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缸里的水也挑足了,寒酥还给做了好几个冰桶,明天就能冻实。
苏榛又在屋里四角点上蜡烛,暖黄的光芒充盈屋内,寓意入住后前路敞亮、福泽不断。
家里没米缸,先将就用个木桶。眼下粮食不多,只有干货和谷物。
米是从萧家买的,足量倒进去,堆得满满当当、高出桶沿儿。苏榛又往里放了几枚红枣、铜钱。寓意食禄富足,财源广进。
还有一些大伙儿帮衬的肉类、干菜,都放进了寒酥给冻的“冰箱”里。
最后还得简单的拜神,家中没有神龛也没有祖宗牌位,乔大江便把桌子搬到了屋子外头,上面搁了坚果、糖块、肉饼之类的供品。
以及苏榛周到,还从萧家拿了一小壶黄酒。
众人也不知道暖居的拜神词该怎么说,目光全部望向苏榛。
苏榛便带着大江两口子焚香,郑重祈愿:“今燃此香,敬谢山川厚土。吾朋乔家,世代依林而生,赖山而存。
往昔在旧庐,山林馈赠不断。如今喜迁新宅,祈愿青山依旧垂怜。
也望家宅稳如磐石,烟火长续,岁岁共荣。”
说罢,将香稳稳插在土地上,又端起黄酒,倾洒于地。
乔大江带着春娘复而跪地,叩首三下,说了最简单的心愿:“望山神保佑,让咱家四季有柴烧,灶火常旺,锅里不愁吃食、家人健康、小树承福运长大、岁岁平安。”
山风渐起,青烟随着雪沫子悠悠飘散,似天地已悄然收下这份祈愿……
落日后的寒气,开始在这山坳间横冲直撞,裹挟着凛冽霜风,吹得外头树枝狂舞。
大伙儿挤进小屋再商议暖房的事宜。泥坯墙上新糊的麻纸透着微黄光晕,抵御着外头彻骨寒意。
今天这分家分得突然,乔大江跟春娘本来要做一顿暖居饭,感谢一下前来帮忙的诸位好友。
但米面粮本就只是临时从萧家买的,量少,若真是放开做一顿,怕是乔家三口人口粮立马就见底。
大伙儿便都提议暖房饭过几日再吃,反正熟人熟事的,不差这点儿礼节。
乔家两口子想想也是,毕竟眼下连菜都是大伙儿接济的,总不能让人家吃的全是自己拿来的东西。
索性便跟大伙商量个约定:元日宴的时候就由乔家办,也兼暖房宴,就在外头的坝子上吃。
苏榛也赞成,反正这是她来白水村的第一个元日,乔家不办萧家也会办,在哪儿热闹都是一样的。
便开心点头:“那我跟寒酥到时候提前些过来帮忙。另外你们两口子需要啥器具,就提前跟我们说。甭啥都买新的,买多了占地方,也没太大用处。”
春娘也正有此意,村里办大席亦都是如此,来吃席的各家扛个桌椅板凳、碗盘碟子凑一凑。便说回头细细商量了来。
寒酥一直安静的站在苏榛身旁。
虽说他衣着简单,但一身贵气丝毫没有被流放岁月的霜雪掩埋,举手投足间仍会透出难以磨灭的矜贵。
即便都是站着,他亦是身姿如松的那人。
在场的人都在说,可在他耳畔唯榛娘轻言细语最为清晰,宛如山间清泉。
榛娘认真的模样,仿若在筹备一场至关重要的盛事。时而眉梢轻扬,因想出个好主意而眼含笑意;
时而轻咬下唇,纠结于某个琐碎细节。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似灵动画笔,在寒酥的心间反复勾勒。
往昔日子竟觉恍如隔世。眼前这般寻常陋室,榛娘不过与友人闲话日常,却有着让他沉溺其中的力道。
仿若只要守在此处,余生便能被静谧填满,再无凄风苦雨。
寒酥便想只守着榛娘,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何身份,伴她岁岁寒冬、年年暖春,永不离场。
待天擦黑了,众人各自散去。
出门才发现雪也不知何时簌簌而下,纷纷扬扬的。
苏榛与寒酥并肩归家,踩着积雪绵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苏榛瞧着雪意,眸光灵动,忽然侧首笑着打趣:“雪的雅称就是‘寒酥’,多妙,可惜寒了点儿,像你似的,见人就冷!”
寒酥闻言抬眸,长睫覆上薄薄雪晶,恰似霜花绽于墨羽。
尤其听到“见人就冷”那句,惹得他嘴角轻扬,梨涡浅现。
索性抬手、指尖接了枚悠悠雪花轻轻拢住,转身面向苏榛,牵起她袖管,将雪及掌心贴向她的掌心,连带着把自己的温度一并传递过去,微笑着说:“往后再不许说雪冷,哪怕它寒入骨,我也定能暖化,守你周全。”
苏榛怔了下,指尖轻颤,可注视着寒酥,又觉得他目光坦荡单纯,应是没有其它、纯是姐弟间的呵护。
苏榛暗骂声自己多想了真不好!便只笑着踮起脚拍了拍寒酥的头顶:“憨傻!雪花冷是常理,哪值得你费这般心力。”
寒酥但笑不语。
这是他第一次“放肆”,也仅能如此。
回到家,萧容跟叶氏已经把晚食做好了。
“工地”上的大伙儿见两个小东家回来了,便收了工、净了手,帮着叶氏端盘端锅,准备开饭。
天黑的快,夜幕立时如一块巨大的黑绸,将萧家房前屋后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
但有苏榛制的天幕跟风挡,又有寒酥点的篝火和炭盆子,吃饭地方一点儿也不会冷。
油灯和火光也映着大伙疲惫却满是馋意的脸。
叶氏从灶间快步走出,双手稳稳地端着一大盘烙油饼。
油饼层层叠叠码放着,直接端上桌,热气裹挟着面香、油香迫不及待地四散开来。
紧随着,萧容跟寒酥两人端出一口大铁锅,锅里是炖得咕噜作响的野兔子肉。
这都是围猎的“战果”。
叶氏是按苏榛的方子做的,把免子肉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儿,先置于烧热的铁锅中干炒,把肉里多余的水分炒出,待兔肉微微泛黄、加入足量的水。接着丢进大把成树娘子腌制的酸菜。
那酸味醇厚浓郁,既化解了兔肉的腥气,又是越炖越香。
再佐以寒葱段、姜片、八角、花椒等调料,小火慢炖至兔肉酥烂。
铁锅不上桌,直接架到了炭盆上温着就成,腾腾热气裹挟着鲜香,把众人的馋虫全勾了出来。
谨哥儿的那几个小朋友也叠完了今日的油纸盒子,站冰屋门口、摊着小手,乖乖地等谨哥儿在他们掌心每人放两个铜板、外加一个馒头。
收完便被谨哥儿打发回家,脚步是朝着各自家的方向挪了,眼光却不受控制的瞟着铁锅和油饼,一个两个吸溜着口水,看起来快香哭了。
叶氏又是一通心软,才想问要不要留下,不过就几个孩子能吃得了多少,转念一想这是人家苏屯长的“权威”,便悄悄问了谨哥儿的意见。
谨哥儿一双大眼睛忽闪了会儿,趴在叶氏耳边小声问:“咱家现在还穷不?要是不太穷,就留他们吃一口?”
叶氏忍着笑,认真的跟谨哥儿说眼下不算太穷了,小娃吃的话是够管的。
谨哥儿一听就乐了,又瞅瞅远处伙伴们亮晶晶、满是期待的眼睛,胸膛陡然一挺,手臂高高扬起,那架势活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嫩声说了句:“都别走啦!我伯娘说今儿个都留在这儿吃饭,管饱!”
说罢,咧嘴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
小伙伴们先是一愣,转瞬之间便欢呼起来,嗷熬的往桌前跑,围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地笑作一团。
苏榛一边笑着一边给他们也分了油饼,娃娃们把馒头塞进怀里,手抓油饼就狼吞虎咽起来。
油饼的面香清甜,经炉火一烙,愈发浓郁醇厚。咬上一口,“咔嚓”一声脆响,酥皮簌簌掉落,内里却绵软蓬松,咽下肚去,暖意一路从舌尖漫至胃腑。
苏榛赶紧叮嘱:“慢点儿吃,油饼还能蘸这炖汤的,别急,别烫着!”
一边说一边也示意大人们别客气,一时之间大家的筷子齐齐伸了过来。
出锅时,兔肉已经吸饱了酸菜的酸香与调料的诸般滋味,入口嫩滑多汁,每一丝纤维都裹满鲜香,浓郁的汤汁用来泡饼,能让人一口气吃下两大张。
大伙围坐在暖融融的蛋卷桌旁,你一言我一语,手中的筷子不停。仿佛每日要是都有这么一顿热乎饭食,再艰难的风雪、再漫长的寒冬,都不足为惧。
饭还没吃完的时候,几个娃的家里人便有寻过来的,一见娃在萧家又是连吃带拿的,都会半真半假的吼娃一通、再向萧家道个谢、最后才拎着娃棉袄领子给提走。
有的娃都被提溜到半路了,还会扯脖子回头喊“苏屯长我明儿还来!”
叶氏一听,心道油纸盒也叠完了啊,他们还来能干啥?天天这么蹭吃那可是养不起,便把心里的这层嘀咕讲给了苏榛听。
深具“资本家”天赋的苏榛其实已经想到了其它的活儿,在用童工的路上怕是会越走越远……
苏榛又在屋里四角点上蜡烛,暖黄的光芒充盈屋内,寓意入住后前路敞亮、福泽不断。
家里没米缸,先将就用个木桶。眼下粮食不多,只有干货和谷物。
米是从萧家买的,足量倒进去,堆得满满当当、高出桶沿儿。苏榛又往里放了几枚红枣、铜钱。寓意食禄富足,财源广进。
还有一些大伙儿帮衬的肉类、干菜,都放进了寒酥给冻的“冰箱”里。
最后还得简单的拜神,家中没有神龛也没有祖宗牌位,乔大江便把桌子搬到了屋子外头,上面搁了坚果、糖块、肉饼之类的供品。
以及苏榛周到,还从萧家拿了一小壶黄酒。
众人也不知道暖居的拜神词该怎么说,目光全部望向苏榛。
苏榛便带着大江两口子焚香,郑重祈愿:“今燃此香,敬谢山川厚土。吾朋乔家,世代依林而生,赖山而存。
往昔在旧庐,山林馈赠不断。如今喜迁新宅,祈愿青山依旧垂怜。
也望家宅稳如磐石,烟火长续,岁岁共荣。”
说罢,将香稳稳插在土地上,又端起黄酒,倾洒于地。
乔大江带着春娘复而跪地,叩首三下,说了最简单的心愿:“望山神保佑,让咱家四季有柴烧,灶火常旺,锅里不愁吃食、家人健康、小树承福运长大、岁岁平安。”
山风渐起,青烟随着雪沫子悠悠飘散,似天地已悄然收下这份祈愿……
落日后的寒气,开始在这山坳间横冲直撞,裹挟着凛冽霜风,吹得外头树枝狂舞。
大伙儿挤进小屋再商议暖房的事宜。泥坯墙上新糊的麻纸透着微黄光晕,抵御着外头彻骨寒意。
今天这分家分得突然,乔大江跟春娘本来要做一顿暖居饭,感谢一下前来帮忙的诸位好友。
但米面粮本就只是临时从萧家买的,量少,若真是放开做一顿,怕是乔家三口人口粮立马就见底。
大伙儿便都提议暖房饭过几日再吃,反正熟人熟事的,不差这点儿礼节。
乔家两口子想想也是,毕竟眼下连菜都是大伙儿接济的,总不能让人家吃的全是自己拿来的东西。
索性便跟大伙商量个约定:元日宴的时候就由乔家办,也兼暖房宴,就在外头的坝子上吃。
苏榛也赞成,反正这是她来白水村的第一个元日,乔家不办萧家也会办,在哪儿热闹都是一样的。
便开心点头:“那我跟寒酥到时候提前些过来帮忙。另外你们两口子需要啥器具,就提前跟我们说。甭啥都买新的,买多了占地方,也没太大用处。”
春娘也正有此意,村里办大席亦都是如此,来吃席的各家扛个桌椅板凳、碗盘碟子凑一凑。便说回头细细商量了来。
寒酥一直安静的站在苏榛身旁。
虽说他衣着简单,但一身贵气丝毫没有被流放岁月的霜雪掩埋,举手投足间仍会透出难以磨灭的矜贵。
即便都是站着,他亦是身姿如松的那人。
在场的人都在说,可在他耳畔唯榛娘轻言细语最为清晰,宛如山间清泉。
榛娘认真的模样,仿若在筹备一场至关重要的盛事。时而眉梢轻扬,因想出个好主意而眼含笑意;
时而轻咬下唇,纠结于某个琐碎细节。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似灵动画笔,在寒酥的心间反复勾勒。
往昔日子竟觉恍如隔世。眼前这般寻常陋室,榛娘不过与友人闲话日常,却有着让他沉溺其中的力道。
仿若只要守在此处,余生便能被静谧填满,再无凄风苦雨。
寒酥便想只守着榛娘,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何身份,伴她岁岁寒冬、年年暖春,永不离场。
待天擦黑了,众人各自散去。
出门才发现雪也不知何时簌簌而下,纷纷扬扬的。
苏榛与寒酥并肩归家,踩着积雪绵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苏榛瞧着雪意,眸光灵动,忽然侧首笑着打趣:“雪的雅称就是‘寒酥’,多妙,可惜寒了点儿,像你似的,见人就冷!”
寒酥闻言抬眸,长睫覆上薄薄雪晶,恰似霜花绽于墨羽。
尤其听到“见人就冷”那句,惹得他嘴角轻扬,梨涡浅现。
索性抬手、指尖接了枚悠悠雪花轻轻拢住,转身面向苏榛,牵起她袖管,将雪及掌心贴向她的掌心,连带着把自己的温度一并传递过去,微笑着说:“往后再不许说雪冷,哪怕它寒入骨,我也定能暖化,守你周全。”
苏榛怔了下,指尖轻颤,可注视着寒酥,又觉得他目光坦荡单纯,应是没有其它、纯是姐弟间的呵护。
苏榛暗骂声自己多想了真不好!便只笑着踮起脚拍了拍寒酥的头顶:“憨傻!雪花冷是常理,哪值得你费这般心力。”
寒酥但笑不语。
这是他第一次“放肆”,也仅能如此。
回到家,萧容跟叶氏已经把晚食做好了。
“工地”上的大伙儿见两个小东家回来了,便收了工、净了手,帮着叶氏端盘端锅,准备开饭。
天黑的快,夜幕立时如一块巨大的黑绸,将萧家房前屋后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
但有苏榛制的天幕跟风挡,又有寒酥点的篝火和炭盆子,吃饭地方一点儿也不会冷。
油灯和火光也映着大伙疲惫却满是馋意的脸。
叶氏从灶间快步走出,双手稳稳地端着一大盘烙油饼。
油饼层层叠叠码放着,直接端上桌,热气裹挟着面香、油香迫不及待地四散开来。
紧随着,萧容跟寒酥两人端出一口大铁锅,锅里是炖得咕噜作响的野兔子肉。
这都是围猎的“战果”。
叶氏是按苏榛的方子做的,把免子肉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儿,先置于烧热的铁锅中干炒,把肉里多余的水分炒出,待兔肉微微泛黄、加入足量的水。接着丢进大把成树娘子腌制的酸菜。
那酸味醇厚浓郁,既化解了兔肉的腥气,又是越炖越香。
再佐以寒葱段、姜片、八角、花椒等调料,小火慢炖至兔肉酥烂。
铁锅不上桌,直接架到了炭盆上温着就成,腾腾热气裹挟着鲜香,把众人的馋虫全勾了出来。
谨哥儿的那几个小朋友也叠完了今日的油纸盒子,站冰屋门口、摊着小手,乖乖地等谨哥儿在他们掌心每人放两个铜板、外加一个馒头。
收完便被谨哥儿打发回家,脚步是朝着各自家的方向挪了,眼光却不受控制的瞟着铁锅和油饼,一个两个吸溜着口水,看起来快香哭了。
叶氏又是一通心软,才想问要不要留下,不过就几个孩子能吃得了多少,转念一想这是人家苏屯长的“权威”,便悄悄问了谨哥儿的意见。
谨哥儿一双大眼睛忽闪了会儿,趴在叶氏耳边小声问:“咱家现在还穷不?要是不太穷,就留他们吃一口?”
叶氏忍着笑,认真的跟谨哥儿说眼下不算太穷了,小娃吃的话是够管的。
谨哥儿一听就乐了,又瞅瞅远处伙伴们亮晶晶、满是期待的眼睛,胸膛陡然一挺,手臂高高扬起,那架势活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嫩声说了句:“都别走啦!我伯娘说今儿个都留在这儿吃饭,管饱!”
说罢,咧嘴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
小伙伴们先是一愣,转瞬之间便欢呼起来,嗷熬的往桌前跑,围拢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地笑作一团。
苏榛一边笑着一边给他们也分了油饼,娃娃们把馒头塞进怀里,手抓油饼就狼吞虎咽起来。
油饼的面香清甜,经炉火一烙,愈发浓郁醇厚。咬上一口,“咔嚓”一声脆响,酥皮簌簌掉落,内里却绵软蓬松,咽下肚去,暖意一路从舌尖漫至胃腑。
苏榛赶紧叮嘱:“慢点儿吃,油饼还能蘸这炖汤的,别急,别烫着!”
一边说一边也示意大人们别客气,一时之间大家的筷子齐齐伸了过来。
出锅时,兔肉已经吸饱了酸菜的酸香与调料的诸般滋味,入口嫩滑多汁,每一丝纤维都裹满鲜香,浓郁的汤汁用来泡饼,能让人一口气吃下两大张。
大伙围坐在暖融融的蛋卷桌旁,你一言我一语,手中的筷子不停。仿佛每日要是都有这么一顿热乎饭食,再艰难的风雪、再漫长的寒冬,都不足为惧。
饭还没吃完的时候,几个娃的家里人便有寻过来的,一见娃在萧家又是连吃带拿的,都会半真半假的吼娃一通、再向萧家道个谢、最后才拎着娃棉袄领子给提走。
有的娃都被提溜到半路了,还会扯脖子回头喊“苏屯长我明儿还来!”
叶氏一听,心道油纸盒也叠完了啊,他们还来能干啥?天天这么蹭吃那可是养不起,便把心里的这层嘀咕讲给了苏榛听。
深具“资本家”天赋的苏榛其实已经想到了其它的活儿,在用童工的路上怕是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