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然而现如今冯初对拓跋聿尽心竭力,又是为的什么呢?
“是......阿耆尼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人。”
拓跋弭的双眸顿时犀利了起来,皮笑肉不笑,“哦?同父皇说说,怎么个好法?”
“......皇祖母,而今待她不好,都是因为孤。”
拓跋聿每日都留心关于冯初的事情,知晓其在太后跟前原有多受宠,而今虽不至于冷淡,但到底没有从前热切。
而且她还听太后宫中的宫人说,冯初同她第一次放灯的上元节,被太后罚跪于东阁。
虽不知晓其中缘由,拓跋聿也觉着定是与自己脱不得干系。
稚嫩的小脸满是愧疚,冯初是这宫中第一个待她好之人。
拓跋弭闻言,目光垂首凝在床沿,连割患放脓的痛楚都浑给忘了。
半晌,他握紧了拓跋聿的手,叮嘱道:“聿儿,你且记住,你是大魏的皇储。”
“天下臣民,他们合该待你好,侍奉你,你无需为此感佩。”
那些视君如无物,将手伸太远的人,才是不该。
“懂了么?”
拓跋聿直觉此言谬误,方欲开口,又想起冯初叮嘱,顺从点头,“父皇教导的是。”
这冯家的小娘子,究竟是在打着什么主意……
……
木鱼歇,钟罄响,新铸的金佛在殿内惹上暗色。
妙观走的急而轻,驳影掠过青砖地。
俯身在太后耳边低语几句,周遭本就觑着太后脸色的僧众纷纷停止了念诵,堂内鸦雀无声。
“还有这等事?”冯芷君面露浅笑,意味深长。
“阿耆尼......阿耆尼,咱们过些日子送她一份礼,权当预贺她来日——平步青云。”
白菩提串上香烟缭绕,自跪着的宫人那处看来,仿若要给殿内的金身佛像都给束紧脖颈。
拓跋弭的亲征的确平息了国内不少叛乱。
然而战事一起,今年的农时到底还是误了,平城周遭本就农田稀少,附近并州等地原本五月底至六月就该收割的麦子生生拖到了七月。
不少穗子都烂在了地里。
百姓无粮,便是要削减开支、减免赋税、开仓赈灾,此消彼长下,若来年蠕蠕再度南下,抑或是又有州郡再叛,又当如何?
冯芷君携几个伶优、宦官以及文人才子在林苑当中闲庭信步,听着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要闻。
偶尔她也会感慨,还是在外任事的男儿好。
可以不必困在这当中就能知晓天下事,也不必太过仰仗这些宦官伶人、阴私手段。
可谁叫那在外的男儿有不少都是有眼无心的活瞎子、治标不治本的庸医!
真以为只要军中不反,天下便能太平。
今朝让麦子烂地里,明朝种麦子的便能让你烂地里!
“阿耆尼,我们去游船好不好!”
正当冯芷君想时,远处拓跋聿欢声传来,隔着金黄开遍的连翘,太女殿下正拉着冯初的手,撒欢似地在曲池边跑。
“太女殿下当真青春......”
随侍的某位伶人无心一言,话还未落,冯芷君冷峻的面色就惊得他一身冷汗,登时双膝一软,跪伏在地。
“小的多嘴,请太后责罚!”
“自己找个僻静的地方,将脸打肿了回来。”
冯芷君连个眼神都不想多给,吩咐道,“妙观,唤聿儿和她到哀家跟前来。”
“诺。”
另一头的冯初和拓跋聿正欲登船,不想居然见到妙观来传唤太后召见。
妙观来传时,束手而立,显然,太后想必此时心情不佳。
冯初欲探听一二,无果。
二人惴惴,跟着妙观行至太后跟前。
“臣女——”
“跪下!”
冯芷君胸中的火气较冯初想得更甚,“冯初,你可知罪?”
第9章 幽室
◎冯初,你是长君之恶,还是逢君之恶?◎
“......臣女请太后责罚。”
聪慧如她,也想不出姑母为何今朝要忽然朝她发难。
不过君臣孝悌,桩桩在先,冯初顺从领罪。
“哀家问你,知不知罪。”
冯初心如擂鼓,瞥了一眼同样跪伏在地,战战兢兢的拓跋聿,叹息一声,道:
“臣女驽钝,请太后明示。”
“荒唐!”
冯初叫冯芷君一斥,头埋得更低了,只听得头上幽幽: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冯初,你枉读那么多书,就是这般侍读太女的?”
“臣女,惶恐知罪。”
冯初叩首,一颗心悬在了嗓子眼。
她同太女相处,便是要其亲厚自己,赌来日拓跋聿厚待。
她偶有越界均是故意为之。
可姑母为何要纠她错处?
“皇祖母明鉴。”
拓跋聿虽知自个儿人微言轻,然事已至此,她不能眼睁睁瞧着冯初因此遭责难。
“阿耆尼屡有劝谏,是孤没有——”
拓跋聿为她辩驳的话语说到一半,就被冯芷君深邃的目光看得身躯发寒。
“哀家还没有问你。”
六七岁的孩童哪里经得住这般恐吓,霎时间眼眶蓄满了泪。
冯芷君走近了拓跋聿,花间影罩在她身上,骇得人心寒。
她轻声道:“你可知,你这般才会害惨了她?”
拓跋聿惶恐懵懂,不晓得此话究竟是在说她,还是冯初。
“你本事大了,翅膀硬了。”冯芷君似笑非笑,“太女殿下言自己有过?”
拓跋聿颔首,盼着能将这些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勿要伤及冯初。
“呵,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冯芷君睥睨着她清瘦的脊梁,“冯初,你是长君之恶,还是逢君之恶?”
“臣女,不敢......”
‘长君之恶’‘逢君之恶’这般严厉的措辞一出,冯初就彻底明白,无论多么好的辩才,今朝也是徒劳耳。
姑母是铁了心要惩治她。
“请太后治罪。”
冯初顿了顿,“是臣女无状,罪责悉在臣女一人,望太后对殿下,从轻相责。”
“不、不是的,是孤——”
话未说完,拓跋聿的衣袍就被冯初扯了扯,示意她勿要再生事端。
“妙观,传人来,冯初,杖二十。”
“太后......”
如此责难一出,连妙观都惊着了。
此事本就可小可大,更何况冯初还是太后自己的侄女。
“还要哀家再说一遍?”
妙观硬生生咽下要替冯初求情的话语,前去唤人。
“皇祖母既认为过错在孤,何不罚孤?”
拓跋聿再度捏紧了拳,全然无视冯初的提醒。
“因为你是太女!”
冯芷君提高了声音,震人心神,“哀家今年还不到而立,并非老眼昏花!”
“你是国储,将来的一国之君,行为不端不单会使身边人遭难,更会令天下百姓遭难!”
骤遭呵斥,豆大的泪珠霎时间自拓跋聿的眼眶滑落。
果真,果真是她拖累了阿耆尼......
当此时,妙观也带着行杖的宫人行至林苑。
冯芷君摆摆手,回身行了两步,又再度转身,“哀家看着你们打。”
用刑的宫人们暗暗叫苦,冯初此前有多受宠,满宫满朝有目共睹,就算今朝触怒太后,保不齐哪一日就又起了势。
她不敢记恨太后还不敢记恨他们这些个做事的下人么?
而若打得虚了,太后在这面前。当场抓了他们错处,怕是今朝就得丢了性命。
冯初直起身来,腰杆笔直,朗声道,“臣女有过,知罪,谢太后责罚。”
她这是在暗示打她的人依照太后所言即可。
“阿耆尼......”
拓跋聿声若细蚊,暗含哭腔,周遭人都没有听见,偏生冯初听见了,侧过头,以极为柔和的目光瞧着她。
无声道:“莫怕。”
实棍带风,呼啦砸向双股,冯初闷哼一声,泪花子当即从眼眶呲出。
拓跋聿再也忍不住,扑身上前。
“太女殿下,不、不要!”
冯初拦扯住她,几个行杖的宫人见拓跋聿扑来,纷纷即时停住,生怕伤错了人。
“阿耆尼......阿耆尼......”
拓跋聿呜咽着被冯初下意识禁锢在怀中,冯初怕她再伤着自个儿,温声劝慰,“太女殿下,臣无碍。”
语罢心头忽然涌起怪异,抬头去瞧太后,恰巧捕捉到冯芷君凝在二人身上的眼神就此移开。
冯初了然。
“妙观,你在这替哀家看着。”
冯芷君彻底转身,带着周遭簇着的人远去,“打完了将太女和这个孽障一块扔到佛堂暗室中去,没有哀家的诏命,不许任何人探望。”
“......诺。”
冯初索性将拓跋聿的手收在自己腹间,又将她的头埋在自己胸膛前,不叫她看见,“殿下勿要抬头。”
“是......阿耆尼是天下一等一的好人。”
拓跋弭的双眸顿时犀利了起来,皮笑肉不笑,“哦?同父皇说说,怎么个好法?”
“......皇祖母,而今待她不好,都是因为孤。”
拓跋聿每日都留心关于冯初的事情,知晓其在太后跟前原有多受宠,而今虽不至于冷淡,但到底没有从前热切。
而且她还听太后宫中的宫人说,冯初同她第一次放灯的上元节,被太后罚跪于东阁。
虽不知晓其中缘由,拓跋聿也觉着定是与自己脱不得干系。
稚嫩的小脸满是愧疚,冯初是这宫中第一个待她好之人。
拓跋弭闻言,目光垂首凝在床沿,连割患放脓的痛楚都浑给忘了。
半晌,他握紧了拓跋聿的手,叮嘱道:“聿儿,你且记住,你是大魏的皇储。”
“天下臣民,他们合该待你好,侍奉你,你无需为此感佩。”
那些视君如无物,将手伸太远的人,才是不该。
“懂了么?”
拓跋聿直觉此言谬误,方欲开口,又想起冯初叮嘱,顺从点头,“父皇教导的是。”
这冯家的小娘子,究竟是在打着什么主意……
……
木鱼歇,钟罄响,新铸的金佛在殿内惹上暗色。
妙观走的急而轻,驳影掠过青砖地。
俯身在太后耳边低语几句,周遭本就觑着太后脸色的僧众纷纷停止了念诵,堂内鸦雀无声。
“还有这等事?”冯芷君面露浅笑,意味深长。
“阿耆尼......阿耆尼,咱们过些日子送她一份礼,权当预贺她来日——平步青云。”
白菩提串上香烟缭绕,自跪着的宫人那处看来,仿若要给殿内的金身佛像都给束紧脖颈。
拓跋弭的亲征的确平息了国内不少叛乱。
然而战事一起,今年的农时到底还是误了,平城周遭本就农田稀少,附近并州等地原本五月底至六月就该收割的麦子生生拖到了七月。
不少穗子都烂在了地里。
百姓无粮,便是要削减开支、减免赋税、开仓赈灾,此消彼长下,若来年蠕蠕再度南下,抑或是又有州郡再叛,又当如何?
冯芷君携几个伶优、宦官以及文人才子在林苑当中闲庭信步,听着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要闻。
偶尔她也会感慨,还是在外任事的男儿好。
可以不必困在这当中就能知晓天下事,也不必太过仰仗这些宦官伶人、阴私手段。
可谁叫那在外的男儿有不少都是有眼无心的活瞎子、治标不治本的庸医!
真以为只要军中不反,天下便能太平。
今朝让麦子烂地里,明朝种麦子的便能让你烂地里!
“阿耆尼,我们去游船好不好!”
正当冯芷君想时,远处拓跋聿欢声传来,隔着金黄开遍的连翘,太女殿下正拉着冯初的手,撒欢似地在曲池边跑。
“太女殿下当真青春......”
随侍的某位伶人无心一言,话还未落,冯芷君冷峻的面色就惊得他一身冷汗,登时双膝一软,跪伏在地。
“小的多嘴,请太后责罚!”
“自己找个僻静的地方,将脸打肿了回来。”
冯芷君连个眼神都不想多给,吩咐道,“妙观,唤聿儿和她到哀家跟前来。”
“诺。”
另一头的冯初和拓跋聿正欲登船,不想居然见到妙观来传唤太后召见。
妙观来传时,束手而立,显然,太后想必此时心情不佳。
冯初欲探听一二,无果。
二人惴惴,跟着妙观行至太后跟前。
“臣女——”
“跪下!”
冯芷君胸中的火气较冯初想得更甚,“冯初,你可知罪?”
第9章 幽室
◎冯初,你是长君之恶,还是逢君之恶?◎
“......臣女请太后责罚。”
聪慧如她,也想不出姑母为何今朝要忽然朝她发难。
不过君臣孝悌,桩桩在先,冯初顺从领罪。
“哀家问你,知不知罪。”
冯初心如擂鼓,瞥了一眼同样跪伏在地,战战兢兢的拓跋聿,叹息一声,道:
“臣女驽钝,请太后明示。”
“荒唐!”
冯初叫冯芷君一斥,头埋得更低了,只听得头上幽幽: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冯初,你枉读那么多书,就是这般侍读太女的?”
“臣女,惶恐知罪。”
冯初叩首,一颗心悬在了嗓子眼。
她同太女相处,便是要其亲厚自己,赌来日拓跋聿厚待。
她偶有越界均是故意为之。
可姑母为何要纠她错处?
“皇祖母明鉴。”
拓跋聿虽知自个儿人微言轻,然事已至此,她不能眼睁睁瞧着冯初因此遭责难。
“阿耆尼屡有劝谏,是孤没有——”
拓跋聿为她辩驳的话语说到一半,就被冯芷君深邃的目光看得身躯发寒。
“哀家还没有问你。”
六七岁的孩童哪里经得住这般恐吓,霎时间眼眶蓄满了泪。
冯芷君走近了拓跋聿,花间影罩在她身上,骇得人心寒。
她轻声道:“你可知,你这般才会害惨了她?”
拓跋聿惶恐懵懂,不晓得此话究竟是在说她,还是冯初。
“你本事大了,翅膀硬了。”冯芷君似笑非笑,“太女殿下言自己有过?”
拓跋聿颔首,盼着能将这些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勿要伤及冯初。
“呵,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冯芷君睥睨着她清瘦的脊梁,“冯初,你是长君之恶,还是逢君之恶?”
“臣女,不敢......”
‘长君之恶’‘逢君之恶’这般严厉的措辞一出,冯初就彻底明白,无论多么好的辩才,今朝也是徒劳耳。
姑母是铁了心要惩治她。
“请太后治罪。”
冯初顿了顿,“是臣女无状,罪责悉在臣女一人,望太后对殿下,从轻相责。”
“不、不是的,是孤——”
话未说完,拓跋聿的衣袍就被冯初扯了扯,示意她勿要再生事端。
“妙观,传人来,冯初,杖二十。”
“太后......”
如此责难一出,连妙观都惊着了。
此事本就可小可大,更何况冯初还是太后自己的侄女。
“还要哀家再说一遍?”
妙观硬生生咽下要替冯初求情的话语,前去唤人。
“皇祖母既认为过错在孤,何不罚孤?”
拓跋聿再度捏紧了拳,全然无视冯初的提醒。
“因为你是太女!”
冯芷君提高了声音,震人心神,“哀家今年还不到而立,并非老眼昏花!”
“你是国储,将来的一国之君,行为不端不单会使身边人遭难,更会令天下百姓遭难!”
骤遭呵斥,豆大的泪珠霎时间自拓跋聿的眼眶滑落。
果真,果真是她拖累了阿耆尼......
当此时,妙观也带着行杖的宫人行至林苑。
冯芷君摆摆手,回身行了两步,又再度转身,“哀家看着你们打。”
用刑的宫人们暗暗叫苦,冯初此前有多受宠,满宫满朝有目共睹,就算今朝触怒太后,保不齐哪一日就又起了势。
她不敢记恨太后还不敢记恨他们这些个做事的下人么?
而若打得虚了,太后在这面前。当场抓了他们错处,怕是今朝就得丢了性命。
冯初直起身来,腰杆笔直,朗声道,“臣女有过,知罪,谢太后责罚。”
她这是在暗示打她的人依照太后所言即可。
“阿耆尼......”
拓跋聿声若细蚊,暗含哭腔,周遭人都没有听见,偏生冯初听见了,侧过头,以极为柔和的目光瞧着她。
无声道:“莫怕。”
实棍带风,呼啦砸向双股,冯初闷哼一声,泪花子当即从眼眶呲出。
拓跋聿再也忍不住,扑身上前。
“太女殿下,不、不要!”
冯初拦扯住她,几个行杖的宫人见拓跋聿扑来,纷纷即时停住,生怕伤错了人。
“阿耆尼......阿耆尼......”
拓跋聿呜咽着被冯初下意识禁锢在怀中,冯初怕她再伤着自个儿,温声劝慰,“太女殿下,臣无碍。”
语罢心头忽然涌起怪异,抬头去瞧太后,恰巧捕捉到冯芷君凝在二人身上的眼神就此移开。
冯初了然。
“妙观,你在这替哀家看着。”
冯芷君彻底转身,带着周遭簇着的人远去,“打完了将太女和这个孽障一块扔到佛堂暗室中去,没有哀家的诏命,不许任何人探望。”
“......诺。”
冯初索性将拓跋聿的手收在自己腹间,又将她的头埋在自己胸膛前,不叫她看见,“殿下勿要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