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9节
这样做于夏军好处有三:
一来,李唐的大军都在洛阳围困,其他地方的防守并不是特别严密,如果窦建德以十万大军之势进取关中,沿路郡县是绝对可以拿下来的,先不管后面发展如何,拓土得城占地盘,那是稳稳的事儿。
二来,避免了和李世民精锐部队的正面冲突,夏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全;
第三,若窦建德威逼长安,再加上北边突厥的压力,李世民一定会带兵汇援,则洛阳之围可解,此乃围魏救赵之计。
按照这个计划,窦建德就算没能赢得多么漂亮,起码不会败得那么惨那么快。
但谁有前后眼呢?这时候的窦建德思量再三,还是拒绝了这个计划。
其实,这也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
窦建德一开始在老家当里长,为人仁义慷慨,在乡里很有名声,曾经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了,结果他家中贫穷办不起丧事,于是窦建德就自掏腰包来安葬老人。
也因为他急公好义广交好友,就连当地的盗匪都和他有交情,于是从来不去窦建德的家乡作恶,但也正因如此,当地的官员就觉得窦建德已定与盗匪相勾结,于是逮捕了他的家人无论老少都杀了,窦建德因此带人投靠了高士达,自此起事。
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也一向身先士卒体恤兵将,经常接济别人,信守承诺礼重贤良,后来称帝,也是善待臣属和治下百姓,在河北很占民心。
当年李世勣被他俘虏又逃跑,但是他的老父亲还在窦建德手里,于是就有人建议杀掉李世勣之父,但窦建德却认为李世勣是忠义之臣,以血亲相胁,非君子所为,于是放了李父。
王世充的属下三五天就跑一个,过两天又跑一个,但窦建德的部下却从来没有叛逃过,都对他很忠心。
重信义守承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个良好的品德,但对于一个君王,有时候就会成为道德上的枷锁。
在凌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王世充反驳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郑王王世充向我求援,我也同意了来援助他,如果现在撤兵去攻打长安,那天下人如何看我?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古往今来,能打下一片江山的狠人,哪个会把脸面看得比利益重?
窦建德不肯听从,凌敬坚持进谏,于是到了后面他就有些恼了,另一边,王世充派来的使者怎么能看着窦建德带军回撤?那他们洛阳什么时候才有救?
于是贿赂夏军中的将领,在他们的煽风点火下,窦建德也觉得凌敬不过书生而已,还是得战胜唐军赶去洛阳才是正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窦建德自己也想要洛阳这个好地方,打退了唐军,郑军也是疲弊之军,说不得就能反客为主入住东都;但他如果去攻取汾晋一带,那洛阳之围一解,他就更不可能占据洛阳了。
正在这时,探子传消息,说秦王率兵牧马河畔,应该是没草料了,他们的马只能吃草。
窦建德认为机不可失,就是要趁着唐军物资短缺发起战争,于是,在第二天一早,他就在汜水河另一侧列阵,阵列绵延二十余里,阵势很大,令人生怯。
李世民带着飒露紫,率领一小队骑兵登高丘观察敌情,李盛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长的阵列,有点惊奇。
李世民看着飒露紫一直伸着脖子往下看,撸一把马儿的鬃毛,然后凝神往山下看。
“夏军据险陈兵,逼城而战,有轻视之心;而且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军阵散乱,可见毫无纪律,这样的军队,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才有士气,时间一长,就会被耗尽元气,到那时,才是我们出战的好时机啊!”
李盛听二凤这样说,勾头往下看,还真是,夏军营中还有人站得歪歪扭扭的,一点都不严肃,这要是在唐军阵中,早就被队长一脚踹出去三米远了。
另一边,王世充自觉胜券在握,于是心中不免轻敌,他想到前阵子被李世民设伏打败,如今两军对垒,就想挽回一下面子。
于是窦建德并没有急着发起战斗,而是派了二百骑兵跨国汜水,在唐军阵前叫嚣,要斗将对兵。
他这个举动正合了李世民的心意,他就是想耗时间,一鼓作气才能顺势,再而衰,三而竭,夏军士气松散他才肯出战。
看着对面派兵过来,于是李世民也派出去二百名长槊兵,令王军廓领军,双方列阵对战。
两边打过几个来回,各有胜负,随后便各自回营休息。
战前热身结束了,但窦建德还没挥手开战,他干嘛去了呢?召集群臣在中军大帐开会去了。
这时候,他手下的夏军将领王琬身着明甲,骑着大马来到阵列前方。
他骑着的那匹马青白相间,是一匹高大漂亮的骢马,肌肉纤长健硕,眼神聪敏灵光,很是神骏,李盛看着,那肩高跟自己也差不多了。
旁边系统提示他:“这匹是当初隋炀帝的马。”
李盛心里不由得惊叹一声,看来窦建德对部下很不错啊!
再对比一下王世充,手下有匹好马都得要过来给自己侄子,光这格局,都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李世民也看见那匹马了,他本就是爱马之人,看见好马就忍不住感叹夸赞起来。
旁边跟着的是尉迟敬德,这会儿见主公心喜,就上前来主动请缨:“那青花马看起来也是能奔善跑的好战马,殿下既然喜爱那马,不如我出阵对战夺下此马来献给殿下——”
话还没说完,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回头一看,飒露紫正盯着他看。
李盛:尉迟,你什么意思?夸那匹马能奔善跑,怎么,要把那马弄来跟我抢活儿干啊?别忘了,当初你被绑了,是谁跑去救的你,我劝你说话过过脑子。
看着飒露紫的眼神逐渐变得不友好起来,尉迟敬德突然一激灵,到了嘴边的话就拐了个弯儿。
“——献给殿下的父亲皇帝陛下,也是殿下的一番孝心啊。”
李世民在旁边也看到了他和飒露紫的眉眼官司,不由得揉一揉马儿的头,笑了一下:“不必了,马虽好,尉迟你更是我的左膀右臂,心腹爱将,怎可因马而损伤大将?还是不要去了。”
听了这话,尉迟敬德反而更要去了,他对秦王躬身一礼,随后就喊上高甑生、梁建方二人,快马奔了出去。
李盛在上面看着,就见尉迟敬德手持长槊冲入敌阵,手里的武器冲着王琬就过去了,还不等夏军反应过来,他一把把王琬从马上拽下来,随后牵着他的马,不,现在是秦王的马了,回了唐军阵营。
由于这几个人出现得太突然,又实在是太彪悍,于是——“夏军惊愕,无人敢拦”,竟然就由着尉迟敬德牵着马拎着人大摇大摆地又回去了。
可怜王琬,天知道他有多懵逼,好好的坐在马上,对面就有一个猛将冲过来,还不等他把武器拿好,那人就一把把他掳下马来了。
他跑到前面来耀武扬威真的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满级装备啊,现在的好马,就跟后世那种全球限量的高级跑车差不多,有了,难免心里得意,人家出来叫阵,顺便嘚瑟一下而已,谁知道就被逮回来了。
尉迟敬德带着马回来,把人随便塞给旁边的守军捆起来,然后带着马去见秦王。
李盛从他出去抢马就惊呆了,这会儿看着被牵在他手里的缰绳,只觉得历史比小说更离谱。
而且,感觉尉迟敬德以前也没这么浪啊?坏了,都是二凤带的 ,这都出现人传人现象了。
第40章
还没开战,窦建德一方的将领居然被人在大军面前堂而皇之地连人带马掳走了,也太打脸了!
于是夏军士气很受打击,军心不振。
而另一边的唐军却是大为开怀,见了好马,也有几人上前来观摩,纷纷赞叹。
听他们不住口地夸别的马,李盛哼了一声,不大高兴地用前蹄踩踩地面的浮土,低头喷了个大大的响鼻,小爷我也很优秀的好不好。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长孙无忌小声说这马看着就性格温和,这样被抓回来又拍又摸的也不闹,看起来脾气应该比飒露紫要好很多呢。
烦死了,夸别的马就算了,怎么还带拉踩的!
于是李盛悄悄往他边上走了几步路,掉过头来用后蹄往他那边刨土,等长孙无忌觉得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他袍子后边早就是一片灰了。
他一边拍着尘土一边往后面看,就看见飒露紫的一只蹄子还没放下去,跟他对上眼神不但不怕,还又把土往这边扬了两下才大摇大摆地甩着尾巴走开了。
再回头一看,那边的房玄龄和薛收笑得肩膀都在抖,被他发现了连遮掩都不遮掩了,还走过来拍拍他的肩。
看,让你暗戳戳说人家坏话,被报复了吧。
就连李世民也不禁笑了,看着大舅子望过来的控诉的眼神,他咳了两下,走过来替他整理一下腰带上挂的包袋:“飒露紫一向如此,你也是知道的,我也没办法啊。”
你对爱马没办法,但是你大可不必笑得这么欢。
长孙无忌也没办法,飒露紫跟成精了一样,就小声说了一下居然也知道,脾气又大,一点不高兴就要闹,偏偏军中都对他又宠又敬,简直没人敢管,就连秦王也是哄着。
更离谱的,据说还有马子把他掉的鬃毛专门收起来。
有人问起来,那马子说他们家也有一匹小红母马,他想着这次打完仗回去就找个公马给小红马配种,回头怀了小马驹,就把飒露紫的鬃毛挂在马厩,希望神马保佑,让他们家红马也生个聪灵护主的小马驹。
李盛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惊得连嘴里的草料都忘记咀嚼了,你们古代人的脑洞和想象力也挺丰富啊。
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有这功能,李盛甚是惶恐啊。
说回这边的战局,李盛发现李世民之前对夏军的评价真的很准,窦建德的大军,纪律是真的很松散。
夏军从早上大概七点多钟就开始列阵,在李世民的有意拖延下,直到中午还没开战,军阵中开始有些骚动了。
夏军本来就是异地作战,还不是保卫自己家的领土,而是去帮助别的军阀,本来就没什么进取心;
而且窦建德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他的军队大部分都是由河北山东各路农民起义军甚至流寇组成的,大家以前都不认识,也不是老乡,甚至以前很有可能还打过架彼此之间有仇恨。
他们本来就没啥团队意识,而窦建德也这边的组织筹划人才也欠缺,一直没能好好地分编重整,在遇到大战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后世的军队都会强调组织纪律,团结意识,如果没有这种必备的素养,那么就算人多,有时候也讨不了好。
而这时的夏军很明显就是散沙一团,饿着肚子站了一上午,很多人的体力和耐心都被消耗干净,这会儿干脆蹲下或者坐下休息了,还有的小兵口渴了,去岸边喝水。
而且,因为在被窦建德收编前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这会儿就又聚在一起,甚至还因为水源起了争执,在那推推搡搡起来。
李盛看得目瞪口呆,这真的是军队吗?
一直在观望的李世民见状,立刻让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到夏军阵前奔驰查看,如果夏军能立刻组织起阵列防护反击,那就说明他们士气还在,让骑兵撤回来继续耗着;
相反,如果夏军慌不择路军心溃散,那就说明已经到了发起攻击的好时候。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于军心的把握很准的,这边宇文士及刚一冲过来,夏军就慌了。
众所周知,相比与站姿,蹲下或者坐下,是很难立刻摆出防守攻击姿势的,而这会儿盘着腿喝水的夏军就是这个情况,看见敌方的重骑兵过来,哪里还想到要结阵反击,都是往后跑。
李世民见状,立刻下令发起总攻,他亲自带领玄甲军冲向对方的中军大帐。
李世民只带了三千重骑兵精锐,他的目的一直都是窦建德本人,而不是跟夏军血拼。
按照后世的笑谈,别说是十万个人了,就算是赶十万头猪羊,剁十万棵大白菜,那都得搞一会儿呢,如果唐军跟夏军正面对冲,那就是在用人山人海来消耗重骑兵的血条,这是最不划算的买卖。
所以,李世民直接带着骑兵精锐直扑窦建德方向,夏军军心散漫,只要统帅被擒,就会不战而败。
窦建德也是没运道,唐军骑兵冲下来的时候,他正与百官在大账开会,听闻唐军杀来,急忙号令己方骑兵迎战,没办法,玄甲军这种级别的骑兵对上普通步兵,说一句砍瓜切菜毫不为过,只有骑兵还能勉强与之一战。
而这时候夏方的文武官员正从大账中出来,迎面就遇上了一身重量级装备的玄甲军,于是纷纷逃命,夏军骑兵也不敢冲撞了他们,于是就避开这些大臣给他们让路,再有往回跑的步兵,一时间夏军中一片混乱。
好歹窦建德身边还有几个忠心将军,一看势不能转,赶紧护着主公往外逃去。
夏军毕竟人多,也有一部分精锐部队,这会儿反应过来收拢残军来抵挡唐军,前面的窦抗部进攻稍有不利,竟然被逼退了几步,李世民见状赶忙带军过去帮忙,又把战线压回去。
李盛眼角瞥见了旁边的淮阳王李道玄,暗叹一声又是个打仗不要命的主儿。
李道玄是李世民的堂弟,比他小五岁,等他懂事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是颇有声名的小将了,于是他从那时起就对这个堂哥很崇拜,是二凤的小迷弟。
后来长大了随军出战,也是效仿偶像,经常悍不畏死冲杀在前。
但是这个打仗很猛的小将却没有在后世留下太多印象,因为他死在了征讨刘黑闼的战争中,也是可惜。
这会儿他带军往来冲杀,不断地来回贯穿夏军的阵列,借助重骑兵的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冲散对方的阵列。
但对面也是兵将不是木偶,也会竭力反击,看出来这个是打头儿的,对面的弓箭尖矛长槊也是不停地往他身上招呼,依着李道玄这个不要命的的打法儿,到现在他已经身中数矢,流血不止,连衣服都染红了,但是却仍然冲锋在前不肯停歇。
李盛心里吐槽,都是弟弟,这个还是堂弟,比李元吉那个不省心的亲弟弟好一百倍!
李世民也心疼这个听话懂事又英武善战的堂弟,看他的马已经受伤,于是这会儿就把自己的备马让给他,命他跟在自己身后。
一来,李唐的大军都在洛阳围困,其他地方的防守并不是特别严密,如果窦建德以十万大军之势进取关中,沿路郡县是绝对可以拿下来的,先不管后面发展如何,拓土得城占地盘,那是稳稳的事儿。
二来,避免了和李世民精锐部队的正面冲突,夏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全;
第三,若窦建德威逼长安,再加上北边突厥的压力,李世民一定会带兵汇援,则洛阳之围可解,此乃围魏救赵之计。
按照这个计划,窦建德就算没能赢得多么漂亮,起码不会败得那么惨那么快。
但谁有前后眼呢?这时候的窦建德思量再三,还是拒绝了这个计划。
其实,这也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
窦建德一开始在老家当里长,为人仁义慷慨,在乡里很有名声,曾经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了,结果他家中贫穷办不起丧事,于是窦建德就自掏腰包来安葬老人。
也因为他急公好义广交好友,就连当地的盗匪都和他有交情,于是从来不去窦建德的家乡作恶,但也正因如此,当地的官员就觉得窦建德已定与盗匪相勾结,于是逮捕了他的家人无论老少都杀了,窦建德因此带人投靠了高士达,自此起事。
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也一向身先士卒体恤兵将,经常接济别人,信守承诺礼重贤良,后来称帝,也是善待臣属和治下百姓,在河北很占民心。
当年李世勣被他俘虏又逃跑,但是他的老父亲还在窦建德手里,于是就有人建议杀掉李世勣之父,但窦建德却认为李世勣是忠义之臣,以血亲相胁,非君子所为,于是放了李父。
王世充的属下三五天就跑一个,过两天又跑一个,但窦建德的部下却从来没有叛逃过,都对他很忠心。
重信义守承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个良好的品德,但对于一个君王,有时候就会成为道德上的枷锁。
在凌敬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王世充反驳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郑王王世充向我求援,我也同意了来援助他,如果现在撤兵去攻打长安,那天下人如何看我?
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古往今来,能打下一片江山的狠人,哪个会把脸面看得比利益重?
窦建德不肯听从,凌敬坚持进谏,于是到了后面他就有些恼了,另一边,王世充派来的使者怎么能看着窦建德带军回撤?那他们洛阳什么时候才有救?
于是贿赂夏军中的将领,在他们的煽风点火下,窦建德也觉得凌敬不过书生而已,还是得战胜唐军赶去洛阳才是正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窦建德自己也想要洛阳这个好地方,打退了唐军,郑军也是疲弊之军,说不得就能反客为主入住东都;但他如果去攻取汾晋一带,那洛阳之围一解,他就更不可能占据洛阳了。
正在这时,探子传消息,说秦王率兵牧马河畔,应该是没草料了,他们的马只能吃草。
窦建德认为机不可失,就是要趁着唐军物资短缺发起战争,于是,在第二天一早,他就在汜水河另一侧列阵,阵列绵延二十余里,阵势很大,令人生怯。
李世民带着飒露紫,率领一小队骑兵登高丘观察敌情,李盛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长的阵列,有点惊奇。
李世民看着飒露紫一直伸着脖子往下看,撸一把马儿的鬃毛,然后凝神往山下看。
“夏军据险陈兵,逼城而战,有轻视之心;而且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军阵散乱,可见毫无纪律,这样的军队,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才有士气,时间一长,就会被耗尽元气,到那时,才是我们出战的好时机啊!”
李盛听二凤这样说,勾头往下看,还真是,夏军营中还有人站得歪歪扭扭的,一点都不严肃,这要是在唐军阵中,早就被队长一脚踹出去三米远了。
另一边,王世充自觉胜券在握,于是心中不免轻敌,他想到前阵子被李世民设伏打败,如今两军对垒,就想挽回一下面子。
于是窦建德并没有急着发起战斗,而是派了二百骑兵跨国汜水,在唐军阵前叫嚣,要斗将对兵。
他这个举动正合了李世民的心意,他就是想耗时间,一鼓作气才能顺势,再而衰,三而竭,夏军士气松散他才肯出战。
看着对面派兵过来,于是李世民也派出去二百名长槊兵,令王军廓领军,双方列阵对战。
两边打过几个来回,各有胜负,随后便各自回营休息。
战前热身结束了,但窦建德还没挥手开战,他干嘛去了呢?召集群臣在中军大帐开会去了。
这时候,他手下的夏军将领王琬身着明甲,骑着大马来到阵列前方。
他骑着的那匹马青白相间,是一匹高大漂亮的骢马,肌肉纤长健硕,眼神聪敏灵光,很是神骏,李盛看着,那肩高跟自己也差不多了。
旁边系统提示他:“这匹是当初隋炀帝的马。”
李盛心里不由得惊叹一声,看来窦建德对部下很不错啊!
再对比一下王世充,手下有匹好马都得要过来给自己侄子,光这格局,都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李世民也看见那匹马了,他本就是爱马之人,看见好马就忍不住感叹夸赞起来。
旁边跟着的是尉迟敬德,这会儿见主公心喜,就上前来主动请缨:“那青花马看起来也是能奔善跑的好战马,殿下既然喜爱那马,不如我出阵对战夺下此马来献给殿下——”
话还没说完,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回头一看,飒露紫正盯着他看。
李盛:尉迟,你什么意思?夸那匹马能奔善跑,怎么,要把那马弄来跟我抢活儿干啊?别忘了,当初你被绑了,是谁跑去救的你,我劝你说话过过脑子。
看着飒露紫的眼神逐渐变得不友好起来,尉迟敬德突然一激灵,到了嘴边的话就拐了个弯儿。
“——献给殿下的父亲皇帝陛下,也是殿下的一番孝心啊。”
李世民在旁边也看到了他和飒露紫的眉眼官司,不由得揉一揉马儿的头,笑了一下:“不必了,马虽好,尉迟你更是我的左膀右臂,心腹爱将,怎可因马而损伤大将?还是不要去了。”
听了这话,尉迟敬德反而更要去了,他对秦王躬身一礼,随后就喊上高甑生、梁建方二人,快马奔了出去。
李盛在上面看着,就见尉迟敬德手持长槊冲入敌阵,手里的武器冲着王琬就过去了,还不等夏军反应过来,他一把把王琬从马上拽下来,随后牵着他的马,不,现在是秦王的马了,回了唐军阵营。
由于这几个人出现得太突然,又实在是太彪悍,于是——“夏军惊愕,无人敢拦”,竟然就由着尉迟敬德牵着马拎着人大摇大摆地又回去了。
可怜王琬,天知道他有多懵逼,好好的坐在马上,对面就有一个猛将冲过来,还不等他把武器拿好,那人就一把把他掳下马来了。
他跑到前面来耀武扬威真的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满级装备啊,现在的好马,就跟后世那种全球限量的高级跑车差不多,有了,难免心里得意,人家出来叫阵,顺便嘚瑟一下而已,谁知道就被逮回来了。
尉迟敬德带着马回来,把人随便塞给旁边的守军捆起来,然后带着马去见秦王。
李盛从他出去抢马就惊呆了,这会儿看着被牵在他手里的缰绳,只觉得历史比小说更离谱。
而且,感觉尉迟敬德以前也没这么浪啊?坏了,都是二凤带的 ,这都出现人传人现象了。
第40章
还没开战,窦建德一方的将领居然被人在大军面前堂而皇之地连人带马掳走了,也太打脸了!
于是夏军士气很受打击,军心不振。
而另一边的唐军却是大为开怀,见了好马,也有几人上前来观摩,纷纷赞叹。
听他们不住口地夸别的马,李盛哼了一声,不大高兴地用前蹄踩踩地面的浮土,低头喷了个大大的响鼻,小爷我也很优秀的好不好。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长孙无忌小声说这马看着就性格温和,这样被抓回来又拍又摸的也不闹,看起来脾气应该比飒露紫要好很多呢。
烦死了,夸别的马就算了,怎么还带拉踩的!
于是李盛悄悄往他边上走了几步路,掉过头来用后蹄往他那边刨土,等长孙无忌觉得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他袍子后边早就是一片灰了。
他一边拍着尘土一边往后面看,就看见飒露紫的一只蹄子还没放下去,跟他对上眼神不但不怕,还又把土往这边扬了两下才大摇大摆地甩着尾巴走开了。
再回头一看,那边的房玄龄和薛收笑得肩膀都在抖,被他发现了连遮掩都不遮掩了,还走过来拍拍他的肩。
看,让你暗戳戳说人家坏话,被报复了吧。
就连李世民也不禁笑了,看着大舅子望过来的控诉的眼神,他咳了两下,走过来替他整理一下腰带上挂的包袋:“飒露紫一向如此,你也是知道的,我也没办法啊。”
你对爱马没办法,但是你大可不必笑得这么欢。
长孙无忌也没办法,飒露紫跟成精了一样,就小声说了一下居然也知道,脾气又大,一点不高兴就要闹,偏偏军中都对他又宠又敬,简直没人敢管,就连秦王也是哄着。
更离谱的,据说还有马子把他掉的鬃毛专门收起来。
有人问起来,那马子说他们家也有一匹小红母马,他想着这次打完仗回去就找个公马给小红马配种,回头怀了小马驹,就把飒露紫的鬃毛挂在马厩,希望神马保佑,让他们家红马也生个聪灵护主的小马驹。
李盛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惊得连嘴里的草料都忘记咀嚼了,你们古代人的脑洞和想象力也挺丰富啊。
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有这功能,李盛甚是惶恐啊。
说回这边的战局,李盛发现李世民之前对夏军的评价真的很准,窦建德的大军,纪律是真的很松散。
夏军从早上大概七点多钟就开始列阵,在李世民的有意拖延下,直到中午还没开战,军阵中开始有些骚动了。
夏军本来就是异地作战,还不是保卫自己家的领土,而是去帮助别的军阀,本来就没什么进取心;
而且窦建德虽然号称十万大军,但他的军队大部分都是由河北山东各路农民起义军甚至流寇组成的,大家以前都不认识,也不是老乡,甚至以前很有可能还打过架彼此之间有仇恨。
他们本来就没啥团队意识,而窦建德也这边的组织筹划人才也欠缺,一直没能好好地分编重整,在遇到大战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后世的军队都会强调组织纪律,团结意识,如果没有这种必备的素养,那么就算人多,有时候也讨不了好。
而这时的夏军很明显就是散沙一团,饿着肚子站了一上午,很多人的体力和耐心都被消耗干净,这会儿干脆蹲下或者坐下休息了,还有的小兵口渴了,去岸边喝水。
而且,因为在被窦建德收编前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这会儿就又聚在一起,甚至还因为水源起了争执,在那推推搡搡起来。
李盛看得目瞪口呆,这真的是军队吗?
一直在观望的李世民见状,立刻让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到夏军阵前奔驰查看,如果夏军能立刻组织起阵列防护反击,那就说明他们士气还在,让骑兵撤回来继续耗着;
相反,如果夏军慌不择路军心溃散,那就说明已经到了发起攻击的好时候。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于军心的把握很准的,这边宇文士及刚一冲过来,夏军就慌了。
众所周知,相比与站姿,蹲下或者坐下,是很难立刻摆出防守攻击姿势的,而这会儿盘着腿喝水的夏军就是这个情况,看见敌方的重骑兵过来,哪里还想到要结阵反击,都是往后跑。
李世民见状,立刻下令发起总攻,他亲自带领玄甲军冲向对方的中军大帐。
李世民只带了三千重骑兵精锐,他的目的一直都是窦建德本人,而不是跟夏军血拼。
按照后世的笑谈,别说是十万个人了,就算是赶十万头猪羊,剁十万棵大白菜,那都得搞一会儿呢,如果唐军跟夏军正面对冲,那就是在用人山人海来消耗重骑兵的血条,这是最不划算的买卖。
所以,李世民直接带着骑兵精锐直扑窦建德方向,夏军军心散漫,只要统帅被擒,就会不战而败。
窦建德也是没运道,唐军骑兵冲下来的时候,他正与百官在大账开会,听闻唐军杀来,急忙号令己方骑兵迎战,没办法,玄甲军这种级别的骑兵对上普通步兵,说一句砍瓜切菜毫不为过,只有骑兵还能勉强与之一战。
而这时候夏方的文武官员正从大账中出来,迎面就遇上了一身重量级装备的玄甲军,于是纷纷逃命,夏军骑兵也不敢冲撞了他们,于是就避开这些大臣给他们让路,再有往回跑的步兵,一时间夏军中一片混乱。
好歹窦建德身边还有几个忠心将军,一看势不能转,赶紧护着主公往外逃去。
夏军毕竟人多,也有一部分精锐部队,这会儿反应过来收拢残军来抵挡唐军,前面的窦抗部进攻稍有不利,竟然被逼退了几步,李世民见状赶忙带军过去帮忙,又把战线压回去。
李盛眼角瞥见了旁边的淮阳王李道玄,暗叹一声又是个打仗不要命的主儿。
李道玄是李世民的堂弟,比他小五岁,等他懂事的时候,李世民已经是颇有声名的小将了,于是他从那时起就对这个堂哥很崇拜,是二凤的小迷弟。
后来长大了随军出战,也是效仿偶像,经常悍不畏死冲杀在前。
但是这个打仗很猛的小将却没有在后世留下太多印象,因为他死在了征讨刘黑闼的战争中,也是可惜。
这会儿他带军往来冲杀,不断地来回贯穿夏军的阵列,借助重骑兵的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的冲击力冲散对方的阵列。
但对面也是兵将不是木偶,也会竭力反击,看出来这个是打头儿的,对面的弓箭尖矛长槊也是不停地往他身上招呼,依着李道玄这个不要命的的打法儿,到现在他已经身中数矢,流血不止,连衣服都染红了,但是却仍然冲锋在前不肯停歇。
李盛心里吐槽,都是弟弟,这个还是堂弟,比李元吉那个不省心的亲弟弟好一百倍!
李世民也心疼这个听话懂事又英武善战的堂弟,看他的马已经受伤,于是这会儿就把自己的备马让给他,命他跟在自己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