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萧相以为如何?赵从煊道。
以萧氏的威望、萧伯瑀的权势,倘若他反对,即便宋百鸿再说些什么也无济于事。
可萧伯瑀只是看着座上之人,直至眸光暗了下来,他躬身出列,沉声道:臣......附议。
话落,周遭一片愕然,程勉之失声道:萧大人......
尚书令一旦落实,宰相府的势力分割,到时又是一场党派争斗。
萧伯瑀却像是没听见,他继续道:陛下圣明,臣附议宋中丞之请。增设尚书令,确能分忧解劳,臣愿以国事为重,不负陛下厚望。
朝堂之上,众人神色各异。
程勉之眉头紧蹙,宋百鸿则难掩喜色。
龙椅上的赵从煊,紧紧地看向萧伯瑀,手指微微收紧,良久,他才道:......准奏。
退朝后,萧伯瑀独自走在宫道上。
萧大人。身后传来程勉之急切的声音,您为何要答应此事?尚书台一旦设立,宰相府必将
程大人。萧伯瑀打断他,声音平静道:陛下既已经下旨,我等照做便是。
程勉之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脸色煞白:难道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怎么会
慎言。萧伯瑀继续往前走着,轻声道:为官者,上不负君主,下不负百姓,便足矣。
尚书台的设立,极大地削弱了宰相府的政权。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每逢休沐日,萧伯瑀甚至有时间摆弄起后院的花草。
院内,有一株兰花开得正好。
萧伯瑀将它挪到书房窗台,抬眸间,正对上书房内悬挂的那幅墨兰图。
他回想着这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眸间陷入了深思。
调任萧氏朝臣时,萧伯瑀没有为他们求情,分化相府政权时,他也没有为自己据理力争。
他所做的一切,全然顺从圣意。
这样,够了吗......
陛下......萧伯瑀轻声低喃,良久,他低下头,嘴角勾出苦涩的笑意。
九月,西北传回军报。
这仗还没开始打,北晟的新君王便送来和解书,声称从前是代王赵铎年迈昏聩,一时糊涂才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愿陛下看在同为赵氏子弟的份上,宽宏大量......
朝中之人对此,意见不合。
有人认为,北晟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大晟国威的挑衅,应当论谋逆之罪处置。
也有人认为,赵铎已经死了,其子孙愿归顺大晟,何不顺承其意,这样也能免了干戈,百姓也免于涂炭。
萧伯瑀入宫进谏:北晟之事,臣以为,陛下当以怀柔远人,敦睦宗亲为本。赵铎虽僭越称帝,然其孙既愿奉表称臣,若严加惩处,反失四方归化之心。不若赐其侯爵之位,以示陛下宽仁。再者,战事一起,生灵涂炭,还望陛下三思。
一字一句,尽其臣子本分。
这是这几个月来,萧伯瑀第一次入宫面圣。
他的脸色较往常沧桑了些,眉宇间似乎凝聚着郁结之气。
赵从煊静静地听着,待萧伯瑀说完,殿内一时陷入沉默。
片刻后,赵从煊缓缓开口:准奏。
萧伯瑀躬身行礼,陛下圣明。
赵从煊看着他,忽然问道:你......近日可好?
萧伯瑀微微一怔,随即答道:臣一切安好,谢陛下关心。
说罢,他便躬身告退。
方一转身,赵从煊忽地站起身来,他喊住了萧伯瑀:萧大人。
萧伯瑀身形一滞,他正欲转身,背部忽然贴上一个温热的身躯。
赵从煊的手从他腰间穿过,萧伯瑀低下头来,却迟迟不敢像从前那样握紧那双手。
陛下是为何意......萧伯瑀的声音微微沙哑。
赵从煊缓声道:天色已晚,萧大人不妨留宿宫中。
昏暗的帐内,层叠繁复的衣裳纠缠在一起,赵从煊双手攀在萧伯瑀的肩上,二人唇齿交缠,像是要将这几个月来失去的都补偿回来。
陛下......萧伯瑀捧着他的脸,像是难以置信一般,他害怕这都是他的错觉。
赵从煊没有说话,他仰头再次吻了上来。
两人呼吸渐渐变得沉重,萧伯瑀翻身将赵从煊压在身下,手指插入那如瀑的发丝中。
衣襟散落,赵从煊身体一紧,喉间溢出一声压抑的闷哼。
萧伯瑀停了下来,他俯身吻去赵从煊眼角的泪痕。
陛下,睁开眼,睁开眼看一下我,可好?萧伯瑀温柔地亲着他的眼角。
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殿内烛火摇曳,赵从煊身体微微颤抖着,他低声轻吟着,听话地、颤巍巍地张开了眼睛。
萧伯瑀抓着他的手,缓缓地贴在自己的心口。
心脏一下一下跳动着。
赵从煊颤抖地朝他索吻,两人十指相扣。
理智在这一刻崩塌,萧伯瑀搂在他的腰间,将他拉近,赵从煊紧抿着唇,似痛似愉。
寝殿内,两人的呼吸交缠,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映在帐幔上。
赵从煊双手猛地收紧,他仰起头,身体如压弯的翠竹般弓起,而后咬住了萧伯瑀的肩膀,身体难以抑制地,轻轻颤抖。
月上中天,夜色下,情丝如月下潮汐,潮涨时,浪花汹涌地拍打在礁石上,退时又万分留恋,潮起潮落,徒留一片怅然。
良久,萧伯瑀将他搂入怀中,不停地亲吻着他的眼角、脸颊、唇角,他害怕天一亮,陛下又变成了他不认识的样子。
赵从煊喘息未定,眼中水光潋滟,他紧紧地看着萧伯瑀,像是要将他的模样深深刻在脑海中。
他知道,有些事情注定无法挽回,手执权柄非萧伯瑀之过,可大晟的江山社稷只能在赵氏手上。
他多希望萧伯瑀是贪恋权势之徒,这样,便免了心中苦痛。
萧......萧伯瑀......赵从煊唇角翕张,轻轻喊着他。
萧伯瑀亲着他的唇角,低声应着,嗯。
赵从煊的身体乏累,可他还是强撑着伸手搂住萧伯瑀的脖颈,旋即仰起头,轻轻咬着他滚动的喉结。
陛下......萧伯瑀声音沙哑,他不可能不懂赵从煊的意思。
可方才刚经历一场情事......
赵从煊双手搭在他的肩上,顺势挺身坐在他的身上,他脸上的潮红尚未褪去,眉间痛楚难耐,他伏下身子,慢慢地,而后将整个身体陷入他的怀中。
两人的身体纠缠在一起,像藤蔓紧缠在一起,亲密无间,分离时留下痕迹。
赵从煊仰头索吻,伴随着一阵暴雨淋漓,在暴风雨中两艘疯狂相撞的船,终于寻得了片刻的安宁。
萧伯瑀......赵从煊在他耳边呢喃,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恨我吧......
泪水从眼角滑落,滴在萧伯瑀的锁骨上,冰冰凉凉的。
萧伯瑀的身体一顿,而后俯身含着他的唇瓣,再不让他说出其他的话来。
次日。
皇帝下旨,接纳萧相所谏的怀柔之策,赐赵铎之子为安阳侯,但毕竟有罪在先,故缩减食邑,且爵位不允世袭。
其身边的谋臣一律贬为庶民,永不许入长安。
为了安抚西北的百姓,皇帝又下令,减免西北一代百姓的赋税,以此安抚人心。
一系列政令下达,百姓山呼陛下万岁。
不日后,萧长则领兵返回长安。
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传,安阳侯不满皇帝的旨意,与萧长则暗通款曲,甚至煽风点火,说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削萧家的权势,怕是要对萧家动手了,欲让其率兵回长安夺权。
两人交谈的密信泄露了出去。
很快,皇帝赵从煊便收到了二人来往的密信,他立即下令,撤去萧长则征战将军一职,即刻押回长安!
与此同时,御史台、尚书台及数名朝臣同时弹劾宰相萧伯瑀。
结党营私、徇私舞弊、擅权专政、纵容族亲占民田、胞弟萧长则涉嫌犯谋逆、通敌之罪......
种种罪名,包括罪证一一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下旨,在萧长则回来之前,暂且先将萧伯瑀押入诏狱,不可用刑。
以萧氏的威望、萧伯瑀的权势,倘若他反对,即便宋百鸿再说些什么也无济于事。
可萧伯瑀只是看着座上之人,直至眸光暗了下来,他躬身出列,沉声道:臣......附议。
话落,周遭一片愕然,程勉之失声道:萧大人......
尚书令一旦落实,宰相府的势力分割,到时又是一场党派争斗。
萧伯瑀却像是没听见,他继续道:陛下圣明,臣附议宋中丞之请。增设尚书令,确能分忧解劳,臣愿以国事为重,不负陛下厚望。
朝堂之上,众人神色各异。
程勉之眉头紧蹙,宋百鸿则难掩喜色。
龙椅上的赵从煊,紧紧地看向萧伯瑀,手指微微收紧,良久,他才道:......准奏。
退朝后,萧伯瑀独自走在宫道上。
萧大人。身后传来程勉之急切的声音,您为何要答应此事?尚书台一旦设立,宰相府必将
程大人。萧伯瑀打断他,声音平静道:陛下既已经下旨,我等照做便是。
程勉之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脸色煞白:难道这是陛下的意思?陛下怎么会
慎言。萧伯瑀继续往前走着,轻声道:为官者,上不负君主,下不负百姓,便足矣。
尚书台的设立,极大地削弱了宰相府的政权。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每逢休沐日,萧伯瑀甚至有时间摆弄起后院的花草。
院内,有一株兰花开得正好。
萧伯瑀将它挪到书房窗台,抬眸间,正对上书房内悬挂的那幅墨兰图。
他回想着这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眸间陷入了深思。
调任萧氏朝臣时,萧伯瑀没有为他们求情,分化相府政权时,他也没有为自己据理力争。
他所做的一切,全然顺从圣意。
这样,够了吗......
陛下......萧伯瑀轻声低喃,良久,他低下头,嘴角勾出苦涩的笑意。
九月,西北传回军报。
这仗还没开始打,北晟的新君王便送来和解书,声称从前是代王赵铎年迈昏聩,一时糊涂才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愿陛下看在同为赵氏子弟的份上,宽宏大量......
朝中之人对此,意见不合。
有人认为,北晟政权的建立本身就是对大晟国威的挑衅,应当论谋逆之罪处置。
也有人认为,赵铎已经死了,其子孙愿归顺大晟,何不顺承其意,这样也能免了干戈,百姓也免于涂炭。
萧伯瑀入宫进谏:北晟之事,臣以为,陛下当以怀柔远人,敦睦宗亲为本。赵铎虽僭越称帝,然其孙既愿奉表称臣,若严加惩处,反失四方归化之心。不若赐其侯爵之位,以示陛下宽仁。再者,战事一起,生灵涂炭,还望陛下三思。
一字一句,尽其臣子本分。
这是这几个月来,萧伯瑀第一次入宫面圣。
他的脸色较往常沧桑了些,眉宇间似乎凝聚着郁结之气。
赵从煊静静地听着,待萧伯瑀说完,殿内一时陷入沉默。
片刻后,赵从煊缓缓开口:准奏。
萧伯瑀躬身行礼,陛下圣明。
赵从煊看着他,忽然问道:你......近日可好?
萧伯瑀微微一怔,随即答道:臣一切安好,谢陛下关心。
说罢,他便躬身告退。
方一转身,赵从煊忽地站起身来,他喊住了萧伯瑀:萧大人。
萧伯瑀身形一滞,他正欲转身,背部忽然贴上一个温热的身躯。
赵从煊的手从他腰间穿过,萧伯瑀低下头来,却迟迟不敢像从前那样握紧那双手。
陛下是为何意......萧伯瑀的声音微微沙哑。
赵从煊缓声道:天色已晚,萧大人不妨留宿宫中。
昏暗的帐内,层叠繁复的衣裳纠缠在一起,赵从煊双手攀在萧伯瑀的肩上,二人唇齿交缠,像是要将这几个月来失去的都补偿回来。
陛下......萧伯瑀捧着他的脸,像是难以置信一般,他害怕这都是他的错觉。
赵从煊没有说话,他仰头再次吻了上来。
两人呼吸渐渐变得沉重,萧伯瑀翻身将赵从煊压在身下,手指插入那如瀑的发丝中。
衣襟散落,赵从煊身体一紧,喉间溢出一声压抑的闷哼。
萧伯瑀停了下来,他俯身吻去赵从煊眼角的泪痕。
陛下,睁开眼,睁开眼看一下我,可好?萧伯瑀温柔地亲着他的眼角。
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殿内烛火摇曳,赵从煊身体微微颤抖着,他低声轻吟着,听话地、颤巍巍地张开了眼睛。
萧伯瑀抓着他的手,缓缓地贴在自己的心口。
心脏一下一下跳动着。
赵从煊颤抖地朝他索吻,两人十指相扣。
理智在这一刻崩塌,萧伯瑀搂在他的腰间,将他拉近,赵从煊紧抿着唇,似痛似愉。
寝殿内,两人的呼吸交缠,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映在帐幔上。
赵从煊双手猛地收紧,他仰起头,身体如压弯的翠竹般弓起,而后咬住了萧伯瑀的肩膀,身体难以抑制地,轻轻颤抖。
月上中天,夜色下,情丝如月下潮汐,潮涨时,浪花汹涌地拍打在礁石上,退时又万分留恋,潮起潮落,徒留一片怅然。
良久,萧伯瑀将他搂入怀中,不停地亲吻着他的眼角、脸颊、唇角,他害怕天一亮,陛下又变成了他不认识的样子。
赵从煊喘息未定,眼中水光潋滟,他紧紧地看着萧伯瑀,像是要将他的模样深深刻在脑海中。
他知道,有些事情注定无法挽回,手执权柄非萧伯瑀之过,可大晟的江山社稷只能在赵氏手上。
他多希望萧伯瑀是贪恋权势之徒,这样,便免了心中苦痛。
萧......萧伯瑀......赵从煊唇角翕张,轻轻喊着他。
萧伯瑀亲着他的唇角,低声应着,嗯。
赵从煊的身体乏累,可他还是强撑着伸手搂住萧伯瑀的脖颈,旋即仰起头,轻轻咬着他滚动的喉结。
陛下......萧伯瑀声音沙哑,他不可能不懂赵从煊的意思。
可方才刚经历一场情事......
赵从煊双手搭在他的肩上,顺势挺身坐在他的身上,他脸上的潮红尚未褪去,眉间痛楚难耐,他伏下身子,慢慢地,而后将整个身体陷入他的怀中。
两人的身体纠缠在一起,像藤蔓紧缠在一起,亲密无间,分离时留下痕迹。
赵从煊仰头索吻,伴随着一阵暴雨淋漓,在暴风雨中两艘疯狂相撞的船,终于寻得了片刻的安宁。
萧伯瑀......赵从煊在他耳边呢喃,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恨我吧......
泪水从眼角滑落,滴在萧伯瑀的锁骨上,冰冰凉凉的。
萧伯瑀的身体一顿,而后俯身含着他的唇瓣,再不让他说出其他的话来。
次日。
皇帝下旨,接纳萧相所谏的怀柔之策,赐赵铎之子为安阳侯,但毕竟有罪在先,故缩减食邑,且爵位不允世袭。
其身边的谋臣一律贬为庶民,永不许入长安。
为了安抚西北的百姓,皇帝又下令,减免西北一代百姓的赋税,以此安抚人心。
一系列政令下达,百姓山呼陛下万岁。
不日后,萧长则领兵返回长安。
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传,安阳侯不满皇帝的旨意,与萧长则暗通款曲,甚至煽风点火,说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削萧家的权势,怕是要对萧家动手了,欲让其率兵回长安夺权。
两人交谈的密信泄露了出去。
很快,皇帝赵从煊便收到了二人来往的密信,他立即下令,撤去萧长则征战将军一职,即刻押回长安!
与此同时,御史台、尚书台及数名朝臣同时弹劾宰相萧伯瑀。
结党营私、徇私舞弊、擅权专政、纵容族亲占民田、胞弟萧长则涉嫌犯谋逆、通敌之罪......
种种罪名,包括罪证一一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下旨,在萧长则回来之前,暂且先将萧伯瑀押入诏狱,不可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