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太后严肃道:“天可汗是不会有错的,他说你有功,你就是有功,不可反驳。”
  德亨立即改口道:“是,太后娘娘,皇上是不会有错的。”
  太后就笑了起来,另一只手又摩挲了一下他的小肉脸蛋,还掐了一把,觉着手感很不错。
  德亨:…算了,就当是哄老太太开心了。
  康熙帝继续道:“德亨既然有功,就不得不赏,额娘觉着要赏赐他一些什么好呢?”
  赏赐什么?
  每当这个皇帝儿子问她要赏赐什么的时候,她就知道,皇帝儿子又要开始封爵了。
  太后就问道:“不知道这孩子祖上是什么爵位?”
  康熙帝回道:“这孩子是太祖三子阿拜之后,阿拜追晋镇国公,谥‘勤敏’,祖英额理为辅国公,这就是这孩子这一支最高的爵位了。”镇国公要比辅国公高。
  太后讶然:“原来是阿拜之后,我记得上次进宫陪我说话的那个叶勤和纳喇氏……”
  康熙帝笑道:“正是这孩子的阿玛和额娘。”
  太后更喜欢了,笑道:“原来如此,我早该想到的,昨儿个纳喇氏还来给我磕头,就说她的孩子叫德亨的,可不就是这个了?”
  康熙帝:“正是。”
  太后想了想,道:“既如此,不如就封辅国公,既没有越过他的先祖阿拜去,又继承了祖父之遗志,岂不是好?”
  康熙帝故作犹豫道:“可是,这孩子的阿玛叶勤,也才是奉国将军……”
  太后立即挥手道:“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这是两码事儿。”
  呵呵,她才不会说父子一体呢,皇上和皇子能一样吗?
  康熙帝就道:“都听额娘的旨意,那就封德亨奉恩辅国公,入八分,照皇子例,赐蒙古佐领1,内府管领1,庄园3个半,户丁20,如何?”
  太后笑呵呵:“你是皇帝,你做主。”看来她的国公提议很合皇帝儿子的心意,皇帝才会在此之上另外加恩,好了,她的差事算是圆满完成了,比心(不是,此处乱入,请忽略)。
  太后推了推德亨的小身子,道:“快去给皇上谢恩吧。”
  巨大的惊喜来的太突然,德亨跪的真心实意,口呼:“德亨谢主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德亨谢太后隆恩,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67章
  照皇子例, 封爵给属民、给庄园田地、给奴隶、给护卫。
  这是何等的恩宠!
  自满清入关以来,封爵制度一变再变,越变越完善, 越变前置因由、也就是束缚越改越多。
  至现在为止,除皇子分封会给予产业人口府邸诸多恩荣之外,凡宗室袭、册封王、贝勒、贝子及公以下爵位,外姓臣子封公爵及以下爵位者, 只封爵拿俸禄,顶多皇帝多给你一些金银牲畜布匹等其他物质方面上的赏赐,什么地产啊庄园啊奴隶啊护卫啊这些,就都没有了。
  入关之前大家有军功可赚,手上的财产大部分都是自己拿命打下来的,小部分才是当时的国主赏赐的,大家都不靠这个吃饭,当然也就无所谓了。
  以及, 入关之初等着他们的还有一个几乎失去控制的跑马圈地, 凡是自己的马匹跑到的地方,圈起来, 就是全部都是自己的。
  哪里还靠皇帝赏赐?
  但随着满清在关内站稳脚跟,不仅皇帝封爵越来越吝啬,就连以前有些的爵位附属上的待遇,也越来越抠门了。
  没错,说的就是你,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早年平三藩的时候, 执政尚稚嫩, 还带着父祖的影子, 等他两次亲征准噶尔的时候, 跟着上战场的王公无数,立下战功的也有很多,但最后结果呢,封的少,死的多。
  死得好啊,老的死了,留下五六岁十来岁的小孩子袭爵,光内斗就能再清出一批空位来,好分给其他有能为的人。
  没错,说的就是你们,康熙皇帝的皇子们。
  本来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您的执政风格了,现在好了,咔,又封了一个小皇子出来。
  虽然吧,只是封了一个辅国公,连贝子都不是,给的什么佐领、人口、庄园都是对半砍再对半砍,但毕竟是给了,您自己也说了,“照皇子例”
  这除了是您亲手封了个货真价实的小皇子出来,还能是什么?
  凭什么啊,就因为他年纪小吗?
  那咱们家那谁谁谁也是这样的年纪呢,长的也挺好的,不如您也给封一个呗?
  朝臣们对康熙帝的这个封法,除了有些侧目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一来,这爵位是皇太后寿辰当天,由皇太后亲口提议的。一般情况下,在皇帝家的老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只要不太过分,没有发一些莫名其妙的乱命,朝臣们都不会反驳皇太后的提议的,这也是康熙帝的狡猾之处。
  如果给德亨照皇子例封辅国公,是康熙帝在大朝会上向臣子们提起的,那不管符不符合封爵的制度规程,朝臣们都要先驳一驳,议一议,说说这个小孩儿到底能不能封辅国公,到底适不适合给这样厚重的恩赏。
  结果大概率是不会通过的。因为多封一个辅国公,意味着朝廷将多出一大笔开销在这个辅国公身上。而且,一个小孩子而已,未有赫赫战功,封什么辅国公啊,一个镇国、辅国将军顶天了。
  更有那等迂腐的老学究,会拿父父子子的话说事:父亲尚是奉国将军,一个六岁小儿,尚且仰仗父亲教养生活,爵位竟然封的比父亲高,这不乱套了嘛,不如将爵位给父亲,或者不要封了云云。
  但如果走后宫内廷,这是人皇帝家的私事儿,皇帝和太后愿意恩赏宗室,臣子们有什么法子呢?
  不管是在哪一朝,宗室本就是独立于朝臣之外的一群人啊。
  这二来嘛,凡是能步入中枢的臣子,谁不知道康熙帝是因何破格封赏,封就封吧,他们家的孩子要是有了这样的功劳,他么巴不得皇帝的恩赏再上一层呢。
  何必跳出来做这个恶人。
  所以,外姓朝臣们罕有的没有对此次破例封爵之事多置喙一词。
  所来的异议,全都是来自宗室。
  但这些宗室不服的议论,都没来到康熙帝耳边,就被衍潢和雅尔江阿压下了。
  因为康熙帝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在承德一带建一所新的织造圣地。
  江南织造名满天下,是因为江南产桑蚕,在承德建织造所,自然是因为承德就处于草原和京师之间,方便从草原采集羊毛啊。
  想想江南三织造所(江宁、苏州、杭州)吧,垄断了多少财富和缺额,再带入一下承德织造,将会空出多少财富和缺额。
  这了是设在关外的织造所,是完全属于咱们满清自己的织造所,你们这些宗室子,难道就没有什么上进的想法吗?
  闹什么闹,再闹,等到填缺的时候,老子第一个将你们给踢出去!
  这是雅尔江阿的原话。
  如果雅尔江阿是恩威并施队宗室进行有效弹压的话,衍潢可就直接多了。他年少气盛,直接放出话去,德亨是他罩着的,谁敢去找他麻烦,他就先灭了谁。
  当然,这个“灭”肯定不涉及生命危险,毕竟瓷器不能和顽石去硬碰硬,衍潢可不想因为谁丢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但若是只让你以后余生都不好过,他只要露出一个意思出去,多的是人替他将这事儿给办了。
  都说权贵可恶,大概就是可恶在这里了,等事情败露,将做事的人给推出去,权贵本身半点不受影响。
  宗室们碍于雅尔江阿和衍潢这两大铁帽子王,也就在宗人府闹了有一盏茶的功夫吧,就都散了。
  他们也不傻,雅尔江阿有一句话说的很对,这羊毛和桑蚕不一样,羊毛出自草原,这里是他们的地盘,即便只是出于身份、风俗、语言沟通上的考虑,皇帝也会优先给缺宗室。
  跟草原上的蒙古王公打交道,宗室的确要比朝臣有先天上的优势,至少,在谈感情的时候,咱们可以先论一论祖宗嘛,说不定你就是我没出五服的堂姑母家的三表哥呢。
  这气氛不就一下子热络起来了?
  且,有些有志向、心胸开阔的宗室子受困于京都之地,早就想出去跑马看风景开眼界做一番事业出来了,可惜除了每年秋狩的时候他们可以出去放放风,其他时候就只能窝在四九城这一亩三分地。
  憋不憋屈。
  可没办法,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如此,做孙子的就得遵守。
  若是能谋得出京的差事,不管是去哪里,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嘿,等名正言顺的出了京,天高皇帝远的,嘿嘿嘿……
  在太后生辰过后第二天,康熙帝就奉太后回到了紫禁城,因为三年一次的武举考试开始了。
  德亨一家自然也跟着回到了京城,德亨和纳喇氏回牛角湾胡同,叶勤要回造办处点卯。
  他的新任命也下来了,授镶黄旗公中佐领,调任京城内务府织染局,主羊毛织造事,另赐国公府宅邸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