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我只想赚钱 第94节
  长大以后再过来相认,也不是不可能的。
  “没有,就写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生日时辰,她才出生七天。”陈娟叹了口气,“主要是太小了,万一生个病啥的,还得去医院。”
  这些都是她的事。
  想想就愁。
  “是啊,养个孩子是挺难的。”苏椒椒点点头,安慰陈娟,“但你反过来想,要是因为这个孩子,二舅妈的病好了,也是一件好事。”
  “那倒是。”陈娟不会真的不管,她拿出陈桂兰给买的新奶
  瓶用开水烫了烫,冲了一瓶奶粉,放在手里晃了晃,贴在脸上试了试温度,才把奶瓶递给陈桂兰,“姑,她该吃奶了。”
  陈桂兰这才抱着孩子回了屋,拿着奶瓶喂奶。
  徐月娥亦步亦趋地跟了进来,坐在边上看,眉开眼笑地对苏椒椒道:“椒椒你快看,你妹妹眼睛跟你姐姐很像。”
  “说什么呀!”陈娟拿了盆,准备和面包饺子,郁闷道,“她怎么可能像我!”
  苏椒椒好奇地凑过去看,她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
  小脸皱皱巴巴的,额头处还有一层白白的皮脂,因为用力吃奶脸都红了,怪不得说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陈桂兰对徐月娥道:“二嫂,这孩子有黄疸,多晒晒太阳,多喂奶粉,多喂水就没事了,要是越来越黄,得送医院。”
  “我知道了。”徐月娥一个劲地点点头,开心道,“林林很乖的,吃饱了不淘气,就是饿了才哭,前两天没有奶瓶,用勺子喂,她没吃饱才哭的。”
  “我还寻思今天去镇上买个奶瓶,没想到我姑和椒椒给买了,还给买了两袋奶粉。”陈娟站在炕边和面,“这奶粉都挺贵的。”
  “她这么小,就得吃点好奶粉。”陈桂兰眼瞅着怀里的小婴儿咕咚咕咚把半瓶奶粉都喝光了,抱起来拍了拍后背,让她打嗝,“看把孩子饿的。”
  “我知道了,以后就用奶瓶喂。”徐月娥如视珍宝地抱过来,小孩子吃饱了就睡了,望着睡梦中的小脸,她又笑了起来,“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她的,我肯定会把她养大的。”
  陈桂升知道今天陈桂兰和苏椒椒回来,也没去地里。
  蹲在屋檐下抽烟。
  家里添了人口,也不是件小事。
  看这个架势,这个孩子是送不走了。
  要是送走了,徐月娥的病说不定就更重了,他不敢想。
  见陈桂升不说话,徐月娥抱着孩子走过去,对他说道:“你不用愁,你忙你的,我就在家里给你做饭洗衣裳,带孩子,你要是敢把孩子送出去,我就跟拼了!”
  “不送了不送了!”陈桂升扛起锄头就走了。
  “桂兰,你听见了,你二哥说不送了。”徐月娥这才把孩子抱到炕上去,打开陈桂兰买的小被子和小毯子,高兴道,“我家妮有个好姑姑,长大了要孝顺姑姑。”
  “我不要她孝顺,只要她平平安安长大就好。”陈桂兰站在炕边看着襁褓里的小娃娃,心情复杂。
  陈娟和好了面,又去择韭菜,苏椒椒过去帮忙,陈娟闷闷不乐道:“我不放心我妈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要是我也在家,地里的活就全靠我爸了。”
  “你先在家里照看几天,看看情况再说。”苏椒椒突然想起陈娟给饭店送货的事,“对了,你还往饭店送货吗?”
  陈桂升承包着苹果园,栗子园,还种着她们家的地。
  要是陈娟在家看孩子,那么地里的活就只有陈桂升一个人做了。
  “上个月就不送了。”陈娟如实道,“她那个饭店关门了,说是要做别的。”
  “哦,是这样啊!”苏椒椒差点忘记这事了。
  要是陈娟能在家里做点手工活,多少也能赚点。
  只是她做什么好呢?
  想来想去,也只有做服装了。
  第165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吃完饭,陈桂升和陈桂兰坐在炕上商量孩子的事。
  徐月娥也抱着孩子坐在边上听,她反反复复一句话:“有我吃的就有这个孩子吃的,谁要送走孩子,我就跟谁拼命!”
  “二嫂,没人送走孩子,你安心养着就是。”陈桂兰高兴过后就冷静了,的确养一个孩子不是小事,好多事情都需要做出改变。
  既然她也支持留下孩子,那么也得帮着出出主意:“二哥,你要是忙不过来,就帮我把我那三亩地租出去,主要是我顾不上经常回来。”
  村里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还能回来种地,有的干脆把地租出去给别人种,一亩地是200块。
  “那点地你放心,我也不出去打工,我能种过来。”陈桂升大半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只要去了地里就浑身有了干劲,他舍不得放弃每一寸的土地,“本来我还想着再种点别人不种的地种呢!”
  种地就是大空没有,小空有的是。
  也就是秋收的时候忙一阵子,他不觉得累。
  苏椒椒和陈娟也坐在边上听,陈娟插话道:“爸,你也不要太累了,就把现在这些地种着就行了,等我妹妹上了户口,她就有地了。”
  “我倒是忘了这事了。”陈桂升看了看襁褓中的小女儿,对徐月娥道,“既然打定主意自己养,就赶紧给孩子取个名字上个户口,早点分地。”
  “二哥给取个名字吧!”陈桂兰提议,陈娟小声对苏椒椒道,“快帮小妹妹取个名字。”
  “让二舅给取!”苏椒椒是小辈,不能喧宾夺主。
  “就叫穗穗,咋样?”陈桂升其实早就想好了,“我不希望她长大后报答我的养育之恩,我只希望她命里带粮,不会冻着也不会饿着就行。”
  “穗穗,陈穗,挺好听的。”陈桂兰第一个响应,对陈娟道,“本来你出生的时候,你爸就想让你叫穗穗,陈娟这个名字是你大爷给你取的。”
  “我大舅还真是什么事都管。”苏椒椒倒是头一次听说这事,她至今都不明白陈桂昌的脑回路到底怎么想的,平时不来往,就知道掺和这些事情,她忍不住问陈桂兰,“那我的名字是谁取的?”
  “是你奶奶和你姑姑,确切地说是你姑姑,她们说叠字好听,听起来不那么土气。”陈桂兰答道,“你姑姑给你取的这个名字,是希望咱们家能再添个弟弟。”
  苏椒椒不说话了。
  “其实你的名字挺好听的。”陈娟补充道,“不像我,好多叫这个什么娟的,还不如叫穗穗。”
  穗穗,陈穗。
  一生顺遂,平安喜乐。
  吃饱喝足的小穗穗躺在炕头上,睡得格外香甜,时不时咂咂小嘴巴,像是在回味甘甜的奶粉的味道。
  她不知道的是,她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此以后她就是这家的孩子了。
  她将跟这个家命运相连,不论甜蜜还是痛苦。
  她是不幸的,被亲生父母丢弃。
  她也是幸运的,遇到了这么善良的一家人。
  她不再年轻的养父母,对她的爱深沉朴实,朴实到只希望她以后能吃饱穿暖就行。
  留下小穗穗简单,上户口也简单。
  难的是怎么把她抚养长大。
  陈桂升和徐月娥一年一年的老去,大部分压力还是在陈娟身上。
  陈娟才十九岁,除了帮父亲干活,照顾生病的母亲,还要负担养育幼妹的重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苏椒椒便跟陈娟提了提她的想法:“姐,你现在出去上班已经不可能了,不如在家里做服装赚点钱,机器设备什么的,你不用操心,我来搞定,你只要愿意做就行。”
  “那敢情好,怎么做?”陈娟来了兴趣。
  “对对对,就做服装,咱们还能互相帮衬。”陈桂兰也觉得这个办法好,她现在也是半个行家,她知道服装的流程,现在服装厂忙得很,订单都做不过来。
  “我给你提供机器设备,设计服装款式,你自己在家做成衣,然后我负责销售,扣去成本以后,就是你的利润,我一分都不要,至于机器设备,以后你有了钱再给我。”
  苏椒椒完全是想帮衬陈娟,并不是跟她合作,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她心里有数。
  “那怎么行?”陈娟知道苏椒椒想帮她,但她不能接受,当着陈桂兰和陈桂升的面,她也做了表态,“我愿意在家里做服装,但要是椒椒帮我提供设备和销售,至少得四六分,我四,椒椒六,亲兄弟明算账,要不然,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娟,你不用想太多了,你们现在有难处,我们不帮,谁帮?”陈桂兰跟苏椒椒一个意思,她们娘俩现在手里有钱,不差这点蝇头小利。
  “桂兰,椒椒,我知道你们的好意,但我们不能这么做。”
  陈桂升也听明白了:“说起来,你们在外面更不容易,我们也不能一直让你们帮衬,这事既然要做,就要一开始说个明白,我们对服装不懂,既然你们
  懂,你们就多操点心,帮陈娟把摊子支起来。”
  “但机器设备什么,我们自己掏钱,做出来的衣裳让陈娟自己去卖,她自己去摸索行情。”
  “对!”陈娟点点头,对苏椒椒说道,“椒椒,我知道你不想让我抛头露面地去卖衣裳,但你帮了我一时,帮不了我一辈子,我不能凡事都靠你,我得自己立起来才行,要是我实在不行,你和姑姑再帮衬我也不迟。”
  她们母女至今都住在小吃街的出租屋里,她瞧着都心酸。
  又怎么忍心让她们帮衬她。
  再说了,小穗穗是她爸和她妈决定要养的。
  任何负担也都是他们应该承受的,不应该转嫁到陈桂兰和苏椒椒身上,她们也挺难的。
  “好吧,那就按照你和二舅的意思来做。”苏椒椒也不想跟他们推来推去,干脆利索道,“咱们只需要两台机器就行,一台电动缝纫机,一台五线锁边机,还有切割机,也不用新的,二手的就行。”
  “佳丽服装厂那边就有不用的二手电动缝纫机,淘汰下来的切割机也有,从他们那里买就行。”陈桂兰知道这些,对苏椒椒道,“明天我就去问黄厂长,然后找个车拉回来。”
  服装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添一些新的电动缝纫机,旧的缝纫机就抬到仓库里放着。
  以便别的缝纫机维修的时候,取个零件用什么的。
  但也对外卖。
  “至于布料,就从墨城服装批发市场那边进货,还能便宜些。”说到这里,苏椒椒无比地想念鞠培军,要是他在,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
  “桂兰,需要多少钱你们就说,要是我们的钱不够,你们就先借我们一点。”陈桂升很支持陈娟在家里做服装,也很愿意出钱买这些设备。
  他是农民,他不懂投资,但他知道,要想种地,就得先置办锄头,购买化肥,都是一个理。
  “那就这么定了。”苏椒椒没想到二舅这么豁达,对陈娟道,“我们明天下午就把设备送回来,你在家腾出间屋子就好。”
  “好,我等你们。”陈娟听着就有些兴奋。
  对她来说,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点钱,是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