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裴彧面色淡淡,并无任何倨傲或喜色。他落了座,指尖碰了碰妻子的手背。
明蕴之坐得离他近了些:“怎么?”
裴彧:“这酒味道不错。”
说完,他还拿出了那方绣帕,轻轻拭了拭毫无水痕的指尖。
明蕴之又挪开了。
这人自从给他绣了一方帕子,便不时拿出来用一用,从前倒是没见着他这么频繁地用帕子。连齐王也不禁问过几次,这帕子究竟有什么来历。
裴彧倒是笑而不答,将帕子放入怀中,好似挑起话题的不是他一般。
明蕴之看着酒杯,到底还是轻酌了一杯。
裴彧笑了笑,提醒她道:“看戏。”
他目光落向不远处,一脸愁容的男人。明蕴之认得,似乎是某位郡王,与庄家关系匪浅,这会儿瞧着很是踟蹰,犹豫不决。
果不其然,下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似的,起了身,跪在殿中,哭着求陛下网开一面。
欢快的歌舞停了,平宣帝看着他,摸了摸蓄起的胡须。
帝王沉默不语,殿中的人也不敢再出言,场面一时沉寂下来,有憋不住性情的直爽宗室道:“糊涂!庄家人罔顾皇室威严,你身为皇室宗亲,不想着为朝廷铲除蛀虫,反倒还同情起他们来,你是何居心啊?”
明蕴之对求情的那位郡王有了些印象,似乎是先帝的某位堂兄弟,关系不太近,但一直中庸地没犯过什么错,辈分高,也受人敬重。
为人敦厚,重情重义,早些年被庄家老太爷在战场上救过一命,所以一直念着恩情,直到今日求情。
斥责他的人有了第一个,便有更多趋炎附势的开了口。那郡王一张老脸涨得通红,仍旧跪地道:“求陛下网开一面,免除死罪,莫要寒了老臣的心……”
平宣帝沉沉地目光扫视过众人,推了碗筷,起身离席。
众人立马恭送,不知陛下这是什么意思,究竟放过还是不放过。只有裴彧,拉了拉明蕴之的手,道:“你觉得呢?”
明蕴之才不配合他,指尖从他手心溜走,让他规矩些。最后才道:“演戏要演全套,怎么殿下这个好儿子,这回不陪着演了?”
满殿人的惶恐之中,裴彧眸色疏淡,浅瞥了一眼神色同样淡定的康王母子,淡笑着答:“陛下的儿子,可不止孤一个。”
-
康王妃一回府,便瞧见个半人高的玉观音,康王这等爱豪饮之人少见地未饮醉,只带着些酒气,大手不停地抚摸着这玉色通透的观音像。
他不信佛,但这玉质实在是妙,整个大周怕是难寻其一。若真要寻一个能媲美它的,也只有中秋时节,平宣帝赐给东宫的那一尊玉佛。
饶是看惯了好东西的康王妃,也不由得将视线黏在了上头。
康王妃:“哪儿来的佛像?”
“我那表叔父送来的。”
康王眼神都没动,含笑道。
表叔父……康王眼高于顶,能被他真真儿叫一句叔父的,全天下也就一个庄天禄了。
“你疯了?”康王妃眼睛一瞪,不可置信:“这种时候你还敢收庄家的东西?”
哪怕在自家院中,她也不得不压低声量:“这玉观音再好,充其量也就值个万两银子,你要是为了这一点儿银子因小失大,那咱们都要跟着完蛋!”
康王不以为意:“你以为父皇不知道?”
康王妃怀中的女儿早在回来的路上便睡着了,哪怕裴琦已经三岁了,她抱着也不觉得累,踱步坐在堂中的红木椅上,将女儿睡得有些汗湿的额头擦了擦。
“什么意思?”
喝了酒后的康王比平日好说话多了,他这会儿心情不错,也愿意说道说道。
他大手一挥,让人给玉佛像抬了下去,咂了口酽茶,道:“从古至今,谁不想青史留名?更何况是帝王,一个贤名比什么都重。”
“啧,无知妇人。”见t康王妃还是没有大悟的模样,康王不耐烦道:
“父皇忌惮庄家势大,所以得寻着由头削弱庄家,最好能把庄家连根拔起,让他们没了作威作福的倚仗。但然后呢?满大周谁不知道当初这江山是裴庄两家打下的?庄家现今名声再差,也改变不了他是大周头等功臣的事实!”
“……你们心思倒深,”康王妃喃声道:“又要打压,又不能给一口气打死了?……所以父皇是不打算对庄家下死手?”
“交了权,交了银子,让了几个要紧的官职,不就差不多了。庄家有从龙之功,赶尽杀绝,只会让父皇被史官狠狠记上一笔。”
朝中官员还有大半都和庄家有关呢!难不成真把满朝文武都一一洗牌?怎么可能!
平宣帝是什么样的人,他这个当儿子的还不清楚?
若有旁人分担着倒还好些,偏生裴彧因着受罚养伤,真就给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管他私底下做了什么,明面上他才是苦主。
“呸,装模作样。”康王唾了一声。
“总之我要做什么,你别管了。”有了今天这一遭做铺垫,明儿个再上书陈情,倒也不算突兀。
“你这是与虎谋皮。”
康王妃低斥一声,拍了拍女儿熟睡的背脊,狭长的眼眸泛起些厌烦:“当心把自己也玩进去。你玩完便算了,你那些姨娘儿子的我也不管,就是别牵连了我跟琦儿!”
康王:“对你夫君就这么没信心?”
他冷嗤一声。
当年若非战事吃紧,需要安抚军士之心,裴彧一个没了娘,没有母家,甚至长在宫外的皇子能得封太子之位?
这东宫,本就该是他的!
“父皇是因着要清算庄家,才亲近了会儿东宫,你瞧平日,待他可有半点特别之处?”
康王作为皇室中人,知道的自然比康王妃多得多,譬如当年娄家的事,有着这么一个母家,平宣帝就不怕裴彧恨死他?真让他坐稳太子之位,就不怕有朝一日……?
大哥木讷,二哥在宫外,四弟早逝,五弟年幼顽劣,几位皇子中,只有他是被平宣帝亲自教导过的,情分自然不同。
都说皇家无父子,但若真论及父子之情,只有他够这个份量!
康王妃看他模样,想他当真是打定了主意要争一争这皇位了,拍着琦儿的手放缓了些。
她自个儿也打定主意,不管康王如何做,她也得给自己和女儿找找退路了。
另一边,肃王府的夫妻二人也在叙话。
肃王生性低调,只有两三个妾室通房,膝下子女皆为王妃所出,二人成婚多年,感情都还不错。
夜半,两人一番云雨过后,肃王唤了人打水洗漱。两人清理得舒舒服服躺在榻上,也无睡意,肃王便问:“你觉得,钧儿这位老师如何?”
他不知怎么回事,妻子竟能说动太子妃,让她书信益州去寻名师来。这老师瞧着仙风道骨,已经教了一两月了。
“极好,”肃王妃很少说这么笃定的话,但也不得不佩服:“钧儿日日下了学,到我这儿都要说几句这老师讲了什么,又夸了他什么。钧儿比从前还更上进了。”
肃王搂着妻子,慨叹一声:“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也挺好。”
妻子贤惠,儿子聪慧上进,他再差也是王爷,日后不管是哪个弟弟登基,他又不惹事,总没可能再废了他。
肃王妃听了这话,歪过头拍了他一下。
“打我做甚?”
肃王的畅想被打断,有些不满。
肃王妃:“你觉得现下不错?”
她看着黑漆漆的床顶,喃喃道:“你倒是享受了。”
“什么意思?”肃王侧过头:“我知晓你辛苦,哎……”
肃王妃背过身去,心中泛起了酸。
若不是她以那么大的秘密为交换,明蕴之会给钧儿找先生?
可怜她也是个王妃,偌大一个肃王府,在遍地是人才的京城,竟也寻不到一个学问顶尖的老师。
她吸了吸鼻子,嗓音堵塞,肃王着急起来,将人搂在怀里轻轻安抚着:“有何事说啊,别哭鼻子。”
肃王妃轻捶他一下,扑进他怀里擦干眼泪,道:“不成,我不能让我的儿子也受委屈。”
“……钧儿如何又受委屈了?”
肃王头疼起来了,妻子今晚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别是被今儿个父皇吓坏了吧?
肃王妃:“你就是个傻的!”她说:“若我说让你明日上书,求父皇放过庄家人一条命,你敢不敢?”
肃王吓得松了手:“这这这……哪一项单挑都是杀头的大罪,我若上书,全天下的百姓怕是恨不得吃了我的肉吧!父皇不也……”
“所以说!”
肃王妃哼了一声,转过身去:“咱们家的前程,真真指望不上你。”
肃王不明白,他已经是王爷,还能怎么夺前程了。真跟几个弟弟夺皇位?哪怕有个贵妃娘亲,他没那个胆子和家世。
他是平宣帝第一个孩子,还在东宫时生下的,母妃家世不显,就是个良家女子,刚出生没多久,父亲就领兵去了外头。那时父亲生死未卜,战局未定,他也就在母亲膝下,生得有些畏畏缩缩。平宣帝回来后,自然也看不上这么个儿子,父子情本就淡薄。
明蕴之坐得离他近了些:“怎么?”
裴彧:“这酒味道不错。”
说完,他还拿出了那方绣帕,轻轻拭了拭毫无水痕的指尖。
明蕴之又挪开了。
这人自从给他绣了一方帕子,便不时拿出来用一用,从前倒是没见着他这么频繁地用帕子。连齐王也不禁问过几次,这帕子究竟有什么来历。
裴彧倒是笑而不答,将帕子放入怀中,好似挑起话题的不是他一般。
明蕴之看着酒杯,到底还是轻酌了一杯。
裴彧笑了笑,提醒她道:“看戏。”
他目光落向不远处,一脸愁容的男人。明蕴之认得,似乎是某位郡王,与庄家关系匪浅,这会儿瞧着很是踟蹰,犹豫不决。
果不其然,下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似的,起了身,跪在殿中,哭着求陛下网开一面。
欢快的歌舞停了,平宣帝看着他,摸了摸蓄起的胡须。
帝王沉默不语,殿中的人也不敢再出言,场面一时沉寂下来,有憋不住性情的直爽宗室道:“糊涂!庄家人罔顾皇室威严,你身为皇室宗亲,不想着为朝廷铲除蛀虫,反倒还同情起他们来,你是何居心啊?”
明蕴之对求情的那位郡王有了些印象,似乎是先帝的某位堂兄弟,关系不太近,但一直中庸地没犯过什么错,辈分高,也受人敬重。
为人敦厚,重情重义,早些年被庄家老太爷在战场上救过一命,所以一直念着恩情,直到今日求情。
斥责他的人有了第一个,便有更多趋炎附势的开了口。那郡王一张老脸涨得通红,仍旧跪地道:“求陛下网开一面,免除死罪,莫要寒了老臣的心……”
平宣帝沉沉地目光扫视过众人,推了碗筷,起身离席。
众人立马恭送,不知陛下这是什么意思,究竟放过还是不放过。只有裴彧,拉了拉明蕴之的手,道:“你觉得呢?”
明蕴之才不配合他,指尖从他手心溜走,让他规矩些。最后才道:“演戏要演全套,怎么殿下这个好儿子,这回不陪着演了?”
满殿人的惶恐之中,裴彧眸色疏淡,浅瞥了一眼神色同样淡定的康王母子,淡笑着答:“陛下的儿子,可不止孤一个。”
-
康王妃一回府,便瞧见个半人高的玉观音,康王这等爱豪饮之人少见地未饮醉,只带着些酒气,大手不停地抚摸着这玉色通透的观音像。
他不信佛,但这玉质实在是妙,整个大周怕是难寻其一。若真要寻一个能媲美它的,也只有中秋时节,平宣帝赐给东宫的那一尊玉佛。
饶是看惯了好东西的康王妃,也不由得将视线黏在了上头。
康王妃:“哪儿来的佛像?”
“我那表叔父送来的。”
康王眼神都没动,含笑道。
表叔父……康王眼高于顶,能被他真真儿叫一句叔父的,全天下也就一个庄天禄了。
“你疯了?”康王妃眼睛一瞪,不可置信:“这种时候你还敢收庄家的东西?”
哪怕在自家院中,她也不得不压低声量:“这玉观音再好,充其量也就值个万两银子,你要是为了这一点儿银子因小失大,那咱们都要跟着完蛋!”
康王不以为意:“你以为父皇不知道?”
康王妃怀中的女儿早在回来的路上便睡着了,哪怕裴琦已经三岁了,她抱着也不觉得累,踱步坐在堂中的红木椅上,将女儿睡得有些汗湿的额头擦了擦。
“什么意思?”
喝了酒后的康王比平日好说话多了,他这会儿心情不错,也愿意说道说道。
他大手一挥,让人给玉佛像抬了下去,咂了口酽茶,道:“从古至今,谁不想青史留名?更何况是帝王,一个贤名比什么都重。”
“啧,无知妇人。”见t康王妃还是没有大悟的模样,康王不耐烦道:
“父皇忌惮庄家势大,所以得寻着由头削弱庄家,最好能把庄家连根拔起,让他们没了作威作福的倚仗。但然后呢?满大周谁不知道当初这江山是裴庄两家打下的?庄家现今名声再差,也改变不了他是大周头等功臣的事实!”
“……你们心思倒深,”康王妃喃声道:“又要打压,又不能给一口气打死了?……所以父皇是不打算对庄家下死手?”
“交了权,交了银子,让了几个要紧的官职,不就差不多了。庄家有从龙之功,赶尽杀绝,只会让父皇被史官狠狠记上一笔。”
朝中官员还有大半都和庄家有关呢!难不成真把满朝文武都一一洗牌?怎么可能!
平宣帝是什么样的人,他这个当儿子的还不清楚?
若有旁人分担着倒还好些,偏生裴彧因着受罚养伤,真就给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管他私底下做了什么,明面上他才是苦主。
“呸,装模作样。”康王唾了一声。
“总之我要做什么,你别管了。”有了今天这一遭做铺垫,明儿个再上书陈情,倒也不算突兀。
“你这是与虎谋皮。”
康王妃低斥一声,拍了拍女儿熟睡的背脊,狭长的眼眸泛起些厌烦:“当心把自己也玩进去。你玩完便算了,你那些姨娘儿子的我也不管,就是别牵连了我跟琦儿!”
康王:“对你夫君就这么没信心?”
他冷嗤一声。
当年若非战事吃紧,需要安抚军士之心,裴彧一个没了娘,没有母家,甚至长在宫外的皇子能得封太子之位?
这东宫,本就该是他的!
“父皇是因着要清算庄家,才亲近了会儿东宫,你瞧平日,待他可有半点特别之处?”
康王作为皇室中人,知道的自然比康王妃多得多,譬如当年娄家的事,有着这么一个母家,平宣帝就不怕裴彧恨死他?真让他坐稳太子之位,就不怕有朝一日……?
大哥木讷,二哥在宫外,四弟早逝,五弟年幼顽劣,几位皇子中,只有他是被平宣帝亲自教导过的,情分自然不同。
都说皇家无父子,但若真论及父子之情,只有他够这个份量!
康王妃看他模样,想他当真是打定了主意要争一争这皇位了,拍着琦儿的手放缓了些。
她自个儿也打定主意,不管康王如何做,她也得给自己和女儿找找退路了。
另一边,肃王府的夫妻二人也在叙话。
肃王生性低调,只有两三个妾室通房,膝下子女皆为王妃所出,二人成婚多年,感情都还不错。
夜半,两人一番云雨过后,肃王唤了人打水洗漱。两人清理得舒舒服服躺在榻上,也无睡意,肃王便问:“你觉得,钧儿这位老师如何?”
他不知怎么回事,妻子竟能说动太子妃,让她书信益州去寻名师来。这老师瞧着仙风道骨,已经教了一两月了。
“极好,”肃王妃很少说这么笃定的话,但也不得不佩服:“钧儿日日下了学,到我这儿都要说几句这老师讲了什么,又夸了他什么。钧儿比从前还更上进了。”
肃王搂着妻子,慨叹一声:“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也挺好。”
妻子贤惠,儿子聪慧上进,他再差也是王爷,日后不管是哪个弟弟登基,他又不惹事,总没可能再废了他。
肃王妃听了这话,歪过头拍了他一下。
“打我做甚?”
肃王的畅想被打断,有些不满。
肃王妃:“你觉得现下不错?”
她看着黑漆漆的床顶,喃喃道:“你倒是享受了。”
“什么意思?”肃王侧过头:“我知晓你辛苦,哎……”
肃王妃背过身去,心中泛起了酸。
若不是她以那么大的秘密为交换,明蕴之会给钧儿找先生?
可怜她也是个王妃,偌大一个肃王府,在遍地是人才的京城,竟也寻不到一个学问顶尖的老师。
她吸了吸鼻子,嗓音堵塞,肃王着急起来,将人搂在怀里轻轻安抚着:“有何事说啊,别哭鼻子。”
肃王妃轻捶他一下,扑进他怀里擦干眼泪,道:“不成,我不能让我的儿子也受委屈。”
“……钧儿如何又受委屈了?”
肃王头疼起来了,妻子今晚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别是被今儿个父皇吓坏了吧?
肃王妃:“你就是个傻的!”她说:“若我说让你明日上书,求父皇放过庄家人一条命,你敢不敢?”
肃王吓得松了手:“这这这……哪一项单挑都是杀头的大罪,我若上书,全天下的百姓怕是恨不得吃了我的肉吧!父皇不也……”
“所以说!”
肃王妃哼了一声,转过身去:“咱们家的前程,真真指望不上你。”
肃王不明白,他已经是王爷,还能怎么夺前程了。真跟几个弟弟夺皇位?哪怕有个贵妃娘亲,他没那个胆子和家世。
他是平宣帝第一个孩子,还在东宫时生下的,母妃家世不显,就是个良家女子,刚出生没多久,父亲就领兵去了外头。那时父亲生死未卜,战局未定,他也就在母亲膝下,生得有些畏畏缩缩。平宣帝回来后,自然也看不上这么个儿子,父子情本就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