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桌上的小碗被青芜收了去,明蕴之见裴彧指尖仍按着那书册,道:“殿下,这书……”
事已论完,书还放在此处……做甚?
裴彧沉沉地看她一眼,转过视线:“那日,你不是很喜欢么?”
喜欢什么?
明蕴之愣了愣,忽地脸色一红。
她方才一本正经地看,不代表那些奇怪的东西没进她的心。此刻看着裴彧的面容,脑中忽地忆起那日夜里,裴彧湿淋淋的眼眸。
裴彧将书卷起,放入掌心:“此书之中,可学之处甚多,太子妃可要再试试?”
-
此后数日,裴彧似乎在她的临华殿住上了瘾,绝口不提要回广明殿的话。
而那些书在她面前过了明面,裴彧便藏也不藏,直白地放在床头,意图明显。
她对裴彧的想法着实有些复杂。她原本打定主意,无论裴彧如何,她就这么过好自己的日子便是。
就像是那些搭伙过日子的人,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吃吃喝喝享乐享乐,日子还长,没必要为着那些事儿顾影自怜。
至于夫妻间的事……明蕴之咬了咬牙,从前没有便罢,如今有了,她也不得不承认,从前那些被她所不解的事,竟有几分食髓知味。
只是裴彧越发嚣张,竟能面不改色地拉着她将书翻开,指着其中内容道:“娘子且看,此般可舒适?”
“……”
明蕴之按了按额头,这几日下来,裴彧倒真应了那句“伺候”,许多时候都换着花样照顾她,任由自己那物滚烫如烙铁,没得了她点头,便也不太动作。
她惊觉这般下去,只怕会日渐沉溺。裴彧便罢,她从前甚至是想过不再与他同榻的,可如今竟白日里都忍不住回味,这也太……
明蕴之起身,将那些书有一本算一本,全搜罗起来,锁入匣中。
这些不能见人的东西她只能亲自整理,等到理完,听得青竹道:“娘娘,夫人来了信。”
明蕴之转头,看着那信。
柏夫人已有许久没给她递过消息。仔细算来,自她落水后,她也只来探望过一回,也被她以养病为由拒了。
此时来信,不知有何要事。
明蕴之展开信件,定睛一瞧。
“备车出宫,”她当即道:“快些!”
一路上,明蕴之都不大安宁,直到马车停下回到府中,她乱跳的心才定了几分。
早有侍从在门口守着,见了她来,着急忙慌道:“太子妃娘娘可算回来了,快去劝劝三娘子吧!”
明蕴之边走边道:“怎么就闹到要点火的地步?含之惯来文雅,又怎会与母亲吵起来?”
信中写得简略,只说了含之与柏夫人吵了一架,竟在夜里意图纵火,趁乱离家。只是她年少不经事,跑也跑不远,连夜便又被人抓了回来。
隔着老远,明蕴之都能听到柏夫人的哭声。
“天爷哟!——上天怎么将你这个冤家托生到我肚子里,连点火的事也做得出来,就不怕伤了自个儿?”
“母亲!”
明蕴之见她又要哭过去,上前几步扶住:“莫要气坏了身子。”
因着明家人常年在益州,明府不算太大,这府邸也长久空置,堂中有些空旷。
明家三娘含之跪在堂前,瑟瑟发抖。
“阿姐!”
她见了明蕴之,终于说了今日以来的第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纵火的……那火很小,没伤着人!”
明蕴之拍着柏夫人的背,柏夫人终于从即将昏厥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坐在木椅上,连连喘着气。
含之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哭,说得断断续续。
起因是柏夫人见韩世子亡故后,京中许多名门不愿再与一个有丧夫名头的含之定亲。这也罢了,柏夫人也改了主意,并不一定要她嫁在京中,决定日后回益州再商议亲事。
“可这都是阿娘的想法,阿娘从未问过我愿不愿意……”含之拉着姐姐的衣角:“阿姐可知,韩家世子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也是前一阵才意外得知,那韩世子瞧着人模人样,其实也是个花天酒地的纨绔,他们定亲早,哪里知晓幼年读书知礼的儿郎也会变成这般模样。
“他狎妓饮酒,赌马斗蛐蛐,甚至还多次与旁人说人是非,毁人清名。阿姐,此等儿郎,妹妹不愿再嫁!”
“冤孽!阿娘怎会让你委屈第二次,往后再议亲,阿娘定会与你阿爹擦亮眼睛好好瞧,不会再有这般……”
“含之不愿!”
明含之松开手,梗着脖子道:“女儿从前生活在阿娘的羽翼下,从未睁眼看过世间,如今亲眼看过,只觉人间污秽,不想再以人妻人母之身劳碌一生。外祖父已与女儿回了信,允女儿往后在柳园生活,只有阿娘不愿罢了!”
堂中寂静,柏夫人只会垂泪,呼吸急促。
明蕴之终于明白,含之此番受了伤,又见京中男儿一个两个俱是花架子,便没了再议亲之心。她去信益州,与外祖父外祖母说过此事,外祖自是应下,允她往后在柳园度日。
“此事你从未与爹娘商议过,是不是?”
明蕴之看着含之,问道。
“阿姐也要劝我吗?”
明含之垂下头,语气颓丧。
她是明家最小的孩子,自幼便千娇万宠,少有不顺心之事。十六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个挫折,便是她这婚事。
“不声不响便将自己的未来定下,就不怕日后后悔?”
明蕴之看着她,轻声问。
“我不会后悔。”
含之声音笃定:“阿姐从前与我讲过,书院里有女子潜心求学,学成以后,回到家乡教人读书明理。那时我便想,有朝一日,是否能亲眼见见这样的人。”
她比明蕴之要矮上几分,如今跪着,更是将头抬得高高的:“阿姐从前不是也说,极敬佩这样的人吗?”
明蕴之看着她的脸,不知何时,那个总是躲在柏夫人和她身后,少有言语的小娘子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
“我不劝你。”
明蕴之摸了摸她的脑袋:“你能有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人各有所求,你小小年纪,能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阿姐反而欣赏你。”
含之怔怔看她一眼,忽然笑开:“阿姐!”
“只是含之仍旧有错。”
明蕴之板着脸:“就算不与爹娘说,也该与阿姐提前商议一番,而非有此偏激之行,是也不是?”
含之收了笑,眼角含泪,低下头:“……阿姐教训得是。”
她只是想到从前自己甚至为了韩世子哭了许多回,就打心底里觉得恶心。
阿娘近来多次为她打探世家男儿,她也偷偷听过几句。一个两个,不是文不成武不就,只能靠爹娘谋得一官半职,便是私德有亏,难以为婿的。
那些想法只在她脑t海中一转,便再也忘不掉。
她给益州写了信,言辞恳切,她虽不似姐姐在柳园长大,却知晓外祖母是个慈爱的性子,定不会见她委屈还不要她……明含之没想那么多,收到回信便与阿娘直言,谁知柏夫人反应过激,竟将她关了起来。
她也是没了法子,只怕越到益州,越没逃脱之机。只能悄悄点了火烛,趁乱跑走。
“如今天下虽太平,但仍有流寇匪贼作祟,你独自一人夜里出逃,可想清了路线,带够了银两?”
明蕴之沉着声音:“可想过遇到贼人,该如何脱身?若是路上累了饿了,在何处歇脚?你甚至不知马车该在何处租赁,是不是?”
含之张了张口,彻底软了身子。
“我……没想过。”
明蕴之:“与阿娘认个错,先随我回宫。过几日,我派人送你去柳园。”
“二娘!”
柏夫人气得面色通红:“你这是什么意思,要随着你妹妹造反不成?!”
起初听了几句,以为她是真心实意在劝含之,谁知越听越不对,到了最后,竟说出了这种话。
“母亲莫要太激动。”
明蕴之使了个眼色,青芜青竹一人一边,给夫人顺着气:
“含之去意已决,阿娘硬拦的后果,如今也看到了。她主意大,有第一回便会有第二回,堵不如疏。”
“且让含之与我住几日,我再听听她的想法,若是她下定了决心,那便先送去柳园也并无不可。她如今年纪小,还有后悔的余地。”
明蕴之倒也没一下子认定含之就这么想好了,她如含之这么大的时候,也常常觉得当时做下的决定便是一辈子的。
若日后后悔了,有的是名头为她再寻亲事。
含之跪正,给柏夫人规规矩矩磕头认错:“阿娘,女儿知错了,女儿……”
“……都怪你!”
柏夫人忽然高声起来,死死看着明蕴之:“若不是你当初和她说什么女师女师,她怎会生出这么忤逆爹娘的念头,含之自来乖巧,都是你给她灌输的念头!”
事已论完,书还放在此处……做甚?
裴彧沉沉地看她一眼,转过视线:“那日,你不是很喜欢么?”
喜欢什么?
明蕴之愣了愣,忽地脸色一红。
她方才一本正经地看,不代表那些奇怪的东西没进她的心。此刻看着裴彧的面容,脑中忽地忆起那日夜里,裴彧湿淋淋的眼眸。
裴彧将书卷起,放入掌心:“此书之中,可学之处甚多,太子妃可要再试试?”
-
此后数日,裴彧似乎在她的临华殿住上了瘾,绝口不提要回广明殿的话。
而那些书在她面前过了明面,裴彧便藏也不藏,直白地放在床头,意图明显。
她对裴彧的想法着实有些复杂。她原本打定主意,无论裴彧如何,她就这么过好自己的日子便是。
就像是那些搭伙过日子的人,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吃吃喝喝享乐享乐,日子还长,没必要为着那些事儿顾影自怜。
至于夫妻间的事……明蕴之咬了咬牙,从前没有便罢,如今有了,她也不得不承认,从前那些被她所不解的事,竟有几分食髓知味。
只是裴彧越发嚣张,竟能面不改色地拉着她将书翻开,指着其中内容道:“娘子且看,此般可舒适?”
“……”
明蕴之按了按额头,这几日下来,裴彧倒真应了那句“伺候”,许多时候都换着花样照顾她,任由自己那物滚烫如烙铁,没得了她点头,便也不太动作。
她惊觉这般下去,只怕会日渐沉溺。裴彧便罢,她从前甚至是想过不再与他同榻的,可如今竟白日里都忍不住回味,这也太……
明蕴之起身,将那些书有一本算一本,全搜罗起来,锁入匣中。
这些不能见人的东西她只能亲自整理,等到理完,听得青竹道:“娘娘,夫人来了信。”
明蕴之转头,看着那信。
柏夫人已有许久没给她递过消息。仔细算来,自她落水后,她也只来探望过一回,也被她以养病为由拒了。
此时来信,不知有何要事。
明蕴之展开信件,定睛一瞧。
“备车出宫,”她当即道:“快些!”
一路上,明蕴之都不大安宁,直到马车停下回到府中,她乱跳的心才定了几分。
早有侍从在门口守着,见了她来,着急忙慌道:“太子妃娘娘可算回来了,快去劝劝三娘子吧!”
明蕴之边走边道:“怎么就闹到要点火的地步?含之惯来文雅,又怎会与母亲吵起来?”
信中写得简略,只说了含之与柏夫人吵了一架,竟在夜里意图纵火,趁乱离家。只是她年少不经事,跑也跑不远,连夜便又被人抓了回来。
隔着老远,明蕴之都能听到柏夫人的哭声。
“天爷哟!——上天怎么将你这个冤家托生到我肚子里,连点火的事也做得出来,就不怕伤了自个儿?”
“母亲!”
明蕴之见她又要哭过去,上前几步扶住:“莫要气坏了身子。”
因着明家人常年在益州,明府不算太大,这府邸也长久空置,堂中有些空旷。
明家三娘含之跪在堂前,瑟瑟发抖。
“阿姐!”
她见了明蕴之,终于说了今日以来的第一句话:“我不是故意纵火的……那火很小,没伤着人!”
明蕴之拍着柏夫人的背,柏夫人终于从即将昏厥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坐在木椅上,连连喘着气。
含之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哭,说得断断续续。
起因是柏夫人见韩世子亡故后,京中许多名门不愿再与一个有丧夫名头的含之定亲。这也罢了,柏夫人也改了主意,并不一定要她嫁在京中,决定日后回益州再商议亲事。
“可这都是阿娘的想法,阿娘从未问过我愿不愿意……”含之拉着姐姐的衣角:“阿姐可知,韩家世子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也是前一阵才意外得知,那韩世子瞧着人模人样,其实也是个花天酒地的纨绔,他们定亲早,哪里知晓幼年读书知礼的儿郎也会变成这般模样。
“他狎妓饮酒,赌马斗蛐蛐,甚至还多次与旁人说人是非,毁人清名。阿姐,此等儿郎,妹妹不愿再嫁!”
“冤孽!阿娘怎会让你委屈第二次,往后再议亲,阿娘定会与你阿爹擦亮眼睛好好瞧,不会再有这般……”
“含之不愿!”
明含之松开手,梗着脖子道:“女儿从前生活在阿娘的羽翼下,从未睁眼看过世间,如今亲眼看过,只觉人间污秽,不想再以人妻人母之身劳碌一生。外祖父已与女儿回了信,允女儿往后在柳园生活,只有阿娘不愿罢了!”
堂中寂静,柏夫人只会垂泪,呼吸急促。
明蕴之终于明白,含之此番受了伤,又见京中男儿一个两个俱是花架子,便没了再议亲之心。她去信益州,与外祖父外祖母说过此事,外祖自是应下,允她往后在柳园度日。
“此事你从未与爹娘商议过,是不是?”
明蕴之看着含之,问道。
“阿姐也要劝我吗?”
明含之垂下头,语气颓丧。
她是明家最小的孩子,自幼便千娇万宠,少有不顺心之事。十六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个挫折,便是她这婚事。
“不声不响便将自己的未来定下,就不怕日后后悔?”
明蕴之看着她,轻声问。
“我不会后悔。”
含之声音笃定:“阿姐从前与我讲过,书院里有女子潜心求学,学成以后,回到家乡教人读书明理。那时我便想,有朝一日,是否能亲眼见见这样的人。”
她比明蕴之要矮上几分,如今跪着,更是将头抬得高高的:“阿姐从前不是也说,极敬佩这样的人吗?”
明蕴之看着她的脸,不知何时,那个总是躲在柏夫人和她身后,少有言语的小娘子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
“我不劝你。”
明蕴之摸了摸她的脑袋:“你能有自己的想法,这很好。人各有所求,你小小年纪,能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阿姐反而欣赏你。”
含之怔怔看她一眼,忽然笑开:“阿姐!”
“只是含之仍旧有错。”
明蕴之板着脸:“就算不与爹娘说,也该与阿姐提前商议一番,而非有此偏激之行,是也不是?”
含之收了笑,眼角含泪,低下头:“……阿姐教训得是。”
她只是想到从前自己甚至为了韩世子哭了许多回,就打心底里觉得恶心。
阿娘近来多次为她打探世家男儿,她也偷偷听过几句。一个两个,不是文不成武不就,只能靠爹娘谋得一官半职,便是私德有亏,难以为婿的。
那些想法只在她脑t海中一转,便再也忘不掉。
她给益州写了信,言辞恳切,她虽不似姐姐在柳园长大,却知晓外祖母是个慈爱的性子,定不会见她委屈还不要她……明含之没想那么多,收到回信便与阿娘直言,谁知柏夫人反应过激,竟将她关了起来。
她也是没了法子,只怕越到益州,越没逃脱之机。只能悄悄点了火烛,趁乱跑走。
“如今天下虽太平,但仍有流寇匪贼作祟,你独自一人夜里出逃,可想清了路线,带够了银两?”
明蕴之沉着声音:“可想过遇到贼人,该如何脱身?若是路上累了饿了,在何处歇脚?你甚至不知马车该在何处租赁,是不是?”
含之张了张口,彻底软了身子。
“我……没想过。”
明蕴之:“与阿娘认个错,先随我回宫。过几日,我派人送你去柳园。”
“二娘!”
柏夫人气得面色通红:“你这是什么意思,要随着你妹妹造反不成?!”
起初听了几句,以为她是真心实意在劝含之,谁知越听越不对,到了最后,竟说出了这种话。
“母亲莫要太激动。”
明蕴之使了个眼色,青芜青竹一人一边,给夫人顺着气:
“含之去意已决,阿娘硬拦的后果,如今也看到了。她主意大,有第一回便会有第二回,堵不如疏。”
“且让含之与我住几日,我再听听她的想法,若是她下定了决心,那便先送去柳园也并无不可。她如今年纪小,还有后悔的余地。”
明蕴之倒也没一下子认定含之就这么想好了,她如含之这么大的时候,也常常觉得当时做下的决定便是一辈子的。
若日后后悔了,有的是名头为她再寻亲事。
含之跪正,给柏夫人规规矩矩磕头认错:“阿娘,女儿知错了,女儿……”
“……都怪你!”
柏夫人忽然高声起来,死死看着明蕴之:“若不是你当初和她说什么女师女师,她怎会生出这么忤逆爹娘的念头,含之自来乖巧,都是你给她灌输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