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211节
“沈伯伯。”平安躬身一揖,将冰糖葫芦藏在身后。
沈太医道:“你俩也别玩得太疯,天冷骨头脆,万一摔着怎么办。”
沈清儿捂着耳朵道:“爹,别念了,过几天会试放榜,平安又要准备殿试了,难得放松几天,还要听您叨叨。”
沈太医“哼”了一声,将手里的药包递给平安:“夜里读书泡水喝,别熬太晚。”
说完,转身进了院子。
平安看着手里的药包,喜滋滋地说:“岳父大人还是很关心我的。”
“谁是岳父大人,”清儿拿话噎他,“你不是只养自己的爹娘来着?”
平安道:“岳父母也是自己的爹娘啊!”
清儿翻着白眼看天。
“你不信?”平安摇着手里的药包,朝沈家的院子里喊:“爹,爹!”
清儿惊慌失措,急忙捂住他的嘴。
沈太医生怕左邻右舍听了笑话,疾步出来,险些被门槛绊倒,斥道:“乱喊什么,不成体统。”
平安一摊手:“看,喊出来了吧。”
清儿哭笑不得,推他赶紧回家。
平安匆忙朝沈太医作个揖道:“爹爹再见!”
沈太医气得撵上去:“你小子,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平安嬉笑着往自家院门跑:“沈伯伯留步,不用送了!”
“说了多少遍,赶紧把狗洞堵上,听到没有!”沈太医没好气道。
“听到了。”平安一溜烟不见了人影。
……
贡院之中,考生的试卷经过初步筛选、糊名誊录,经过飞虹桥送入内帘。
内帘之中有阅卷房,十八房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的阅卷,随着一份份试卷被荐卷出房,正副主考案头的试卷渐渐堆积起来。
同考官推荐的试卷,往往先经过副主考的评阅,若副主考觉得不错,会在卷末写一个“取”字,移交给主考官,若主考官中意,便在“取”字之后写一个“中”字,此人便算一只脚踏进“天子堂”了。
阅卷是一项繁琐又枯燥的工作,还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两三日之后,两位主考都有些显露疲态。
这时副主考何昇忽然捻须笑道:“好好好!阅卷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样好的文章,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当浮一大白!”
说着,在卷末写了个利落的“取”字,拿到主考官刘玺面前:“总裁请看这篇文章。”
刘玺啼笑皆非道:“何部堂,你三日里已经喊了五六回了。”
何昇想想也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大概是本届举子太优异了,不过这份文章,比之前的几份还要略胜一筹!”
刘玺接过试卷,认真阅读起来。
只见他脸色变了数变,最终咋舌犹豫起来:“你此前荐出的几份试卷,的确内容充实,文气贯通,但是这一份……固然是好,只是细微处的观点略有一些冒进了。”
何昇不禁奇怪:“总裁出这份试题的意旨,难道不是关于海贸?”
刘玺简直是有苦难言,他哪敢说今科会试的首题是陛下亲自授意的,就是在为重开海禁投石问路。
可他本人却是较为保守的官员,认为既然“寸板不下海”是祖制,不能轻易更改。且为官与治学不同,讲究守中、谦抑、面面俱到,刘玺像大多数考官一样,对文章优秀、思想激进的考生有些头疼。
毕竟水平摆在那里,不取不行,取低了也不行,举子在放榜之后是有权调阅自己的试卷的,如果被闹到礼部甚至都察院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刘玺还是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卷末写了个“中”字,并暂时与最优等的几份试卷放在了一起。
待到所有试卷评阅完毕,刘玺将同考官召集起来,开始裁定考试名次。先选出最优等的十人,在从中挑选五经魁首,便是这一科会试的前五名。
在副主考何昇的力荐之下,那份让刘阁老大感头疼的试卷还是挤进了前五。
“不知总裁意下,哪份文章可以点中会元?”一名同考官问。
“其实挑到现在,无论从文辞、逻辑、立意、学养上看,都已经难分伯仲了。”何昇见刘玺面色为难,为他找了个台阶。
正在发愁的刘阁老这才回过神来,但他没有顺坡下,而是令众人传看这五份试卷。
众人发现这五份中的四份,主旨切题,行文雅正端方、稳扎稳打,从风格上看,倒像是师出同门,但从首题的内容上看,比之唯一不同的一份,竟是略显空泛。
如此对比,高下立见。
“破题如铸鼎,收结若洪钟,理、辞、气无一不佳,多年没看到如此令人酣畅淋漓的文章了。”
“绳墨森严而气象万千,如名匠矩中应巧,实难找出比这篇文章更加优异之作了!”
众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毕竟除了正副主考和举荐此人的同考官,其他考官可没有与之绑定前途的苦恼,纷纷举荐那份内容更加明确翔实的文章作为魁首。
刘阁老是个十分中庸的人,既然定下会元、五魁首和前十名,后面的名次便依次按照其出房时的排名穿插放置,也是对十八房考官的意见表示认可。
“拆卷填榜吧。”
待看到一个个贡士的名字,刘玺不由低呼一声:“果然是师出同门!”
拆到首魁时,刘阁老好似预感到了什么,眨了眨干涩的双眼,任命般地坐回大案后。
……
贡士名单既出,便迅速填写榜单,张贴在礼部衙门之外,随即派出报喜的队伍,去各个会馆、客栈、私宅报喜。
三月的阳光十分和煦,告示墙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显得十分躁动。
平日里斯文从容的读书人在看到那一长卷巨幅榜单的一刻,不是破颜而笑,就是涕泗横流,情绪大起大落,百态尽显。
“考上了,老朽考上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五旬老举子,两眼含泪的看着榜单。
众人寻声看去,原来是吴仲芳吴老监生,他的名次居然不错,排在乙榜第六十三名,只要殿试不出差错,二甲无虞。
相熟之人纷纷前去道喜。
议论最多的固然是会元和经魁。
“陈平安、刘厦、王实甫、邓驰、方禧。”有人左顾右盼道:“这是何人?”
熟知京中官学的举子道:“盖出自翰林院博兼堂,三位老师里两个状元。”
“好家伙!”
众人不禁对这几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五人何在?”
那人环视四周:“皆未至。”
“奇哉怪也,放榜这等大事,五魁首都没来。”
“看!那是陈平安的书童!”
正在不远处认真抄写榜单的冬青后背一凉,须臾就被人围了起来。
一名刚取中二百名开外的贡生拍拍他的手臂,笑道:“这位小友,不知贵主人何在?为何没来看榜?”
冬青头一次被这么多人围堵,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家公子约了几个同窗,去西山挖笋了……”
第204章 殿试
到了晌午时分,几个半大少年从西山匆匆赶回来。
几人还不至于心大到不在意会试成绩,只是约好一起去郊外露营,身上没带黄历,玩得太疯就玩漏了一天。
明知道二月二十八日放榜,却把这天当成了二十七日,在帐篷里睡到日晒三竿,平安的侍卫长终于忍不住提醒他们,今日是放榜之期。
平安一个鲤鱼打挺就蹦了起来,去其他帐篷里将小伙伴挨个喊醒,快马加鞭的往城内赶,还是错过了放榜和报喜的时间。
事已至此,索性慢慢悠悠地瓜分了半车竹笋。
平安是回到家时,马车被堵在胡同口进不去,前来道贺的同乡亲朋络绎不绝,内阁的中书舍人们来了一多半。
平安站在人群外探头探脑,拍拍旁边人的肩膀:“这家出什么事了?”
那人看也没看他:“陈阁老的独子考中了会试。”
“哦~~”平安又问:“中了第几啊。”
那人有些不耐烦:“会元,你什么都不知道还来……”
话音未落,他突然愣住:“小陈公子!”
平安将食指竖在唇边,示意他小点声。
那人点点头,转瞬便抻着脖子喊:“小陈公子在这儿!”
话音刚落,平安就被包围起来,在嘈杂的贺喜声中被簇拥着往家门方向移动。
平安心想,早知道就晚上回来了,却不得不跟着老爹打赏官差,寒暄亲朋,用祖父点的外卖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
一直闹到了黄昏,宾客稀稀拉拉地散了,平安才得以安静地回房休息。
往后几日,平安闭门谢客,老老实实在家筹备殿试。
殿试与会试和乡试不同,由皇帝亲自主持,虽然大部分工作由读卷官和执事官完成,但皇帝才是唯一的主考,最终的名次也由皇帝亲自敲定。因此殿试的注意事项更多,如策问的格式、提行、避讳等。但殿试与会试是一比一录取,只要不犯低级错误,是不会黜落贡生的。
压力越小,越是要在细枝末节上谨慎对待,尤其平安是会元,在殿试时要领班行礼,礼仪上也不能有丝毫差错。殿试前三天,鸿胪寺派官员来通知平安去进行礼仪培训,陈琰也反反复复地耳提面命,让平安把浮躁的心情稳定下来,认真对待殿试。
到了殿试当日,平安丑时就被冬青叫起来了。
早春时节,院子里一片漆黑,平安换上一身统一的贡生襕衫,系素色布带,穿黑色布靴,昏头涨脑的走出东厢房,感觉昨天的晚饭还在肠胃里没消化呢。
殿试起得早,故而没有惊动四邻,只有沈太医一家来送考。平安顶着惺忪睡眼喝了半碗小米粥,吃了几口定胜糕。
陈琰将他的前襟整齐,为他带上儒巾,打理得一丝不苟,便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考,晚上回来吃涮锅。”
平安觉得自己的脑袋像个涮锅,飘飘忽忽地爬上马车,一直睡到了宫门外。
这时已有近半的贡生来到午门前的广场上,因殿试不黜落,只要不犯大错,这些人都是今年的新科进士,便一扫往日的紧张情绪,相互攀谈起来。
平安本想躲在车里补个觉的,却被刘厦他们看到了,冲上马车把他薅下去聊天,叽叽喳喳地终于吵得他醒透了。
同科们见到会元和四位亚魁同时来了,纷纷围过来结识,惊讶地发现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六七岁。
其实这段时间不是没人提出疑问,五魁首全部出自博兼堂,是太子皇孙的伴读,这难道没有内幕?尽管教过他们的老师都是博闻广识的翰林,但人生而资质不同,科举这条路又很吃天赋,还没听说过哪个官学私学能达到这样的上岸率。
考官们的态度十分坦然,因为礼部磨勘之后,五魁首的文章会被作为程文范墨流于坊间,被仕林传看,那些流言蜚语自然会偃旗息鼓。
沈太医道:“你俩也别玩得太疯,天冷骨头脆,万一摔着怎么办。”
沈清儿捂着耳朵道:“爹,别念了,过几天会试放榜,平安又要准备殿试了,难得放松几天,还要听您叨叨。”
沈太医“哼”了一声,将手里的药包递给平安:“夜里读书泡水喝,别熬太晚。”
说完,转身进了院子。
平安看着手里的药包,喜滋滋地说:“岳父大人还是很关心我的。”
“谁是岳父大人,”清儿拿话噎他,“你不是只养自己的爹娘来着?”
平安道:“岳父母也是自己的爹娘啊!”
清儿翻着白眼看天。
“你不信?”平安摇着手里的药包,朝沈家的院子里喊:“爹,爹!”
清儿惊慌失措,急忙捂住他的嘴。
沈太医生怕左邻右舍听了笑话,疾步出来,险些被门槛绊倒,斥道:“乱喊什么,不成体统。”
平安一摊手:“看,喊出来了吧。”
清儿哭笑不得,推他赶紧回家。
平安匆忙朝沈太医作个揖道:“爹爹再见!”
沈太医气得撵上去:“你小子,给点颜色就开染坊……”
平安嬉笑着往自家院门跑:“沈伯伯留步,不用送了!”
“说了多少遍,赶紧把狗洞堵上,听到没有!”沈太医没好气道。
“听到了。”平安一溜烟不见了人影。
……
贡院之中,考生的试卷经过初步筛选、糊名誊录,经过飞虹桥送入内帘。
内帘之中有阅卷房,十八房同考官正在紧锣密鼓的阅卷,随着一份份试卷被荐卷出房,正副主考案头的试卷渐渐堆积起来。
同考官推荐的试卷,往往先经过副主考的评阅,若副主考觉得不错,会在卷末写一个“取”字,移交给主考官,若主考官中意,便在“取”字之后写一个“中”字,此人便算一只脚踏进“天子堂”了。
阅卷是一项繁琐又枯燥的工作,还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两三日之后,两位主考都有些显露疲态。
这时副主考何昇忽然捻须笑道:“好好好!阅卷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样好的文章,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当浮一大白!”
说着,在卷末写了个利落的“取”字,拿到主考官刘玺面前:“总裁请看这篇文章。”
刘玺啼笑皆非道:“何部堂,你三日里已经喊了五六回了。”
何昇想想也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大概是本届举子太优异了,不过这份文章,比之前的几份还要略胜一筹!”
刘玺接过试卷,认真阅读起来。
只见他脸色变了数变,最终咋舌犹豫起来:“你此前荐出的几份试卷,的确内容充实,文气贯通,但是这一份……固然是好,只是细微处的观点略有一些冒进了。”
何昇不禁奇怪:“总裁出这份试题的意旨,难道不是关于海贸?”
刘玺简直是有苦难言,他哪敢说今科会试的首题是陛下亲自授意的,就是在为重开海禁投石问路。
可他本人却是较为保守的官员,认为既然“寸板不下海”是祖制,不能轻易更改。且为官与治学不同,讲究守中、谦抑、面面俱到,刘玺像大多数考官一样,对文章优秀、思想激进的考生有些头疼。
毕竟水平摆在那里,不取不行,取低了也不行,举子在放榜之后是有权调阅自己的试卷的,如果被闹到礼部甚至都察院去,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刘玺还是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卷末写了个“中”字,并暂时与最优等的几份试卷放在了一起。
待到所有试卷评阅完毕,刘玺将同考官召集起来,开始裁定考试名次。先选出最优等的十人,在从中挑选五经魁首,便是这一科会试的前五名。
在副主考何昇的力荐之下,那份让刘阁老大感头疼的试卷还是挤进了前五。
“不知总裁意下,哪份文章可以点中会元?”一名同考官问。
“其实挑到现在,无论从文辞、逻辑、立意、学养上看,都已经难分伯仲了。”何昇见刘玺面色为难,为他找了个台阶。
正在发愁的刘阁老这才回过神来,但他没有顺坡下,而是令众人传看这五份试卷。
众人发现这五份中的四份,主旨切题,行文雅正端方、稳扎稳打,从风格上看,倒像是师出同门,但从首题的内容上看,比之唯一不同的一份,竟是略显空泛。
如此对比,高下立见。
“破题如铸鼎,收结若洪钟,理、辞、气无一不佳,多年没看到如此令人酣畅淋漓的文章了。”
“绳墨森严而气象万千,如名匠矩中应巧,实难找出比这篇文章更加优异之作了!”
众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毕竟除了正副主考和举荐此人的同考官,其他考官可没有与之绑定前途的苦恼,纷纷举荐那份内容更加明确翔实的文章作为魁首。
刘阁老是个十分中庸的人,既然定下会元、五魁首和前十名,后面的名次便依次按照其出房时的排名穿插放置,也是对十八房考官的意见表示认可。
“拆卷填榜吧。”
待看到一个个贡士的名字,刘玺不由低呼一声:“果然是师出同门!”
拆到首魁时,刘阁老好似预感到了什么,眨了眨干涩的双眼,任命般地坐回大案后。
……
贡士名单既出,便迅速填写榜单,张贴在礼部衙门之外,随即派出报喜的队伍,去各个会馆、客栈、私宅报喜。
三月的阳光十分和煦,告示墙下黑压压的人群却显得十分躁动。
平日里斯文从容的读书人在看到那一长卷巨幅榜单的一刻,不是破颜而笑,就是涕泗横流,情绪大起大落,百态尽显。
“考上了,老朽考上了!”一位头发花白的五旬老举子,两眼含泪的看着榜单。
众人寻声看去,原来是吴仲芳吴老监生,他的名次居然不错,排在乙榜第六十三名,只要殿试不出差错,二甲无虞。
相熟之人纷纷前去道喜。
议论最多的固然是会元和经魁。
“陈平安、刘厦、王实甫、邓驰、方禧。”有人左顾右盼道:“这是何人?”
熟知京中官学的举子道:“盖出自翰林院博兼堂,三位老师里两个状元。”
“好家伙!”
众人不禁对这几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五人何在?”
那人环视四周:“皆未至。”
“奇哉怪也,放榜这等大事,五魁首都没来。”
“看!那是陈平安的书童!”
正在不远处认真抄写榜单的冬青后背一凉,须臾就被人围了起来。
一名刚取中二百名开外的贡生拍拍他的手臂,笑道:“这位小友,不知贵主人何在?为何没来看榜?”
冬青头一次被这么多人围堵,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家公子约了几个同窗,去西山挖笋了……”
第204章 殿试
到了晌午时分,几个半大少年从西山匆匆赶回来。
几人还不至于心大到不在意会试成绩,只是约好一起去郊外露营,身上没带黄历,玩得太疯就玩漏了一天。
明知道二月二十八日放榜,却把这天当成了二十七日,在帐篷里睡到日晒三竿,平安的侍卫长终于忍不住提醒他们,今日是放榜之期。
平安一个鲤鱼打挺就蹦了起来,去其他帐篷里将小伙伴挨个喊醒,快马加鞭的往城内赶,还是错过了放榜和报喜的时间。
事已至此,索性慢慢悠悠地瓜分了半车竹笋。
平安是回到家时,马车被堵在胡同口进不去,前来道贺的同乡亲朋络绎不绝,内阁的中书舍人们来了一多半。
平安站在人群外探头探脑,拍拍旁边人的肩膀:“这家出什么事了?”
那人看也没看他:“陈阁老的独子考中了会试。”
“哦~~”平安又问:“中了第几啊。”
那人有些不耐烦:“会元,你什么都不知道还来……”
话音未落,他突然愣住:“小陈公子!”
平安将食指竖在唇边,示意他小点声。
那人点点头,转瞬便抻着脖子喊:“小陈公子在这儿!”
话音刚落,平安就被包围起来,在嘈杂的贺喜声中被簇拥着往家门方向移动。
平安心想,早知道就晚上回来了,却不得不跟着老爹打赏官差,寒暄亲朋,用祖父点的外卖招待前来贺喜的宾客。
一直闹到了黄昏,宾客稀稀拉拉地散了,平安才得以安静地回房休息。
往后几日,平安闭门谢客,老老实实在家筹备殿试。
殿试与会试和乡试不同,由皇帝亲自主持,虽然大部分工作由读卷官和执事官完成,但皇帝才是唯一的主考,最终的名次也由皇帝亲自敲定。因此殿试的注意事项更多,如策问的格式、提行、避讳等。但殿试与会试是一比一录取,只要不犯低级错误,是不会黜落贡生的。
压力越小,越是要在细枝末节上谨慎对待,尤其平安是会元,在殿试时要领班行礼,礼仪上也不能有丝毫差错。殿试前三天,鸿胪寺派官员来通知平安去进行礼仪培训,陈琰也反反复复地耳提面命,让平安把浮躁的心情稳定下来,认真对待殿试。
到了殿试当日,平安丑时就被冬青叫起来了。
早春时节,院子里一片漆黑,平安换上一身统一的贡生襕衫,系素色布带,穿黑色布靴,昏头涨脑的走出东厢房,感觉昨天的晚饭还在肠胃里没消化呢。
殿试起得早,故而没有惊动四邻,只有沈太医一家来送考。平安顶着惺忪睡眼喝了半碗小米粥,吃了几口定胜糕。
陈琰将他的前襟整齐,为他带上儒巾,打理得一丝不苟,便拍拍他的肩膀:“好好考,晚上回来吃涮锅。”
平安觉得自己的脑袋像个涮锅,飘飘忽忽地爬上马车,一直睡到了宫门外。
这时已有近半的贡生来到午门前的广场上,因殿试不黜落,只要不犯大错,这些人都是今年的新科进士,便一扫往日的紧张情绪,相互攀谈起来。
平安本想躲在车里补个觉的,却被刘厦他们看到了,冲上马车把他薅下去聊天,叽叽喳喳地终于吵得他醒透了。
同科们见到会元和四位亚魁同时来了,纷纷围过来结识,惊讶地发现他们平均年龄不过十六七岁。
其实这段时间不是没人提出疑问,五魁首全部出自博兼堂,是太子皇孙的伴读,这难道没有内幕?尽管教过他们的老师都是博闻广识的翰林,但人生而资质不同,科举这条路又很吃天赋,还没听说过哪个官学私学能达到这样的上岸率。
考官们的态度十分坦然,因为礼部磨勘之后,五魁首的文章会被作为程文范墨流于坊间,被仕林传看,那些流言蜚语自然会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