康。”
冯初竟带了个没见过的人来?
拓跋聿不动声色地打量起来人,衣袂风流,一派大儒气象,偏生人长得俊俏,冲淡了老气,倒有几分隐士气韵。
拓跋聿心如擂鼓,端坐在偏殿内。
她竭力想展现出一个英明端庄的模样,告诉冯初,她不会对她贪爱。
手上的书卷泛着陈气,来自冯初的端方字迹和书上一板一眼的字句混杂,哪怕她一遍遍告诫自己,妄图看下去。
可心跳声在空旷的殿内振聋发聩,可颤抖的掌心渐渐濡湿。
耳尖微动,她能清晰地听见鞋面踩过积雪,陷她心上。
“臣冯初,参见陛下,陛下福绥安康。”
“平身。”
她不敢多言,生怕自己多说,就越发暴露自己自欺欺人。
“臣受太后陛下之命,前来校考陛下。”
冯初朗声之余,于底下入席,不着痕迹地扫过拓跋聿的面庞,没有看到不甘不忿,眉眼黯淡了片刻,又再度平和地看向她。
冯初的心才彻底放下。
看来她劝陛下的那些话,陛下听进去了。
君臣二人一问一答,中天朗朗,如彼此心境,倒比从前更自在些。
宫中刻漏指向戌时三刻,冯初才堪堪停住。
“陛下刻苦勤勉,答对得当。”冯初真心笑起来时,丹凤眼会成月牙儿一般,煞是好看。
拓跋聿的心又乱了一拍。
见冯初起身要走,她抿了抿唇,“阿耆尼,朕有一事不解,卿可否为朕解惑?”
拓跋聿眼眸清澈,毫无杂念,冯初自是遂了她的愿,再度落座:“陛下请讲,臣,洗耳恭听。”
拓跋聿捡着今日在太后处听政的事同冯初讲了,她当真不解:
“百姓困苦,民怨沸腾,为何叔公仍然不支持救济?难道要逼着百姓造反才好么?”
冯初怔忪,与她对视,半晌,缓和的眉眼处勾起苦涩:
“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百姓的。”
第39章 劳利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拓跋聿从高位上下来,自然而然地坐在冯初身侧,不近不远,既不唐突,也不显得高高在上,眼神清明:
“阿......爱卿请讲。”
冯初略微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微微展颜,同她道:“中原古地,汉人们多以耕种为主,而鲜卑人则习惯了于草原上掠夺。”
“开国之初,为奖赏勋贵,朝廷任由他们掳掠人口,充为家奴,兼并田产。”
冯初滔滔不绝地谈起大魏行使的政策,朝廷少赋税、贵族占良田,而一到了灾荒时候,减免赋税会碍着这些勋贵们收田纳民。
自然就会寻出由头来说这赋税不收上,来年朝廷开销难以负担。
百姓困苦,民生凋敝,倒成了他们予取予夺搜刮天下的好时机了。
“纵使有减免,也是治标不治本。”
大魏开国至此已近百年,朝野弊端渐渐浮现,再不整治,亡国有日。
冯初又道:“广平王殿下与太皇太后素有龃龉,陛下今日所言,在鲜卑勋贵们眼中,是在向太后示好投诚。”
拓跋聿皱眉,疲惫不已。
她读的书大多都是被太后硬塞的儒家典籍,间或夹杂史书,前头又有冯芷君与冯初二人遮风挡雨的同时遮天蔽日。
她以为只要做好一个文弱的君主,效仿古籍中的尧舜,踏踏实实,自能靖邦安民。
直到今日,她才恍然发觉自己肩上担着的,是何等沉重的担子。
她根本不懂国家法度,不通政令!
作为一个君主,孱弱得可笑,竟还斗胆对冯初生出肖想,沉湎于飘忽的儿女情长......
“陛下?”
察觉到眼前人情绪似乎不大对,冯初下意识伸手搭在她的肩头,关切道:“陛下怎么了?”
拓跋聿摇摇头,耳尖涨红,懊恼不已。
“陛下已经很好了。”
仅仅一句话,就让拓跋聿猛地抬起头来,“什......”
“陛下朝政上但有疑惑,均可来寻臣,臣,一定知无不言。”
冯初含笑,并不多言,仿佛能包容万物的目光逼得人想流泪。
“明朝臣会面见太皇太后和陛下。臣,有要事相奏。”
她在鼓舞她。
少年帝王泪花朦胧:“嗯!”
......
铁甲烁光,在冬日里晃得人眼睛疼,比她高了一整个头的将军遮云蔽日地俯瞰着她,眉目英武,翠眸如虎。
偏生这么威武之人,知道自己长得凶,同她说话时压了又压,柔了又柔,别扭中带出些许可爱。
慕容蓟‘温声细语’:“见过杜郎君,奉冯大人之命,前来接郎君进宫。”
她盯着身材瘦削,皮肤白皙的‘小竹竿’,不由腹诽:
这杜郎君,怎么生得这么细皮嫩肉的,比她还像个娘们儿?
“敢问将军如何称呼?”杜知格峨冠博带,素裳风流,离得近了还能闻到草木清香。
慕容蓟平日待在军中,见到的都是虎背熊腰的汉子,哪怕是勋贵家的子弟,跑马射箭下来,谁不是大汗淋漓泛着味儿,香囊容臭遮都遮不住。
这杜郎君身上也没配什么香囊,怎得如此好闻?
文雅风流的人儿像是南边青山绿水温养出来的精怪,朝着她笑,看得她莫名耳热。
慕容蓟下意识地用手去挠自己的后脑勺,抬到一半,忽觉这动作像极了怀春的傻小子,连忙放下,舌头好似打了结:
“本、本将,姓慕容,家中行二,杜郎君可唤我、我......”
“蒙将军不弃,草民可否唤将军一句二郎?”
澈溪涧流,清泉叮当。
“好。”
不知为何,杜知格见着她第一眼,便觉亲切,见她应了,绽笑展颜,“那便劳烦二郎了。”
慕容蓟胡乱应了,直到跃马而上,手执绳缰,才安定些许。
换作旁人,她定是不会多有嘱咐,今日倒是魇了般,叮咛嘱咐,生怕杜知格触怒殿前失仪,惹太皇太后不快。
杜知格跪坐在牛车上,一面听了,一面盘着腹中言稿。
她仰慕竹林七贤洒脱,寄情山水,却不似嵇康狷狂,鄙夷天家。
恰到好处是风流。
“过了这道门,就是入了宫了。”二人在宫门外早早下了车马,以示尊卑,宫墙门洞回荡着慕容蓟的轻声,“冯大人在前头等着你。”
顺着她目光看去,恰能见远处衣袂纷飞的冯初。
杜知格浅笑,忽道:“那将军呢?”
什么?
慕容蓟不明所以,偏头看她,心跳被铁甲勒得闷响。
眼前人双唇启合,在她眼中蓦然变慢了。
“冯大人在前头──二郎可是在回身处等我?”
“......杜、杜郎君胡说什么!”
慕容蓟耳廓胀红,军营当中下流的荤话她听过不少,怎么倒被这才见不久的白面‘郎君’给逗弄成这般模样。
而且......她在外不是个郎君打扮么,这人......莫不是有什么......龙阳之好?
“噗嗤......”杜知格掩口轻笑,瞧她怔后面色变幻,只觉有趣,面对着慕容蓟一面退着走,一面道:
“我来平城前,素闻将军骁勇,军中有‘翠虎’之名。”
风吹衣带,似仙似鹤,“平城郊外一见,久难忘怀。”
“我遇将军,一见倾心。”
语罢朝慕容蓟摇身一拜,长袖羁风,洒脱而去。
慕容蓟遥遥望着那人远去的背影,颤颤巍巍地抚上心口。
“杜郎君方才同慕容将军说了什么?”
冯初目力很好,慕容蓟现下还在远处怅然若失。
“草民觉着慕容将军面善,一路交谈甚欢,忍不住多说了些。”
冯初偏头,略微诧异。
慕容蓟?相谈甚欢?
饶是她将慕容蓟收作心腹后,也不曾见慕容蓟与谁相谈甚欢,这人就是个只适合带兵打仗的闷葫芦。
而且觉着慕容蓟面善......
平心而论,慕容蓟不难看,深眉阔目,英武得很,但怎么着,也算不得面善啊......
罢罢罢,许是在杜知格眼中,这便是‘面善’。
案上的梅花幽香扑鼻,红梅含苞,霎是可人。拓跋聿端坐案后,却无心欣赏。
宽大的袖袍遮掩下,小手狠心地往股上一掐,呲出泪花才罢休。
冯初昨夜退下后,她当即唤人去取了大魏的律例来,这一看就看到了三更天,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再度被唤起。
若非略施薄粉,定能瞧见她眼眶青黑。
随行听政,仍是不敢倦怠,屡屡掐着自己个儿,好让自己清醒。
“陛下,盛乐太守冯初求见。”
她踏着碎金而来。
“臣,盛乐太守冯初。”
“草民杜知格。”
“见过圣上、太皇太后,愿圣上、太皇太后,福绥安康。”
冯初竟带了个没见过的人来?
拓跋聿不动声色地打量起来人,衣袂风流,一派大儒气象,偏生人长得俊俏,冲淡了老气,倒有几分隐士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