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13节
  古代百姓活得多不容易啊,可能攒了一年才能买个大件,为了多种点粮食可能累得晕倒在地里,家里的牛羊鸡鸭牲畜,那都是好不容易才置办下的家庭资产啊。
  裴寂可倒好,一声令下,就把人都聚集起来,然后一家人十几年的辛苦就这样白费了。
  于是当地百姓很有情绪,裴寂尽失民心。
  这时候,境内又有叛乱,夏县的吕崇茂揭竿而起,反了!
  他聚集兵马反唐,积极响应刘武周,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裴寂一看,我不敢打刘武周,你这个小角色我还是可以打的,于是带兵去了。
  嗯,没打过。
  不久,河东郡也响应刘武周,河东失守,关中震骇。
  在这种情形下,李渊发布手敕:“贼势如此,难以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中而已。”
  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上表:“太原王业所成,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复武周,克复汾、晋。”
  李渊立刻就同意了,“悉发关中之兵”,而且亲自为李世民送行。
  李盛就觉得,李渊是不是就等着李世民自己开口呢。
  之前放着人家不用,这会儿终于兜不住了,就等着秦王来收拾烂摊子了。
  这也不是李盛自己瞎胡猜,在真正的历史上,这个时间节点,两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有点微妙。
  李盛穿越过来之后,间接避免了一件大事——刘文静之死。
  在真正的时间线上,因为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失败,刘文静被贬黜,而后第二次浅水原之战打赢后也没有升回去之前的官位。
  这时候刘文静看着裴寂就不太顺眼了,刘文静、裴寂、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主要人员,裴寂是左仆射,现在自己呢?才是个小官。
  于是刘文静心怀不满,在府中行巫蛊事,被诬告谋反,被李渊下令处死【1】。
  这件事在后世也是众说纷纭,刘文静作为起兵元老,在李渊称帝的时候诏令中“加恕二死”,可以免两次死罪的人就这么被他杀了,这委实是有点冷酷了。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刘文静的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和秦王走得太近了,起事之初两人就是老交情,后来秦王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刘文静是他的左仆射,这是铁杆亲信了啊。
  而随着李世民的战功积累和官位上升,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所以李渊有意压一压他,这次刘文静就正好撞在枪口上。
  而同时,刘武周如此猖獗,李渊硬是压着没让秦王上前线,裴寂大败之后还让他继续领军,最后河东彻底失守没办法了才让秦王上。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终于可以带兵出战了。
  他带军出兵,夜里安置好飒露紫后就去了中军大帐,结果没一会儿亲兵就来叫他,飒露紫又闹起来了。
  这次倒不是因为有人来投降。
  李盛吃过东西,打算休息了,系统出声了。
  “朱粲在三千米外,意欲投降唐朝。”
  “朱粲?吃人肉的那个?”光是提到这个名字,李盛就觉得一阵恶心。
  别的起义军,无论为人如何,都没有这个人变态,朱粲这人是真的吃人。
  他在汉水、淮河之间剽掠,每次攻破一个州县,都大肆吃喝掠夺,从来不经营农业,他占据的地方,饿死的老百姓尸骨成山,更可恶的是,他要离开这个州县的时候,会把这里的剩余物资全部焚毁。
  他曾经说没有比人肉更好吃的东西了,只要有人,就不用发愁粮食。
  简直是丧心病狂!
  后来他在淮安,当地的豪强起兵攻打他,周边受他祸害的州县都纷纷响应。朱粲被大败,带人逃走。
  历史上他是逃去了菊潭然后向唐朝称臣,在这里不知道为什么直接带兵来投往长安了。
  不过既然碰上了,那李盛就不想让这个恶贯满盈的杀人狂多活一天。
  历史上在他向唐朝投降后,李渊还下诏立他为楚王,李盛听着就生气,可去你的吧,老子这次不弄死你就算我白来一回!
  李世民被召唤过来,轻车熟路地带着人跟着飒露紫去了,还是带的秦叔宝和程知节。
  一路奔袭,终于看见人了。
  那边朱粲看见秦王大旗倒是很激动,上来就自我介绍了一下。
  因为前几天捡到的都是好人才好将领,李世民也没多想,都已经下马打算亲近一下自己素未谋面的好部下了,就听见这人说他叫朱粲。
  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谁?朱粲?那个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还吃人的朱粲?
  李世民转过头看着飒露紫,一脸的不可置信。
  二凤:不是吧,飒露紫,这种烂人你也要啊?!!!
  第18章
  人的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当李世民望过来的那一瞬间,通过眼神、表情以及两只不知道往哪放的手,李盛神奇地理解了李世民现在的心情。
  啊啊啊怎么办这是个烂人啊可是飒露紫特地来带我找他,难道另有隐情吗?不应该啊,这人看面相就不是个好人,还是说飒露紫觉得他有用?怎么办怎么办不收这人的话会不会不给飒露紫面子啊?它要是又生气不理我怎么办?
  李盛甩了甩鬃毛:二凤,你不懂我。
  瞥见朱粲张嘴要说话,这人要是当众说要投奔大唐那就不好弄死他了啊。
  主要是影响不好,千里迢迢来投奔结果被拒绝,会影响别的求职者心情。
  为了避免你乱说话,你还是不要说话了。
  于是李盛立马一个疾跑,上去就给了朱粲一下子狠狠踢在他的胸口:吃人是吧?烧杀劫掠是吧?tm给老子死!
  飒露紫可是日行千里的神骏,他最近在长春宫没事儿干一直吃吃喝喝都胖了,这吨位不可小觑。
  再加上对朱粲吃人这件事的愤怒buff加成,这一脚下去,朱粲只觉得胸口一疼,当即呕出一口血来。
  李世民和后面的亲兵只觉得一阵风掠过,然后耳边传来沉闷而大力的击打声音,再一看,朱粲嘴角流血躺地上了。
  李世民和亲兵:╭(⊙o⊙)╮
  难道飒露紫特地带人来就是为了弄死朱粲吗?
  这真是,太好辣!
  讲道理,乱世之中,大家都活得艰难,乡里之间也有易子而食的惨剧,但那是活不下去了才这样做,朱粲呢?他是大规模地把活人当作军粮啊!
  这么个变态,谁愿意跟他当同事啊?不够晦气的。
  程知节就很机灵,趁着朱粲被踹得缓不过来气儿,他往前走了两步,很愤怒地大声指责起朱粲来。
  “贼子尔敢!居然敢行刺我们秦王殿下!要不是飒露紫衷心护主,殿下就被你劫持了,说,你是受了谁的指使来的!王世充还是刘武周?”
  刚才事发突然,李盛旁边看着他的亲兵不小心被他带得趔趄了,蹀躞带上挂着的匕首掉到了地上,李盛看见了,一脚踢到了朱粲手边。
  间歇性失明的程知节:“你居然还拿了匕首!”
  在亲兵的搀扶下,朱粲刚从地上爬起来就听到了这颠倒黑白的话,再看看手边很明显是唐制刀具的匕首,气得他胸口更疼了。
  朱粲:程知节你@#¥%&*!李世民你也不是个好东西还好意思说自己重视人才!
  但是他现在只带了几千残兵弱将,李世民那边都是能打的猛人,于是他忍着疼,憋着气,挤出一抹笑来。
  “我怎么会行刺秦王呢?我是来投奔秦王的啊!”
  说着,他看看秦王,没说话,难道是下不来台没法接话了?
  于是朱粲自以为体贴地帮秦王搭了个下台阶的梯子:“刚才都是战马发狂撞过来伤了我,程将军也一定是看错了,那匹马性情易怒,殿下还是不要再骑了。”
  李盛瞪大眼睛看着他:你在狗叫什么?!!!
  程知节、秦叔宝和亲兵们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他不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吧?
  至于李世民,他赶紧拉住要往前再给朱粲一下子的飒露紫,这人已经有防备了,要是伤了马就不好了。
  “贼子朱粲假意投诚,意图行刺,就地斩杀!”
  秦叔宝刚才没反应过来,在老板最需要捧哏的时候没能插上话,这会儿赶紧在老板面前表现一下,听到秦王下令,立刻拉开大弓,朱粲嘴里的脏话还没说出来就被他一箭射穿了心口。
  李盛看着朱粲双目圆睁,估计到死也没想清楚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但是,那些被烧光粮食资产的百姓呢?那些被无辜杀害的小孩子呢?他们到死也没想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苦这么惨。
  朱粲一死,他的部下都跪下投降,李世民让人去接收勘察,这些人中,有跟着朱粲一起作恶的,也有被迫屈从的,要好好甄别分开处理。
  回去的路上,李世民摸摸飒露紫的头,哎,笨马让人着急,但是太过聪明灵秀的马也不让人省心啊,飒露紫通灵到这种地步,简直跟人一样了。
  李盛搞死了这个恶人,脚步很轻快,感觉自己头上都有个木鱼在敲:功德+1+1+1......
  李盛曾经在手机上看到有人吐槽说单位的闲话穿得有多离谱,人传人传人,传到最后,都跟事实有十万八千里了,这次他也体会了一下。
  因为当时只有前面的李世民秦叔宝程知节还有几个亲兵是亲眼所见,后面的兵将们都没看清到底是真怎么回事,只是听说,于是,等负责看管战马的马子第二天一边给他上料一边跟旁边人说话的时候,李盛就听见他们这样说。
  “据说那朱粲把匕首藏在手里要行刺秦王,程知节程将军一眼就看到了,上去就给了他一脚。”
  李盛:胡说!那一脚明明我踢的!
  “不是,你听的不对,明明是那朱粲口出狂言说飒露紫是匹疯马,秦王骑着这马早晚被摔死,然后被秦叔宝将军拉弓射死的。”
  李盛:嗯,朱粲应该还没蠢到这个地步。
  “我怎么听说是朱粲把匕首投出去刺秦王,被飒露紫蹄子把刀踢回来正好扎在朱粲心口上啊。”
  李盛惊呆了:回旋镖啊,你这个更离谱。
  不过也没啥大事,他还听得挺带劲儿,就当听相声了。
  619年十一月,黄河结冰,李世民带大军从龙门东渡,驻军柏壁与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对峙。
  这次,李渊悉发关中之兵,可以说是举国之力收复河东,而李世民这边,也是把秦王府的家底都掏出来了,全阵容迎战。
  秦叔宝、程知节、翟长孙、秦武通、殷开山、侯君集、李世勣、李道宗、罗士信、裴仁基、裴行俨......都是猛人强将。
  李盛看着,还有点小自豪,这里面还有几张sssr是他帮李世民集卡的呢。
  不过,光看这一堆人,李盛就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李渊一开始不派秦王出战了,唐朝能打的都在秦王这边,要是不压着点,任由李世民不断积累战功,以后功高震主可不是空话,那秦王就真压不住了啊。
  但是事实是,除了秦王这一堆,还真没几个能打的,李元吉和裴寂跟个傻兔子一样被人家撵着打。
  李世民带军驻扎后,带着李道宗去了玉璧城登高观望敌情。
  “自四月来,刘武周攻城拔寨一路势如破竹,如今我们大军压在这里,宋金刚日日派人来城下邀战,你以为应当如何应对啊?”
  李道宗也是李氏宗族,这时才十七岁,但他十几岁就随军出战,战略意识也是很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