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这倒是符秀才第一次有“委任”,莫名还有点小激动,脸上也终于有了少见的血色红光。
而村里其他看热闹的男丁们也不好意思光站着,开工仪式结束后,留下帮忙拉拉沙子、石灰,调调灰浆还是可以的。
一边做事一边偷瞄人家专业的泥瓦匠,也偷瞄萧家屋前推成小山一样的青砖,心中满满的羡慕。
女眷们有的围着叶氏唠几句家常、有的跟着苏榛忙活,打扫空地。
苏榛把猪头和五谷等都收进了冰屋,但其它的供品比如蒸鸡、糖脯、坚果之类的,都让谨哥儿负责,给来看热闹的各家娃娃们分了。
谨哥儿立刻给自己安了职务:是分供品“屯长”,小树是“什长”。
大宝二宝则是“伍长”,指挥着娃娃们站了一纵队,每人领一包。
所以真正干活儿的就是俩伍长。
苏榛听到了在心中暗笑,谨哥儿不愧是武将之子,给自己安个职务都这么有章法的。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谨哥儿的能力可不止这么一丁点儿。
他居然以这一小包的果子当“诱饵”,挑选了来排队的孩子当中最干净、最老实的四个。
承诺今日给每人二文钱、两个奶香馒头,条件是叠一百个油纸盒……
苏榛大为震惊,把谨哥儿拉到一边儿问这钱怎么给。
谨哥儿却一脸“姐姐你不要大惊小怪”的神情,捏着小手指给苏榛算了笔帐:“五个孩子才给八文钱,我、小树跟大宝二宝每人拿出二文、一个馒头给他们就行了呀。”
“所以找了帮手,你们就可以偷懒去玩了吧?”苏榛啼笑皆非。
“我们哪有空儿玩呀,我们要去捞鱼啊!”谨哥儿一本正经的说着:“姐姐你不是常说‘时间成本’。叠纸盒叠一天,我们也只能赚八文。但若是分出去两文,我们可以去捞鱼、或者切番薯,我们小娃虽然力气小,但一天也能捞个几条吧,反正肯定比只叠纸盒赚得多!”
苏榛已经惊到不行了,又问为啥是叠一百个。
“因为我是好人呀。”谨哥儿一脸的理所当然:“我自己叠的话,一日能叠两三百个呢,但只给人家两文,就少要一些呗。”
只给两文,工作量却要人家达到自己的一半儿,这还叫好人。
重点是那几个孩子还激动得不行,跑去跟各自娘亲说了,没有一个反对的。
反正他们在家也就是玩。现在一边玩,一边还有两个铜板跟馒头拿,当然行。
苏榛默默反思了自己对资本家的定义,谨哥儿这孩子,有钱途啊……
对孩子们放了心,苏榛便想赶紧去做自己的事。
转身又一瞧,符秀才正在认真的检查运过来的那些个建材,架势有点儿像现代工地上的监工。
其他帮忙的村民也陆续在散了。今日的活儿是测量和放线,确定墙的位置和边界、挖地基,留些青壮的就成。
走也不白走,叶氏抱了一篮子热乎乎的奶香大馒头出来,笑意吟吟的:“家里也没啥好东西,拿上拿上,用牛乳子和的面,当个零嘴儿蛮好吃的。”
大伙儿也没太客气,乐呵呵的每人拿一个,揣进怀里道了谢才走。
也都知道萧家做吃食好吃,有的在路上就没忍住,偷偷把馒头撕下一点尝尝,又蓬又软、又香又甜,里头雪白,一瞧就没掺别的杂和面,着实是好吃。
苏榛默默数了人,除了李和、乔大江,杜家老大,以及另外三个青壮的也留了下来。
再加上瓦匠铺来的四个工匠、萧容,有这么多人干活儿,围墙跟户外厨房的筑造工期定能大大缩减,那可就太太太太太好了。
苏榛心里喜滋滋的。见时辰尚早,也不急着热午食,便去暖棚忙活腊排骨香肠,山梅跟春娘瞧见,也过来帮忙。
苏榛只留了山梅帮忙。春娘女红做得好,推她跟叶氏一起缝衣去,各司其职比较科学。
至于外头干活儿的男丁们,围墙部分自是不用萧家人操心的,便只有寒酥跟乔大江、杜家老大跟着拉拉土方,做些围墙小工的事儿。
其他来帮忙的全由萧容带着,把户外厨房的地面砌好。昨儿砂石地面已经都夯实完毕了,今天得涂抹泥浆加固。
泥浆是从河岸挖的黏土,和了些碎麦秸之类的,韧性极强。这样等地面晒干了也不容易干裂,很是耐用。
活儿虽然不少,但架不住人多,屋里屋外都干得是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
符秀才身居监造“重职”,好家伙认真无比,认真到快令泥匠讨厌的程度了。
泥匠开挖的地基沟要用碎砖铺底,然后用灰浆灌注,符秀才每一步都去拿尺子量,生怕人家少挖一丁点。
最后,连身为主人家的萧容都感觉对泥瓦匠有些不好意思了,符秀才却仍旧一脸严肃、尽职守则……
直到晌午,等踩完木工坊选址的康奇也到了,叶氏便站天幕底下,一嗓子喊出了以往萧家军开午食的气魄。
大大小小有十六口,排着队的在苏榛提来的温水盆里洗干净脸跟手,再排着队的去天幕底下。
日头当空,天幕底下搁了几个炭盆子,又没风,暖意虽不及冰屋或灶间,但才干了活儿的人坐下来就觉得刚刚好。
这么多的人,苏榛在山上拎下来的月亮椅、两张蛋卷桌再次派上了大用场,人人坐得舒服,丝毫不会局促。
没吃过萧家饭的匠人们、跟孩子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桌上饭菜,眸光里的馋意能把桌子灼出洞来。
看得出,萧家的伙食给开得极好。
主食是牛乳大馒头、糙米粥。
荤的是鲜捞现焖的酱酥肥肠鱼、香辣苕皮炒回锅肉,另外还有一大锅清香爽口的豆牙豌豆巅素菜汤、以及拿桦树皮盒子装满了的小酱瓜、腌萝卜。
苏榛张罗着:“大伙儿别客气,趁热吃,桌子上的吃完了灶间还有,咱家管饱管够。”
为首的柳师傅用力搓搓手,咧嘴憨笑着,眼角细纹都透着喜意,口中连道“苏娘子费心嘞”。
边说边伸手拿起一个牛乳馒头。馒头端出来没多久,还烫手。
轻轻一掰,断面蓬松得如同新积的雪堆,咬上一大口,嘴里呼出的白气和着馒头的香气极其过瘾。
其他匠人一看打头儿的都开吃了,便赶紧跟上。
边吃边点头,含糊夸赞:“这馒头啧,真地道”
乔大江则先端起糙米粥,粥面凝着薄薄一层米油。
大口大口往嘴里灌,喉咙滚动,喝得“咕咚咕咚”的。热乎软糯的米粥仿若一股热流,直直从嗓子眼暖到胃里,驱散了周身寒意。
也有匠人把筷子迫不及待伸向肥肠鱼,大块大块的鱼肉,红油滴答,送进嘴中先是被辣得“嘶嘶”吸气,随后鱼香、麻香在舌尖漫开,眼睛骤亮,直呼过瘾!
萧容最爱回锅肉里的炒苕皮,稳稳入口,肉香与苕皮焦香混合,熏得鼻尖冒汗。
寒酥则先盛一碗素菜汤,汤汁润了唇舌,带着蔬菜的清甜,一抹满足笑意挂在嘴角。
在大宁朝,传统观念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泥瓦匠们即没有士人的学识和地位,也不像农民那样被视为国家根本,更无法像商人那样积累财富,这种阶层划分,让他们的行当成为“低贱”的。
而大多数东家虽说给他们供吃供喝,却供得也是吃不饱、饿不死的程度。
眼下萧家、还有那位苏娘子,端上来如此美味又稀奇的东西。泥瓦匠们心里都憋着股感激。但他们也不会说话、说出来也觉矫情,便都想着给东家好好做活儿才成。
至于白水村的其他人可就没想这么多了,大家都是老熟人,说说笑笑的。饭菜香裹挟着烟火气,冲破寒意,悠悠弥漫开来……
而*今日白水村的大事,除了萧家起墙之外、还有乔里正终于从府衙领回了今年围猎除害的奖赏。
午食过后没多久,乔家方向便吹响了集议号。
因不想耽误工程进度,萧容便没去。让寒酥跟苏榛去了就成。
乔大江也没去,怕乔老太婆见到他又会借机闹事。反正东西就在乔家门口分,乔家自会有人拿进去。
另外符秀才也得去,围猎的总帐是乔里正委托他复核的。
于是苏榛跟寒酥、李和、杜家老大、符秀才一同前去,几人快步走到乔家院外,等了没一会儿,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的赶来了。
个个喜气洋洋的,跟分肉那天心情一样。
也跟乔大江猜测的一样,乔老太婆虽然不干活儿,但有分钱的场合总是少不了她。
苏榛一眼就瞧见了那浸满酸涩、黑熊一样的她。
乔老太婆仍旧裹着那身黑毛皮,歪斜着身子立着。嘴角下撇,褶子拧成一团,浑浊眼眸死死锁住猎户们,满是嫉恨的光芒。
那目光,似要穿透欢声笑语,将这份荣耀与收获据为己有。在热闹的氛围里格格不入。
而村里其他看热闹的男丁们也不好意思光站着,开工仪式结束后,留下帮忙拉拉沙子、石灰,调调灰浆还是可以的。
一边做事一边偷瞄人家专业的泥瓦匠,也偷瞄萧家屋前推成小山一样的青砖,心中满满的羡慕。
女眷们有的围着叶氏唠几句家常、有的跟着苏榛忙活,打扫空地。
苏榛把猪头和五谷等都收进了冰屋,但其它的供品比如蒸鸡、糖脯、坚果之类的,都让谨哥儿负责,给来看热闹的各家娃娃们分了。
谨哥儿立刻给自己安了职务:是分供品“屯长”,小树是“什长”。
大宝二宝则是“伍长”,指挥着娃娃们站了一纵队,每人领一包。
所以真正干活儿的就是俩伍长。
苏榛听到了在心中暗笑,谨哥儿不愧是武将之子,给自己安个职务都这么有章法的。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谨哥儿的能力可不止这么一丁点儿。
他居然以这一小包的果子当“诱饵”,挑选了来排队的孩子当中最干净、最老实的四个。
承诺今日给每人二文钱、两个奶香馒头,条件是叠一百个油纸盒……
苏榛大为震惊,把谨哥儿拉到一边儿问这钱怎么给。
谨哥儿却一脸“姐姐你不要大惊小怪”的神情,捏着小手指给苏榛算了笔帐:“五个孩子才给八文钱,我、小树跟大宝二宝每人拿出二文、一个馒头给他们就行了呀。”
“所以找了帮手,你们就可以偷懒去玩了吧?”苏榛啼笑皆非。
“我们哪有空儿玩呀,我们要去捞鱼啊!”谨哥儿一本正经的说着:“姐姐你不是常说‘时间成本’。叠纸盒叠一天,我们也只能赚八文。但若是分出去两文,我们可以去捞鱼、或者切番薯,我们小娃虽然力气小,但一天也能捞个几条吧,反正肯定比只叠纸盒赚得多!”
苏榛已经惊到不行了,又问为啥是叠一百个。
“因为我是好人呀。”谨哥儿一脸的理所当然:“我自己叠的话,一日能叠两三百个呢,但只给人家两文,就少要一些呗。”
只给两文,工作量却要人家达到自己的一半儿,这还叫好人。
重点是那几个孩子还激动得不行,跑去跟各自娘亲说了,没有一个反对的。
反正他们在家也就是玩。现在一边玩,一边还有两个铜板跟馒头拿,当然行。
苏榛默默反思了自己对资本家的定义,谨哥儿这孩子,有钱途啊……
对孩子们放了心,苏榛便想赶紧去做自己的事。
转身又一瞧,符秀才正在认真的检查运过来的那些个建材,架势有点儿像现代工地上的监工。
其他帮忙的村民也陆续在散了。今日的活儿是测量和放线,确定墙的位置和边界、挖地基,留些青壮的就成。
走也不白走,叶氏抱了一篮子热乎乎的奶香大馒头出来,笑意吟吟的:“家里也没啥好东西,拿上拿上,用牛乳子和的面,当个零嘴儿蛮好吃的。”
大伙儿也没太客气,乐呵呵的每人拿一个,揣进怀里道了谢才走。
也都知道萧家做吃食好吃,有的在路上就没忍住,偷偷把馒头撕下一点尝尝,又蓬又软、又香又甜,里头雪白,一瞧就没掺别的杂和面,着实是好吃。
苏榛默默数了人,除了李和、乔大江,杜家老大,以及另外三个青壮的也留了下来。
再加上瓦匠铺来的四个工匠、萧容,有这么多人干活儿,围墙跟户外厨房的筑造工期定能大大缩减,那可就太太太太太好了。
苏榛心里喜滋滋的。见时辰尚早,也不急着热午食,便去暖棚忙活腊排骨香肠,山梅跟春娘瞧见,也过来帮忙。
苏榛只留了山梅帮忙。春娘女红做得好,推她跟叶氏一起缝衣去,各司其职比较科学。
至于外头干活儿的男丁们,围墙部分自是不用萧家人操心的,便只有寒酥跟乔大江、杜家老大跟着拉拉土方,做些围墙小工的事儿。
其他来帮忙的全由萧容带着,把户外厨房的地面砌好。昨儿砂石地面已经都夯实完毕了,今天得涂抹泥浆加固。
泥浆是从河岸挖的黏土,和了些碎麦秸之类的,韧性极强。这样等地面晒干了也不容易干裂,很是耐用。
活儿虽然不少,但架不住人多,屋里屋外都干得是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
符秀才身居监造“重职”,好家伙认真无比,认真到快令泥匠讨厌的程度了。
泥匠开挖的地基沟要用碎砖铺底,然后用灰浆灌注,符秀才每一步都去拿尺子量,生怕人家少挖一丁点。
最后,连身为主人家的萧容都感觉对泥瓦匠有些不好意思了,符秀才却仍旧一脸严肃、尽职守则……
直到晌午,等踩完木工坊选址的康奇也到了,叶氏便站天幕底下,一嗓子喊出了以往萧家军开午食的气魄。
大大小小有十六口,排着队的在苏榛提来的温水盆里洗干净脸跟手,再排着队的去天幕底下。
日头当空,天幕底下搁了几个炭盆子,又没风,暖意虽不及冰屋或灶间,但才干了活儿的人坐下来就觉得刚刚好。
这么多的人,苏榛在山上拎下来的月亮椅、两张蛋卷桌再次派上了大用场,人人坐得舒服,丝毫不会局促。
没吃过萧家饭的匠人们、跟孩子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桌上饭菜,眸光里的馋意能把桌子灼出洞来。
看得出,萧家的伙食给开得极好。
主食是牛乳大馒头、糙米粥。
荤的是鲜捞现焖的酱酥肥肠鱼、香辣苕皮炒回锅肉,另外还有一大锅清香爽口的豆牙豌豆巅素菜汤、以及拿桦树皮盒子装满了的小酱瓜、腌萝卜。
苏榛张罗着:“大伙儿别客气,趁热吃,桌子上的吃完了灶间还有,咱家管饱管够。”
为首的柳师傅用力搓搓手,咧嘴憨笑着,眼角细纹都透着喜意,口中连道“苏娘子费心嘞”。
边说边伸手拿起一个牛乳馒头。馒头端出来没多久,还烫手。
轻轻一掰,断面蓬松得如同新积的雪堆,咬上一大口,嘴里呼出的白气和着馒头的香气极其过瘾。
其他匠人一看打头儿的都开吃了,便赶紧跟上。
边吃边点头,含糊夸赞:“这馒头啧,真地道”
乔大江则先端起糙米粥,粥面凝着薄薄一层米油。
大口大口往嘴里灌,喉咙滚动,喝得“咕咚咕咚”的。热乎软糯的米粥仿若一股热流,直直从嗓子眼暖到胃里,驱散了周身寒意。
也有匠人把筷子迫不及待伸向肥肠鱼,大块大块的鱼肉,红油滴答,送进嘴中先是被辣得“嘶嘶”吸气,随后鱼香、麻香在舌尖漫开,眼睛骤亮,直呼过瘾!
萧容最爱回锅肉里的炒苕皮,稳稳入口,肉香与苕皮焦香混合,熏得鼻尖冒汗。
寒酥则先盛一碗素菜汤,汤汁润了唇舌,带着蔬菜的清甜,一抹满足笑意挂在嘴角。
在大宁朝,传统观念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泥瓦匠们即没有士人的学识和地位,也不像农民那样被视为国家根本,更无法像商人那样积累财富,这种阶层划分,让他们的行当成为“低贱”的。
而大多数东家虽说给他们供吃供喝,却供得也是吃不饱、饿不死的程度。
眼下萧家、还有那位苏娘子,端上来如此美味又稀奇的东西。泥瓦匠们心里都憋着股感激。但他们也不会说话、说出来也觉矫情,便都想着给东家好好做活儿才成。
至于白水村的其他人可就没想这么多了,大家都是老熟人,说说笑笑的。饭菜香裹挟着烟火气,冲破寒意,悠悠弥漫开来……
而*今日白水村的大事,除了萧家起墙之外、还有乔里正终于从府衙领回了今年围猎除害的奖赏。
午食过后没多久,乔家方向便吹响了集议号。
因不想耽误工程进度,萧容便没去。让寒酥跟苏榛去了就成。
乔大江也没去,怕乔老太婆见到他又会借机闹事。反正东西就在乔家门口分,乔家自会有人拿进去。
另外符秀才也得去,围猎的总帐是乔里正委托他复核的。
于是苏榛跟寒酥、李和、杜家老大、符秀才一同前去,几人快步走到乔家院外,等了没一会儿,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的赶来了。
个个喜气洋洋的,跟分肉那天心情一样。
也跟乔大江猜测的一样,乔老太婆虽然不干活儿,但有分钱的场合总是少不了她。
苏榛一眼就瞧见了那浸满酸涩、黑熊一样的她。
乔老太婆仍旧裹着那身黑毛皮,歪斜着身子立着。嘴角下撇,褶子拧成一团,浑浊眼眸死死锁住猎户们,满是嫉恨的光芒。
那目光,似要穿透欢声笑语,将这份荣耀与收获据为己有。在热闹的氛围里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