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61节
盛名之下无虚士,白道一战大捷,证明了李靖无愧后世“战神”威名。
眼看着自己这边落了下风,颉利便派遣执失思力入长安见李世民求和。
李世民接见了执失思力,说好好好咱们坐下来谈一谈,派了唐俭和安修仁去与突厥和谈;但是另一边,他转过头就嘱咐李靖:突厥恐怕是在拖延时间,你警醒着点,朕信得过你,你随机应变看着办!
事实证明突厥确实是在拖延时间,李靖随后便要对突厥汗帐发起猛攻。
这里还有个插曲,当唐军发起攻击的时候,唐俭还在突厥大帐中,有部下对李靖提起此事,李靖觉得国事战机要紧,至于唐俭嘛,相信他会有办法哒!让我们真诚地祝福他!
为此,后面唐俭和李靖俩人一直不对付,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是现在,突厥老巢就在前面,儿郎们,战功正在向你招手,策勋十二转,封爵亦可行,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就在今日,tm给老子往死里打!冲!
李靖带大军把突厥军队打得七零八落,两军交战时,颉利一看大事不妙,干脆调转马头向着漠北跑了!
他的部下一看你这当可汗的都跑了,我们还打个什么劲?于是士气低落纷纷投降,唐军大胜。
李靖没管那边一身狼狈正在用愤怒的眼神扫射他的唐俭,脑子一转,觉得颉利的脑袋还是可以争取一下,于是派了人去追。
与此同时,受命在漠北关口埋伏的李世勣也等到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来的颉利,后面追着的是江夏王李道宗,两边合兵,颉利走投无路,只能下马投降,至此,这个在武德年间的庞然大物终于倒下,至此,东突厥政权彻底向李唐王朝臣服。
李靖带兵返回长安,场面非常壮观,突厥俘虏十几万,牛羊牲畜几十万,浩浩荡荡回了长安。
一般来说,都是在太庙献俘,但是大唐对突厥的这一场大胜,政治意义非同凡响,因此,李世民额外安排了顺天门献俘,先让长安百姓文臣武将们看一看,再去给祖宗报喜。
于是,颉利被放在囚车里展览了一大圈才在顺天门见到了李世民,望着城楼上意气风发的李二,旁边还站着他那匹神骏的紫色大马,李二正一手撑着栏杆,一手抚着那紫马的鬃毛,一人一马都是眼睛闪亮神态兴奋。
颉利低下头看看自己身上已经脏污不堪的衣服,再回想当年李渊都要在他跟前恭敬卑下的样子,往事不堪回首啊!
胜者英雄败者寇,颉利长叹一声,从囚车里下来,向李世民下跪叩头行大礼谢罪。
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李世民赦免了他,这让他大感意外,忙跪下拜谢唐皇大恩。
李盛一边看一边指挥系统录像,看着自己的积分哗哗往上涨,他高兴地甩了甩尾巴,颉利真是值钱啊!
李世民没杀颉利,是因为他心胸宽广吗?是也不是。
一方面是要留着他收拢突厥之心,就算突厥被打败了,但如果心不服,未免还有后患。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让边夷部落认为他心胸宽广——连和我仇恨最深的突厥首领,我都赦免了他,我当然也不会对你们怎么样,所以,快点放心大胆地来投奔我,加入大唐吧!
至于颉利,简直是完美的活体广告招牌,妥妥的工具人。
突厥让李世民挑了!突厥老大都让人俘虏啦!草原上变天儿了!
这件事迅速占据了贞观四年的热搜榜第一,消息向着四面八方传去。
边境各部落闻风而动,这时候不表忠心难道还等着唐军亲自来吗?很快,大唐迎来了一大批来请求归附的部族。
当年,自塞外来归以及突厥前后来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众,有一百四十万人之多。
四夷宾服,进拜长安,西北诸藩商定,以大唐为宗主国,愿行朝贡之礼。
“陛下安定海内,平静诸边,文武高才,功业煌煌,我等已然商定,愿为大唐皇帝陛下上尊号,名曰——天可汗!”
第89章
李唐王朝打下东突厥,向周边国家亮了亮肌肉,周边部族也都识相地来进贡朝拜,但是,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个性的势力不太服气,比如吐谷浑。
吐谷浑在后世的甘肃青海一带,他们是鲜卑民族,这一代的领导人叫做慕容伏允。
青藏一带离着关中比较远,因此,慕容伏允对于李世民这个位面之子也就不太了解,当李世民派遣使者来的时候,他用了一个相当敷衍的借口来拒绝朝见——他说自己生病了,无法前行去拜见大唐皇帝。
李世民想一想,确实,这远途跋涉对病人确实不太友好,于是就退了一步,让他的的儿子来朝见。
慕容伏允这次的借口那都不是敷衍了,简直可以说是挑衅——他年轻力壮的儿子也生病了哟,也去不了哟,哎呀真是好可惜呢。
大唐贞观初年猛将云集,都是厉害人物,听他这么说,立马就不高兴了——你这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啊。
于是李道彦攻击了吐谷浑,斩首七百人,慕容伏允得知后连夜派了使者去长安。
但是,这个人可不是那种老实人,他虽然已经派了人去求和,但是在边境上仍然不老实,还在劫掠汉民,这谁能忍?
李世民大怒,于是决定给吐谷浑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唐方派出大将段志玄和吐谷浑展开战斗,大破之,慕容伏允也老实了不少。
李世民毕竟刚结束了和突厥的战争,不太想连年征战让百姓受苦,于是就派遣使者去与吐谷浑修和。
但是,这一行动反而助长了慕容伏允的嚣张气焰。
哟,连东突厥都能打赢的大唐居然主动来找我求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厉害啊,那我这么厉害,干嘛要以你为尊?
非常膨胀的慕容伏允给李世民的回信也很不客气,狗叫声非常刺耳:“你李世民凭什么叫我服你啊?你算老几?”
当使者会来后把国书献上来的时候,李世民就在安和殿里待着。
安和殿是李世民在这两年把飒露紫的两间小屋子扩张后新建造的小宫殿,就挨着太极宫,没办法,他的东西越来越多,飒露紫已经很不高兴了,于是他就在旁边另外起了三件大屋子,命名为安和殿,用来接见亲近大臣并商议一些机密要事。
如今,众位大臣都以能进安和殿为荣——大朝会谁都能去,能进神马的安和殿接受陛下召见,那才那说明进了陛下的眼了,前程一片光明啊!
接过国书来看的时候,李世民还在慢悠悠地给飒露紫剥干果吃,飒露紫已经是十岁左右的马了,但是他仍然健壮英勇,岁月对这匹漂亮的大紫马没有任何侵扰,他的眼睛还是像当年随他征战时那么明亮热情,牙齿也很健康,热爱一切好吃的。
对此,李盛表示这都是积分的功劳啊,他心甘情愿每年都出去忙碌一个月积攒积分,以此来换取能长长久久地陪着二凤。
李世民正乐呵呵地看着他的宝贝大马一口一个果仁嚼得嘎嘣脆,但是接过国书扫过内容后,脸上当即风云变色,面色都黑了,李盛在旁边看着好奇,也过去看。
旁边伺候着的小太监很有眼力见儿地躲开,看着飒露紫的大头凑过来非要挤着看,把陛下头上的金冠都挤歪了。
李盛一目十行地看完,心中给这个慕容伏允点了根蜡烛——自求多福吧。
他就没见过敢在李世民跟前这么狂的,当年颉利也没这么狂啊,就这,还已经在宴会上跳舞来着,这个慕容伏允,要是活着被俘虏送来长安,只怕连跳舞的机会都没有。
李世民果然很生气,当即拍案而起——md老子不跟你计较,寻思两边和平相处过安生日子得了,你倒是好,蹬鼻子上脸没完了,这要不给你个教训,我这天可汗的面子往哪儿放?
于是非常膨胀,觉得自己是个强国的吐谷浑国主就得到了他应有的尊重——635年正月,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突厥降将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全明星阵容就踏上了吐谷浑的土地。
635年四月,李道宗在库山大败吐谷浑,但是慕容伏允跑了,跑到了大沙漠里面。
李道宗本想着反正这一回也把吐谷浑打得半死不活了,他跑了就跑了吧,带着斩获班师回长安好了,但是契苾何力,这位突厥降将不肯,他带着亲近部将,一路进了沙漠。
——作为突厥将领新归附不久,还没有战功呢,他一定要捉住慕容伏允,用他的人头来铺就自己的青云之路!
这位猛将一路追着慕容伏允穿过柴达木盆地,又进了塔里木盆地,最后吐谷浑族人扛不住了,军队哗乱把首领杀了投诚。
至此,吐谷浑归于大唐。
但不知道是不是太嚣张的报应,还没恢复过来的吐谷浑在四年后又被打了,被谁呢?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
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很羡慕吐谷浑和突厥都娶到了中原的公主,于是他也想向大唐求娶公主。
——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
但是李世民没搭理他——吐蕃居于高原,与中原少往来,他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印象。
被拒绝的松赞干布很不高兴,他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没能娶到公主本来就不高兴,看着那边的吐谷浑就不高兴了——你领土还没我大,兵力也不强盛,你凭什么能被中原大国青睐许配公主?!
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吐蕃就发疯一样地跑去打了吐谷浑,还带大军二十万,陈兵松州向唐朝宣称——你到底能不能嫁给我一个公主当老婆?要是不同意,我就一直打你小弟!
吐谷浑:md老子招谁惹谁了!
于是去找李世民哭诉。
李世民当即派了侯君集出战,两方在松州交手,吐蕃败后撤军。
但李世民经此一事,也开始正面看待吐蕃,确实是个硬骨头——这场仗并不是一面倒,吐蕃的确有军事大国的实力,但是眼下,中原还真拿他没办法。
吐蕃人久居高原,就算李世民派兵打下来了,中原人也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且那里苦寒高远,农作物也长不好,总之,跟他们开战性价比很低。
于是,在吐蕃再次来长安求娶公主的时候,李世民答应了,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吐蕃。
李盛知道后,还特地去见了这位公主——眼神温和而坚定,已经开始在宫中女官的帮助下学习那边的习俗了。
李盛心里有些酸,谁愿意远离故土,去往千里之外的高寒苦地呢?但是眼下,也不得不如此来安抚吐蕃,大唐经不起连年征战,民生百姓都会崩溃的。
怀着有些愧疚的心情,李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常在这边陪着文成公主。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位小姑娘还有些紧张,但在李盛主动过去蹭了蹭她的胳膊之后,她也鼓起勇气抬手摸了摸神马的鬃毛。
飒露紫一连五十多天在文成公主暂住的宫殿陪着她,直到来年正月,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带着大部队,送文成公主归吐蕃。
作为陪嫁,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经卷、另有各类医学著作、治病药方、医疗器械,更有各类工匠。
这场和亲,不只是两方婚嫁,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事件——唐朝以和亲的手段来换取吐蕃这个军事强国在西藏一带的支持。
而吐蕃也确实遵守信义,文成公主入藏后,大唐与吐蕃关系亲密,在后面大唐攻打高昌等边夷小国时,吐蕃也多有帮助。
送嫁时,李盛执意跟随,李世民来劝了一回,劝不动就只能随他去了。
李盛在途中,全程陪护在文成的马车一侧,令陪行的吐蕃国相禄东赞为之侧目——他是知道神马的,这次,大唐皇帝也赐下了神马的祝福——手掌大的白玉盒子,里面是神马的鬃毛,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彩。
得知神马送嫁,松赞干布改变计划,从原定的迎亲地点连夜急行,亲迎六百里。
在吐蕃的迎亲大部队到达后,李盛还专门花了不少积分兑换了霞光场景。
万众瞩目中,晨光中紫色大马身披云霞而来,目光睥睨地扫过最前面的松赞干布,然后转过头,低下头亲近地蹭了蹭身旁的姑娘,歪过头咬破自己背上的丝绳,把自己脖子里戴着的一颗大如鸡卵的黄玉衔着,轻轻放到她的手心里。
我无法改变这场和亲,那这就是我能做出的全部帮助了,希望这些,能让你在异国他乡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护。
第90章
在平定周边安抚四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尽力整顿治理国朝内政,昔日齐王与太子的势力被分化融合,太上皇李渊的老臣被安抚调整。
李世民登基后,开局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贞观初年,中原大地天灾频发,旱灾、水灾、蝗灾、霜冻,都轮了个遍,百姓活得很苦,同时,国家周边的势力也要打压拉拢,李世民还要精打细算筹措军粮,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且,当时的唐朝,所面临的困境还不止这些——武德年间李渊执政,在国朝制度上承袭了旧隋的治理,但是隋朝之所以灭亡,制度也有一定问题,但是李渊并没有做出改变,而是就这样驾驶着这辆已经开始吱吱呀呀的马车强行往前走,李世民登基后,还要顶着压力解决他老爹留下的一堆大麻烦。
这要是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皇帝,早就怀疑自我乃至自暴自弃了,但是李世民毕竟是征战十余载,且能孤注一掷发动兵变夺权的狠角色,要连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当年他早就在战场上崩溃了,这太极宫还轮得到他来做主?
李世民登基坐稳皇位后便开始精简官员了,不得不说,李渊当皇帝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任性了,他任用官员不看才能只凭自己喜欢,可以说是任人唯亲。
最典型的,当年的裴寂,李渊的老友,在河东之战对阵刘武周时,撇下大军自己骑马狂奔跑了,就这,李渊还安慰他,照旧让他执掌大权,一点都不考虑裴寂治下的百姓死活。
这种事还不止一件,李渊选任官员,自己的情绪因素远远超过了实际因素,许世绪会说话会捧人,李渊高兴,就让他去当刺史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轻率地决定,吏治的混乱可见一斑,冗官现象严重。
很多地方刺史都是不合格的,这也是唐初百姓过得苦的一个原因——刺史可是一地大员,就是当地的父母官,刺史都不靠谱,那百姓去依靠谁呢?
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对此就颇有微词,但是当时他自己都要小心翼翼,也没有办法,上台后就不一样了,李世民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在房玄龄的主持下,唐初的官员被削减到只剩七八百人。
眼看着自己这边落了下风,颉利便派遣执失思力入长安见李世民求和。
李世民接见了执失思力,说好好好咱们坐下来谈一谈,派了唐俭和安修仁去与突厥和谈;但是另一边,他转过头就嘱咐李靖:突厥恐怕是在拖延时间,你警醒着点,朕信得过你,你随机应变看着办!
事实证明突厥确实是在拖延时间,李靖随后便要对突厥汗帐发起猛攻。
这里还有个插曲,当唐军发起攻击的时候,唐俭还在突厥大帐中,有部下对李靖提起此事,李靖觉得国事战机要紧,至于唐俭嘛,相信他会有办法哒!让我们真诚地祝福他!
为此,后面唐俭和李靖俩人一直不对付,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是现在,突厥老巢就在前面,儿郎们,战功正在向你招手,策勋十二转,封爵亦可行,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就在今日,tm给老子往死里打!冲!
李靖带大军把突厥军队打得七零八落,两军交战时,颉利一看大事不妙,干脆调转马头向着漠北跑了!
他的部下一看你这当可汗的都跑了,我们还打个什么劲?于是士气低落纷纷投降,唐军大胜。
李靖没管那边一身狼狈正在用愤怒的眼神扫射他的唐俭,脑子一转,觉得颉利的脑袋还是可以争取一下,于是派了人去追。
与此同时,受命在漠北关口埋伏的李世勣也等到了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来的颉利,后面追着的是江夏王李道宗,两边合兵,颉利走投无路,只能下马投降,至此,这个在武德年间的庞然大物终于倒下,至此,东突厥政权彻底向李唐王朝臣服。
李靖带兵返回长安,场面非常壮观,突厥俘虏十几万,牛羊牲畜几十万,浩浩荡荡回了长安。
一般来说,都是在太庙献俘,但是大唐对突厥的这一场大胜,政治意义非同凡响,因此,李世民额外安排了顺天门献俘,先让长安百姓文臣武将们看一看,再去给祖宗报喜。
于是,颉利被放在囚车里展览了一大圈才在顺天门见到了李世民,望着城楼上意气风发的李二,旁边还站着他那匹神骏的紫色大马,李二正一手撑着栏杆,一手抚着那紫马的鬃毛,一人一马都是眼睛闪亮神态兴奋。
颉利低下头看看自己身上已经脏污不堪的衣服,再回想当年李渊都要在他跟前恭敬卑下的样子,往事不堪回首啊!
胜者英雄败者寇,颉利长叹一声,从囚车里下来,向李世民下跪叩头行大礼谢罪。
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李世民赦免了他,这让他大感意外,忙跪下拜谢唐皇大恩。
李盛一边看一边指挥系统录像,看着自己的积分哗哗往上涨,他高兴地甩了甩尾巴,颉利真是值钱啊!
李世民没杀颉利,是因为他心胸宽广吗?是也不是。
一方面是要留着他收拢突厥之心,就算突厥被打败了,但如果心不服,未免还有后患。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要让边夷部落认为他心胸宽广——连和我仇恨最深的突厥首领,我都赦免了他,我当然也不会对你们怎么样,所以,快点放心大胆地来投奔我,加入大唐吧!
至于颉利,简直是完美的活体广告招牌,妥妥的工具人。
突厥让李世民挑了!突厥老大都让人俘虏啦!草原上变天儿了!
这件事迅速占据了贞观四年的热搜榜第一,消息向着四面八方传去。
边境各部落闻风而动,这时候不表忠心难道还等着唐军亲自来吗?很快,大唐迎来了一大批来请求归附的部族。
当年,自塞外来归以及突厥前后来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众,有一百四十万人之多。
四夷宾服,进拜长安,西北诸藩商定,以大唐为宗主国,愿行朝贡之礼。
“陛下安定海内,平静诸边,文武高才,功业煌煌,我等已然商定,愿为大唐皇帝陛下上尊号,名曰——天可汗!”
第89章
李唐王朝打下东突厥,向周边国家亮了亮肌肉,周边部族也都识相地来进贡朝拜,但是,其中也有几个比较有个性的势力不太服气,比如吐谷浑。
吐谷浑在后世的甘肃青海一带,他们是鲜卑民族,这一代的领导人叫做慕容伏允。
青藏一带离着关中比较远,因此,慕容伏允对于李世民这个位面之子也就不太了解,当李世民派遣使者来的时候,他用了一个相当敷衍的借口来拒绝朝见——他说自己生病了,无法前行去拜见大唐皇帝。
李世民想一想,确实,这远途跋涉对病人确实不太友好,于是就退了一步,让他的的儿子来朝见。
慕容伏允这次的借口那都不是敷衍了,简直可以说是挑衅——他年轻力壮的儿子也生病了哟,也去不了哟,哎呀真是好可惜呢。
大唐贞观初年猛将云集,都是厉害人物,听他这么说,立马就不高兴了——你这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啊。
于是李道彦攻击了吐谷浑,斩首七百人,慕容伏允得知后连夜派了使者去长安。
但是,这个人可不是那种老实人,他虽然已经派了人去求和,但是在边境上仍然不老实,还在劫掠汉民,这谁能忍?
李世民大怒,于是决定给吐谷浑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唐方派出大将段志玄和吐谷浑展开战斗,大破之,慕容伏允也老实了不少。
李世民毕竟刚结束了和突厥的战争,不太想连年征战让百姓受苦,于是就派遣使者去与吐谷浑修和。
但是,这一行动反而助长了慕容伏允的嚣张气焰。
哟,连东突厥都能打赢的大唐居然主动来找我求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厉害啊,那我这么厉害,干嘛要以你为尊?
非常膨胀的慕容伏允给李世民的回信也很不客气,狗叫声非常刺耳:“你李世民凭什么叫我服你啊?你算老几?”
当使者会来后把国书献上来的时候,李世民就在安和殿里待着。
安和殿是李世民在这两年把飒露紫的两间小屋子扩张后新建造的小宫殿,就挨着太极宫,没办法,他的东西越来越多,飒露紫已经很不高兴了,于是他就在旁边另外起了三件大屋子,命名为安和殿,用来接见亲近大臣并商议一些机密要事。
如今,众位大臣都以能进安和殿为荣——大朝会谁都能去,能进神马的安和殿接受陛下召见,那才那说明进了陛下的眼了,前程一片光明啊!
接过国书来看的时候,李世民还在慢悠悠地给飒露紫剥干果吃,飒露紫已经是十岁左右的马了,但是他仍然健壮英勇,岁月对这匹漂亮的大紫马没有任何侵扰,他的眼睛还是像当年随他征战时那么明亮热情,牙齿也很健康,热爱一切好吃的。
对此,李盛表示这都是积分的功劳啊,他心甘情愿每年都出去忙碌一个月积攒积分,以此来换取能长长久久地陪着二凤。
李世民正乐呵呵地看着他的宝贝大马一口一个果仁嚼得嘎嘣脆,但是接过国书扫过内容后,脸上当即风云变色,面色都黑了,李盛在旁边看着好奇,也过去看。
旁边伺候着的小太监很有眼力见儿地躲开,看着飒露紫的大头凑过来非要挤着看,把陛下头上的金冠都挤歪了。
李盛一目十行地看完,心中给这个慕容伏允点了根蜡烛——自求多福吧。
他就没见过敢在李世民跟前这么狂的,当年颉利也没这么狂啊,就这,还已经在宴会上跳舞来着,这个慕容伏允,要是活着被俘虏送来长安,只怕连跳舞的机会都没有。
李世民果然很生气,当即拍案而起——md老子不跟你计较,寻思两边和平相处过安生日子得了,你倒是好,蹬鼻子上脸没完了,这要不给你个教训,我这天可汗的面子往哪儿放?
于是非常膨胀,觉得自己是个强国的吐谷浑国主就得到了他应有的尊重——635年正月,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突厥降将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全明星阵容就踏上了吐谷浑的土地。
635年四月,李道宗在库山大败吐谷浑,但是慕容伏允跑了,跑到了大沙漠里面。
李道宗本想着反正这一回也把吐谷浑打得半死不活了,他跑了就跑了吧,带着斩获班师回长安好了,但是契苾何力,这位突厥降将不肯,他带着亲近部将,一路进了沙漠。
——作为突厥将领新归附不久,还没有战功呢,他一定要捉住慕容伏允,用他的人头来铺就自己的青云之路!
这位猛将一路追着慕容伏允穿过柴达木盆地,又进了塔里木盆地,最后吐谷浑族人扛不住了,军队哗乱把首领杀了投诚。
至此,吐谷浑归于大唐。
但不知道是不是太嚣张的报应,还没恢复过来的吐谷浑在四年后又被打了,被谁呢?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
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很羡慕吐谷浑和突厥都娶到了中原的公主,于是他也想向大唐求娶公主。
——吐蕃遣使献黄金器千斤以求婚。
但是李世民没搭理他——吐蕃居于高原,与中原少往来,他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印象。
被拒绝的松赞干布很不高兴,他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没能娶到公主本来就不高兴,看着那边的吐谷浑就不高兴了——你领土还没我大,兵力也不强盛,你凭什么能被中原大国青睐许配公主?!
于是心里不平衡的吐蕃就发疯一样地跑去打了吐谷浑,还带大军二十万,陈兵松州向唐朝宣称——你到底能不能嫁给我一个公主当老婆?要是不同意,我就一直打你小弟!
吐谷浑:md老子招谁惹谁了!
于是去找李世民哭诉。
李世民当即派了侯君集出战,两方在松州交手,吐蕃败后撤军。
但李世民经此一事,也开始正面看待吐蕃,确实是个硬骨头——这场仗并不是一面倒,吐蕃的确有军事大国的实力,但是眼下,中原还真拿他没办法。
吐蕃人久居高原,就算李世民派兵打下来了,中原人也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且那里苦寒高远,农作物也长不好,总之,跟他们开战性价比很低。
于是,在吐蕃再次来长安求娶公主的时候,李世民答应了,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吐蕃。
李盛知道后,还特地去见了这位公主——眼神温和而坚定,已经开始在宫中女官的帮助下学习那边的习俗了。
李盛心里有些酸,谁愿意远离故土,去往千里之外的高寒苦地呢?但是眼下,也不得不如此来安抚吐蕃,大唐经不起连年征战,民生百姓都会崩溃的。
怀着有些愧疚的心情,李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常在这边陪着文成公主。
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位小姑娘还有些紧张,但在李盛主动过去蹭了蹭她的胳膊之后,她也鼓起勇气抬手摸了摸神马的鬃毛。
飒露紫一连五十多天在文成公主暂住的宫殿陪着她,直到来年正月,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带着大部队,送文成公主归吐蕃。
作为陪嫁,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经卷、另有各类医学著作、治病药方、医疗器械,更有各类工匠。
这场和亲,不只是两方婚嫁,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事件——唐朝以和亲的手段来换取吐蕃这个军事强国在西藏一带的支持。
而吐蕃也确实遵守信义,文成公主入藏后,大唐与吐蕃关系亲密,在后面大唐攻打高昌等边夷小国时,吐蕃也多有帮助。
送嫁时,李盛执意跟随,李世民来劝了一回,劝不动就只能随他去了。
李盛在途中,全程陪护在文成的马车一侧,令陪行的吐蕃国相禄东赞为之侧目——他是知道神马的,这次,大唐皇帝也赐下了神马的祝福——手掌大的白玉盒子,里面是神马的鬃毛,闪烁着梦幻般的光彩。
得知神马送嫁,松赞干布改变计划,从原定的迎亲地点连夜急行,亲迎六百里。
在吐蕃的迎亲大部队到达后,李盛还专门花了不少积分兑换了霞光场景。
万众瞩目中,晨光中紫色大马身披云霞而来,目光睥睨地扫过最前面的松赞干布,然后转过头,低下头亲近地蹭了蹭身旁的姑娘,歪过头咬破自己背上的丝绳,把自己脖子里戴着的一颗大如鸡卵的黄玉衔着,轻轻放到她的手心里。
我无法改变这场和亲,那这就是我能做出的全部帮助了,希望这些,能让你在异国他乡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护。
第90章
在平定周边安抚四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尽力整顿治理国朝内政,昔日齐王与太子的势力被分化融合,太上皇李渊的老臣被安抚调整。
李世民登基后,开局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贞观初年,中原大地天灾频发,旱灾、水灾、蝗灾、霜冻,都轮了个遍,百姓活得很苦,同时,国家周边的势力也要打压拉拢,李世民还要精打细算筹措军粮,简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且,当时的唐朝,所面临的困境还不止这些——武德年间李渊执政,在国朝制度上承袭了旧隋的治理,但是隋朝之所以灭亡,制度也有一定问题,但是李渊并没有做出改变,而是就这样驾驶着这辆已经开始吱吱呀呀的马车强行往前走,李世民登基后,还要顶着压力解决他老爹留下的一堆大麻烦。
这要是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皇帝,早就怀疑自我乃至自暴自弃了,但是李世民毕竟是征战十余载,且能孤注一掷发动兵变夺权的狠角色,要连这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当年他早就在战场上崩溃了,这太极宫还轮得到他来做主?
李世民登基坐稳皇位后便开始精简官员了,不得不说,李渊当皇帝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任性了,他任用官员不看才能只凭自己喜欢,可以说是任人唯亲。
最典型的,当年的裴寂,李渊的老友,在河东之战对阵刘武周时,撇下大军自己骑马狂奔跑了,就这,李渊还安慰他,照旧让他执掌大权,一点都不考虑裴寂治下的百姓死活。
这种事还不止一件,李渊选任官员,自己的情绪因素远远超过了实际因素,许世绪会说话会捧人,李渊高兴,就让他去当刺史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轻率地决定,吏治的混乱可见一斑,冗官现象严重。
很多地方刺史都是不合格的,这也是唐初百姓过得苦的一个原因——刺史可是一地大员,就是当地的父母官,刺史都不靠谱,那百姓去依靠谁呢?
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对此就颇有微词,但是当时他自己都要小心翼翼,也没有办法,上台后就不一样了,李世民大刀阔斧地改革吏治,在房玄龄的主持下,唐初的官员被削减到只剩七八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