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不知过了多久,天色暗沉下来。
萧伯瑀靠在墙角休憩,烛火昏暗,一道身影朝他走来,他缓缓睁开眼睛,看清来人后,温声道:上官姑娘。
上官绵将一碗热水递到他面前,萧大人,喝点水吧。
有劳上官姑娘了。萧伯瑀接过碗,他低头啜饮一口,温热的水稍稍驱散了寒意,旋即,他又起身,想看看阁中的百姓如何了。
可刚起身,身体似乎格外沉重,险些让他站不稳身。
大人小心。上官绵微叹道:萧大人若倒下了,这么多百姓又该指望谁?
萧伯瑀微微一怔,随即点了点头。
可这山洪不知何时能退,灾民无家可归,无粮可食,民心易乱。他要向州府上报,尽快拨粮赈灾。待雨水停下,还要疏通河道,修缮堤坝......
思忖间,萧伯瑀渐渐沉睡了过去。
赵从煊放轻了脚步,走到萧伯瑀身前。
萧伯瑀眉头紧蹙,似乎连在睡梦中也不得安宁。
他以为,萧伯瑀将蓑衣让给他,是因为还在意着他,可如今他才明白,萧伯瑀的温柔,不是独予他一人。
他不知如何挽留,萧伯瑀不要他给的权势,也不要他了......
夹杂着雨丝的风吹了进来,萧伯瑀指尖动了动,似要醒了过来。
赵从煊微微侧过身子,替他挡住了风。
见他眉头舒展,赵从煊不由地伸出手,指尖几乎要触碰到他的脸颊,却微微一顿,随即缓缓收回了手。
他不愿再让萧伯瑀为难,萧伯瑀那么温柔正直的人,此生应是青云直上,为后世所流传的良臣典范,他应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这些,都是他给不了萧伯瑀的,他带给萧伯瑀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萧伯瑀明明给了他那么多次机会,而自己却......一次又一次践踏了他的真心。
赵从煊低下了头,一滴泪水砸在地上。
窗外轰隆一阵响声,伴随着刺目的白光劈下,门外一道身影僵硬地立在原地。
田安瞪大了双眼,君王怎么可能用那样的眼神看向臣子?怎么可能想要触碰臣子的脸颊?
刹那间,田安浑身血液犹如倒灌逆流,原来这些时日,陛下是真的来寻大少爷的,而且,陛下脖子上的痕迹,极有可能是大少爷留下的。
那大少爷在长安喜欢的女子,是不是就是当今圣上?
难怪,自大少爷离开长安后,一次也未曾提及那个女子。难怪,自陛下登基后,大少爷即便休沐日也要入宫伴圣,难怪,陛下来岭南后,总问他关于大少爷的事情......
原来,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赵从煊侧首看门外,他缓缓起身朝门外走去,经过田安身旁时,只留了一句话:好好照顾他。
田安追了上去,舌头像打了结一样,大少爷他......陛下......这......
有些话,不该说的别说。赵从煊并没有多加解释,从今往后,萧伯瑀会仕途顺遂,他的......妻儿也会平安喜乐、富贵无忧。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田安怔在原地,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第76章 罪己诏
三日后, 洪水渐退。
萧伯瑀带着县衙众人和百姓清理淤泥、修缮房屋,又向州府递了折子,请求赈灾, 甚至自掏俸禄购置药材,以防洪水退去后疫病蔓延。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慢慢恢复。
只是, 自那之后,他再未见过赵从煊。
萧伯瑀很忙, 每日天未亮就起身, 深夜才歇下, 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更遑论去想那些旧事。
只不过, 偶尔他会瞥向窗台那枝渐渐枯萎的海棠花, 花瓣正一片片蜷曲、枯萎......
又过了半月, 朝廷的赈灾粮款终于到了, 随行的还有新任的岭南巡抚。
岭南巡抚欣赏萧伯瑀, 便向朝廷递了折子,盛赞他在洪灾中的勤勉尽责, 又提及他去年剿灭山匪的政绩,并举荐擢升他为岭南监察御史。
这一折子传到长安时,却被搁置了两个月。之后, 朝廷另派他人出任岭南监察御史。
就在巡抚以为朝廷无意升迁萧伯瑀时,又一道升迁诏令发了下来。
恰逢扬州知府一职空缺,便命萧伯瑀来年开春之后,再启程赴任。
田安捧着调任文书, 喜不自胜,欢呼道:大少爷,是扬州知府啊!
萧伯瑀只是淡淡笑了笑。
田安还在兴奋地絮叨:表小姐家也在扬州, 到时也有个照应......
好了,田安。萧伯瑀打断他,笑着道:趁着还有几个月,把县里的事务都安排妥当了。
是!
赵从煊离开天峪时,并未同萧伯瑀告别,或许,他已经放下了......
萧伯瑀看着调任文书,心中思绪万千。无论如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他该做的事。至于其他......
窗外,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那些藏在心底的往事,也应同这落叶一般,随风而去吧。
............
长安,王府。
肖承焕蹑手蹑脚地躲至墙角后,见巡视的侍卫走远,他猛地拔腿朝府外奔去。
恰在此时,身后一道身影响起,陛下有旨,请殿下入宫。
肖承焕跳开一步,大声道:说了多少遍了,我不是你们殿下!还有,我要回天峪找绵绵,你们不要拦着我!
他是见赵从煊人不错,当他是兄弟才信任他,没想到,赵从煊不知吃错了什么药,非要带他来几千里外的长安,还请了一个人做戏,说自己是他的亲弟弟。
肖承焕嗤之以鼻,这种坑骗的手法他早八百年前就使过了。
可赵从煊身边侍卫身手不凡,愣是直接打晕了他,索性将他绑来了长安。
到长安后,肖承焕才知道,原来赵从煊是当今天子。
那侍卫只道:请殿下即刻入宫!
见肖承焕几番试图逃离,侍卫不得已强行将他请入宫中。一路上,肖承焕嘴里不住地嚷着。
他的声音在王府长廊上回荡,引得不少侍从侧目,却又迅速低下头去,不敢多看一眼。
肖承焕憋着一肚子气,见到始作俑者后,他咬牙切齿,你到底想做什么?!
放肆!一旁的侍卫怒喝一声。
赵从煊微微抬手,示意侍卫退下,他目光沉沉地望着肖承焕。准确来说,现在应该叫他赵承焕,永和帝的第九子,也是他的亲弟弟,赵承焕。
赵承焕的生身母妃于前几年病逝,唯一能证实他身份的唯有当年的贴身太监。
可即便如此,赵从煊依旧请来了太后。
他并非是质疑赵承焕的身份真假,相反,他要让全天下承认其正统的身份。
太后端坐在凤椅上,一袭绛色凤袍衬得她威仪万千,她微微眯起眼,打量着殿中的赵承焕。
早些年来,也曾有一人冒充九殿下赵承焕,且那人手上还有皇家信物。
抬起头来。太后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赵承焕梗着脖子,不情不愿地抬眼。
太后骤然一怔,赵承焕与永和帝年轻时太相像了,她开口问道:你额角那块疤,是怎么来的?
不记得了,小时候的事,谁记得啊。赵承焕嘟囔道。
殿内跪着的老太监连忙解释道:这是殿下七岁时,夺过侍卫的剑玩闹,不小心撞上了额角,这才留下了疤痕......
哀家当然记得。太后面色稍不悦,当年发生了何事,你快从实招来。
老太监颤巍巍开口:当年,贵妃娘娘命奴才几人将九殿下送出皇宫,又找到一具相似的尸体,假意......假意造了一场火海。
离开皇宫后,没两年,天下大乱,奴才几人为保护九殿下,死的死,伤的伤,只剩奴才一人继续带着九殿下南下。
南下途中,九殿下染了疫病,命悬一线,待醒来后,殿下便认不得人了......
萧伯瑀靠在墙角休憩,烛火昏暗,一道身影朝他走来,他缓缓睁开眼睛,看清来人后,温声道:上官姑娘。
上官绵将一碗热水递到他面前,萧大人,喝点水吧。
有劳上官姑娘了。萧伯瑀接过碗,他低头啜饮一口,温热的水稍稍驱散了寒意,旋即,他又起身,想看看阁中的百姓如何了。
可刚起身,身体似乎格外沉重,险些让他站不稳身。
大人小心。上官绵微叹道:萧大人若倒下了,这么多百姓又该指望谁?
萧伯瑀微微一怔,随即点了点头。
可这山洪不知何时能退,灾民无家可归,无粮可食,民心易乱。他要向州府上报,尽快拨粮赈灾。待雨水停下,还要疏通河道,修缮堤坝......
思忖间,萧伯瑀渐渐沉睡了过去。
赵从煊放轻了脚步,走到萧伯瑀身前。
萧伯瑀眉头紧蹙,似乎连在睡梦中也不得安宁。
他以为,萧伯瑀将蓑衣让给他,是因为还在意着他,可如今他才明白,萧伯瑀的温柔,不是独予他一人。
他不知如何挽留,萧伯瑀不要他给的权势,也不要他了......
夹杂着雨丝的风吹了进来,萧伯瑀指尖动了动,似要醒了过来。
赵从煊微微侧过身子,替他挡住了风。
见他眉头舒展,赵从煊不由地伸出手,指尖几乎要触碰到他的脸颊,却微微一顿,随即缓缓收回了手。
他不愿再让萧伯瑀为难,萧伯瑀那么温柔正直的人,此生应是青云直上,为后世所流传的良臣典范,他应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这些,都是他给不了萧伯瑀的,他带给萧伯瑀的,只有无尽的痛苦。
萧伯瑀明明给了他那么多次机会,而自己却......一次又一次践踏了他的真心。
赵从煊低下了头,一滴泪水砸在地上。
窗外轰隆一阵响声,伴随着刺目的白光劈下,门外一道身影僵硬地立在原地。
田安瞪大了双眼,君王怎么可能用那样的眼神看向臣子?怎么可能想要触碰臣子的脸颊?
刹那间,田安浑身血液犹如倒灌逆流,原来这些时日,陛下是真的来寻大少爷的,而且,陛下脖子上的痕迹,极有可能是大少爷留下的。
那大少爷在长安喜欢的女子,是不是就是当今圣上?
难怪,自大少爷离开长安后,一次也未曾提及那个女子。难怪,自陛下登基后,大少爷即便休沐日也要入宫伴圣,难怪,陛下来岭南后,总问他关于大少爷的事情......
原来,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赵从煊侧首看门外,他缓缓起身朝门外走去,经过田安身旁时,只留了一句话:好好照顾他。
田安追了上去,舌头像打了结一样,大少爷他......陛下......这......
有些话,不该说的别说。赵从煊并没有多加解释,从今往后,萧伯瑀会仕途顺遂,他的......妻儿也会平安喜乐、富贵无忧。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田安怔在原地,久久未能回过神来。
第76章 罪己诏
三日后, 洪水渐退。
萧伯瑀带着县衙众人和百姓清理淤泥、修缮房屋,又向州府递了折子,请求赈灾, 甚至自掏俸禄购置药材,以防洪水退去后疫病蔓延。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慢慢恢复。
只是, 自那之后,他再未见过赵从煊。
萧伯瑀很忙, 每日天未亮就起身, 深夜才歇下, 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更遑论去想那些旧事。
只不过, 偶尔他会瞥向窗台那枝渐渐枯萎的海棠花, 花瓣正一片片蜷曲、枯萎......
又过了半月, 朝廷的赈灾粮款终于到了, 随行的还有新任的岭南巡抚。
岭南巡抚欣赏萧伯瑀, 便向朝廷递了折子,盛赞他在洪灾中的勤勉尽责, 又提及他去年剿灭山匪的政绩,并举荐擢升他为岭南监察御史。
这一折子传到长安时,却被搁置了两个月。之后, 朝廷另派他人出任岭南监察御史。
就在巡抚以为朝廷无意升迁萧伯瑀时,又一道升迁诏令发了下来。
恰逢扬州知府一职空缺,便命萧伯瑀来年开春之后,再启程赴任。
田安捧着调任文书, 喜不自胜,欢呼道:大少爷,是扬州知府啊!
萧伯瑀只是淡淡笑了笑。
田安还在兴奋地絮叨:表小姐家也在扬州, 到时也有个照应......
好了,田安。萧伯瑀打断他,笑着道:趁着还有几个月,把县里的事务都安排妥当了。
是!
赵从煊离开天峪时,并未同萧伯瑀告别,或许,他已经放下了......
萧伯瑀看着调任文书,心中思绪万千。无论如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才是他该做的事。至于其他......
窗外,一阵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那些藏在心底的往事,也应同这落叶一般,随风而去吧。
............
长安,王府。
肖承焕蹑手蹑脚地躲至墙角后,见巡视的侍卫走远,他猛地拔腿朝府外奔去。
恰在此时,身后一道身影响起,陛下有旨,请殿下入宫。
肖承焕跳开一步,大声道:说了多少遍了,我不是你们殿下!还有,我要回天峪找绵绵,你们不要拦着我!
他是见赵从煊人不错,当他是兄弟才信任他,没想到,赵从煊不知吃错了什么药,非要带他来几千里外的长安,还请了一个人做戏,说自己是他的亲弟弟。
肖承焕嗤之以鼻,这种坑骗的手法他早八百年前就使过了。
可赵从煊身边侍卫身手不凡,愣是直接打晕了他,索性将他绑来了长安。
到长安后,肖承焕才知道,原来赵从煊是当今天子。
那侍卫只道:请殿下即刻入宫!
见肖承焕几番试图逃离,侍卫不得已强行将他请入宫中。一路上,肖承焕嘴里不住地嚷着。
他的声音在王府长廊上回荡,引得不少侍从侧目,却又迅速低下头去,不敢多看一眼。
肖承焕憋着一肚子气,见到始作俑者后,他咬牙切齿,你到底想做什么?!
放肆!一旁的侍卫怒喝一声。
赵从煊微微抬手,示意侍卫退下,他目光沉沉地望着肖承焕。准确来说,现在应该叫他赵承焕,永和帝的第九子,也是他的亲弟弟,赵承焕。
赵承焕的生身母妃于前几年病逝,唯一能证实他身份的唯有当年的贴身太监。
可即便如此,赵从煊依旧请来了太后。
他并非是质疑赵承焕的身份真假,相反,他要让全天下承认其正统的身份。
太后端坐在凤椅上,一袭绛色凤袍衬得她威仪万千,她微微眯起眼,打量着殿中的赵承焕。
早些年来,也曾有一人冒充九殿下赵承焕,且那人手上还有皇家信物。
抬起头来。太后的声音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赵承焕梗着脖子,不情不愿地抬眼。
太后骤然一怔,赵承焕与永和帝年轻时太相像了,她开口问道:你额角那块疤,是怎么来的?
不记得了,小时候的事,谁记得啊。赵承焕嘟囔道。
殿内跪着的老太监连忙解释道:这是殿下七岁时,夺过侍卫的剑玩闹,不小心撞上了额角,这才留下了疤痕......
哀家当然记得。太后面色稍不悦,当年发生了何事,你快从实招来。
老太监颤巍巍开口:当年,贵妃娘娘命奴才几人将九殿下送出皇宫,又找到一具相似的尸体,假意......假意造了一场火海。
离开皇宫后,没两年,天下大乱,奴才几人为保护九殿下,死的死,伤的伤,只剩奴才一人继续带着九殿下南下。
南下途中,九殿下染了疫病,命悬一线,待醒来后,殿下便认不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