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92节
  女帝皱起小眉毛:“听到没有?”
  赵都安指了指自己紧闭的嘴巴,摆手表示:
  陛下你让我闭嘴的。
  “……”徐贞观莫名好气,但心情好,懒得与他计较。
  她抬手一招,一坛酒自行旋转飞起,盖子掀开,给他纤长细嫩的手指抓住,仰头痛饮一口,俄顷吐出一口酒气,轻轻叹息,说道:
  “你方才还有一点猜错了,朕以往来此,却不是快意,多是消愁。”
  借酒消愁是吧……赵都安捂嘴不出声。
  徐贞观好似陷入回忆:“最早一次,已是十几年前了。”
  十几年前?那还是三皇女时期?赵都安挑眉。
  徐贞观道:
  “那时,朕还年幼,但已入了宫中皇室学堂读书,太子,与二皇兄那时也都还在。太子性子宽厚良善,但有些驽钝,当时学堂授课的董太师便点评说,太子若继位,必是仁君。
  二皇兄相反,颇为聪明,无论习武,还是读书都不俗,唯独性子热烈,只喜好交友出游,与京中名流,武将勋贵厮混……对读书并不上心。
  如今来看,恐那时二皇兄便有了培植党羽的心思了吧?分明他也还是个少年。”
  赵都安第一次得知,关于“玄门政变”中的另两个主人公,如此生动的描述,不禁听得入神。
  徐贞观却没继续说,而是等了下。
  似觉得没人接话,只自己说,显得很蠢,无奈挥手:
  “朕准你开口了。”
  赵都安笑了笑,望着女帝背影,说道:
  “这般皇家秘事,臣却是不敢置喙。”
  “让你说就说!”徐贞观微醺,言行举止,与以往的威严镇定迥异。
  这可是你让我说的……赵都安嘀咕,配合问道:
  “陛下读书应该很好吧。”
  女帝嘴角微翘:
  “那是自然,朕那时是整座学堂中,读书最好的。”
  顿了下,徐贞观忽而怅然,叹息道:
  “但课业成绩,却是皇族学堂中,最末一名。”
  赵都安愣住:“为什么?”
  第82章 女帝的过往
  读书成绩最好,课业却排行最末?赵都安本能察觉,里头有故事。
  天子楼上,徐贞观沉默了下,才说道:“因为朕是女子。”
  赵都安怔然:“就这样?”
  “不然?”白衣女帝扭头瞥了他一眼,“不够么?”
  她拎起酒坛,仰头又喝了口,旋即将偌大一个坛子丢下栏杆,“砰”的一下撞的粉碎。
  底下的宫人毫不意外,似习以为常。
  徐贞观略带自嘲,道:
  “自古公主都是有名无权,哪怕出身皇家,亦概莫能外。
  若我一皇女课业超过一众皇子,尤其是太子,传扬出去,岂非教人说皇家男人无能?给我一介女流压下去?
  况且,皇子自年幼时,便应养成自信之心,挫败多了,于帝王威仪养成有害……我那父皇对此深信不疑,便叮嘱太师,将我排在最末。”
  赵都安沉默,心想只怕也有三皇女不讨先帝喜爱的缘故。
  否则,学堂中总不会只有一位公主,排也该倒数几名……匪夷所思。
  “所以,陛下那时便常郁郁?”他缓缓道。
  徐贞观颔首,轻声说:
  “起初,我被瞒在鼓里,每次学堂放榜,心情不好,便跑来望楼散心。
  这里的风景很好,我有一根远望镜,可套在眼睛上,去看城中人的生活……那是远比宫里更鲜活的生命。
  哼,公主成年前,不许外出,但天子楼在皇城边,底下是官署,算我能离开皇宫最远之处。
  我也是那时初次学会饮酒,还是叫莫愁和孙莲英偷偷帮我寻来的。
  他们那时吓得要死,若给父皇知道,敢给公主饮酒,他们也要受杖罚。”
  怪不得,俩人深受女帝信任……赵都安暗想。
  且注意到,女帝自称时,改成了“我”字。
  他说道:“但您还是知道了。”
  “是啊,”徐贞观吐了口酒气,笑道:
  “许久后,终是董太师看不过去,私下告知真相,我才知晓,论才学,朕才是第一。
  自那以后,便也不在意了学塾,学会了‘韬光养晦’四字,我那父皇,也逐渐不再关注我……我只要不与皇子争锋,做其他的什么,他都是不在意的。”
  赵都安说道:“所以陛下开始修行?”
  徐贞观纠正道:
  “是读书与修行,皇宫有一座书库,汇集天下藏书,就在武库附近,罕有人游,我便成了常客,修为也是水涨船高。”
  赵都安略冒险地试探:
  “陛下那时便有问鼎之心?”
  徐贞观抬手招来一坛新酒,摇头道:
  “不曾。哪怕你等或不肯信,但朕在玄门政变前,从未想过,真的能做女子皇帝。”
  你一口一个朕,说这话很没说服力啊……赵都安吐槽。
  徐贞观许是醉意渐浓,倾诉欲爆表,自顾自道:
  “朕起初只是憋了一股心气,想证明自己不弱于人。直到那年,靖王世子赴京求亲……”
  赵都安警觉地竖起耳朵:
  “求亲?!”
  ……
  ……
  京城,在天子楼与赵家的必经之路上。
  有条小吃街,夜色渐晚,行人渐稀。
  长街上,却悄然走来了一个高大的老人,行走间,仙风道骨。
  “老先生,要点啥子?”
  一间汤饼铺子内,中年老板将毛巾搭在右肩膀上,瞧了瞧进店老叟气度,问道。
  张衍一笑道:“有醒酒汤么?”
  “老先生吃酒了?”汤饼铺老板狐疑,说道:
  “倒也可现做,但要等一等。”
  张衍一在店铺外,撑起凉棚下,一张桌旁坐下,笑道:
  “不急,慢些好,老朽正要等人来。”
  中年老板恍然:
  “老先生替友人备下的汤么?不知人在何处,我好估摸着时辰。”
  大虞王朝,四位“天人”之一,天师府这一代老天师,传说中的当世最强修士,张衍一笑了笑。
  目光抬起,越过街道上方,两侧店铺撑起的凉棚,望向远处明亮的“天子楼”,悠悠道:
  “这可说不准喽……”
  ……
  “求亲?”
  赵都安皱起眉头,这是他不曾知晓的知识。
  徐贞观忽地丢给他一坛酒,道:
  “要你陪朕喝酒,不是让你滴酒不沾的,满饮此坛,说与你听。”
  顿了顿,又补了句:“不许排出。”
  “遵命……”
  赵都安苦笑,自忖以他前世锻炼出的酒量,对付这古代低度酒不成话下。
  当即豪迈抱起酒坛,鲸吞干净,并未以内力排出酒气。
  徐贞观满意颔首,说道:
  “靖王世子,向先帝求亲,要娶我进门。”
  这不是近亲结婚?赵都安难以置信。
  旋即才想起,靖王并非先帝的亲兄弟,是从更早的皇帝分封的王爷。
  此外,这方世界历史上,皇族对族内通婚并不那般严苛。
  相比于生育,更看重“亲上加亲”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