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呀,真好看,这一会儿就能制个花?也太好看了!”舒娘拿了花仔细端详,第一千零一次的在心里骂自己:同样都是碎皮子,咋就没想过还能这么做?果然还是读过书的好啊!
  忍不住又问:“榛娘,这花是往哪儿缝的?”
  苏榛则直接坐到了目瞠口呆的山梅旁边,侧过身,几针下去就把花朵缝到了山梅身上穿的旧袄立领上,并说着:“送给山梅的,婶子您可别吃醋啊,我等下给您也缝!”
  “那我肯定吃醋,你说的哈,给我也得缝个!”舒娘哈哈的笑了。
  而山梅则抬起手,只敢用指尖轻轻的触碰花朵。
  她嫁人的时候也做过新衣,可孀居回了娘家之后,都被乔老太太找借口拿走卖了,眼下这件是她仅剩的冬衣外罩。
  虽然青衫洗成了灰衫,可它原本是干净的、没有补丁、体面的。
  但昨晚跟乔老太太顶嘴,被老太太撕破了领子,她连夜尽力缝好,细细的针脚,以为不会有人注意到。
  可此刻……
  这是她今生收到过的、唯一的一件只属于她的东西。
  它不是嫁妆、不是彩礼、不是任何人穿过的、丢了不要的,它是榛娘亲手缝的,而且说了,是送她的。
  是她的,是山梅的。
  山梅的视线逐渐模糊,蒙了一层水、水再溢出眸子,噼哩啪啦的往下掉,悄无声息的。
  苏榛和舒娘怔怔的看着山梅,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她们懂,懂山梅在哭什么,懂得她的眼泪因何而来。
  苏榛轻轻的抱住山梅、拍着她的背,“会好的,都会好的。”
  第36章
  下午,萧家最拥挤的区域就是灶间。
  女眷们在赶制最后一点苕皮,寒酥做完了脱水蔬菜的第一道工序,便跟萧容一人拖了一辆木橇车去白水河捞鱼、捡树柴。
  他们要在出发之前把叶氏和谨哥儿的生计全部安排好才成。
  大宁朝百废待兴,许多法律都暂时沿革了前朝,比如伐木规。私家林木不能伐、桑、榆、枣等经济林木不能伐、官林不能伐、春夏不能伐、边境、河边林木不能伐等等。
  好在长虚山、尤其白水村一带没占到其中几项。
  一是因为气温低,经济类林木压根也活不久;二是柴林基本都集中在府城的另一侧,樵夫们砍柴方便进城卖。倘若城里的谁想来长虚山砍柴私用,那纯属吃饱了没事干,毕竟车资都比柴资贵。
  所以白水村村民们柴火是够用的,甚至不用砍,四季因大风或大雪、大雨倒塌的树都有不少,直接拖下来便是。
  砍柴捞鱼自然用不上苏榛,她便安心留在家里,先在纸上画了帽子、护踝和护腿的图样儿交给了舒娘和山梅、又亲自选好了碎皮毛的配色,便暂时可以“功成身退”,去准备其它的。
  之前寒酥晾的那批已经干了,苏榛便把它们分别切成适合的条、块、丝。再煮了水,把根茎类的菜丢进去烫了片刻杀青和杀菌,叶菜则跳过此步骤。
  杀好菌的再泡进冰水里冲淋,这步能让菜干不会一碰就碎。最后依旧是见缝插针的摆,摊在灶台旁的黄泥壁上烘干。
  叶氏对苏榛做事的麻利早已看习惯了,春娘则默默感慨苏榛整个人像个陀螺。但做每一步都有章程、条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每样儿都严丝合缝儿,一点儿不耽搁时间。
  菜都烘上,苏榛便坐下来休息会儿,也能瞧瞧苕皮的程度。
  春娘也终于抓紧了机会问:“榛娘,这苕皮能加到围猎的备粮里不?可是太好吃了,尤其那辣汁,吃完身子都暖的,爷们儿进山要是也能吃上多好。”
  苏榛想了想,摇了摇头,“小春姐,今年可能不大合适。”
  旁人都管春娘叫嫂子或大江家的,唯独苏榛叫她本名,这是小事,但也让春娘心里莫名的舒服。
  “是太贵?”叶氏也好奇。
  “不贵,但一来是太重,二来……鱼面已经归咱家做了,倘若连苕皮也做了,旁人会觉得咱家跟乔里正关系好私活儿,最后不止是咱家吃力不讨好,还让里正也为难。
  叶氏和春娘恍然大悟,是这么个理儿,人心难测,做人一味替别人考虑反而会适得其反。
  春娘啧啧感叹:“想你这么小的年岁,咋懂得这么多道理。”
  “看书,书上写的。”苏榛现在把对她的所有夸赞一概归为看书,不然呢?总不能告诉大家她来自千年后且二十五了……
  女眷们正一边做事一边聊,乔里正又来了一趟,带了三百文的食材费,多退少补,总归是不能让萧家做事还垫钱。
  苏榛乐呵呵的收下了,这钱她拿得踏实。
  自打来了白水村,萧家人吃的咸菜都是成树娘子做的。
  味道虽是不错,以酱香为主,但对于喜欢酸辣的苏榛来说不够“过瘾”。眼下刚好食材也够,她准备腌一批简易的泡菜,一部分带上山,一部分留在家里给叶氏和谨哥儿佐餐吃。
  做泡菜的时候她也没刻意躲着做,因为发现春娘十分有“边界感”,但凡察觉到苏榛要做新东西了,立刻埋头干活儿,眼睛绝不会偷瞄。
  苏榛做泡菜暂时只用了白芦菔。芦菔切成小手指粗细的条儿,加入糖、花椒、酒、醋、生姜、蒜以及最关键的“秘料”辛辣料:食茱萸、扶留、黄芥子。
  东西常见,但调兑比例得自己琢磨。
  经过多次尝试,她已经在这个没有辣椒的时代调出了九成近似的味道,知足了。
  这种泡菜泡上一天即可食用,但如果想真的入味好吃,一周就行。
  苏榛忙完了才想坐下来,就见外头又开始飘起雪花儿,便赶紧又跟叶氏和春娘去把晒在屋后的苕粉往屋收,一来一往又耽搁时间又麻烦。
  叶氏也犯愁:“榛娘,苕皮倒还好,反正也快做完了。但后面几天村民们的鱼啊面啊全送来,咱家往哪儿搁啊?放屋里会坏,放外头又是雪又是泥的,而且会不会招野兽?要不要多做些冰箱?”
  春娘也有这方面的担心,“大的野兽这几年倒是没下过山,但野猪啊、狼啊,是偶尔会有的。”
  苏榛想了想,先否定了冰箱计划,因为每家的鱼量都是几十斤,做冰箱得做多少个?全摆在屋外,一开门儿整整齐齐跟墓地似的……
  想想都可怕,自己绝对不想跟殡葬有关了。
  索性提议:“要不,咱们建个仓库吧。”
  叶氏怔了下,有些为难:“咱家连盖墙的银子都没凑够,而且时间也来不及啊?”
  苏榛摇了摇头,“不用银子,但需要些人手去白水河拖冰。咱用冰雪盖,简单点儿的一两天就做完了!”
  春娘便问:“拖冰?大江可以,如果不特别重的话,我儿也行,要不要我去喊他们来?”
  舒娘在屋里也听到了,赶紧出来也说着:“我家至少也能来三个男丁。”
  这下轮到叶氏不好意思了,“但工钱上……”
  舒娘脸一板,“还要什么工钱,榛娘不是说一两天就能盖好了。我跟您说,咱村里人口本就不多,各家盖个房、起个灶之类的,都会喊左邻右舍帮忙的,哪家要过钱?如今我收你家三十文每日都收得心虚,生怕被旁人骂我贪呢!”
  “就是啊。”春娘赶紧补充:“而且我们也想知道用冰雪咋盖的,要是榛娘同意,我们回家也能做个仓房。”
  苏榛灿然笑了,“成,那就麻烦两位啦!”
  得了苏榛的请求,春娘跟舒娘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路小跑着回家找人了。
  光是靠人力拉冰肯定是不行,苏榛又跑了一趟白老汉家,租借了他的驴车。白老汉一听是盖房子用,也就不肯按拉脚儿的价格收钱。
  苏榛便也没太客气,诚心谢了。
  也就用了一刻钟,舒娘就领来了小儿子、十五岁的李采,以及长房侄子、二十二岁的李和,十八岁的李佑。
  春娘回家本来只想叫大江和儿子小树,不成想被三房的王氏又瞧上了,阴阳怪气的问是不是萧家又给钱了,给多少。
  乔大江本不想搭理王氏,但若是不说,王氏必然闹着他们私下得了钱,得交到公帐上。
  家和万事兴,忍气说了今天的活儿不给钱,邻居帮忙。
  但显然,王氏不信。
  春娘冷笑,“婶子即然不信,不如跟我们一起去?反正榛娘也说了,人越多越好。”
  王氏一听,立刻“虚弱”了起来,“我想去,但身子不舒服,哪儿也去不成。”
  “那就没办法了。”春娘拉着小树便走,可临出门,衣角又被王氏的两个儿子乔大宝、乔二宝拉住。
  乔大宝十一、乔二宝跟小树一样大,都是九岁。但他俩在王氏的“精心教育”下,又懒又馋,在乔家属于讨打的。
  乔大宝和乔二宝在屋外偷听半天了,此刻拼命讨好春娘,说啥也要跟着去。不为别的,就为春娘每次回来,身上都沾了菜香味儿……
  在他俩心中,萧家等于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