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他匆匆说完就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开始查房,话虽简练,却让程心一直悬着的心落了地。
  采访工作最磨人耐力,不断投石才能问到路,程心已经被练出来了,心脏堪比牛筋。
  到下午三点还有差不多七个小时,时间还长,但回单位或回家,光往返路程就要浪费三四个小时,太麻烦。
  程心考虑了一下,准备拐道去探望一下方锦。一来是为了《灼知》的女性疾病选题做一些前采沟通,二来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想要看看同病相怜的“战友”恢复得好不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方锦在肿瘤医院边上租了一间小小的一室户,方便就诊看病,郊区租房也更便宜,从医院步行过去只要十来分钟。
  出医院之前,程心顺路去三楼的病理科窗口又问了一次自己的穿刺病理报告,工作人员查了查,把医保卡又丢了回来,“还没出来。”
  程心心烦意乱,探头问窗口工作人员:“不是说三周出结果吗?这都23天了?”
  “系统没推过来我有什么办法。”
  回答很简洁,她还想再问,工作人员已经不耐,“你过两天再来,别挡着别人!来!后面的,下一个!”
  早上排队的人异常的多,程心没办法再问下去,只能让到一边,莫名其妙被人厌烦地训了一句,心里委屈,花了三分钟咽下眼底的酸涩,定了定神,想通了着急也没用,还是要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她掏出手机查地图,找了一家附近的菜场,买了些新鲜的肋排带去方锦住处。
  进门的时候,方锦的妹妹方梦正扶着她做“爬墙”训练,就像程心在家里扶着顾晓英一样。
  这是一种预防淋巴水肿的方法,患者手举过头顶,尽量伸直手臂,手掌贴着墙,一点点往上爬,慢慢拉开手术后粘连的腋窝淋巴组织。
  对于健康人来说,这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但对于方锦和顾晓英这样做过淋巴清扫的乳腺癌患者,却是一场酸爽的“折磨”。
  方锦疼得嗷嗷叫,嘴上喊着“不行不行”,程心帮着方梦一起监督她,又坚持了一会,她真没劲了,倒在狭窄的单人床上喘气。
  房间又小又矮,程心举起手就能碰到天花板,家具也简陋到极致。方锦招呼她在一张破旧的单人沙发上歇脚,方梦就没地方坐了,安静蹲在一边削水果。
  聊起来才知道,方锦和妹妹方梦很小的时候就被分别送养了,好在还在相邻的村。所以,相对于亲生父母和各自后来的“家庭”,她们彼此之间才更像真正的亲人。方锦早早辍学打工,年纪轻轻嫁人,也都是为了供养妹妹读书。
  照顾姐姐的这段时间,方梦就睡在程心坐着的这张折叠沙发床上,因为还要准备期末考,几乎每天都在学校和租房之间往返。
  方锦聊起过去的经历,请求程心在报道时,千万别透露她有个妹妹的事。她不在乎自己,却害怕因为有这样生病的姐姐,影响方梦未来的择偶和就业,程心郑重地承诺,让她放心。
  程心了解了一些方锦家庭和治病过程的基本情况,对稿子的主旨和脉络有了点底,但文字报道最好能插入一些当事人的照片,程心犹豫着提了提这事,告诉方锦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只拍背影。
  但方锦很大方,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正面出镜。她招呼妹妹打开行李箱,一件件翻出衣服,认认真真打扮了一番,拉着程心去了肿瘤医院边上的一圈油菜花圃。
  虽然已经过了花期,但绿意依旧盎然。
  油菜花凋谢后,会形成细长的荚角,里面藏着嫩绿的芸苔子,到了初夏,荚角饱满,籽儿“啪”一声蹦出来,像在宣告着新生命的诞生。
  “我老家那里,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比这可漂亮多了!”她笑得比鲜花更生动,“这么不起眼的小花,开成一片也能那么美!”
  日光正艳,晴空万里,层层叠叠的油菜荚随风摇曳,方锦金棕色的波浪卷发也轻轻拂动,美得令人目眩。
  程心举起相机,心潮难以自抑地澎湃起伏,尽力变换着角度和光影,想拍出方锦最美丽的模样,但无论怎么拍,她都不够满意。
  静态的图像,永远无法完整地展现出这一刻方锦身上所迸发的蓬勃的生命力。
  可是在这个世俗的社会,有多少人愿意多看一眼角落里
  小花的悲喜呢?
  程心见过太多对“疾病”对“苦难”带着鄙夷和嫌恶的人,他们“谈癌色变”,避之不及,甚至连多看一眼,多说一句话,都嫌晦气。
  患病者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就医的困难,还要饱受身边人和陌生人的偏见和凝视,工作受阻,婚姻爆雷,亲友疏离,这个社会对于他们的正视、理解和关怀,太少太少了。
  她太想让这个浮华的世界看一看,让那些麻木地沉溺于自己的个体幸运中的人看一看,患病者亦是正常人!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有嬉笑怒骂的通透和思考,有废墟里生花的坚韧,有家庭,有事业,有理想,有爱情,有欲望,有自我,有无限广阔的生命力量!
  时代的洪流里,不止有漂浮在高空的享乐与富足,还有扎根进泥土中的坚韧和平凡。
  她们值得被看见。
  程心结束拍摄时已经出了一身的汗,她把方锦送回住处,又闲谈到下午两点半,她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匆匆告别了方锦,再回到医院等施明泽结束手术。
  枯坐着等到三点,还没有任何人来喊她,程心坐不住,在6b病区转了一圈想找人问问。
  外科医生都上手术台了,医生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护士也不清楚手术室的情况,程心只能又坐下来,打开手机文档,写写仁衡报道的初稿。
  人太专注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程心渐渐忘了看时间,她正写到“pd-1单抗市场的内卷问题”,恍惚间突然听到头顶上传来话音。
  “程记者,让你久等了。”
  她抬头,看到施明泽略显疲惫地站在她身前。
  “这里不方便,我们去办公室谈。”
  施明泽带着程心进入工作通道,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和病区隔离开的医生办公场所,浅木色的办公桌一排一排,电脑之间的空隙,堆着层层叠叠的塑料文件架,各色病历夹子和蓝水笔。
  施明泽步伐很快,背挺得笔直,一点都不像一个年逾六十的老人,雷厉风行地穿过走道,领着她进主任办公室。
  两人隔着办公桌坐下,施明泽很爽利,开门见山地问:“你跟院办提起过你们在做医药出海这块内容,想让我谈谈国内临床用药的挑战,这个话题太大了,你最好明确一下,你想知道的挑战具体是指哪方面?”
  快人当用快语,程心省下寒暄和绕弯的环节,直接说明来意。
  “仅就单一病种,单一分型来说,csco指南上推荐的一、二线治疗方案就有五六种,每一种方案的用药又涉及到不同药厂的同类产品,再加上各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在临床选择的过程中,医生考量的依据是什么?有遇到挑战或者受到限制的情况吗?”
  施明泽谨慎地思考了一会才开口:“患者的分子分型肯定是我们考量用药的首要依据。二十多年前国内还没有多基因检测的技术,更没有什么药物可以选择,大都是外科医生一刀切完了事。这也导致到现在为止还有患者有误区,觉得乳腺癌手术做完,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去化疗啊,靶向啊,吃药啊,医生要反反复复跟患者解释什么叫全身性疾病,什么是循环肿瘤细胞,为什么一个病需要多学科会诊,病人的意愿其实对我们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程心想起新辅助治疗开始前,主治医生让顾晓英在传统pcbhp四药联合方案和临床试验新药rh-a1816之间自己做选择。
  “但其实绝大多数患者并不像医生一样了解不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他们更多是听从医生建议,经济负担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原因,”
  她声调不自觉地扬起,施明泽也感受到了,叹了口气。
  “你说得没错,但这是现实问题,每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高有低,治疗选择肯定会有差异,所以医院也好,国家也好,也在尽力去帮助患者去解决用药难的问题。比如去年12月,罗氏的赫赛莱第一次被纳入国家医保,这是全球首个抗体偶联药物,医保谈判前160mg每瓶报价一万多,医保把价格打了一半下来,救了多少个家庭?”
  作者的话
  灶儿暖
  作者
  07-21
  这几章科普稍微有一点枯燥,下面会走剧情拉高潮啦!明儿超速飙啦!有超香大!感谢每一个宝子的支持!感谢阅读!你们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宝子点点票喔~爱你们
  第34章☆、34彗星来的那一夜
  施明泽从座椅上直起身,双手交握小臂支在桌上,身子微微前倾,语速也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