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宠妾上位攻略 第160节
  “本郡主要进宫。”安华郡主实在想不明白,如此利民利天下的一件事,怎么就没人来呢?
  此事还需要皇后娘娘为她解惑。
  安华郡主到昭阳殿时,皇后娘娘正在煮茶。
  火急火燎的安华郡主,看见气定神闲的皇后娘娘,不由也免去了几分浮躁。
  “参见皇后娘娘,皇后娘娘万福金安。”
  “安华,过来。”姚宝珠笑着招呼安华郡主,说道:“起来尝尝本宫的茶如何?”
  “皇后娘娘……”
  “来,喝完茶再说。”
  安华郡主只得坐到皇后娘娘的下首,接过皇后娘娘亲自递来的茶。
  “多谢皇后娘娘。”说罢,安化郡主先是嗅了嗅,又轻轻抿了一口,仔仔细细品味了一番。
  “如何?”姚宝珠期待地看着安华郡主。
  “回皇后娘娘的话,茶水飘香。”安华郡主一边说着,一边悄悄瞥了瞥皇后娘娘的脸色。
  这话若是说给心胸狭隘的上位者,恐怕今日她要吃不了兜着走,可安华郡主相信皇后娘娘的人品,自当如她的画品一般贵重。
  “看来本宫实在是没有这煮茶的天分,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本宫如今煮茶的境地还是只停留在第一层上。”
  “皇后娘娘是六宫之主,煮茶此等小事,交由他人做即可。”安华郡主不认同皇后娘娘的话,人生来便命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该做的事。
  姚宝珠轻轻摇了摇头。
  安华郡主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从小便见惯了勾心斗角的她,最会察言观色,安华接着说:“皇后娘娘莫气馁,煮茶一事本就是熟能生巧,假以时日娘娘定能煮出水生香的茶。”
  “无妨,闺中贵女自小学习煮茶,自然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可本宫少时的空闲时间全用来作画,人生有得必有失,自然不能样样都叫本宫占了去。”
  安华郡主见皇后娘娘没有放在心上,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回想当初她第一次见姚宝珠,那是她还是太子侧妃,见了她作画又听了她的指点,自然是十分佩服姚宝珠。
  可当姚宝珠成为皇后之后,她却无端对姚宝珠生了许多敬意,无论如何相处都不如以前那般亲切自然。
  她知道姚宝珠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她自己也没有变过,只不过立场不同身份不同了。自己终是难以撼动内心对皇权的向往与臣服。
  “安华今日来找本宫,可是要说书院的事?”
  “正是。皇后娘娘,自书院开门迎弟子以来,三五日所收弟子不超过十人……”
  “是不是觉得不合常理?安华也知,书院开张之前本宫托人造了势,陆大家关门弟子的名声也传了出,皇后娘娘亲自开办书院的消息也放了出去,怎么就没人呢?”姚宝珠反过来问安华。
  安华郡主点了点头,原来皇后娘娘知道她的疑问,果然一切都在皇后娘娘的掌控之中。
  姚宝珠将茶具收起,亲自尝了尝自己煮的茶,果然如安华所言,茶水飘香而已。
  姚宝珠见安华郡主目光殷切地盯着自己,于是继续说道:“我朝风化开放,男女同并肩同游上街,也不会招人非议。大家贵族的贵女们也少有目不识丁者,大多数人请了先生去家中教学,安华你可知为何不送贵女们去书院呢?”
  安华本想的是为了避免让贵女们抛头露面,可仔细一想,就算孤男寡女共同走在大街上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安华摇了摇头。
  “天下之大,可识文断字,明理通史的女子不过寥寥,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读书无用。”
  “皇后娘娘,既然如此,为何你我自小学习识文断字?”
  “因为大家族的人往往学识更渊博,知晓女子读书无用乃是悖论,才会让自己的女儿同儿子一样去学习。”
  安华郡主听皇后娘娘的意思,想了想说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用,第一个说此话的人定是男子,他想让女子成为没有主见、不明是非只知道依靠他的兔丝花?”
  姚宝珠没有接安华的话,反而说道:“百姓们不是没有质疑过女子读书无用这句话,尤其是当一个女人成了母亲,当她有了女儿,她想到自己过往的种种,便会想让女儿不再重蹈覆辙。”
  “既然如此,为何都没有人来书院?”
  “因为众人都在观望。”
  “观望?”
  “如此新奇的事情谁都不愿第一个去尝试,若是有高门大户的贵女前往书院,便会群起而效之。这件事,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听皇后娘娘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安华郡主才理明白其中的蹊跷,江城贵女最是追崇陆大家,如今有了陆大家关门弟子和皇后娘娘两重身份的消息放出去,怎么就没有一个高门大户的贵女来书院吗?
  安华郡主目光一征,一时失态:“皇后娘娘,有人故意为之!”
  姚宝珠看了安华郡主一眼,幽幽说道:“莫急,很快就有结果了。”
  “皇后娘娘运筹帷幄,安华愿唯皇后娘娘马首是瞻!”原来皇后娘娘早就派人去查了,安华不禁想,什么时候她能有皇后娘娘一半聪明就好了。
  姚宝珠笑了笑。
  哪有什么运筹帷幄,只是她付出的心血和财力物力太多,若是书院一事不成,便会往后事事不成,她没有重新再来的底气,所以必须逼自己方方面面地去考虑。
  人活着,没有任何事是容易的,须知先苦后甜的道理。
  外人看来皇后娘娘运筹帷幄,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想通此事费了多少心神。
  第二百一十一章
  昭阳殿里一片安静,安华郡主知道皇后娘娘在等一个结果,只是不知是何结果。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昭阳殿里来了人,安华郡主抬头一看,原来是皇后娘娘身边的拭水姑娘。
  “皇后娘娘。”
  “如何?”姚宝珠问道。
  “果然如娘娘所料,是有人在背后做了手脚。”
  “何人为之?”姚宝珠问道。
  安华郡主紧紧盯着拭水的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个答案。
  “回皇后娘娘的话,是城东柳家嫡女放言,白鹿书院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哪里会真正教人作画,不过是权力之下的一场戏罢了。”
  姚宝珠点了点头说道:“城东柳家是勋贵之家,他家嫡女既然如此放言,其他家自然会观望不前。高门贵女都止步了,寻常百姓家更不会来白鹿书院。”
  姚宝珠说完顿了顿,又问安华:“这城东柳家嫡女,何许人也?往常也未曾听过她。”
  “娘娘没听过也是正常,柳家嫡女柳青冉,今年不过十六岁而已,也算是初长成,近来才在京都城有了名气。”
  “为何她的话在京都城内有如此影响力?”
  安华郡主想了想。
  “大抵是她近来常参加诗会,又颇有些文采,她说的话旁人是能听进去的……娘娘,安华这就解决此事。”知道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安华郡主便觉得此事不足以为之担忧,只要和柳青冉交涉一番,她若知难而退,主动澄清自己说过的话最好,若是不能,自己这层郡主的身份也能压住她。
  姚宝珠看安华的模样就知道安华想用自己的身份去施压。
  “切莫轻举妄动,这件事本宫自有安排。”
  “娘娘的身份尊贵,又何必亲自出手……”安华还想为自己争取为皇后娘娘分忧,可话还没说完就被皇后娘娘打断了。
  “你先去回白鹿书院。”
  “是。”
  姚宝珠没有过多解释。
  这件事并非只有柳青冉这般简单,难道一个近日才名声大噪的小姑娘,区区几句话就能拦得住这京都城内外众多求学之人?
  不过现在一切都只是姚宝珠的猜测,若想知道是真是假,看来只有去会一会这位柳家嫡女。
  “拭水,打听打听这几日她会去哪个诗会。”
  等到拭水完全不见了人影,姚宝珠转身见了内室,小梨紧跟其后。
  只见姚宝珠从众多书中抽出了一本,随后又从书中拿出了一张薄薄的纸。
  看样子是一早便写好放在了书中。
  “小梨,你替本宫去永安公爵看望母亲,母亲前几日心绪不佳,本宫这做女儿的在深宫之中不便随意出宫,但本宫的关切担忧之心一定要传到。”
  姚宝珠一边说话,一边将手中的纸不动声色地塞到小梨手里。
  小梨眉眼一跳,她自然听出了皇后娘娘的意思,这纸上写的字一定要亲自送到姚夫人手中,且这件事在整个昭阳殿中,只有皇后娘娘和她知道,绝不可外传第三人。
  “是,娘娘请放心,婢子这就去趟永安公爵府。”小梨将纸条拢入袖中,这是第一次娘娘办事不让昭阳殿任何人知道,包括拭水姐姐和暗卫们。
  当拭水再次回到昭阳殿时,皇后娘娘正在和皇上下棋,拭水在一旁静立,沉默不语,不敢扰了皇上和皇后娘娘的雅兴。
  “不下了,好累。”姚宝珠将手中的白棋一扔,便打算扔了这盘棋。
  裴景晏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说道:“嗯,和朕下了一下午的棋,皇后竟然一盘也没输过,皇后确实是劳心劳力。”
  裴景晏不说此话还好,此话一出姚宝珠面上浮上几丝红晕,别以为她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
  这一下午的棋,每次都是眼见着要输了,姚宝珠便悔棋,来不及悔棋便小手一挥,格外不小心地将棋盘上的棋子扫落。
  还真是棋棋不输也不赢,局局都要重开。
  徐公公第一次见皇后娘娘这么无赖,可偏偏帝后二人乐此不疲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姚宝珠将棋子一枚一枚捡回棋盘里,随口问道:“拭水,查的怎么样?”
  拭水这才敢开口。
  “属下参见皇上,参见皇后娘娘。回皇后娘娘的话,柳青冉于明日未时在穹方湖畔有一雅集。”
  听罢,姚宝珠转头向裴景晏说道:“我明日想去这雅集看看,如今白鹿书院的局面少不了这柳家女在其中搅弄。”
  她到底要看看这柳家女,究竟是幕后推手,还是只是一枚棋子。
  “朕也一起去。”裴景晏想也没想,话便脱口而出。
  “陛下,书院的事我想自己解决,陛下不能总是帮我,而且这事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件事,若是陛下帮了我,就失去了此事的初衷……”姚宝珠婉拒,她想做的是裴景晏身边能够并肩而行的人,而不是事事依靠裴景晏才能得以成事的人。
  裴景晏正在捡棋子的手顿了一顿,片刻间又恢复了正常。
  “朕是近来在朝堂之上听到不少声音,说有不少文人书生在诗会雅集之上,对朕欲推行的新政大力妄议,朕是想亲自去听听,并不是为了帮你解决书院的事,放心。”
  姚宝珠狐疑地看了裴景晏一眼,裴景晏点了点头。
  “那……明日便一起去吧。”姚宝珠这才察觉方才是她想的太多,裴景晏毕竟是皇上,心里装着的是天下事,就算裴景晏再爱他,也没道理事事以她为先。
  如此甚好!
  帝后二人将装好的墨玉棋子递给徐公公,徐公公捧着棋盒,忍不住腹议,今日在朝堂之上是有朝臣上奏,说近来有不少人对皇上欲推行的新政大力妄议,只不过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在秦楼楚馆处喝醉了酒才会口无遮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