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189节
当天就利用职务之便,从兵部找来两个工匠,拆花圃砸墙埋管道扎棚子糊高丽纸,不出几天,就将平安的暖棚工程落地了,做工极为考究。
陈琰和林月白夫妇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这祖孙俩,一个敢说,一个敢听,居然要在寒冬腊月里种蔬菜……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并非不切实际,平安在勤学苦读之余,更加关心蔬菜的长势,终于在腊月里种出了小白菜、菠菜和茼蒿,虽然不像夏秋季节那样绿油油的茁壮,但在青黄不接的冬日,依然显得极为可爱。
京城的冬季干旱苦寒,少有鲜蔬,平安已经苦恼很久了,眼下终于实现了冬季蔬菜自由,他暗下决心,等忙完了明年的秋闱,要在两位师祖家和沈太医家都搭上暖棚。
转眼间到了年根,淑妃娘娘诊出了三个多月的孕息。
皇帝自璐王薨逝后第一次展露笑颜,并额外赐文武百官十日新年例假,各衙不必等到大年三十,即日可封印回家。
平安就这样意外地散了学,去兵部等老爹完成封印事宜,一起回家吃涮锅。
次日,平安受淑妃娘娘之邀去长春宫用午膳。
自平安和珉王从九穗庄安全脱身之后,淑妃还是第一次邀请平安进宫。一来她怀这一胎反应很大,上个月还闻不得一点肉味,常无端地呕吐,人也恹恹地提不起精神来,一想到自己这样身强力壮的女子,怀了孩子竟像个病人一样,她的心情可想而知;二来平安大了,碍于男女大防,也不好像从前一样了。
幸而到了腊月底,一切反应都有所减轻。淑妃记挂着平安救了珉王的命,早给平安备了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可以传家的级别。
平安来到长春宫时,殿内却只有皇帝大叔,免了他行礼,还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似有两三个月不见了?
平安满脸哀怨:“别提了,我爹和师祖他们商量着,要臣明年下场参加秋闱,臣现在忙啊,点灯熬油的苦读。”
皇帝闻言,替他抱不平道:“这么早就下场,不是揠苗助长吗?”
他心里总觉得平安还是个孩子,哪有让小孩子去受这份罪的。
“谁说不是呢!”平安道:“就因为您说让我爹主持四年后的京城乡试,臣得回避,他们就让臣参加明年乡试。”
皇帝恍然大悟。
“要不您让我爹下下下科再当主考?”平安试探着问。
“那不行。”皇帝一口回绝。
平安:“……”
皇帝急于让陈琰主持京城乡试,是想积累资历,将他调往礼部,礼部是入阁的迁围之阶,本意还是希望他早点入阁。
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旧伤复发时一次比一次严重,如果大限就在这几年,李泊言能担得起江山社稷的重任吗?得在他登基之前,给他留一个得力的辅臣班子才行。
至于小平安他们,留给儿子慢慢提拔,他也见不到他们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那天了。
皇帝笑笑,换了说辞:“那贡院的考棚又窄又小,你趁着身量没长起来,还宽敞些,早点考完也好。”
平安:“……”
您自己听听,这个理由像话吗?
这时珉王陪着淑妃从内室出来,听说平安要参加乡试,颇为幸灾乐祸地说:“平安也要进栏了?”
平安瞪他一眼:“什么叫进栏了,我又不是猪。”
淑妃娘娘脸上已有孕相,五官轮廓都圆润了一些,笑着对平安说,晌午一不留神睡着了,他们也不知道叫她。
平安道:“娘娘近来辛苦,是该多歇息的。”
他给淑妃带了礼物,是一个盖着花布的篮子,掀开花布,竟是一篮绿油油的新鲜蔬菜。
淑妃这一胎怀在冬日,讨厌肉腥味,又缺少新鲜果蔬,不知有多辛苦,没有什么比一篮子蔬菜更适合她了。
众人惊讶道:“寒冬腊月里,哪里来的鲜菜?”
平安向他们解释了暖棚菜的原理,反正冬天都是要烧火炕的,利用火炕的热气供应暖棚,再给与足够的光照,小心维护,就能在冬天吃到鲜蔬。
皇帝逗他:“有这些好东西,竟不记得给朕尝尝。”
“自然是要优先娘娘嘛。”平安从大荷包里掏出一沓叠好的图纸:“但臣深知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预先整理好了图纸,交由内廷,陛下可以在皇庄种植,供应宫里的鲜蔬。”
吴公公笑呵呵地接过来,这孩子真是太上道了。
皇帝心情舒畅,一扫整年的阴郁,不知该赏平安点什么,散阶没意思,金银又太俗气,想赏他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又被淑妃抢了先机。
遂当众决定,在几日后的正旦大朝会上,宣布立珉王为太子。
正在看图纸的珉王错愕抬头:??!
他可一句话都没说啊。
“这孩子高兴傻了。”淑妃强行替他解释,且催促道:“泊言,还不谢恩。”
珉王愣愣地跪地谢恩,看不出半点高兴劲儿,倒像是被雷劈了似的。
皇帝知道珉王在想什么,便对他说:“权位越大,责任也就越重,自即日起,你要常怀敬畏之心,体察民间疾苦,勤学治国之道,上承天命,下安黎庶,别辜负祖宗之托、万民之望。”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珉王郑重回答。
皇帝脸色一变,笑看着平安:“当太子比考乡试辛苦得多,这下心里舒服些了吧。”
珉王:???
平安很开心地向珉王道喜,并对皇帝说:“陛下真是圣明,臣本来觉得自己挺惨,这会儿心里平衡多了。”
珉王瞪他一眼:“你不用什么话都往外说的。”
“我总不能欺君吧。”平安道。
“你就是幸灾乐祸。”
“我这是上行下效。”
两人斗嘴,引得皇帝和淑妃朗声而笑。
……
平安出宫回家的路上,已经感受到京城里浓浓的年味儿了。
时人很重视新年,不管这一年发生了多少灾祸,都希望截止在新春到来之前,所以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会认认真真地准备过年。
到了年初一,一过丑时,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渐渐平息,夜阑人静,忙碌数日的百姓进入梦乡,睡上两个时辰,还要早起拜年。
陈琰和陈老爷却已经换上了朝服,林月白和赵氏也穿翟衣,腰系犀角带,头戴大冠——百官大朝之外,内外命妇也要朝拜中宫。
“真辛苦啊。”
造成如今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打了个哈欠,回屋舒舒服服地蒙头补觉。
朝会上,皇帝果然宣布立珉王为太子的决定,并下旨礼部及钦天监择吉日举行册立仪式,令工部尽快修缮东宫所在的撷芳宫。
并授翰林院掌院学士陈琰、侍讲学士胡莹、武英殿大学士王时来为东宫讲官。
朝会之后,便有成群结队的学生、下属、甚至是没什么关系的官员,一个个衣冠整齐、手持名帖,来到甜水胡同的陈家拜年。
陈琰出城搬兵救了未来太子的命,又被任命为太子的老师,真可谓是炙手可热,自然是大家争相拜年的对象。
陈琰却抢先一步开溜,带着妻子平安先去沈家和郭家拜年,留话让来客留下拜贴即可,类似于后世的微信拜年。
众人扑了个空,却也有话说——陈部堂真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这时有人提议,拜不成陈大人,拜老陈大人也是一样的!
围在前院不肯走,生生将熬夜守岁、天不亮就去参加大朝会的老陈大人逼出来被迫营业。
第181章 还是有些孺慕之情在的……
去沈家的路上,平安看着街道上熟人相见相互打躬拜年的喜庆场面,问道:“爹,咱们这样跑出来合适吗?”
“不妨事,你祖父可以应付。”陈琰道。
“也对。”平安心想,自打祖父做了官,可是一天比一天成熟了。
转眼来到郭家,郭恒与陈琰不同,位居天官,与首辅不相上下,无须在意人情,想不见客就不见客,在大门口放个“接福袋”,同僚下属便都知道了。
且今年没再收到关于“小状元体”的投诉,便知道平安的字已经初具筋骨,至少不至于有碍观瞻了。
他终于清清静静过了个年。
给二师祖拜完年后,照旧去大师祖家吃饭。
沈廷鹤同样不喜吵闹,只放进几个关系较为亲近的门生和自家堂侄和远房堂弟一家,摆了个家宴聚一聚。
除了清儿都是长辈,平安还可以继续赖在女席和清儿凑头说小话,一个说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一个说将整头百合中放入腌制好的肉糜,加少许干贝提鲜,加高汤炖煮,香滑绵软,状若莲花……就这样都能聊上半个时辰。
直到宴席到了尾声,清儿问平安:“找到可以做输液管的材料了吗?”
平安摇头,他几乎问遍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地官员,没人听说过可以代替橡胶的防水可形变材料,他只好谎称要发明一种军用器材,托锦衣卫帮忙寻找。
清儿告诉他,趁着上次皇帝旧伤复发,她托他爹换药时取了伤口渗出的脓水回去,用不同浓度大蒜素与蒸馏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大蒜素针对陛下的病是有效的。
平安低呼道:“太好了!”
万事俱备,只差东风。
话音刚落,就听见屏风外面的男席上大师祖在说话。
大师祖今天兴致颇高,多喝了几杯,话也多起来,无非是勉励后辈们要治好学、当好官、做好人,席间还着重表扬了自己的爱徒陈琰同志,每次让平安带回功课,只是让陈琰教他破题,陈琰每每都会交回一份完整的文章,虽则公务繁忙,却从未敷衍了事。
有这样的治学态度,何愁往圣绝学无人传承,大家都要向陈琰同志学习。
一片赞许声中,平安如遭雷击。
“平安哥哥,你把眼睛瞪那么大干嘛?”沈清儿问。
“要完。”平安声音打颤。
“药丸?”沈清儿把平安送她的大荷包拿来,从里面找出一瓶消食丸。
平安盯着那堆瓶瓶罐罐:“有没有跌打损伤丸?”
清儿又翻了翻:“有!”
“外用的话记得用酒化开,可是你要这个干嘛?”又清儿问。
“我有个朋友干了点坏事,近日有血光之灾。”平安接过来装进自己的大荷包里。
待到宴席散了,沈廷鹤的几个门生陆续离开,下人们撤去屏风和食桌,平安面前没了遮挡,直接跟他爹看了个对眼。
嗖地一声躲到了清儿身后。
“你过来。”陈琰道。
平安像拨浪鼓似的摇头:“我不!”
陈琰和林月白夫妇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这祖孙俩,一个敢说,一个敢听,居然要在寒冬腊月里种蔬菜……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并非不切实际,平安在勤学苦读之余,更加关心蔬菜的长势,终于在腊月里种出了小白菜、菠菜和茼蒿,虽然不像夏秋季节那样绿油油的茁壮,但在青黄不接的冬日,依然显得极为可爱。
京城的冬季干旱苦寒,少有鲜蔬,平安已经苦恼很久了,眼下终于实现了冬季蔬菜自由,他暗下决心,等忙完了明年的秋闱,要在两位师祖家和沈太医家都搭上暖棚。
转眼间到了年根,淑妃娘娘诊出了三个多月的孕息。
皇帝自璐王薨逝后第一次展露笑颜,并额外赐文武百官十日新年例假,各衙不必等到大年三十,即日可封印回家。
平安就这样意外地散了学,去兵部等老爹完成封印事宜,一起回家吃涮锅。
次日,平安受淑妃娘娘之邀去长春宫用午膳。
自平安和珉王从九穗庄安全脱身之后,淑妃还是第一次邀请平安进宫。一来她怀这一胎反应很大,上个月还闻不得一点肉味,常无端地呕吐,人也恹恹地提不起精神来,一想到自己这样身强力壮的女子,怀了孩子竟像个病人一样,她的心情可想而知;二来平安大了,碍于男女大防,也不好像从前一样了。
幸而到了腊月底,一切反应都有所减轻。淑妃记挂着平安救了珉王的命,早给平安备了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可以传家的级别。
平安来到长春宫时,殿内却只有皇帝大叔,免了他行礼,还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似有两三个月不见了?
平安满脸哀怨:“别提了,我爹和师祖他们商量着,要臣明年下场参加秋闱,臣现在忙啊,点灯熬油的苦读。”
皇帝闻言,替他抱不平道:“这么早就下场,不是揠苗助长吗?”
他心里总觉得平安还是个孩子,哪有让小孩子去受这份罪的。
“谁说不是呢!”平安道:“就因为您说让我爹主持四年后的京城乡试,臣得回避,他们就让臣参加明年乡试。”
皇帝恍然大悟。
“要不您让我爹下下下科再当主考?”平安试探着问。
“那不行。”皇帝一口回绝。
平安:“……”
皇帝急于让陈琰主持京城乡试,是想积累资历,将他调往礼部,礼部是入阁的迁围之阶,本意还是希望他早点入阁。
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旧伤复发时一次比一次严重,如果大限就在这几年,李泊言能担得起江山社稷的重任吗?得在他登基之前,给他留一个得力的辅臣班子才行。
至于小平安他们,留给儿子慢慢提拔,他也见不到他们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那天了。
皇帝笑笑,换了说辞:“那贡院的考棚又窄又小,你趁着身量没长起来,还宽敞些,早点考完也好。”
平安:“……”
您自己听听,这个理由像话吗?
这时珉王陪着淑妃从内室出来,听说平安要参加乡试,颇为幸灾乐祸地说:“平安也要进栏了?”
平安瞪他一眼:“什么叫进栏了,我又不是猪。”
淑妃娘娘脸上已有孕相,五官轮廓都圆润了一些,笑着对平安说,晌午一不留神睡着了,他们也不知道叫她。
平安道:“娘娘近来辛苦,是该多歇息的。”
他给淑妃带了礼物,是一个盖着花布的篮子,掀开花布,竟是一篮绿油油的新鲜蔬菜。
淑妃这一胎怀在冬日,讨厌肉腥味,又缺少新鲜果蔬,不知有多辛苦,没有什么比一篮子蔬菜更适合她了。
众人惊讶道:“寒冬腊月里,哪里来的鲜菜?”
平安向他们解释了暖棚菜的原理,反正冬天都是要烧火炕的,利用火炕的热气供应暖棚,再给与足够的光照,小心维护,就能在冬天吃到鲜蔬。
皇帝逗他:“有这些好东西,竟不记得给朕尝尝。”
“自然是要优先娘娘嘛。”平安从大荷包里掏出一沓叠好的图纸:“但臣深知授人以渔的道理,所以预先整理好了图纸,交由内廷,陛下可以在皇庄种植,供应宫里的鲜蔬。”
吴公公笑呵呵地接过来,这孩子真是太上道了。
皇帝心情舒畅,一扫整年的阴郁,不知该赏平安点什么,散阶没意思,金银又太俗气,想赏他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又被淑妃抢了先机。
遂当众决定,在几日后的正旦大朝会上,宣布立珉王为太子。
正在看图纸的珉王错愕抬头:??!
他可一句话都没说啊。
“这孩子高兴傻了。”淑妃强行替他解释,且催促道:“泊言,还不谢恩。”
珉王愣愣地跪地谢恩,看不出半点高兴劲儿,倒像是被雷劈了似的。
皇帝知道珉王在想什么,便对他说:“权位越大,责任也就越重,自即日起,你要常怀敬畏之心,体察民间疾苦,勤学治国之道,上承天命,下安黎庶,别辜负祖宗之托、万民之望。”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珉王郑重回答。
皇帝脸色一变,笑看着平安:“当太子比考乡试辛苦得多,这下心里舒服些了吧。”
珉王:???
平安很开心地向珉王道喜,并对皇帝说:“陛下真是圣明,臣本来觉得自己挺惨,这会儿心里平衡多了。”
珉王瞪他一眼:“你不用什么话都往外说的。”
“我总不能欺君吧。”平安道。
“你就是幸灾乐祸。”
“我这是上行下效。”
两人斗嘴,引得皇帝和淑妃朗声而笑。
……
平安出宫回家的路上,已经感受到京城里浓浓的年味儿了。
时人很重视新年,不管这一年发生了多少灾祸,都希望截止在新春到来之前,所以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会认认真真地准备过年。
到了年初一,一过丑时,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渐渐平息,夜阑人静,忙碌数日的百姓进入梦乡,睡上两个时辰,还要早起拜年。
陈琰和陈老爷却已经换上了朝服,林月白和赵氏也穿翟衣,腰系犀角带,头戴大冠——百官大朝之外,内外命妇也要朝拜中宫。
“真辛苦啊。”
造成如今这个局面的始作俑者打了个哈欠,回屋舒舒服服地蒙头补觉。
朝会上,皇帝果然宣布立珉王为太子的决定,并下旨礼部及钦天监择吉日举行册立仪式,令工部尽快修缮东宫所在的撷芳宫。
并授翰林院掌院学士陈琰、侍讲学士胡莹、武英殿大学士王时来为东宫讲官。
朝会之后,便有成群结队的学生、下属、甚至是没什么关系的官员,一个个衣冠整齐、手持名帖,来到甜水胡同的陈家拜年。
陈琰出城搬兵救了未来太子的命,又被任命为太子的老师,真可谓是炙手可热,自然是大家争相拜年的对象。
陈琰却抢先一步开溜,带着妻子平安先去沈家和郭家拜年,留话让来客留下拜贴即可,类似于后世的微信拜年。
众人扑了个空,却也有话说——陈部堂真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这时有人提议,拜不成陈大人,拜老陈大人也是一样的!
围在前院不肯走,生生将熬夜守岁、天不亮就去参加大朝会的老陈大人逼出来被迫营业。
第181章 还是有些孺慕之情在的……
去沈家的路上,平安看着街道上熟人相见相互打躬拜年的喜庆场面,问道:“爹,咱们这样跑出来合适吗?”
“不妨事,你祖父可以应付。”陈琰道。
“也对。”平安心想,自打祖父做了官,可是一天比一天成熟了。
转眼来到郭家,郭恒与陈琰不同,位居天官,与首辅不相上下,无须在意人情,想不见客就不见客,在大门口放个“接福袋”,同僚下属便都知道了。
且今年没再收到关于“小状元体”的投诉,便知道平安的字已经初具筋骨,至少不至于有碍观瞻了。
他终于清清静静过了个年。
给二师祖拜完年后,照旧去大师祖家吃饭。
沈廷鹤同样不喜吵闹,只放进几个关系较为亲近的门生和自家堂侄和远房堂弟一家,摆了个家宴聚一聚。
除了清儿都是长辈,平安还可以继续赖在女席和清儿凑头说小话,一个说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一个说将整头百合中放入腌制好的肉糜,加少许干贝提鲜,加高汤炖煮,香滑绵软,状若莲花……就这样都能聊上半个时辰。
直到宴席到了尾声,清儿问平安:“找到可以做输液管的材料了吗?”
平安摇头,他几乎问遍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地官员,没人听说过可以代替橡胶的防水可形变材料,他只好谎称要发明一种军用器材,托锦衣卫帮忙寻找。
清儿告诉他,趁着上次皇帝旧伤复发,她托他爹换药时取了伤口渗出的脓水回去,用不同浓度大蒜素与蒸馏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大蒜素针对陛下的病是有效的。
平安低呼道:“太好了!”
万事俱备,只差东风。
话音刚落,就听见屏风外面的男席上大师祖在说话。
大师祖今天兴致颇高,多喝了几杯,话也多起来,无非是勉励后辈们要治好学、当好官、做好人,席间还着重表扬了自己的爱徒陈琰同志,每次让平安带回功课,只是让陈琰教他破题,陈琰每每都会交回一份完整的文章,虽则公务繁忙,却从未敷衍了事。
有这样的治学态度,何愁往圣绝学无人传承,大家都要向陈琰同志学习。
一片赞许声中,平安如遭雷击。
“平安哥哥,你把眼睛瞪那么大干嘛?”沈清儿问。
“要完。”平安声音打颤。
“药丸?”沈清儿把平安送她的大荷包拿来,从里面找出一瓶消食丸。
平安盯着那堆瓶瓶罐罐:“有没有跌打损伤丸?”
清儿又翻了翻:“有!”
“外用的话记得用酒化开,可是你要这个干嘛?”又清儿问。
“我有个朋友干了点坏事,近日有血光之灾。”平安接过来装进自己的大荷包里。
待到宴席散了,沈廷鹤的几个门生陆续离开,下人们撤去屏风和食桌,平安面前没了遮挡,直接跟他爹看了个对眼。
嗖地一声躲到了清儿身后。
“你过来。”陈琰道。
平安像拨浪鼓似的摇头:“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