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马尔汉笑道:“粤海关和织造局那里,德公爷您可比老夫走的通啊。”
  怎么竟然来找我走门路来了?
  德亨笑了笑,道:“我大舅这人,是个武夫,他做不了那些迎来送往的精细活,还是处理处理兵营内务更顺手一些。我也是怕他为人耿直,若在外被人下了套子,惹下什么乱子来就不好了。”
  马尔汉顿时明白了,德亨这是想让他大舅走武官的路子,只是,武官,是兵部管呐。
  兵部,耿额……
  呵呵,这个德公爷到底年纪小,恐怕是元旦那日被耿额给吓到了,他不敢去找耿额,就来找我马尔汉来了。
  马尔汉心中也有些小小的疑惑,这个德公爷,他是怎么认为,他马尔汉会帮他呢?
  他马尔汉看着比耿额更好打交道吗?
  嘿,有意思。
  马尔汉想了想,道:“你可想好了,广州那边时有乱匪、海盗滋事,还有东洋人劫掠海船,那都是真刀真枪火炮火铳齐上阵的,你大舅要是任武官,剿匪的事儿他是免不了的。”
  德亨神色顿时一凛,道:“若果真有东洋人作乱,马革裹尸义不容辞。”
  东洋人,不就小日子吗,哼!
  马尔汉被他小小惊了一下,心道,知道的是你大舅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你去呢。
  不过这份豪气,真是难能可贵。
  鲜少能在这样的矜贵的少年身上看到这样的豪气和…杀气。
  马尔汉道:“你还是回去问问你大舅,若是他不介意,我这里倒还真有一个缺给他。”
  德亨想说不用再问,你直接说是什么缺吧。
  再一想,这到底是福顺去,也确实是要上战场的,还是要回去再问问他为好,就道:“也好,那等我问好了,再给您送信儿。”
  指着方冰跟马尔汉道:“这是我身边的小幺儿,叫方冰,到时候让他给您送信儿。”
  方冰站出来,跟马尔汉行了一个千儿礼。
  马尔汉记下来。
  说完事情,两人继续往前走,说些看到听到的风物,就是纯闲谈了。
  最后,德亨的那个牌子经由陶牛牛的手送给了马尔汉的亲随,不过不是一张,而是两张,一张花想容的,一张布庄的。
  拿着这个牌子,马尔汉可以让人去这两家店提取一定数量的货物。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走官了。
  只不过,德亨的这个走官,相比于那些赤裸裸的真金白银,似乎更文雅,更隐晦一些。
  当然,仍旧是赤裸裸的真金白银就是了。
  第114章
  新年甫一开印, 康熙帝就任命了一些地方官员。
  能被皇帝亲自任命的地方官员,无不是四品以上,其中就有福顺。
  广州省雷州府海康镇绿营兵总兵, 正三品,一镇军政长官。
  雷州在哪里呢?
  再往南,过了琼州海峡,就是海南岛了。
  而海南岛, 就是琼州府。
  如今的琼州海峡两岸已经不是以前的烟瘴无人之地了,经过有明一代的港口通商和百姓繁衍,烟瘴退散,逐渐发展成为与南洋、远洋等进行通商贸易的港口重镇。
  而且,海康镇,正是粤海关七个总关口中雷州总关口所在。
  在德亨看来,雷州是个好地方,地方偏远, 意味着权限更大, 自由度更高,而且离越南更近。
  但也意味着更艰苦。
  毕竟, 离更繁华的广州府珠三角有些远了。
  这个外放,看着更像是发配。
  德亨不知道大舅福顺会怎么想。
  福顺怎么想?
  福顺压根不知道雷州是个什么地方。
  他倒是知道琼州,毕竟,琼州是大清的最南部了,但他也只是在听故事的时候听到过,至于更多的, 那就没有了。
  德亨给福顺好好科普了一下雷州和琼州这两个地方, 他专门往艰苦了说, 果然, 福顺越听脸色越沉重,道:
  “竟然是这么个地方,恐怕当地民风尤为彪悍,大外甥,你得给老舅我多指派些可靠的人手带去才行。”
  德亨:“……你不嫌偏远吗?”
  福顺惊讶:“这还能嫌弃的吗?总兵啊,要不是你,我福顺这辈子可能也就是个小拨什库了,都混到绿营总兵了,手底下管着四五千人呢,老子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过。”
  德亨笑了,道:“既然大舅不嫌弃,那我在我的佐领内问一问,可有谁愿意充当大舅的家人,一起去雷州的。”
  福顺一锤定音道:“那可是太好了。”
  福顺的任命下来了,不能耽搁,他七天之内必须离京上任。
  德亨原本打算在二月初进行编丁入册考的,现在也等不了了,他提前召集丁勇,包括他手里的正白旗蒙古佐领、正蓝旗满洲佐领、东石河屯、以及叶勤的那个镶黄旗满洲佐领,筹集了一百人跟着福顺一起去雷州。
  这一百多人中,有五十个民人汉子出自东石河屯,由周大朗亲自带队,他们自愿充当福顺的家人(奴仆),跟着去雷州为德亨探路。
  另外五十个在旗官兵,或是充当福顺的护卫,或是充当幕僚、心腹兵属等,编入福顺的就任队伍中,在兵部入档,带着他们的妻儿家属,合理离京。
  如果不是因为雷州偏远,愿意跟着福顺离京的旗人会更多。
  德亨也能理解这些旗人的顾虑,他们的祖辈都是来自白山黑水喝茫茫大草原,他们自出生起,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漠北和江南,对更南的雷州,他们也是听都没听过的,畏手畏脚不敢前往,实是人之常情。
  只有那家中日子实在不好过,或者是在京当差无望,真的想离京看看外头广阔天空的,才选择跟着福顺这个新鲜出炉的总兵一起去雷州。
  与福顺一道儿的,还有康熙帝新简任的今年的粤海关监督,内务府郎中王德正,任期一年。
  这可不是巧了吗,熟人啊。
  粤海关监督这个官名的全称是“钦命督理广东沿海等处贸易税务户部分司”。只听这长长的名称就知道,王德正是去粤海关监督为内务府和户部收关税的。
  同时走访调查,看看在省城广州大关,澳门总口,潮州菴埠总口,惠州乌坎总口,高州梅录总口,雷州海安总口和琼州海口总口这七个总口中,哪一处更适合筹办设立新的贸易司。
  忙忙碌碌七天之后,德亨在朝阳门外送走了福顺和王德正,他们会去通州坐船,走运河南行。
  送走亲朋后,德亨进了朝阳门,带着人抄胡同小路回府,然后在京仓大门口遇到了户部汉尚书徐潮。
  京城十三个粮仓,有六个在朝阳门内,因为两江、两广、两湖等地的粮税,会走运河运往通州,然后从通州走朝阳门运到京城储存。
  所以,为了运输方便,朝阳门内设了六个粮仓。
  德亨看到忙忙碌碌清点粮仓的户部官员,恍然想起,二月份,又到了为八旗官兵发放禄米的时候了。
  大舅福顺才刚带着家眷上任去了,那个城南的碓房交给了他帮忙打理,如今看来,碓房生意将迎来一波高峰期,他得加紧好好规划一番了。
  德亨和徐潮遥遥点头致意,算是打过招呼了,就欲带人离开。
  谁知,徐潮却是叫住了他。
  “德公爷,请留步。”
  德亨停下脚步,见到徐潮朝他走过来。
  德亨一礼,笑问道:“徐尚书叫住我,是有什么事儿吗?”
  徐潮微微躬身一礼,对德亨道:“听说德公爷有一佐领就在左近,可否请德公爷派一二丁员家人帮忙做些力使,当然,户部会出雇佣费用的。”
  德亨看了眼仓内忙乱的场景,到处都是重重的粮袋,干活的人却是不多。
  德亨奇怪道:“徐尚书没有提前雇佣好做事的人手吗?”
  徐潮自嘲一笑,道:“误判了形势,雇佣的力夫不够用的。”
  德亨看了眼这位新任不到一年的户部尚书,一面心里琢磨着你不会被人给穿小鞋了吧,一面吩咐手底下的一个侍卫去跟旧太仓只隔了一条街的豆瓣儿胡同找佐领巴音调人来帮忙,徐潮还特地嘱咐那个侍卫:“多推些小车来……”
  德亨一笑,就地和徐潮攀谈起来。
  德亨实在是好奇,就问道:“怎么是尚书大人亲自来清点粮仓?”
  徐潮笑道:“粮草可是大事,不容有失,加之去年江南旱灾,皇上为了平抑江南粮价,截留了两广湖广的漕粮给江南各州镇用来赈灾,运往通州和京城的粮食就少了,这不又要为八旗官兵发俸禄米了,老夫不放心,就亲自来看着查点一番。”
  德亨听出来了,这位徐尚书,是怕粮仓里养了硕鼠,蛀空了粮仓,近几个月又没有新的漕粮运进来做填补,等到二月份禄米发放不出来,户部可就好看了。
  户部的两位尚书,汉尚书徐潮是康熙四十三年委任的,是老人了,满尚书希福纳是去年新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