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74节
德亨:“到现在都没有。研究员当中他们自己都在猜,到底是谁有傲人天赋,竟隐而不发,做鼠辈勾当。”
弘晖笑:“是你手下人能说出来的话。”
德亨手下中很有一批单纯可爱的人,他们的脑子跟常人长的不一样。
弘晖想了想,问苏小柳道:“二阿哥身边那个宫女,是什么出身来历来着?”
苏小柳:“是内务府汉军包衣出身,来历……”看了德亨一眼,道:“奴才记得,那位宫女,是二阿哥从国公府带回来的,在二阿哥身边伺候有三四年了。”
国公府?
弘晖和德亨对视一眼,德亨道:“我没印象。”
弘晖道:“去查一查。”
苏小柳知道干系重大,叫来自己新进收的徒弟近前伺候,自个儿亲自去内务府查花名册,二阿哥身边伺候的宫女,身份来历都是有详细记录的。
弘晖:“你怀疑这个宫女吗?”
德亨摇头,道:“不,我好奇的是她调制颜料的手法是从哪里学来的。先不说这个了,你不是说有密折吗?”
弘晖一拍脑门,去御案上取了一本密折给他看。
德亨拉开窗帘,在日光下看密折,是陕甘总督、现驻扎四川成都府的岳钟琪密报,川地民间,有谣言惑众,屡禁不止。
他从七月初一次事件开始说起。
七月初,他在成都府城内体察明情时候,忽有一名为卢宗汉者,沿街叫喊:“岳公爷带领川陕兵马,欲行造反!”号召听到此话的百姓小民,“从岳钟琪谋反”。
岳钟琪:!!!
我哪儿敢啊!我没有!!
岳钟琪命四川提督黄庭桂将人拿下,然后飞报朝廷,跟雍正帝表明心迹,“臣不敢檄讯,又不敢隐匿”,请皇上处置。
收到密折后,雍正帝晓谕内阁:“数年以来,在朕前谗僭岳钟琪者多……甚至有谓岳钟琪乃岳飞之后,意欲修宋、金之报复者……奸邪之徒,造作蜚语,谗毁大臣,其罪可胜诛乎?”
跟朝廷众臣表明谣言不可信的态度。
给岳钟琪回复密折:朕信你。
后来雍正帝驾崩,卢宗汉也被当做疯子砍了头,新帝登基,岳钟琪照例上了贺表,同时给新帝表忠心。
川陕位置险要,是西北最后一道防线,是朝廷联络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的大本营。
如今青海王公罗布藏丹津蠢蠢欲动,身为川陕总督,岳钟琪感受了风雨欲来的压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川地又有传他乃岳飞之后、要为宋明复仇的谣言,他不敢怠慢,立即又给新帝上了密折。
密折中详细说了七月份之事,也附了先帝批示,就是怕新帝不知情,朝中有小人谗言,让他和新帝之间起了误会。
这也是他作为封疆大吏的谨慎周到之处了。
岳钟琪是汉人。
自从康熙十九年,复设川陕总督以来,因此职的重要性,康熙帝将之定例为满缺,就是必须由旗员担任,比如年羹尧。
年羹尧在雍正元年留京入内阁,川陕总督换人做,雍正帝点了岳钟琪。
为什么呢?
因为他文武全才,曾在征西北战役中屡建奇功?
还是因为他在川陕之地任职多年,熟悉军政要务,能顺利接年羹尧的班?
都不是,是因为岳钟琪非科甲出身,没有朋党。
岳钟琪除了忠于他这个皇帝,没有其他倚仗。
康熙末年,朋党、贪腐严重,太子党(谋复立)、八爷党、四爷党、十四爷党、科甲党、同乡党(以江浙党为代表)等等,似乎只要是官场中人,有相同之处,两两就可以结为一党,相互串联包庇了。
康熙朝结束,刚登基的雍正帝要想在满朝文武中挑选出不结党、不徇私的廉洁之人太难了,遇到一个岳钟琪,还挑什么满汉啊,只要忠于他这个皇帝,就都是他的好臣子。
朱轼廉洁刚直,这一点在打击贪腐中太重要了,雍正帝同样简其任为满缺,为户部满尚书。
岳钟琪也知道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在雍正帝那里密折是三天一小报,五天一大报,有军政要务自然要报,若无,那就报地理人情,报粮食物价,报天气变化。
总之,一定要让雍正帝从全方位的感觉到他这个皇帝是全然掌控着川陕要地和他岳钟琪本人的。
伴君如伴虎,他必须小心翼翼,无限忠诚,才能做好他这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同时,对雍正帝的知遇之恩,岳钟琪是感恩的。
似他这样的汉人,能做到总督、还是川陕总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
所以,他对皇帝、对朝廷忠心无比,绝对没有背叛的心。
以及,他真的不是岳飞之后,他只是姓岳而已。
天下姓岳者何其多,为什么非得是他为岳飞之后呢?
不就是因为他位高权重吗?
岳钟琪以汉官任武将重职,满朝震动同时,诽谤、诬陷、嫉妒、攀结者不胜枚举,为了将他搞死,传他是岳飞之后是最不耗费力气,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毕竟,三人成虎嘛。
谣言传多了,人人都这样说,人人都这样看你,不就成事实了?
宋将岳飞,乃为抗金丧命,宋被金灭、明被后金灭,宋金与后金都是异族,于国于家,岳钟琪都要为宋明复仇。
拿这样的话来道德绑架岳钟琪,简直不要太容易,有理有据,多好用啊。
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雍正帝是个明事理的(私以为是不屈服于朋党之构陷,识别奸计是他多年修炼的老本行),他心知肚明此乃奸人之奸计,用来离间他们君臣的。
他不上当,并多次晓谕内阁,识破“造作蜚语”,态度明确的表明对岳钟琪的信任。
纵你有千般妙法,我自巍然不动,谁人也奈何不了我!
雍正帝能表现的如此信任他,岳钟琪自是感激非常。
明君啊!
岳钟琪忠心希望,新帝也能如先帝那般信任他,他们君臣,共同守好川陕要地,有他岳钟琪在,青海一朝起乱,川陕必无忧。
德亨读完密折,好奇问弘晖道:“岳钟琪真是岳飞之后吗?”
弘晖斩钉截铁道:“不是。”
德亨更加好奇了:“你这么确定?”
弘晖:“要真是,岳氏族谱早上先帝御案了,哪里还轮得到人四处传,就是因为拿不出证据,才要谣言惑众呢。”
德亨:“哦。”
心道,你不知道,岳钟琪死后,他的孙子在给他编写传记、行略等文稿时候,可是承认了,岳钟琪就是岳飞之后,还是嫡枝嫡孙呢,更加流传后世,呵呵。
第418章
弘晖给德亨看岳钟琪的密折, 是想问问德亨,有没有解决民议的好办法。
德亨道:“其实,百姓是没有很大的分辨能力的, 他们的认知,取决于他们听到了什么。”
其实就是舆论。
就是在三百年后,几乎是九成以上的人,都不具备理性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人云亦云才是常态,若是有爆炸性的新闻,那就跟更容易冲击人的认知了。
人民日常获得外界消息的途径在媒体,而媒体是可操纵的。
在清朝,朝廷施行彻底的愚民政策,就是不给底层百姓读书的机会,然而,这样就能让满洲人高枕无忧了吗?
怎么可能, 不识字彻底失去判断力的百姓更好鼓动了呢, 若是再加上天灾过境,赋税过重, 贪官污吏盘剥太过,只要稍微有人一吆喝,大家就举着锄头造反了。
造反至少能吃一顿饱饭,不造反,只能等死,你说要不要死前雄起一下?
德亨一直在致力于在民间建学堂, 开启民智, 为国养才同时, 也能提高百姓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油印就是基于此弄出来的。
但很可惜,康熙帝和雍正帝,两任帝王都没能将乡里学堂建起来,将报纸办起来。
到了弘晖这里,他一上位就着手推进这两件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在当下的情势是,川地谣言四起,明显是有心人在鼓动,已经到了让川陕总督岳钟琪担心的地步了。
德亨道:“趁着时间还来得及,在川陕之地开设油印作坊,将教化故事、历年科考文集书册大批量刊印,发放给乡里衙署,明识字明理之人向百姓宣扬朝廷体恤民情的政策。”
这些年,徐元正牵头,翰林院和名臣大儒都贡献墨宝,编纂了许多教化百姓、引人向善的小故事,刊印了放在图书馆里供人借阅,现在,可以大批量油印出来,免费发放到乡里之家,让大家有事没事的就听听金玉良言,就当听说书的,消磨打发时间,不比拌嘴吵架、打架斗殴的强?
弘晖:“教化故事集册是针对百姓,历年科考文集,就是针对川陕学子了。”
德亨:“对,先将川陕的读书人安抚下来,历年科考文集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川陕乃边陲之地,穷乡僻壤,文教不丰,这两地不出高才,未必是因为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无书可读,消息闭塞,更无名师教导。现在咱们给他们打开这个闭塞缺口,让这两地的学子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试试他们的反应吧。”
读书人安稳定下来了,有心人也没法子。
弘晖:“既然已经停止浙江全省科考,那就增加川陕两地的生员名额,给他们看到攀登的机会。”
德亨笑道:“好法子。同时派遣学政官和监察御史去到两地,考察民情和文风,大肆宣扬朝廷要在乡里间建学堂的消息……”
弘晖:“第一期报纸,川陕两地应首要发行……”
弘晖叫来起居注官,将两人商议出的总纲记录成文,然后起草文稿,弘晖当场删删减减,弄出个批文出来,当天下午就命人加急送去了川陕。
接下来就是点学政、点监察御史、选文集、选书册……
当天苏小柳就查清楚了永璋身边那个宫女出身来历,德亨隐而未发,一直等又过了两三天,阿尔松阿那边有了消息,德亨才将人都带到了弘晖面前。
油墨方子是范玉柱盗窃的,颜料等其他调制物料也是范玉柱提供的,调制油墨的人,是范玉柱的妹妹、研究员孙良友的妻子范窈娘,永璋身边那个宫女,是范窈娘和孙良友的女儿,孙素素,她调制作画颜料的手法,乃是“家传”。
而范窈娘为哥哥调制油墨的事情,孙良友居然不知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事发之后,孙友良被监禁,阿尔松阿却是怎么盘问都没问出什么结果的原因。
他自己都不知情,他怎么提供线索、泄露自己和妻子呢?
如果锁定了调查目标,那么去年孙友良的妻子范窈娘曾回娘家奔丧一个月的事情,就很可疑了。
孙良友乃是灾民出身,幼年随着灾民人群四处走,跟着出海逃亡到福山,因年幼,被统一收进了福山学堂教养学习,然后开始了他的学霸之路。
只是,学霸有些偏科,文理都学的平平,成绩名次只在中上,唯独在颜色方面,比寻常人更敏感更具有辨识能力。
这些年,德亨旗下凡是涉及颜色的布料、化妆品、作画颜料等研发,都有他的参与,后期印制粮票,他更是总设计师。
但是,他在阿尔松阿手下并不那么出彩,因为,他这人有些“缺心眼”,跟颜料打交道一流,跟人却是处不好关系,好在德亨手下多的是他这样有“缺陷”的人,所以,大家都挺包容他。
怪才嘛,要是跟寻常一样,那也称不上一个“怪”了。
弘晖笑:“是你手下人能说出来的话。”
德亨手下中很有一批单纯可爱的人,他们的脑子跟常人长的不一样。
弘晖想了想,问苏小柳道:“二阿哥身边那个宫女,是什么出身来历来着?”
苏小柳:“是内务府汉军包衣出身,来历……”看了德亨一眼,道:“奴才记得,那位宫女,是二阿哥从国公府带回来的,在二阿哥身边伺候有三四年了。”
国公府?
弘晖和德亨对视一眼,德亨道:“我没印象。”
弘晖道:“去查一查。”
苏小柳知道干系重大,叫来自己新进收的徒弟近前伺候,自个儿亲自去内务府查花名册,二阿哥身边伺候的宫女,身份来历都是有详细记录的。
弘晖:“你怀疑这个宫女吗?”
德亨摇头,道:“不,我好奇的是她调制颜料的手法是从哪里学来的。先不说这个了,你不是说有密折吗?”
弘晖一拍脑门,去御案上取了一本密折给他看。
德亨拉开窗帘,在日光下看密折,是陕甘总督、现驻扎四川成都府的岳钟琪密报,川地民间,有谣言惑众,屡禁不止。
他从七月初一次事件开始说起。
七月初,他在成都府城内体察明情时候,忽有一名为卢宗汉者,沿街叫喊:“岳公爷带领川陕兵马,欲行造反!”号召听到此话的百姓小民,“从岳钟琪谋反”。
岳钟琪:!!!
我哪儿敢啊!我没有!!
岳钟琪命四川提督黄庭桂将人拿下,然后飞报朝廷,跟雍正帝表明心迹,“臣不敢檄讯,又不敢隐匿”,请皇上处置。
收到密折后,雍正帝晓谕内阁:“数年以来,在朕前谗僭岳钟琪者多……甚至有谓岳钟琪乃岳飞之后,意欲修宋、金之报复者……奸邪之徒,造作蜚语,谗毁大臣,其罪可胜诛乎?”
跟朝廷众臣表明谣言不可信的态度。
给岳钟琪回复密折:朕信你。
后来雍正帝驾崩,卢宗汉也被当做疯子砍了头,新帝登基,岳钟琪照例上了贺表,同时给新帝表忠心。
川陕位置险要,是西北最后一道防线,是朝廷联络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的大本营。
如今青海王公罗布藏丹津蠢蠢欲动,身为川陕总督,岳钟琪感受了风雨欲来的压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川地又有传他乃岳飞之后、要为宋明复仇的谣言,他不敢怠慢,立即又给新帝上了密折。
密折中详细说了七月份之事,也附了先帝批示,就是怕新帝不知情,朝中有小人谗言,让他和新帝之间起了误会。
这也是他作为封疆大吏的谨慎周到之处了。
岳钟琪是汉人。
自从康熙十九年,复设川陕总督以来,因此职的重要性,康熙帝将之定例为满缺,就是必须由旗员担任,比如年羹尧。
年羹尧在雍正元年留京入内阁,川陕总督换人做,雍正帝点了岳钟琪。
为什么呢?
因为他文武全才,曾在征西北战役中屡建奇功?
还是因为他在川陕之地任职多年,熟悉军政要务,能顺利接年羹尧的班?
都不是,是因为岳钟琪非科甲出身,没有朋党。
岳钟琪除了忠于他这个皇帝,没有其他倚仗。
康熙末年,朋党、贪腐严重,太子党(谋复立)、八爷党、四爷党、十四爷党、科甲党、同乡党(以江浙党为代表)等等,似乎只要是官场中人,有相同之处,两两就可以结为一党,相互串联包庇了。
康熙朝结束,刚登基的雍正帝要想在满朝文武中挑选出不结党、不徇私的廉洁之人太难了,遇到一个岳钟琪,还挑什么满汉啊,只要忠于他这个皇帝,就都是他的好臣子。
朱轼廉洁刚直,这一点在打击贪腐中太重要了,雍正帝同样简其任为满缺,为户部满尚书。
岳钟琪也知道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在雍正帝那里密折是三天一小报,五天一大报,有军政要务自然要报,若无,那就报地理人情,报粮食物价,报天气变化。
总之,一定要让雍正帝从全方位的感觉到他这个皇帝是全然掌控着川陕要地和他岳钟琪本人的。
伴君如伴虎,他必须小心翼翼,无限忠诚,才能做好他这个封疆大吏的位置。
同时,对雍正帝的知遇之恩,岳钟琪是感恩的。
似他这样的汉人,能做到总督、还是川陕总督,绝对是祖坟冒青烟了。
所以,他对皇帝、对朝廷忠心无比,绝对没有背叛的心。
以及,他真的不是岳飞之后,他只是姓岳而已。
天下姓岳者何其多,为什么非得是他为岳飞之后呢?
不就是因为他位高权重吗?
岳钟琪以汉官任武将重职,满朝震动同时,诽谤、诬陷、嫉妒、攀结者不胜枚举,为了将他搞死,传他是岳飞之后是最不耗费力气,又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毕竟,三人成虎嘛。
谣言传多了,人人都这样说,人人都这样看你,不就成事实了?
宋将岳飞,乃为抗金丧命,宋被金灭、明被后金灭,宋金与后金都是异族,于国于家,岳钟琪都要为宋明复仇。
拿这样的话来道德绑架岳钟琪,简直不要太容易,有理有据,多好用啊。
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雍正帝是个明事理的(私以为是不屈服于朋党之构陷,识别奸计是他多年修炼的老本行),他心知肚明此乃奸人之奸计,用来离间他们君臣的。
他不上当,并多次晓谕内阁,识破“造作蜚语”,态度明确的表明对岳钟琪的信任。
纵你有千般妙法,我自巍然不动,谁人也奈何不了我!
雍正帝能表现的如此信任他,岳钟琪自是感激非常。
明君啊!
岳钟琪忠心希望,新帝也能如先帝那般信任他,他们君臣,共同守好川陕要地,有他岳钟琪在,青海一朝起乱,川陕必无忧。
德亨读完密折,好奇问弘晖道:“岳钟琪真是岳飞之后吗?”
弘晖斩钉截铁道:“不是。”
德亨更加好奇了:“你这么确定?”
弘晖:“要真是,岳氏族谱早上先帝御案了,哪里还轮得到人四处传,就是因为拿不出证据,才要谣言惑众呢。”
德亨:“哦。”
心道,你不知道,岳钟琪死后,他的孙子在给他编写传记、行略等文稿时候,可是承认了,岳钟琪就是岳飞之后,还是嫡枝嫡孙呢,更加流传后世,呵呵。
第418章
弘晖给德亨看岳钟琪的密折, 是想问问德亨,有没有解决民议的好办法。
德亨道:“其实,百姓是没有很大的分辨能力的, 他们的认知,取决于他们听到了什么。”
其实就是舆论。
就是在三百年后,几乎是九成以上的人,都不具备理性的思考和辨别能力, 人云亦云才是常态,若是有爆炸性的新闻,那就跟更容易冲击人的认知了。
人民日常获得外界消息的途径在媒体,而媒体是可操纵的。
在清朝,朝廷施行彻底的愚民政策,就是不给底层百姓读书的机会,然而,这样就能让满洲人高枕无忧了吗?
怎么可能, 不识字彻底失去判断力的百姓更好鼓动了呢, 若是再加上天灾过境,赋税过重, 贪官污吏盘剥太过,只要稍微有人一吆喝,大家就举着锄头造反了。
造反至少能吃一顿饱饭,不造反,只能等死,你说要不要死前雄起一下?
德亨一直在致力于在民间建学堂, 开启民智, 为国养才同时, 也能提高百姓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油印就是基于此弄出来的。
但很可惜,康熙帝和雍正帝,两任帝王都没能将乡里学堂建起来,将报纸办起来。
到了弘晖这里,他一上位就着手推进这两件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在当下的情势是,川地谣言四起,明显是有心人在鼓动,已经到了让川陕总督岳钟琪担心的地步了。
德亨道:“趁着时间还来得及,在川陕之地开设油印作坊,将教化故事、历年科考文集书册大批量刊印,发放给乡里衙署,明识字明理之人向百姓宣扬朝廷体恤民情的政策。”
这些年,徐元正牵头,翰林院和名臣大儒都贡献墨宝,编纂了许多教化百姓、引人向善的小故事,刊印了放在图书馆里供人借阅,现在,可以大批量油印出来,免费发放到乡里之家,让大家有事没事的就听听金玉良言,就当听说书的,消磨打发时间,不比拌嘴吵架、打架斗殴的强?
弘晖:“教化故事集册是针对百姓,历年科考文集,就是针对川陕学子了。”
德亨:“对,先将川陕的读书人安抚下来,历年科考文集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的。川陕乃边陲之地,穷乡僻壤,文教不丰,这两地不出高才,未必是因为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无书可读,消息闭塞,更无名师教导。现在咱们给他们打开这个闭塞缺口,让这两地的学子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试试他们的反应吧。”
读书人安稳定下来了,有心人也没法子。
弘晖:“既然已经停止浙江全省科考,那就增加川陕两地的生员名额,给他们看到攀登的机会。”
德亨笑道:“好法子。同时派遣学政官和监察御史去到两地,考察民情和文风,大肆宣扬朝廷要在乡里间建学堂的消息……”
弘晖:“第一期报纸,川陕两地应首要发行……”
弘晖叫来起居注官,将两人商议出的总纲记录成文,然后起草文稿,弘晖当场删删减减,弄出个批文出来,当天下午就命人加急送去了川陕。
接下来就是点学政、点监察御史、选文集、选书册……
当天苏小柳就查清楚了永璋身边那个宫女出身来历,德亨隐而未发,一直等又过了两三天,阿尔松阿那边有了消息,德亨才将人都带到了弘晖面前。
油墨方子是范玉柱盗窃的,颜料等其他调制物料也是范玉柱提供的,调制油墨的人,是范玉柱的妹妹、研究员孙良友的妻子范窈娘,永璋身边那个宫女,是范窈娘和孙良友的女儿,孙素素,她调制作画颜料的手法,乃是“家传”。
而范窈娘为哥哥调制油墨的事情,孙良友居然不知情,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事发之后,孙友良被监禁,阿尔松阿却是怎么盘问都没问出什么结果的原因。
他自己都不知情,他怎么提供线索、泄露自己和妻子呢?
如果锁定了调查目标,那么去年孙友良的妻子范窈娘曾回娘家奔丧一个月的事情,就很可疑了。
孙良友乃是灾民出身,幼年随着灾民人群四处走,跟着出海逃亡到福山,因年幼,被统一收进了福山学堂教养学习,然后开始了他的学霸之路。
只是,学霸有些偏科,文理都学的平平,成绩名次只在中上,唯独在颜色方面,比寻常人更敏感更具有辨识能力。
这些年,德亨旗下凡是涉及颜色的布料、化妆品、作画颜料等研发,都有他的参与,后期印制粮票,他更是总设计师。
但是,他在阿尔松阿手下并不那么出彩,因为,他这人有些“缺心眼”,跟颜料打交道一流,跟人却是处不好关系,好在德亨手下多的是他这样有“缺陷”的人,所以,大家都挺包容他。
怪才嘛,要是跟寻常一样,那也称不上一个“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