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直到遇见那只鬼,才知道自己等的压根不是“人”。
阴鬼每日催他回想,说他丢了记忆,但晏熔金抱住它,却觉得自己分明是多了东西。
心里盈盈而满,几乎有什么要溢出来。
记忆是从错杂处开始恢复的,他记起不可说时那鬼潮红的面颊,揩过自己下唇的汗涔涔的苍白手指......然后是被他挂在避火图后的,自己的策论。
想起这些时,小状元涨红了薄面皮,怒斥他“龌龊、不可理喻”。
那鬼倒会给自己找理由:“情难自禁嘛,你可知道,我对我的小和,是什么情——嗯?”
那声鼻音拐了九曲十八弯,几乎要绕到大山坳坳里了。
晏熔金咬着下唇,不上他的当。
阴鬼却愈发放肆,掰了掰他可怜的嘴唇,又去摸他眼角眼皮,然后在他面孔渐渐发红时俯身,唇瓣若即若离地擦过他颤栗的起伏的身体,最后落在他胸口——
见他压着吐息,聚精会神盯着他指尖,闷笑一声问他:“现在,知道是什么情了吗?”
晏熔金哼了声,刚拿住他的手,眼睛用力瞪着他,就又听这可恨的阴鬼道——
“外头的人都以为我们闹掰了,但其实我们......分都分不开——你觉着像不像偷情?”
晏熔金望着他开合的唇瓣,生出了股暴烈得近乎绝望的渴望。
他搂住阴鬼的脖颈,气急败坏地吻住他。
片刻后。
阴鬼按住他的胯骨,皱起眉,半天没松开:“别乱动。”
声音很嫌弃——“我教你,你还太小了......笨得很。”
第69章 番外三 屈鹤为独自走过的十二年 天子……
“做噩梦了吗, 去非?”
他猛然惊醒,呵呼喘息时,听到晏小和迷迷瞪瞪地问。
“没事, 吵醒你了?”
小和嗯了声,抱紧他亲了亲耳朵:“梦到什么了?噩梦讲出来,就不会做第二次了。”
“不算噩梦,”他将人回抱紧了, “不过是些......过去的事。”
——
武帝七年,钟鼓齐鸣,他踏上鳌头形状的殿石, 面见天子。
天子托起他的臂弯,夸赞他的策论, 又留他到书房闲谈。
他看见珠帘后的女人面孔。
半敛目, 眼神朝上,如坐佛龛般静静窥伺的神态。
他心里不安。
天子握着他的手说:那是太后,她想见见新科状元。
到了书房,没有什么值得掩门的话,只是不过片刻,就有仆役闯入,熟稔地低眉说太后送了药来。放下也不走, 等着天子用空。
他心里觉得逾矩, 看天子有些僵硬的面色, 始觉方才大殿提及太后时, 手腕被捉握的力度太重。
天子说了很多话, 都是事先他预料到的。只是最后,天子握着他的手说:“你策论里提到的东西,只管放手去做, 朕替你兜底。”
他有些惶恐,朝堂上不知多少个状元榜眼,何以看了他几篇文章,就彷如将他当作唯一的救星?于是只当天子礼贤下士,说些快成套话的好话。
但也难言激动地答:“定为陛下分忧解难。”
后来他在翰林院勤勤恳恳几个月,遇到了“贞女”一事,上书天子遭贬,只觉一切始料未及。并开始觉得,民间说皇帝反复无常、日渐昏聩暴戾的传闻是真的。
他负气左迁,遇到流匪,从马车上摔昏下来的前一刻,又记起金銮殿上拖起他的那只手、那双眼,只觉世事无常、命运坎途。
他为山上一道人所救,道人姓陈,问及名姓时似有犹疑,最后答是“陈真”。陈真说与他有缘,要为他算卦。他摇了摇头,说不要算我,也是冒犯一问,道长能否算国运?
那道人轻易应下了。将未来年份与大事皆述与他。他看到十五年后大业亡国,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就不再往下看了。
问:道长可有破解之法?
道长答有,要他替国君“犯错”,将那搅扰国运的邪气尽数引到自己身上,最后用一人之死换国家长安。
道长人长得老实,说的话像江湖骗子。最初他听过了,并不相信,只是在此后几月,被陈真写出之事皆一一应验了。
他也就抱着孤注一掷的心,向陈真学了易容之术,到预言中天子会坠水的地方等待。
那是一处溪流,天子与随从暂歇在旁,而他扮作渔夫垂钓溪边。
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天子在落水前偏头看了他一眼。叫那簇刺眼的光有了微微的变形。
他在预言又一次应验的惊骇中,先侍卫一步噗通跳水救君。
天子繁重的衣饰在水中成了累赘,幸而他自小爱沉入水塘、仰头看浮动的景色,极善凫水,一番挣扎后连抱带拖地把人抬上了岸。他自己累的扒在岸边上不来,在天子近侍来拉自己时,还把最后一丝力气用于触摸脸角的假皮。
天子去马车上换过衣裳,问在车边待传的他:“你是何人?叫什么名字?你救了朕,想要什么赏赐?”
他垂着头,吐出了“屈鹤为”这个名字——暂屈鹤颈,不悖鹤为。
“草民是读书人,所作所为皆只为报效朝廷。”
天子抬起他下颌,眼里有笑意:“这张脸怎么这么磕碜......罢了,给你个蓝翎侍卫做不做?”
他跪谢了君恩。三伏天里,溪水很快晒干,衣服菜叶似的皱巴巴贴着,叫他浑身不自在起来——总觉得太过顺利。
但很快他就来不及多想,只因朝内外接连出事,而他因事先知道,立了不少功,很快升到了正三品左副都御史。
这蹊跷的升迁速度很快引来旁人注意。朝中大臣纷纷试探拉拢他,而太后也屡次请他过去。他都拒绝了,但不想在太后寿辰宴上还是被逮住了。
太后同他开门见山,软硬兼施,他知道今天不应了太后,恐怕连门都没法竖着出去。
“听说屈大人一年前死了,当时是由邻里从湖里捞起的,不知怎么起死回生了,还改了名姓?”
屈鹤为咽下她的药丸,勉力压着喉管的痉挛讪笑道:“自是福大命大。”
太后略笑了笑,眼神却如钉耙般在他脸上碾过。
他回去就吐了血。
直到第三日太后才给他解药。
后来他结识的御医云起说:你服用的毒很不成熟。说真的,太后没必要用这么难看的手段拉拢人......
屈鹤为懂了他的意思:太后觉得自己不过一只有点碍眼的小虾,也没指望自己真帮上什么忙,就是想在吓唬自己的同时试个药。
但就是这样随意的一试,拖累了他几十年的身体。
皇帝知道他去过太后那儿了,也不恼。照常与他出游习字。几次他有意提起朝政,提起太后和左相愈发猖獗的势力,都被皇帝不声不响挡了回去。
屈鹤为不懂皇帝在想什么,都火烧屁股了还觉得好暖和。他想:难道是自己做的坏事还不够多?可是能“阳违阴奉”的事本就不多,每做一桩屈鹤为就要掉一把头发,真觉得自己缺德又折寿。
但最秃头的还是皇帝对朝政的态度,就连太后接连打压自己的势力也熟视无睹,每天只想着炼长生丹。甚至还将丹药分给朝臣使用。
有的丹药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众人皆战战兢兢,也有不知被毒还是被吓得卧病在床的。
屈鹤为能挡则挡,想着反正自己改了国运,这具身体也是要早死的。
但有的好挡,有的难。平日里皇帝给大臣的,他要了,大臣自然欢天喜地,皇帝也只会嗔他一句“恃宠而骄”;但如果是太后给皇帝的,就难了。
一次,皇帝正要吃太后送来的丹药,那丹药瓶子与太后喂给屈鹤为的极像。屈鹤为当时牙关合紧,遍身冷汗,最后还是如平常一般讨药。
皇帝用花瓶砸碎了他的头,好在丹药也被慌乱的宫人踩碎了,太后的眼线也只能无奈回报。
然而几天后,皇帝就玩闹似的封了他做右相。
这个右相是“斜封官”,不问中书省意见,只从侧门递了纸传达圣意。
但太后出手拦了,说皇帝这回实在是胡闹,有几次救驾之功和小聪明的人,提拔到左副都御史已是破了格,怎还能再次任性?
屈鹤为看不惯太后屡次抽皇帝巴掌,不顾天子两次阻拦,自请治水,两年后回来,已卓有成效。而何观芥也是他在水灾中救的,因无父无母,唯一的表弟又不知所踪,屈鹤为就把他带在身边教导,时间一长,几乎要忘了祸乱朝纲的任务。
他风光回朝,做了右相。朝中皆以他有能。只有皇帝愁眉苦脸,太后不住冷笑。
他一段时间未行龃事,皇帝便变得更昏聩荒唐,朝堂上乌烟瘴气,被时不时犯抽的旨意折磨得身心俱疲。屈鹤为只得重操旧业,不过数月,又唤回了大家对他治水前的坏印象。
那段时间里,他的学生何观芥和他翻了脸,他很欣慰,笑了出来,令何观芥更恨他。
阴鬼每日催他回想,说他丢了记忆,但晏熔金抱住它,却觉得自己分明是多了东西。
心里盈盈而满,几乎有什么要溢出来。
记忆是从错杂处开始恢复的,他记起不可说时那鬼潮红的面颊,揩过自己下唇的汗涔涔的苍白手指......然后是被他挂在避火图后的,自己的策论。
想起这些时,小状元涨红了薄面皮,怒斥他“龌龊、不可理喻”。
那鬼倒会给自己找理由:“情难自禁嘛,你可知道,我对我的小和,是什么情——嗯?”
那声鼻音拐了九曲十八弯,几乎要绕到大山坳坳里了。
晏熔金咬着下唇,不上他的当。
阴鬼却愈发放肆,掰了掰他可怜的嘴唇,又去摸他眼角眼皮,然后在他面孔渐渐发红时俯身,唇瓣若即若离地擦过他颤栗的起伏的身体,最后落在他胸口——
见他压着吐息,聚精会神盯着他指尖,闷笑一声问他:“现在,知道是什么情了吗?”
晏熔金哼了声,刚拿住他的手,眼睛用力瞪着他,就又听这可恨的阴鬼道——
“外头的人都以为我们闹掰了,但其实我们......分都分不开——你觉着像不像偷情?”
晏熔金望着他开合的唇瓣,生出了股暴烈得近乎绝望的渴望。
他搂住阴鬼的脖颈,气急败坏地吻住他。
片刻后。
阴鬼按住他的胯骨,皱起眉,半天没松开:“别乱动。”
声音很嫌弃——“我教你,你还太小了......笨得很。”
第69章 番外三 屈鹤为独自走过的十二年 天子……
“做噩梦了吗, 去非?”
他猛然惊醒,呵呼喘息时,听到晏小和迷迷瞪瞪地问。
“没事, 吵醒你了?”
小和嗯了声,抱紧他亲了亲耳朵:“梦到什么了?噩梦讲出来,就不会做第二次了。”
“不算噩梦,”他将人回抱紧了, “不过是些......过去的事。”
——
武帝七年,钟鼓齐鸣,他踏上鳌头形状的殿石, 面见天子。
天子托起他的臂弯,夸赞他的策论, 又留他到书房闲谈。
他看见珠帘后的女人面孔。
半敛目, 眼神朝上,如坐佛龛般静静窥伺的神态。
他心里不安。
天子握着他的手说:那是太后,她想见见新科状元。
到了书房,没有什么值得掩门的话,只是不过片刻,就有仆役闯入,熟稔地低眉说太后送了药来。放下也不走, 等着天子用空。
他心里觉得逾矩, 看天子有些僵硬的面色, 始觉方才大殿提及太后时, 手腕被捉握的力度太重。
天子说了很多话, 都是事先他预料到的。只是最后,天子握着他的手说:“你策论里提到的东西,只管放手去做, 朕替你兜底。”
他有些惶恐,朝堂上不知多少个状元榜眼,何以看了他几篇文章,就彷如将他当作唯一的救星?于是只当天子礼贤下士,说些快成套话的好话。
但也难言激动地答:“定为陛下分忧解难。”
后来他在翰林院勤勤恳恳几个月,遇到了“贞女”一事,上书天子遭贬,只觉一切始料未及。并开始觉得,民间说皇帝反复无常、日渐昏聩暴戾的传闻是真的。
他负气左迁,遇到流匪,从马车上摔昏下来的前一刻,又记起金銮殿上拖起他的那只手、那双眼,只觉世事无常、命运坎途。
他为山上一道人所救,道人姓陈,问及名姓时似有犹疑,最后答是“陈真”。陈真说与他有缘,要为他算卦。他摇了摇头,说不要算我,也是冒犯一问,道长能否算国运?
那道人轻易应下了。将未来年份与大事皆述与他。他看到十五年后大业亡国,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就不再往下看了。
问:道长可有破解之法?
道长答有,要他替国君“犯错”,将那搅扰国运的邪气尽数引到自己身上,最后用一人之死换国家长安。
道长人长得老实,说的话像江湖骗子。最初他听过了,并不相信,只是在此后几月,被陈真写出之事皆一一应验了。
他也就抱着孤注一掷的心,向陈真学了易容之术,到预言中天子会坠水的地方等待。
那是一处溪流,天子与随从暂歇在旁,而他扮作渔夫垂钓溪边。
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天子在落水前偏头看了他一眼。叫那簇刺眼的光有了微微的变形。
他在预言又一次应验的惊骇中,先侍卫一步噗通跳水救君。
天子繁重的衣饰在水中成了累赘,幸而他自小爱沉入水塘、仰头看浮动的景色,极善凫水,一番挣扎后连抱带拖地把人抬上了岸。他自己累的扒在岸边上不来,在天子近侍来拉自己时,还把最后一丝力气用于触摸脸角的假皮。
天子去马车上换过衣裳,问在车边待传的他:“你是何人?叫什么名字?你救了朕,想要什么赏赐?”
他垂着头,吐出了“屈鹤为”这个名字——暂屈鹤颈,不悖鹤为。
“草民是读书人,所作所为皆只为报效朝廷。”
天子抬起他下颌,眼里有笑意:“这张脸怎么这么磕碜......罢了,给你个蓝翎侍卫做不做?”
他跪谢了君恩。三伏天里,溪水很快晒干,衣服菜叶似的皱巴巴贴着,叫他浑身不自在起来——总觉得太过顺利。
但很快他就来不及多想,只因朝内外接连出事,而他因事先知道,立了不少功,很快升到了正三品左副都御史。
这蹊跷的升迁速度很快引来旁人注意。朝中大臣纷纷试探拉拢他,而太后也屡次请他过去。他都拒绝了,但不想在太后寿辰宴上还是被逮住了。
太后同他开门见山,软硬兼施,他知道今天不应了太后,恐怕连门都没法竖着出去。
“听说屈大人一年前死了,当时是由邻里从湖里捞起的,不知怎么起死回生了,还改了名姓?”
屈鹤为咽下她的药丸,勉力压着喉管的痉挛讪笑道:“自是福大命大。”
太后略笑了笑,眼神却如钉耙般在他脸上碾过。
他回去就吐了血。
直到第三日太后才给他解药。
后来他结识的御医云起说:你服用的毒很不成熟。说真的,太后没必要用这么难看的手段拉拢人......
屈鹤为懂了他的意思:太后觉得自己不过一只有点碍眼的小虾,也没指望自己真帮上什么忙,就是想在吓唬自己的同时试个药。
但就是这样随意的一试,拖累了他几十年的身体。
皇帝知道他去过太后那儿了,也不恼。照常与他出游习字。几次他有意提起朝政,提起太后和左相愈发猖獗的势力,都被皇帝不声不响挡了回去。
屈鹤为不懂皇帝在想什么,都火烧屁股了还觉得好暖和。他想:难道是自己做的坏事还不够多?可是能“阳违阴奉”的事本就不多,每做一桩屈鹤为就要掉一把头发,真觉得自己缺德又折寿。
但最秃头的还是皇帝对朝政的态度,就连太后接连打压自己的势力也熟视无睹,每天只想着炼长生丹。甚至还将丹药分给朝臣使用。
有的丹药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众人皆战战兢兢,也有不知被毒还是被吓得卧病在床的。
屈鹤为能挡则挡,想着反正自己改了国运,这具身体也是要早死的。
但有的好挡,有的难。平日里皇帝给大臣的,他要了,大臣自然欢天喜地,皇帝也只会嗔他一句“恃宠而骄”;但如果是太后给皇帝的,就难了。
一次,皇帝正要吃太后送来的丹药,那丹药瓶子与太后喂给屈鹤为的极像。屈鹤为当时牙关合紧,遍身冷汗,最后还是如平常一般讨药。
皇帝用花瓶砸碎了他的头,好在丹药也被慌乱的宫人踩碎了,太后的眼线也只能无奈回报。
然而几天后,皇帝就玩闹似的封了他做右相。
这个右相是“斜封官”,不问中书省意见,只从侧门递了纸传达圣意。
但太后出手拦了,说皇帝这回实在是胡闹,有几次救驾之功和小聪明的人,提拔到左副都御史已是破了格,怎还能再次任性?
屈鹤为看不惯太后屡次抽皇帝巴掌,不顾天子两次阻拦,自请治水,两年后回来,已卓有成效。而何观芥也是他在水灾中救的,因无父无母,唯一的表弟又不知所踪,屈鹤为就把他带在身边教导,时间一长,几乎要忘了祸乱朝纲的任务。
他风光回朝,做了右相。朝中皆以他有能。只有皇帝愁眉苦脸,太后不住冷笑。
他一段时间未行龃事,皇帝便变得更昏聩荒唐,朝堂上乌烟瘴气,被时不时犯抽的旨意折磨得身心俱疲。屈鹤为只得重操旧业,不过数月,又唤回了大家对他治水前的坏印象。
那段时间里,他的学生何观芥和他翻了脸,他很欣慰,笑了出来,令何观芥更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