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21节
但现在,他忖度着雍正帝的神色,打算实话实说。
年羹尧道:“定王手下有三个佐领,是安王府旧部,这三个佐领住的房舍,很有一部分入了内务府,定王就将这些房舍重新赎买回来。”
雍正帝道:“这些,他手下人就能做,朕问的是,他亲自做的是什么。”
在雍正帝面前很难说谎,因为他的心思超乎寻常的敏锐,尤其是在他已经心生疑窦的情况下。
年羹尧:“定王在采买、调换东城房舍。”
雍正帝:“做什么?”
年羹尧:“不得而知。”
允祥道:“臣弟知道一些,听说是要建小区,还有重新疏通地下排水渠道,将房舍都调换在一起,好施工。”
雍正帝:……
“都统可有上报?”
允祥:“他现在房舍都还没有调换完,自然没有知会都统。”
雍正帝冷笑道:“是不是等那什么小区都建完了,都统都还不知道?”
年羹尧&允祥:……
允祥道:“皇上若是有疑问,不如将他叫来问一问。”
雍正帝:“他自己的旗务,我这个做皇帝的,想问也问不着?”
啊这,这话,听着味儿怎么那么不对呢?
而且,您的自称呢?您的矜持呢?您的无上尊贵呢?
虽然但是,人家管理自己家的旗务,皇帝也确实是问不着。
不过,从雍正元年起,旗主、领主领旗务的尾巴彻底结束了。
因为,为了进一步削弱诸王手中的实权,雍正帝针对八旗、尤其是下五旗,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
康熙帝朝时,为避免旗主做大,康熙帝给每旗设了都统、副都统,管理各旗分内的旗务,将诸王等旗主,从旗务中解脱出来,削弱他们对手下佐领的掌控。
但政令嘛,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康熙帝很有耐心,他活的久,不存在人死政息的情况,所以,一年一年的,随着诸王死的死、残的残,都统逐渐掌控了各旗,所谓的旗主,慢慢分化成领主(德亨领了四个旗的佐领,不是旗主,而是领主),最后渐渐成了一个名号,实权几乎丧失于无。
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像是德亨这样有手段的人,手下佐领就自发的靠上来:咱们听您的,不听那什么都统的。
这样,德亨这个领主,真正的掌控了手下的佐领。
现在,雍正帝重申这项政令:一切旗务,全归都统、副都统管。
尸位素餐、畏惧旗主、领主的,撤职,换能做事的上去。
重申政令是不够的。
雍正帝还下旨,王公旗主、领主在本旗的护军营,撤出王公府邸,分散去守卫紫禁城外围和皇城,王公手中的亲军,分拨去上三旗行走。
守卫王公府邸的官兵,从其所属佐领中,定额挑取,入府当差。
亲王府定额200人、郡王府定额150人、贝勒府定额100人、贝子府定额80人、镇国公定额60人,辅国公定额40人,都有明确规定。
其实,多数王公府邸对这两项政策是钝感的,因为养人是要出钱的,管理旗务是需要出力、动脑子的。
这些王公早就被康熙帝收拾的服服帖帖了,不服帖的都被扬了,所以,那什么旗务啊、亲兵啊,本来他们就用不到啊,没了就没了吧。
但像是允禵、允祺、允祐、衍潢、弘晖、德亨、弘昇这些手中有兵,也有能力养的起这些兵的王府来说,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德亨,他手下的兵,那是真正的兵勇,个个都是用时间、金钱打磨出来的。
皇帝一句话,说没,就没有了。
第379章
北京城的天气说变就变, 前儿个还秋意融融,单衣单裤在身,一夜之间, 北风忽至,就下霜了。
霜降之前就下霜,有农谚云:
“霜降前下霜,遍地闹饥荒”, “霜前霜,米如糠;霜后霜,谷满仓”。
“霜前雪,冬冰封”。
是说,霜降节气之前下霜,稻米谷物已经进入成熟期,突然之间一场霜打下来,米粒停止生长, 此时不得不收割, 农人得到只有一捧米糠,今年冬至明年春夏之交, 没有米下锅就得饿肚子,这就是饥荒。
这是南方种植稻米的说法,在北方,种植的是麦,然,冬小麦才刚种下去, 一场霜打下来, 麦苗出不好, 同样会影响明年的夏收。
而且, 提前霜降,今年的冬天一定会很冷,也不知道会冻死多少靠天吃饭的贫苦之人。
雪上加霜的是,霜降这天,是个大阴天,下晌,还下雨了。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
总之,今年冬天,不容乐观。
十月恩科殿试,凌晨两点钟,众贡士们,已经在东安门内东侧千步廊前集合,排队等待礼部官员指引,去紫禁城参加殿试。
往年,都是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举行殿试,然,今年天气实在是反常,入冬才一旬,就已经冷的人站在风中直打颤了。
露天考试天黑、人冷、墨凝,新帝体恤恩科贡士,特敕众贡士入太和殿殿试。
这一敕令,感动的众位贡士们吱哇乱叫,当即赋诗好几首,赞美当今。
这是不可能的。
千步廊前禁止喧哗,别说作诗了,你说一句话都会引来带刀侍卫们凌厉的目光,交头接耳也不符合礼部新教的礼仪,所以,众位贡士们只能在心里吱哇乱叫了。
德亨和马尔赛,带着侍卫们来巡视,看着凌晨灯火下、寒风中排排站的贡士们,问礼部郎中道:“你们尚书大人呢?”
礼部郎中噎了一下,他还以为这位主儿要问他们是否都妥帖了,可有不和之处,结果,上来就问他们尚书大人哪里去了。
礼部郎中答道:“回定王,张尚书在太和殿等候。”礼部汉尚书,张伯行。
德亨:“你们的满尚书呢?”
礼部郎中迟疑:“这……下官未见。”
德亨笑道:“恩科殿试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满尚书不见人影,心可够大的,刑部前尚书之事未远,他这个新上任的满尚书是一点都不担心自己啊。”
佟府案发当晚,雍正帝召肱骨大臣连夜进宫,结果,刑部满尚书一直到日上三竿都不见人,当夜在宫内值宿的满侍郎更是翘班,雍正帝雷霆一怒,罢黜刑部满尚书和侍郎,任命傅尔丹为新的刑部满尚书。
傅尔丹从西北种地回京之后,除了从三等公晋升为一等公,还被简拔为议政大臣,有参与政事之权,但并没有在哪一个部门任职。现在算是有了个实职了。
对德亨的笑言,礼部郎中心中叫苦不迭,自从他初为官,在六部轮转这么多年,他就没见有哪个满尚书满侍郎半夜亲自当差的。
德亨:“尚书不在,你们侍郎呢?”
礼部郎中:“左汉侍郎王大人在太和殿,右汉侍郎……”
“见过定王,下官来迟。”
正说着呢,右汉侍郎蒋廷锡人匆匆赶至。
大冷天的,蒋廷锡热的额头有细汗。
德亨伸手托住他行礼的肘臂,笑道:“无需多礼,你从哪里来?”
蒋廷锡言简意赅:“臣在带领礼部诸官员巡视贡士可有夹带、异样。”
德亨问道:“怎么样,都还好吗?”
蒋廷锡:“都妥帖了,等吉时,即可入宫门。”
德亨点头,道:“随我走走。”
蒋廷锡:“是,您这边请……”
凛冽寒风中,有冻的瑟瑟发抖的士子,也多有迎风舒展凌然不惧严寒的。
德亨笑道:“今年士子中,体格子倒是不错。”
礼部郎中:……
说真的,您关注的点真跟咱们不一样,不愧是以武见长的定亲王。
蒋廷锡捋须笑道:“我朝武功卓著,文士子自然修有三分勇武。”
其实蒋廷锡也纳闷,殿试三年一次,参加殿试的学生他见了一批又一批,什么样他心中是有数的。
唯今年恩科士子中,很有一批人,看着像是走错了队伍,他们应该去站西面的千步廊,参加武进士考试,而不是在东面的千步廊等着参加文进士殿试。
这天安门外的诸多衙门官署,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左文右武的规则排列,位列天安门两侧的千步廊,自也是东文西武的配置。
已经参加过会试、等待参加殿试的文贡士们,就是在东面的千步廊列队,然后入天安门、端门、午门,一路走中道,去太和殿参加最后的殿试。
决出三甲状元、榜样、探花,和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
德亨笑笑,对蒋廷锡的官话不置可否。
黑暗中,灯火下,德亨能看得清士子们,士子们自然也能看的清他,有人目不斜视,有人侧目而视,当他路过时,无不屏息凝神,身体僵硬:
看这排场和阵仗,定然是大人物巡视来了……
吉时已到,德亨道:“我就不打扰蒋大人当差了,咱们太和殿见。”
蒋廷锡:“是,下官告退。”
目送士子们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排队进入天安门,马尔赛道:“王爷,奴才要去巡防,您……”
马尔赛是领侍卫内大臣,殿试安保就是他负责的,德亨如果不去巡视,他不能一直陪在他身边。
德亨道:“我随便走走,你自去当差吧。”
马尔赛:“喳,奴才告退。”
马尔赛领侍卫离开,德亨自己提着一盏玻璃宫灯,沿着这千步廊缓缓踱步。
有排队在后面的士子,看到一外披玄色斗篷、内着红衣玉带蟒服,头戴红宝石顶戴暖帽的高瘦、清俊、眉目如画的男子,手提明亮、华贵宫灯,在凌晨夜色中,逆着他们走来,不禁都看呆了。
我国朝果然物华天宝、国阜民安,才有此风华绝代之人物诞育。
千步廊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有的房舍灯亮着,大多数都是黑的。
千步廊尽头,一间亮着灯火的房舍门打开,走出一人来,对着德亨行礼问安。
年羹尧道:“定王手下有三个佐领,是安王府旧部,这三个佐领住的房舍,很有一部分入了内务府,定王就将这些房舍重新赎买回来。”
雍正帝道:“这些,他手下人就能做,朕问的是,他亲自做的是什么。”
在雍正帝面前很难说谎,因为他的心思超乎寻常的敏锐,尤其是在他已经心生疑窦的情况下。
年羹尧:“定王在采买、调换东城房舍。”
雍正帝:“做什么?”
年羹尧:“不得而知。”
允祥道:“臣弟知道一些,听说是要建小区,还有重新疏通地下排水渠道,将房舍都调换在一起,好施工。”
雍正帝:……
“都统可有上报?”
允祥:“他现在房舍都还没有调换完,自然没有知会都统。”
雍正帝冷笑道:“是不是等那什么小区都建完了,都统都还不知道?”
年羹尧&允祥:……
允祥道:“皇上若是有疑问,不如将他叫来问一问。”
雍正帝:“他自己的旗务,我这个做皇帝的,想问也问不着?”
啊这,这话,听着味儿怎么那么不对呢?
而且,您的自称呢?您的矜持呢?您的无上尊贵呢?
虽然但是,人家管理自己家的旗务,皇帝也确实是问不着。
不过,从雍正元年起,旗主、领主领旗务的尾巴彻底结束了。
因为,为了进一步削弱诸王手中的实权,雍正帝针对八旗、尤其是下五旗,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
康熙帝朝时,为避免旗主做大,康熙帝给每旗设了都统、副都统,管理各旗分内的旗务,将诸王等旗主,从旗务中解脱出来,削弱他们对手下佐领的掌控。
但政令嘛,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康熙帝很有耐心,他活的久,不存在人死政息的情况,所以,一年一年的,随着诸王死的死、残的残,都统逐渐掌控了各旗,所谓的旗主,慢慢分化成领主(德亨领了四个旗的佐领,不是旗主,而是领主),最后渐渐成了一个名号,实权几乎丧失于无。
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像是德亨这样有手段的人,手下佐领就自发的靠上来:咱们听您的,不听那什么都统的。
这样,德亨这个领主,真正的掌控了手下的佐领。
现在,雍正帝重申这项政令:一切旗务,全归都统、副都统管。
尸位素餐、畏惧旗主、领主的,撤职,换能做事的上去。
重申政令是不够的。
雍正帝还下旨,王公旗主、领主在本旗的护军营,撤出王公府邸,分散去守卫紫禁城外围和皇城,王公手中的亲军,分拨去上三旗行走。
守卫王公府邸的官兵,从其所属佐领中,定额挑取,入府当差。
亲王府定额200人、郡王府定额150人、贝勒府定额100人、贝子府定额80人、镇国公定额60人,辅国公定额40人,都有明确规定。
其实,多数王公府邸对这两项政策是钝感的,因为养人是要出钱的,管理旗务是需要出力、动脑子的。
这些王公早就被康熙帝收拾的服服帖帖了,不服帖的都被扬了,所以,那什么旗务啊、亲兵啊,本来他们就用不到啊,没了就没了吧。
但像是允禵、允祺、允祐、衍潢、弘晖、德亨、弘昇这些手中有兵,也有能力养的起这些兵的王府来说,就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德亨,他手下的兵,那是真正的兵勇,个个都是用时间、金钱打磨出来的。
皇帝一句话,说没,就没有了。
第379章
北京城的天气说变就变, 前儿个还秋意融融,单衣单裤在身,一夜之间, 北风忽至,就下霜了。
霜降之前就下霜,有农谚云:
“霜降前下霜,遍地闹饥荒”, “霜前霜,米如糠;霜后霜,谷满仓”。
“霜前雪,冬冰封”。
是说,霜降节气之前下霜,稻米谷物已经进入成熟期,突然之间一场霜打下来,米粒停止生长, 此时不得不收割, 农人得到只有一捧米糠,今年冬至明年春夏之交, 没有米下锅就得饿肚子,这就是饥荒。
这是南方种植稻米的说法,在北方,种植的是麦,然,冬小麦才刚种下去, 一场霜打下来, 麦苗出不好, 同样会影响明年的夏收。
而且, 提前霜降,今年的冬天一定会很冷,也不知道会冻死多少靠天吃饭的贫苦之人。
雪上加霜的是,霜降这天,是个大阴天,下晌,还下雨了。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
总之,今年冬天,不容乐观。
十月恩科殿试,凌晨两点钟,众贡士们,已经在东安门内东侧千步廊前集合,排队等待礼部官员指引,去紫禁城参加殿试。
往年,都是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举行殿试,然,今年天气实在是反常,入冬才一旬,就已经冷的人站在风中直打颤了。
露天考试天黑、人冷、墨凝,新帝体恤恩科贡士,特敕众贡士入太和殿殿试。
这一敕令,感动的众位贡士们吱哇乱叫,当即赋诗好几首,赞美当今。
这是不可能的。
千步廊前禁止喧哗,别说作诗了,你说一句话都会引来带刀侍卫们凌厉的目光,交头接耳也不符合礼部新教的礼仪,所以,众位贡士们只能在心里吱哇乱叫了。
德亨和马尔赛,带着侍卫们来巡视,看着凌晨灯火下、寒风中排排站的贡士们,问礼部郎中道:“你们尚书大人呢?”
礼部郎中噎了一下,他还以为这位主儿要问他们是否都妥帖了,可有不和之处,结果,上来就问他们尚书大人哪里去了。
礼部郎中答道:“回定王,张尚书在太和殿等候。”礼部汉尚书,张伯行。
德亨:“你们的满尚书呢?”
礼部郎中迟疑:“这……下官未见。”
德亨笑道:“恩科殿试这么大的事情,你们满尚书不见人影,心可够大的,刑部前尚书之事未远,他这个新上任的满尚书是一点都不担心自己啊。”
佟府案发当晚,雍正帝召肱骨大臣连夜进宫,结果,刑部满尚书一直到日上三竿都不见人,当夜在宫内值宿的满侍郎更是翘班,雍正帝雷霆一怒,罢黜刑部满尚书和侍郎,任命傅尔丹为新的刑部满尚书。
傅尔丹从西北种地回京之后,除了从三等公晋升为一等公,还被简拔为议政大臣,有参与政事之权,但并没有在哪一个部门任职。现在算是有了个实职了。
对德亨的笑言,礼部郎中心中叫苦不迭,自从他初为官,在六部轮转这么多年,他就没见有哪个满尚书满侍郎半夜亲自当差的。
德亨:“尚书不在,你们侍郎呢?”
礼部郎中:“左汉侍郎王大人在太和殿,右汉侍郎……”
“见过定王,下官来迟。”
正说着呢,右汉侍郎蒋廷锡人匆匆赶至。
大冷天的,蒋廷锡热的额头有细汗。
德亨伸手托住他行礼的肘臂,笑道:“无需多礼,你从哪里来?”
蒋廷锡言简意赅:“臣在带领礼部诸官员巡视贡士可有夹带、异样。”
德亨问道:“怎么样,都还好吗?”
蒋廷锡:“都妥帖了,等吉时,即可入宫门。”
德亨点头,道:“随我走走。”
蒋廷锡:“是,您这边请……”
凛冽寒风中,有冻的瑟瑟发抖的士子,也多有迎风舒展凌然不惧严寒的。
德亨笑道:“今年士子中,体格子倒是不错。”
礼部郎中:……
说真的,您关注的点真跟咱们不一样,不愧是以武见长的定亲王。
蒋廷锡捋须笑道:“我朝武功卓著,文士子自然修有三分勇武。”
其实蒋廷锡也纳闷,殿试三年一次,参加殿试的学生他见了一批又一批,什么样他心中是有数的。
唯今年恩科士子中,很有一批人,看着像是走错了队伍,他们应该去站西面的千步廊,参加武进士考试,而不是在东面的千步廊等着参加文进士殿试。
这天安门外的诸多衙门官署,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左文右武的规则排列,位列天安门两侧的千步廊,自也是东文西武的配置。
已经参加过会试、等待参加殿试的文贡士们,就是在东面的千步廊列队,然后入天安门、端门、午门,一路走中道,去太和殿参加最后的殿试。
决出三甲状元、榜样、探花,和二甲进士,三甲同进士。
德亨笑笑,对蒋廷锡的官话不置可否。
黑暗中,灯火下,德亨能看得清士子们,士子们自然也能看的清他,有人目不斜视,有人侧目而视,当他路过时,无不屏息凝神,身体僵硬:
看这排场和阵仗,定然是大人物巡视来了……
吉时已到,德亨道:“我就不打扰蒋大人当差了,咱们太和殿见。”
蒋廷锡:“是,下官告退。”
目送士子们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排队进入天安门,马尔赛道:“王爷,奴才要去巡防,您……”
马尔赛是领侍卫内大臣,殿试安保就是他负责的,德亨如果不去巡视,他不能一直陪在他身边。
德亨道:“我随便走走,你自去当差吧。”
马尔赛:“喳,奴才告退。”
马尔赛领侍卫离开,德亨自己提着一盏玻璃宫灯,沿着这千步廊缓缓踱步。
有排队在后面的士子,看到一外披玄色斗篷、内着红衣玉带蟒服,头戴红宝石顶戴暖帽的高瘦、清俊、眉目如画的男子,手提明亮、华贵宫灯,在凌晨夜色中,逆着他们走来,不禁都看呆了。
我国朝果然物华天宝、国阜民安,才有此风华绝代之人物诞育。
千步廊是官员办公的地方,有的房舍灯亮着,大多数都是黑的。
千步廊尽头,一间亮着灯火的房舍门打开,走出一人来,对着德亨行礼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