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人们都喜意,忙点头说行。
  “哎呀,咱们还不如孩子呢,瞧咱这没出息的样。”吴红英说完,拍着大腿笑。
  见家人们恢复这有说有笑的,范云也笑出声。
  只是写作业时,磨墨还是出了神。
  看磨好了,轻拍两下自己,专心默写作业。
  管怎么想,里长既带来那就无恶意。
  再说艾主簿是官,自己这村里的农户人家,咋能摸清人那心思。
  隔日抽着午休时间,范云去把这事告诉了夫子。
  孟夫子捋捋胡子笑,心想:不枉自己开口提。
  他直接两个字:“收下。”
  “现在这般,是为了以后结个善缘,你回去跟家人说,不必疑虑。”说完,还说艾主簿小气。
  范云定了心,弯腰说谢先生解惑。
  孟夫子站起来,让走到孔子画像前。
  “范云,切记,作为儒家学子,钱财只是浮云,要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忠君爱国的君子!”
  范云躬身,称是。
  走出夫子的办公房,回到教室用袖子擦擦汗。
  想到夫子那恪守的思想,生出复杂之心。
  钱财明明是很重要的,跟做一个君子不冲突。
  他也做不出,无视、甚至挑剔别人的好意。
  不过还是记下夫子此言语,往后说不定能用上,这么高大上。
  *
  回家后,范云说完,大人们拍拍胸口没困扰了,就催他去打开看看。
  抬头看一圈好奇的表情,还是让爹娘打开。
  数本书籍,两支毛笔,上百纸张,砚台和墨条亦有。
  还有个单独包裹,打开数数是五贯铜钱,等同五两银。
  范云先去看书籍,一本本摞着,拿起来看书名。
  竟然是整套九本的四书五经,印刷比手上现有的清楚。
  字大些,纸张也好,摸了摸,不舍的放下。
  看着这些东西,一家人好一会才记得出声。
  “每年收粮,艾主簿领着那些衙役跟虎狼似的,没想到还有如此一面。”
  “这还是看云云有出息,才如此。”
  大人说着说着,越发坦然。
  果然人得练胆子,范三郎都觉得要是艾主簿再站面前,他不会再手抖的丢脸。
  “娃,等几天,再给你做张书桌,现在书桌太小,专门练字好了。”
  “嗯,这么多书本呢,可得放好,明天就去木匠家让做。”
  范云还没出声,大人们兴奋的说了算。
  钱被姥姥收走,其他的都拿回自己屋。
  仰躺床上,范云来回翻滚。
  有了这些书本,他可以更加快学习速度,一两年不愁练字纸张和墨水。
  家人们也会减轻负担,轻松很多。
  蓦地想到几年前,那时候还好奇,羡慕玉宁两张书桌。
  如今自己要有了,心境突然觉的不一样了。
  原来家境有了变化,看问题也会另个想法。
  从这天开始,攒钱还是攒,大人们还想着成婚盖房子那地步的钱得多少呢。
  但之前节省着一年吃用只花一两,紧着孩子。
  从这开始,变着法的能做肉吃。
  家里也添置一直没添置的,比如又找人垒了个灶台,又打了个铁锅。
  不再为先做后做,半途刷锅弄出来而烦恼。
  这边煮,那边炒菜,直接一起端上餐桌。
  每每下地被打趣天上掉钱似的,吴红英就会大声说,钱也比不上云云重要。
  村民们都笑的肚子疼,说知道云娃念书好了,瞧嘚瑟的。
  要换他们,他们也乐呵。
  云娃子念书好,有奔头,天天开心都是轻的,要是那孩子是自己的,那眼睛都长头顶上去。
  *
  寒来暑往,过了年关。
  正月中旬,艾主簿又派人送来钱和物。
  范云无需买笔墨纸砚,都还有剩余,再加上新的,都愁放哪。
  毛笔也比原有的好用,写出来的字更顺滑。
  但在范云心里,他自己买的蓝笔管这支,还是排第一名。
  私塾内学习这本,回家后、放假日读背其他本。
  背会了再夫子之后的教授含义,理解更加。
  新鲜感与成就感并存,沉迷其中。
  孟夫子思量,看来随着年龄增长,头脑更加聪慧,快些反倒更适合。
  如此这般,在其他学童还在开*蒙五本书没学完,范云已开始拉开巨大差距。
  转眼树叶从绿变黄,往上一看,仿若灿烂的金叶。
  八月十五,中秋节放假。
  吴家人想到的有钱奢侈行为,就是舍得用双倍料。
  饼皮薄薄的,馅料满满的。
  加倍的酥甜,范云当饭、当零嘴吃。
  不一会儿,舅妈来喊他去尝尝她包的,范云出了家门。
  没人想到,夫子会来。
  老陈氏喊着孟夫子,忙倒水让坐。
  孟夫子坐下,说明来意:“老夫想让范云试试明年二月的童生试。”
  老陈氏手一歪,水从桌子上往另一边趟。
  其他人赶忙擦干水,老陈氏解释道:“孟夫子,刚才没拿住,您说的我没听懂。”
  孟夫子没意外,可听着范云的家人说当初为何送去念书的的缘由,不由沉默了一会儿。
  “范云种地一途竟如此差劲?”不可想象,明明在念书上,一骑绝尘。
  “也不怕夫子笑话,到现在这孩子都分不清哪是能吃的野菜,那手养啥啥死。”
  春夏看路边花开的好看,范云就兴冲冲拿铲子挖家里院子栽一墙边,还说秋天开花,肯定好看。
  每天都惦记着,可没俩月,啥也不剩。
  “就连跟花一起挖来的草,都没成活。”吴红英说这话,掐着自己说出来的。
  孟夫子手握成拳,站起来转身轻咳两声。
  几秒后,如常落座。
  一家子都没多想,夫子肯定是不愿接受吧。
  毕竟孩子念书上,一点不用操心。
  范三郎把孩子叫回家,范云院子里洗洗黏糊糊的手,快步进屋。
  “夫子,您来了。”范云躬身道。
  孟夫子点点头,悄然多看了眼那写字好看的双手。
  一圈坐着,他讲解科举、童生试,是何?
  除了范云心里有底,仔细记住,吴家人听的一愣一愣的。
  一辈子村里呆着,看衙门官吏害怕,头回知道人是怎么当上官吏的。
  关乎自家孩子,嫌弃自个不中用。
  老陈氏小心问:“这得给多少钱?找谁呀?”
  老吴头赞同:“嗯,给粮食给鸡蛋怕是不中。”
  孟夫子无奈,“这不是村里给点好处就能行的事,科举关乎朝廷取仕,给圣上效力,严厉到处罚族人,若是作弊,流放失去性命亦是常态。”
  “啊!”吴家人心慌,“这云云不去考,孟夫子。”
  对牛弹琴,真切理解了。
  可当孟夫子说出好处,又立马变了态度。
  不交赋税,粮食就可全部给攒着,更别说不服徭役,这四个字,太重。
  “孟夫子,你放心,我们都支持,虽然还是不太懂,但您说怎么做,我们就咋做。”
  孟夫子点点头,又跟范云说了几句话,往外走。
  老陈氏忙阻拦着,一家人给上月饼,给上自家腌制的咸菜、豆腐乳、豆豉、黄豆酱。
  孟夫子如此费心,他们不会说,干脆送上些心意。
  来一次,不说夫子两手提着,连门口等着的老赵,差点看不到路。
  第31章
  秋收一过,短暂的停留之后,冬天来了。
  雪花纷纷扬扬飘落,树干之上长出了洁白的翅膀。
  村里猫儿狗儿踩过,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虽已放寒假,但范云在家跟在私塾内一样。
  数张白纸上,孟夫子安排了每日每个时辰要干什么。
  书桌从西屋搬到了堂屋内,门闭着,火盆烧着。
  大人翻出埋底下的芋头,吹吹灰剥开,白白的散发香味。
  吴红英剥了一碗,“来,云云,歇会再写,把这吃了。”
  范云放下毛笔,活动手指,端过碗吃起来。
  吃了一半,外面传来熟悉喊声。
  里长、族长,身后学才和玉宁,一起过来。
  自得知孟夫子安排让参加年后的童生试,隔三差五的过来问问,下雪亦是。
  “云娃啊,去到县城可不要紧张。”
  “对,你在私塾那样拿到考场上去就行。”
  一言接一句,范云只点头的份。
  跟孩子说完话,大人们开始商量些事。
  小孩子们上一旁,小声嘀咕着。
  范云见眼睛落碗里,就去灶房拿了两双筷子,陈学才和吴玉宁拿过来开吃。
  吹吹咬上一口,芋头里面更烫,忙呼了几口气。
  吃完俩人满足的喝着水,开始互揭自己爷爷的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