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灶间刚刚收拾利索,乔大江就跑过来通知大伙儿路已经通了。
于是就又到了全家人跟盛重云“告辞”的环节。
苏榛都想好一会儿用什么表情“演绎”,就听到盛重云已经在外头上了马车。她探头出去看,只看到车尾扬起的雪花儿,每朵雪花都像在嘲笑她:自作多情了嘿嘿!
苏榛:?
罢了,走就走了,一天天忙得哪有空儿想这个想那个。
但回到盛府的盛重云可没打算就这么算了。
小山其实心里还有些沮丧,觉得自家公子怎么又双叒叕敪灰溜溜走了,忍不住还是多问了一句:“公子,苏娘子是不是不想理您?”
盛重云只平静的回了四个字:“她想得美。”
接下来的几日,白水村所有猎户家庭都在做着围猎前的最后准备、装车。
叶氏跟苏榛则先花了一天半时间,缝完了给行商客栈张掌柜家的三顶童帽。
家里碎皮子不够,苏榛又去了趟李家,找舒娘又买了四十文的,这次只要了黑白棕三色,仍旧是兔、羊皮毛居多。
两顶女童款式苏榛设计成了“熊猫”,黑白两色。黑毛毛专门用来镶边儿,做成熊猫标志性的黑眼圈儿和大耳朵。
男童款式则设计成现代的飞行帽款式,护耳连脖套,棕色镶白。想着男孩子喜欢往户外跑,还专门设计了帽檐能挡雪。左、右耳侧还专门拿帆布缝了两个像模像样的徽章。
左边章上绣了“好好学习”、右边绣“天天向上”。
叶氏觉得这八个字甚好,吉利!说等空下来给谨哥儿和寒酥也缝。苏榛脑补了一下寒酥戴的样子,忍不住又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但叶氏没见过熊猫,不止是她,时下大部百姓也都不知道熊猫这种兽。
苏榛也不方便解释太多,索性就说是从《山海经》里看的。
帽子缝完,苏榛本打算等送酱的时候一并带下山,但赶巧了白老汉接了其他人家的拉脚活儿,跑单程,他便专程跑来萧家问可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苏榛就把帽子请他捎到行商客栈去。
想着让张掌柜能提前拿到,带回家哄娃。
白老汉自然是应的。晚上回村后,也把张掌柜付的一百五十文帽钱一并送了来。
苏榛从里面取出十五文给白老汉,他不肯收,说本来就是顺路。
但苏榛的原则从来都是人情归人情,人情用在别处。比如之前家里盖冰屋,白老汉过来帮忙做冰砖,这是人情、不用付钱。
但拉脚是人家白老汉的生意,生意无论大小,得按规矩付。白老汉见说不过苏榛,便也笑呵呵的收了
也因此更喜这一家子的人品。
苏榛回屋跟叶氏把钱箱子再次“请”出来,入帐一百四十文,存银增加到三两二钱零九十三文。
若放在之前的京城,都不够叶氏一根钗钱。
但此时看着苏榛的开心样儿,*叶氏也跟着十分的满足,忍不住拉住苏榛的手:“榛娘,你就给我当女儿吧,谨哥儿就是我小儿子。”
还没等苏榛说话,寒酥突然开口:“那怎么行!”
倒把叶氏跟苏榛吓了一跳,叶氏瞪着寒酥:“为何不行?”
寒酥沉默稍许,格外严肃:“苏伯一家仅剩这点血脉,怎能归了您。”
话都扯到遗孤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了……倒把叶氏给唬住了,想说自己不是那个意思,但……也有几分道理。
不成不成,还是寒酥想得周到。
此事作罢,苏榛心里倒是无所谓,她反正谁的血脉也不是……
之后的两天,萧家父子全力给留守的叶氏和谨哥儿囤柴囤水囤粮,以及做最后的一些要带上山的脱水蔬菜、耐饥丸、鱼面和方便面。还要砸炭留着做蜂窝煤,忙得脚不沾地。
甚至等乔里正把萧家的雪鞋套在村里宣传了一番之后,鞋套“订单”从乔家四双暴涨到又加了四十二双,因为除了上山的人家,村里住着也需要啊。
至于方便射箭的手套,倒是只有五人要买。其余人家自己有碎皮子旧棉花,打算自己缝制。
那些家的女眷们羞羞怯怯的来萧家问手套缝法。无论谁来,叶氏跟苏榛谁有空就谁招待、谁讲解,给自己家存个好人缘儿。
好在大部分人家都是懂事理的,都不会空手登门。有的送几枚鸡蛋、有的送番薯、有的送山货野菜,还有的送鱼和野味儿。总之家里有啥就送啥,表个诚心诚意的感谢。
礼轻情谊重,叶氏和苏榛自是高高兴兴的收下,却也不让她们空手回,起码每人给塞一把瓜糖果脯子之类的零嘴儿。
其实之前免费教大家制番薯粉的时候,萧家已经在白水村就出了名,这次更甚。叶氏跟苏榛无论走到哪儿,但凡能遇到人,都会被热情的打招呼。
就是可怜每天负责去井口打水的寒酥,体验到了被女眷们围着夸、围着问婚事的尴尬……
但四十六双鞋套不是小数目,苏榛去寻了舒娘来帮忙,每双付给舒娘五文手工钱。
其实每双一共才赚六文,叶氏觉得全给舒娘都行。
但苏榛坚持原则,留这一文是销售应得的钱,这生意是从谁家拉到的,谁家就该得,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得留,规矩不能坏。
否则今后做的量大了,就不好再提了。
叶氏琢磨懂了,觉得还是榛娘想得周到。
舒娘跟李家老太太一说,老太太自己算了一下帐,觉得五文给多了,只该收四文。并且她还亲自跑来萧家说了理由,并跟苏榛立下口头约,今后苏榛给拉来的活计,减去成本,利润都给苏榛分两成。
这边儿叶氏还觉得不好意思,想多客气几句,那边儿苏榛已经痛痛快快的应了。她是真没闲功夫客套啊……
李家老太太反倒就喜欢她这性子!只恨自己家没个适龄的孙辈配得上苏榛,否则娶进自己家可是多美。
而同样的,苏榛也默默的在心里记下了:李家、乔家,都是可交的,会是未来的生意伙伴。
这些鞋套子缝起来简单,苏榛想让李家多赚些,分给舒娘多做一些。
两家女眷齐心协力,在两日内就完工了四十六双。其中十六双女款、三十双男款,共收了一两一钱零三十文。
李家分到一百二十文,可能对于城里的人来说不算啥,但对于靠山吃山的猎户来说,银子比肉香。
叶氏把剩下的一两零十文又收进钱箱,拉着苏榛问:“榛娘,咱这每日都有进帐,还进这么多,我咋有点发晕呢。”
“您这是高兴的。”苏榛笑眯眯的:“咱家日子越来越红火。”
寒酥路过,补充:“娘,您还没减成本,买帆布和桐油花了那么多呢。”
叶氏忍不住瞪了儿子一眼:“要你说?我不知道有成本?还是榛娘贴心!”
寒酥:……
钱箱里共计四两三钱零三文,是萧家搬来白水村最多的一天,苏榛也开心,本想做些好吃的庆祝庆祝,但下午又是一堆的事要忙,尤其还要开个只有围猎女眷参加的“小会”。
本来围猎人数是二十二男、三女,如今春娘也去、舒娘也去,就便变成了五女,总人数增加到二十七人。
舒娘也跟着,是李家老太太提议的,她觉得苏榛是个有本事的,就果断让儿媳跟着去多学多看,准没错。
舒娘本人也自然是高兴的,还专门问苏榛,需要她带上啥。
苏榛盘算了一下,觉得女眷们应该单独开个小会,彼此岔开带东西减轻负担。舒娘也觉得开个会甚好,便主动担了负责跑腿儿通知。
午食过后,舒娘和乔家春娘、赵家丽娘就都到了。
另外,春娘还带了儿子小树、丽娘也带上了俩娃,以及两家拿了一木橇车的东西,都是围猎期孩子们在萧家的吃食、用度。
等围猎的时候,这三个娃都会住到萧家来,请叶氏照看,今日便都提前熟悉熟悉,亲近亲近。
“山梅没来?”叶氏问春娘。
春娘无奈的笑,“她不敢来,怕榛娘烦她呢。”
叶氏:“榛娘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盼她好才会说她。”
春娘不住的点头:“省得省得,没事儿,等围猎的时候俩个小娘子自然就好了。”
苏榛也听到了她们的话,心里是认的,便让谨哥儿带着孩子们去玩儿。
小树本来就跟谨哥儿要好,此时到了就如鱼得水。倒是赵家两个孩子稍有些拘谨。可等谨哥儿拿出他的那些小零嘴儿,再拘谨的娃也不拘了……
四个皮猴子就在外头吃零嘴儿、玩雪滑梯,玩得烦了就帮萧容砸炭块儿。
寒酥本来专心致志的在那里做伸缩杆最后的收尾工作,瞧着四个皮猴还像模像样的在那里自己排辈儿认了“兄弟姐妹”。
大哥乔小树、二姐赵平安、三弟赵大顺、四弟苏谨。
寒酥心下好笑,却也对谨哥儿和叶氏单独留在家里的生活放了心。
于是就又到了全家人跟盛重云“告辞”的环节。
苏榛都想好一会儿用什么表情“演绎”,就听到盛重云已经在外头上了马车。她探头出去看,只看到车尾扬起的雪花儿,每朵雪花都像在嘲笑她:自作多情了嘿嘿!
苏榛:?
罢了,走就走了,一天天忙得哪有空儿想这个想那个。
但回到盛府的盛重云可没打算就这么算了。
小山其实心里还有些沮丧,觉得自家公子怎么又双叒叕敪灰溜溜走了,忍不住还是多问了一句:“公子,苏娘子是不是不想理您?”
盛重云只平静的回了四个字:“她想得美。”
接下来的几日,白水村所有猎户家庭都在做着围猎前的最后准备、装车。
叶氏跟苏榛则先花了一天半时间,缝完了给行商客栈张掌柜家的三顶童帽。
家里碎皮子不够,苏榛又去了趟李家,找舒娘又买了四十文的,这次只要了黑白棕三色,仍旧是兔、羊皮毛居多。
两顶女童款式苏榛设计成了“熊猫”,黑白两色。黑毛毛专门用来镶边儿,做成熊猫标志性的黑眼圈儿和大耳朵。
男童款式则设计成现代的飞行帽款式,护耳连脖套,棕色镶白。想着男孩子喜欢往户外跑,还专门设计了帽檐能挡雪。左、右耳侧还专门拿帆布缝了两个像模像样的徽章。
左边章上绣了“好好学习”、右边绣“天天向上”。
叶氏觉得这八个字甚好,吉利!说等空下来给谨哥儿和寒酥也缝。苏榛脑补了一下寒酥戴的样子,忍不住又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但叶氏没见过熊猫,不止是她,时下大部百姓也都不知道熊猫这种兽。
苏榛也不方便解释太多,索性就说是从《山海经》里看的。
帽子缝完,苏榛本打算等送酱的时候一并带下山,但赶巧了白老汉接了其他人家的拉脚活儿,跑单程,他便专程跑来萧家问可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苏榛就把帽子请他捎到行商客栈去。
想着让张掌柜能提前拿到,带回家哄娃。
白老汉自然是应的。晚上回村后,也把张掌柜付的一百五十文帽钱一并送了来。
苏榛从里面取出十五文给白老汉,他不肯收,说本来就是顺路。
但苏榛的原则从来都是人情归人情,人情用在别处。比如之前家里盖冰屋,白老汉过来帮忙做冰砖,这是人情、不用付钱。
但拉脚是人家白老汉的生意,生意无论大小,得按规矩付。白老汉见说不过苏榛,便也笑呵呵的收了
也因此更喜这一家子的人品。
苏榛回屋跟叶氏把钱箱子再次“请”出来,入帐一百四十文,存银增加到三两二钱零九十三文。
若放在之前的京城,都不够叶氏一根钗钱。
但此时看着苏榛的开心样儿,*叶氏也跟着十分的满足,忍不住拉住苏榛的手:“榛娘,你就给我当女儿吧,谨哥儿就是我小儿子。”
还没等苏榛说话,寒酥突然开口:“那怎么行!”
倒把叶氏跟苏榛吓了一跳,叶氏瞪着寒酥:“为何不行?”
寒酥沉默稍许,格外严肃:“苏伯一家仅剩这点血脉,怎能归了您。”
话都扯到遗孤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了……倒把叶氏给唬住了,想说自己不是那个意思,但……也有几分道理。
不成不成,还是寒酥想得周到。
此事作罢,苏榛心里倒是无所谓,她反正谁的血脉也不是……
之后的两天,萧家父子全力给留守的叶氏和谨哥儿囤柴囤水囤粮,以及做最后的一些要带上山的脱水蔬菜、耐饥丸、鱼面和方便面。还要砸炭留着做蜂窝煤,忙得脚不沾地。
甚至等乔里正把萧家的雪鞋套在村里宣传了一番之后,鞋套“订单”从乔家四双暴涨到又加了四十二双,因为除了上山的人家,村里住着也需要啊。
至于方便射箭的手套,倒是只有五人要买。其余人家自己有碎皮子旧棉花,打算自己缝制。
那些家的女眷们羞羞怯怯的来萧家问手套缝法。无论谁来,叶氏跟苏榛谁有空就谁招待、谁讲解,给自己家存个好人缘儿。
好在大部分人家都是懂事理的,都不会空手登门。有的送几枚鸡蛋、有的送番薯、有的送山货野菜,还有的送鱼和野味儿。总之家里有啥就送啥,表个诚心诚意的感谢。
礼轻情谊重,叶氏和苏榛自是高高兴兴的收下,却也不让她们空手回,起码每人给塞一把瓜糖果脯子之类的零嘴儿。
其实之前免费教大家制番薯粉的时候,萧家已经在白水村就出了名,这次更甚。叶氏跟苏榛无论走到哪儿,但凡能遇到人,都会被热情的打招呼。
就是可怜每天负责去井口打水的寒酥,体验到了被女眷们围着夸、围着问婚事的尴尬……
但四十六双鞋套不是小数目,苏榛去寻了舒娘来帮忙,每双付给舒娘五文手工钱。
其实每双一共才赚六文,叶氏觉得全给舒娘都行。
但苏榛坚持原则,留这一文是销售应得的钱,这生意是从谁家拉到的,谁家就该得,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得留,规矩不能坏。
否则今后做的量大了,就不好再提了。
叶氏琢磨懂了,觉得还是榛娘想得周到。
舒娘跟李家老太太一说,老太太自己算了一下帐,觉得五文给多了,只该收四文。并且她还亲自跑来萧家说了理由,并跟苏榛立下口头约,今后苏榛给拉来的活计,减去成本,利润都给苏榛分两成。
这边儿叶氏还觉得不好意思,想多客气几句,那边儿苏榛已经痛痛快快的应了。她是真没闲功夫客套啊……
李家老太太反倒就喜欢她这性子!只恨自己家没个适龄的孙辈配得上苏榛,否则娶进自己家可是多美。
而同样的,苏榛也默默的在心里记下了:李家、乔家,都是可交的,会是未来的生意伙伴。
这些鞋套子缝起来简单,苏榛想让李家多赚些,分给舒娘多做一些。
两家女眷齐心协力,在两日内就完工了四十六双。其中十六双女款、三十双男款,共收了一两一钱零三十文。
李家分到一百二十文,可能对于城里的人来说不算啥,但对于靠山吃山的猎户来说,银子比肉香。
叶氏把剩下的一两零十文又收进钱箱,拉着苏榛问:“榛娘,咱这每日都有进帐,还进这么多,我咋有点发晕呢。”
“您这是高兴的。”苏榛笑眯眯的:“咱家日子越来越红火。”
寒酥路过,补充:“娘,您还没减成本,买帆布和桐油花了那么多呢。”
叶氏忍不住瞪了儿子一眼:“要你说?我不知道有成本?还是榛娘贴心!”
寒酥:……
钱箱里共计四两三钱零三文,是萧家搬来白水村最多的一天,苏榛也开心,本想做些好吃的庆祝庆祝,但下午又是一堆的事要忙,尤其还要开个只有围猎女眷参加的“小会”。
本来围猎人数是二十二男、三女,如今春娘也去、舒娘也去,就便变成了五女,总人数增加到二十七人。
舒娘也跟着,是李家老太太提议的,她觉得苏榛是个有本事的,就果断让儿媳跟着去多学多看,准没错。
舒娘本人也自然是高兴的,还专门问苏榛,需要她带上啥。
苏榛盘算了一下,觉得女眷们应该单独开个小会,彼此岔开带东西减轻负担。舒娘也觉得开个会甚好,便主动担了负责跑腿儿通知。
午食过后,舒娘和乔家春娘、赵家丽娘就都到了。
另外,春娘还带了儿子小树、丽娘也带上了俩娃,以及两家拿了一木橇车的东西,都是围猎期孩子们在萧家的吃食、用度。
等围猎的时候,这三个娃都会住到萧家来,请叶氏照看,今日便都提前熟悉熟悉,亲近亲近。
“山梅没来?”叶氏问春娘。
春娘无奈的笑,“她不敢来,怕榛娘烦她呢。”
叶氏:“榛娘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盼她好才会说她。”
春娘不住的点头:“省得省得,没事儿,等围猎的时候俩个小娘子自然就好了。”
苏榛也听到了她们的话,心里是认的,便让谨哥儿带着孩子们去玩儿。
小树本来就跟谨哥儿要好,此时到了就如鱼得水。倒是赵家两个孩子稍有些拘谨。可等谨哥儿拿出他的那些小零嘴儿,再拘谨的娃也不拘了……
四个皮猴子就在外头吃零嘴儿、玩雪滑梯,玩得烦了就帮萧容砸炭块儿。
寒酥本来专心致志的在那里做伸缩杆最后的收尾工作,瞧着四个皮猴还像模像样的在那里自己排辈儿认了“兄弟姐妹”。
大哥乔小树、二姐赵平安、三弟赵大顺、四弟苏谨。
寒酥心下好笑,却也对谨哥儿和叶氏单独留在家里的生活放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