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菩提子在她手中转了三四圈,要她还政,那便.......还政罢。
暂避其芒,以退为进。
毕竟,来日方长。
她可不会真在这大好年华,心甘情愿同一群沙门在佛堂吃斋诵经做姑子。
只是苦了阿耆尼......
成大事者,总有些不愿为又不得不为之事,冯芷君亦不能例外。
太后怒罚冯初和太女殿下的事儿当日就已然落在了朝中各家耳中。
消息传得这般快,然而无论是宗亲还是冯家,无一人前往宫中,甚至连拓跋弭都没有丝毫动静。
但明眼人都晓得,翌日朝会,必是疾风雨骤。
果不其然,朝会时帝后两边登时吵得不可开交。
一边嚷着:边镇部族反叛,应当防微杜渐,救济边民;
另一边则高呼着今岁余粮不够,并州、雍州这种富庶州郡百姓冬日里都怕是要受冻挨饿,还挂念边镇?
这本就吵不出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两边人在互相攻讦。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拓跋弭只觉心力交瘁。
“启奏陛下,臣有本要奏。”
东部大夫刘仁诲朗声上奏,他虽年迈,声音却相当洪亮,一嗓子截断了朝中吵吵嚷嚷的争噪。
太后的真实想法终于要出来了么?
拓跋弭冷笑,“卿家请讲。”
“臣以为,不论是安抚边民,抑或是防着今岁冬灾,要义只一点,朝中无粮。”
“现今七月,周边州郡应加紧抢收,工商伎人悉数赴农,开放山林池沼,准许平民猎获,去岁流民亦悉勒令遣返,或徙人烟稀少之地开垦荒地,违令者,罪配边镇。”
语罢竟无下文。
拓跋弭些许愕然,他原以为太后要同他针锋相对,不死不休,提出些他决计无法接受的条件。
却是在帮他调和朝中?
“......善。”
刘仁诲的奏陈缓和了愈发不可收拾的党争,朝中众臣顺着他的话开始商议起缓和各州郡灾情之事。
乍一看倒是君臣同心。
拓跋弭方稍稍平复,下一刻刘仁诲又再度上奏。
“广平王行为无状,不宜任太傅一职。臣请陛下另择良臣。”
拓跋弭的心又被重新吊起。
另任太傅......
拓跋弭抿唇,没有急着回应刘仁诲,他知晓,刘仁诲只不过是个传话的,真正让他开口的人,正在身后的屏风坐着呢。
“今日先退朝,此事容后再议。”
有些话,还是当面同太后说明白的才好。
朝会既散,拓跋弭却在屏风后扑了个空,过问宫人后才知晓,太后早朝过半便回了安昌殿。
真就破天荒了?
……
煎好的蜜水冲入陶盏,氤氲的热雾模糊着她年轻的面庞,算算时间,他也该来了。
“太后,陛下驾临。”
妙观甫一入内通传,就瞧见案上两盏蜜水还温烫,心领神会,退了出去。
人未至,声先闻。
“母后今日怎地改了性子,连朝会都不乐意听了?”
拓跋弭试图让自己话说得不那么冲,可这些年龃龉,哪里一朝一夕能够抚平?
“孩儿长大了,哀家自然也不该操那么多的心,在安昌殿替陛下教养皇儿,也是件好事。”
拓跋弭正欲落座的身躯登时僵在原地,这竟然真是要还政?!
“.......母后真心以为,儿臣能够独当一面了?”
拓跋弭试探着开口。
真心欲将权柄归还他了?
“自然。”
冯芷君将案上蜜水呈予拓跋弭。
拓跋弭望着盏中自己的倒影,难以置信,“只要朕予辽西郡公太傅之位?”
他亦疑惑且气愤,“这又何须将聿儿与阿耆尼蹉跎幽禁!”
“哀家何时说过,此事与她二人相干?”
冯芷君一句话就封住了拓跋弭的嘴,“阿耆尼侍君不恭,太女有过而不谏,哀家故而严惩。”
“怎么,陛下以为哀家罚重了?”
拓跋弭哑然,然而话头已经被冯芷君牵着,他进退维谷,是与不是均显得分外别扭。
“哀家细细想来,是哀家那日闻四地饥寒,既忧且怒,迁怒颇重。”
“然哀家亦不觉着做错了什么。”
她当真是带着一股上位者的独断专横,蛰得身边人着实不快。
拓跋弭心悸,他若是冯初,与太后离心离德也不过是迟早之事。
念及此时,拓跋弭眼中忽而划过晦涩,待她愈加礼敬。
“太后可否看在朕之薄面上,从轻发落。”
毕竟聿儿年岁尚小,阿耆尼又受了伤,再不医治,怕是会落下病根。
冯芷君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绽出笑来。
铜灯华彩,曳火流明。
“陛下都发话了,哀家自是遵陛下之旨意。”
拓跋弭叫她这一笑给呆了神,听得她再度开口,才又拢回心神。
“妙观,传陛下谕旨,将太女同冯初放了罢。”
“朕亲自去。”
拓跋弭显然心情大好,渴求多年的大权终于纳入囊中,便是让冯颂做太傅也不是那般不可接受之事了。
少年挺直的脊梁与殿门外的火烧云融为一体,丝毫不曾看见自己身后之人,美目流连翩跹,幽深辗转在他身上。
……
“阿耆尼,水。”
太后当真是狠心,饿着她二人不说,就是水都只拢共送了三盏。
拓跋聿如侍珍宝般将冯初的头安置在蒲团上。
微凉的陶盏贴在冯初唇边,她知道冯初行动不便,喂得分外小心,生怕呛着她。
冯初啜饮几口,微微挡开了陶盏,“殿下自己也饮些罢,臣无碍。”
“好。”
拓跋聿饮了一小口,重新将碗盏搁在案上,做完这些后再度跪坐在蒲团上,让冯初的头颅可以靠在她的怀中。
冯初不由感慨,太女殿下的性子当真很坚韧,不哭不闹,即便二人均已虚弱无比。
“阿耆尼,你信神佛吗?”
许是在这佛堂幽室待久了,本就晕眩,外头沙门的诵经声平添了缥缈。
就连这几岁的孩童都开始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来。
“......信的。”
不论她心中如何看待,她对外都只会说相信神佛。
有人的权力来源于暴力,有人的权力诉诸于神迹。
她没有男人的法理条条,便只好殷盼于神明昭昭。
皆为诞妄。
“殿下怎么忽然问起......问起这些.......”
“我听闻,诸天神佛能见世人之苦,善恶有报。”
拓跋聿双手合十,在微光下虔诚无比,眼中跃动。
“阿耆尼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我若在此替阿耆尼诵经祈福,阿耆尼会无碍么?”
冯初哑然失笑,她可算不上什么一等一的好人。
她待拓跋聿的好,并不纯粹,也不全然是真心。
就同这诸天神佛一般,并不能降福于世上所有人。
【作者有话说】
冯初(现在):我不真心
日后:臣自然是心向陛下的
第11章 焚天
◎若不嫌弃臣未曾梳洗,不如与臣同榻?◎
在幽室这么长时间,拓跋聿竟是将沙门们诵的经给背了下来。
羸弱稚嫩的颂祷中,冯初再度悠悠睡去。
“聿儿!”
倏地,拓跋弭闯开幽室,一时间天光扑尘。
“阿耶!”
拓跋聿见他,饥寒交加的面上绽出笑颜,身子却僵着一动不动,不愿惊醒冯初。
“阿耶来了,”
拓跋弭几步跨至她面前,将拓跋聿抱在怀中,“是阿耶不好,聿儿可有哪里难受?阿耶这便唤太医——”
拓跋聿扯住他衣襟,摆首道,“父皇,儿臣无碍,阿耆尼、阿耆尼才需要......”
他这才注意到一直昏睡在拓跋聿双膝上的冯初。
她至幽室来身上衣物想必都不曾更换,衣裳下沁着暗。
拓跋弭颦眉,移开了眼。
太后竟真这般狠心,就因为冯初待聿儿稍微好些?
拓跋弭自不会相信冯芷君所言‘迁怒’,这分明是泄愤。
“来人。”拓跋弭吩咐道,“将冯小娘子一同抬至太女宫苑中,传太医。”
几个宫人小心翼翼将冯初抬出。
拓跋聿的目光一直追随在她身上,拓跋弭瞧出她在意冯初,索性抱起拓跋聿,跟了上去。
宫中的太医早早得了令,候在拓跋聿的宫苑内。
待拓跋弭抱着人入内,一众医倌上前嘘寒问暖,殷勤模样,拓跋聿前所未见。
此前便是连宫中婢子都可以冷待她。
反观冯初,几个宫人将奄奄一息的她抬上了屋内小榻,便再无人挂碍。
太医们在周遭来来去去,却对衣袍脏污的冯初视若无睹。
拓跋聿坐在拓跋弭身侧,由着太医把脉。
暂避其芒,以退为进。
毕竟,来日方长。
她可不会真在这大好年华,心甘情愿同一群沙门在佛堂吃斋诵经做姑子。
只是苦了阿耆尼......
成大事者,总有些不愿为又不得不为之事,冯芷君亦不能例外。
太后怒罚冯初和太女殿下的事儿当日就已然落在了朝中各家耳中。
消息传得这般快,然而无论是宗亲还是冯家,无一人前往宫中,甚至连拓跋弭都没有丝毫动静。
但明眼人都晓得,翌日朝会,必是疾风雨骤。
果不其然,朝会时帝后两边登时吵得不可开交。
一边嚷着:边镇部族反叛,应当防微杜渐,救济边民;
另一边则高呼着今岁余粮不够,并州、雍州这种富庶州郡百姓冬日里都怕是要受冻挨饿,还挂念边镇?
这本就吵不出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两边人在互相攻讦。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拓跋弭只觉心力交瘁。
“启奏陛下,臣有本要奏。”
东部大夫刘仁诲朗声上奏,他虽年迈,声音却相当洪亮,一嗓子截断了朝中吵吵嚷嚷的争噪。
太后的真实想法终于要出来了么?
拓跋弭冷笑,“卿家请讲。”
“臣以为,不论是安抚边民,抑或是防着今岁冬灾,要义只一点,朝中无粮。”
“现今七月,周边州郡应加紧抢收,工商伎人悉数赴农,开放山林池沼,准许平民猎获,去岁流民亦悉勒令遣返,或徙人烟稀少之地开垦荒地,违令者,罪配边镇。”
语罢竟无下文。
拓跋弭些许愕然,他原以为太后要同他针锋相对,不死不休,提出些他决计无法接受的条件。
却是在帮他调和朝中?
“......善。”
刘仁诲的奏陈缓和了愈发不可收拾的党争,朝中众臣顺着他的话开始商议起缓和各州郡灾情之事。
乍一看倒是君臣同心。
拓跋弭方稍稍平复,下一刻刘仁诲又再度上奏。
“广平王行为无状,不宜任太傅一职。臣请陛下另择良臣。”
拓跋弭的心又被重新吊起。
另任太傅......
拓跋弭抿唇,没有急着回应刘仁诲,他知晓,刘仁诲只不过是个传话的,真正让他开口的人,正在身后的屏风坐着呢。
“今日先退朝,此事容后再议。”
有些话,还是当面同太后说明白的才好。
朝会既散,拓跋弭却在屏风后扑了个空,过问宫人后才知晓,太后早朝过半便回了安昌殿。
真就破天荒了?
……
煎好的蜜水冲入陶盏,氤氲的热雾模糊着她年轻的面庞,算算时间,他也该来了。
“太后,陛下驾临。”
妙观甫一入内通传,就瞧见案上两盏蜜水还温烫,心领神会,退了出去。
人未至,声先闻。
“母后今日怎地改了性子,连朝会都不乐意听了?”
拓跋弭试图让自己话说得不那么冲,可这些年龃龉,哪里一朝一夕能够抚平?
“孩儿长大了,哀家自然也不该操那么多的心,在安昌殿替陛下教养皇儿,也是件好事。”
拓跋弭正欲落座的身躯登时僵在原地,这竟然真是要还政?!
“.......母后真心以为,儿臣能够独当一面了?”
拓跋弭试探着开口。
真心欲将权柄归还他了?
“自然。”
冯芷君将案上蜜水呈予拓跋弭。
拓跋弭望着盏中自己的倒影,难以置信,“只要朕予辽西郡公太傅之位?”
他亦疑惑且气愤,“这又何须将聿儿与阿耆尼蹉跎幽禁!”
“哀家何时说过,此事与她二人相干?”
冯芷君一句话就封住了拓跋弭的嘴,“阿耆尼侍君不恭,太女有过而不谏,哀家故而严惩。”
“怎么,陛下以为哀家罚重了?”
拓跋弭哑然,然而话头已经被冯芷君牵着,他进退维谷,是与不是均显得分外别扭。
“哀家细细想来,是哀家那日闻四地饥寒,既忧且怒,迁怒颇重。”
“然哀家亦不觉着做错了什么。”
她当真是带着一股上位者的独断专横,蛰得身边人着实不快。
拓跋弭心悸,他若是冯初,与太后离心离德也不过是迟早之事。
念及此时,拓跋弭眼中忽而划过晦涩,待她愈加礼敬。
“太后可否看在朕之薄面上,从轻发落。”
毕竟聿儿年岁尚小,阿耆尼又受了伤,再不医治,怕是会落下病根。
冯芷君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绽出笑来。
铜灯华彩,曳火流明。
“陛下都发话了,哀家自是遵陛下之旨意。”
拓跋弭叫她这一笑给呆了神,听得她再度开口,才又拢回心神。
“妙观,传陛下谕旨,将太女同冯初放了罢。”
“朕亲自去。”
拓跋弭显然心情大好,渴求多年的大权终于纳入囊中,便是让冯颂做太傅也不是那般不可接受之事了。
少年挺直的脊梁与殿门外的火烧云融为一体,丝毫不曾看见自己身后之人,美目流连翩跹,幽深辗转在他身上。
……
“阿耆尼,水。”
太后当真是狠心,饿着她二人不说,就是水都只拢共送了三盏。
拓跋聿如侍珍宝般将冯初的头安置在蒲团上。
微凉的陶盏贴在冯初唇边,她知道冯初行动不便,喂得分外小心,生怕呛着她。
冯初啜饮几口,微微挡开了陶盏,“殿下自己也饮些罢,臣无碍。”
“好。”
拓跋聿饮了一小口,重新将碗盏搁在案上,做完这些后再度跪坐在蒲团上,让冯初的头颅可以靠在她的怀中。
冯初不由感慨,太女殿下的性子当真很坚韧,不哭不闹,即便二人均已虚弱无比。
“阿耆尼,你信神佛吗?”
许是在这佛堂幽室待久了,本就晕眩,外头沙门的诵经声平添了缥缈。
就连这几岁的孩童都开始说些没头没脑的话来。
“......信的。”
不论她心中如何看待,她对外都只会说相信神佛。
有人的权力来源于暴力,有人的权力诉诸于神迹。
她没有男人的法理条条,便只好殷盼于神明昭昭。
皆为诞妄。
“殿下怎么忽然问起......问起这些.......”
“我听闻,诸天神佛能见世人之苦,善恶有报。”
拓跋聿双手合十,在微光下虔诚无比,眼中跃动。
“阿耆尼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我若在此替阿耆尼诵经祈福,阿耆尼会无碍么?”
冯初哑然失笑,她可算不上什么一等一的好人。
她待拓跋聿的好,并不纯粹,也不全然是真心。
就同这诸天神佛一般,并不能降福于世上所有人。
【作者有话说】
冯初(现在):我不真心
日后:臣自然是心向陛下的
第11章 焚天
◎若不嫌弃臣未曾梳洗,不如与臣同榻?◎
在幽室这么长时间,拓跋聿竟是将沙门们诵的经给背了下来。
羸弱稚嫩的颂祷中,冯初再度悠悠睡去。
“聿儿!”
倏地,拓跋弭闯开幽室,一时间天光扑尘。
“阿耶!”
拓跋聿见他,饥寒交加的面上绽出笑颜,身子却僵着一动不动,不愿惊醒冯初。
“阿耶来了,”
拓跋弭几步跨至她面前,将拓跋聿抱在怀中,“是阿耶不好,聿儿可有哪里难受?阿耶这便唤太医——”
拓跋聿扯住他衣襟,摆首道,“父皇,儿臣无碍,阿耆尼、阿耆尼才需要......”
他这才注意到一直昏睡在拓跋聿双膝上的冯初。
她至幽室来身上衣物想必都不曾更换,衣裳下沁着暗。
拓跋弭颦眉,移开了眼。
太后竟真这般狠心,就因为冯初待聿儿稍微好些?
拓跋弭自不会相信冯芷君所言‘迁怒’,这分明是泄愤。
“来人。”拓跋弭吩咐道,“将冯小娘子一同抬至太女宫苑中,传太医。”
几个宫人小心翼翼将冯初抬出。
拓跋聿的目光一直追随在她身上,拓跋弭瞧出她在意冯初,索性抱起拓跋聿,跟了上去。
宫中的太医早早得了令,候在拓跋聿的宫苑内。
待拓跋弭抱着人入内,一众医倌上前嘘寒问暖,殷勤模样,拓跋聿前所未见。
此前便是连宫中婢子都可以冷待她。
反观冯初,几个宫人将奄奄一息的她抬上了屋内小榻,便再无人挂碍。
太医们在周遭来来去去,却对衣袍脏污的冯初视若无睹。
拓跋聿坐在拓跋弭身侧,由着太医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