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百官喝彩,皇帝眼中却笑意不明。
  许寅是武将,可他的父亲却是科举探花出身。
  许父出身寒门,因才学出众曾受前宰相萧远道提携,曾官居九卿,却因触怒先帝而被贬,最终郁郁寡欢而亡。
  那时的许寅刚随大军征西北,刚拿下几座城池,大军凯旋之际,他才得知此噩耗。
  传闻许寅面见先帝时,不知说了什么,先帝一怒之下要命人砍了他的头,幸而萧远道为他说情,这才有了后面平定南寇之乱的事情。
  许寅退下后,紧接着城门校尉、侍中一连几十余人陆续上场,正中靶心的多在三四箭之间。
  也有箭术尚可的文官和世家子弟,君子六艺中,骑射考验的是人的专注和心性,他们虽不如长年训练的武将,但射中靶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皇帝看得神色恹恹,身旁的美人连忙将剥好皮的葡萄送了上去,讨好地笑道:陛下,吃颗葡萄解解乏吧。
  皇帝懒洋洋地张口,将葡萄含入口中,手指有一搭没一搭地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角落中的一道身影,忽然道:七弟,今日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不上场一试?
  此话一出,顿时,皇帝身边的近臣将目光落在宁王赵从煊身上。
  赵从煊低着头应道:臣弟箭术驽钝,恐惹笑话。
  恰在此时,不远处的靶场旁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周遭一片哗然,纷纷赞叹。
  众人举目看去,只见靶场中一支箭正中靶心,不,认真看去时才发现,那不是一支箭,而是五支箭!
  五箭连发,不仅全部命中靶心,而且后一箭的箭尾正好从前一箭的箭头穿过,如同一线穿珠,令人叹为观止。
  有此箭术,下一人再难以超越,一时间,靶场无人上前,纷纷讨论着,这个年轻人是何人?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身影从靶场退下,他单膝跪地,朗声道:北城都尉孔岑参见陛下!
  孔岑,也是长安世家子弟之一。
  萧伯瑀的目光缓缓朝他看去,孔岑,年岁与萧长则相仿,几年前,两人更是不打不相识。
  长安有一处练武场,世家子弟们常聚一起,十四五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谁也不甘示弱。
  孔岑箭术天赋极高,谁知竟被萧长则比了下去,他不服,非要拉着萧长则重新比试。
  萧长则忙着练剑法,他是要上战场杀敌的,剑术身法才是最重要的,就没搭理孔岑。
  结果孔岑一怒之下冲上去和他抱摔,两人年纪体型都相仿,比试变成了斗殴,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双方打得鼻青脸肿。
  事后,两人差点被赶出练武场,两人只好化干戈为玉帛,勾肩搭背,呲牙咧嘴地解释两人关系太好,在闹着玩呢。
  只不过,后来萧长则参军,孔岑则被家人在长安城安排了一份差事。
  几年过去了,孔岑如今成了北城都尉。
  北城都尉这个官职不高,他又年纪轻轻,因此朝中并没有多少认识他的人,但一听到他是孔家之人,倒是能说出一二来。
  平身。
  谢陛下!
  皇帝不急着封赏,他似笑而非地看向赵从煊,七弟,只要你能射中一箭,朕就赠你紫金雕弓一张,如何?
  紫金雕弓,向来只有皇帝能亲自使用,对臣子而言,这是无上的嘉赏。
  臣弟惶恐赵从煊似惊慌失措,他连忙跪在地上。
  皇帝眯起眼睛,笑着道:七弟何必如此谦逊,莫非是觉得朕的紫金雕弓配不上你?
  话落,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赵从煊的身子微微一僵,随即叩首道:臣弟不敢,陛下有命,臣弟自当遵从。
  他缓缓起身,接过侍卫递来的弓箭,走向靶场。他的动作极为生疏,一眼便能看出他没练过箭术,连握弓的手都有些颤抖。
  一旁的孔岑好言提醒:两臂要抬起来
  赵从煊不知是不是没听见,他颤颤巍巍地拉开弓弦,忽地,手上好似脱了力,箭矢歪歪斜斜地飞出。
  嗖!
  箭矢竟连靶子的边都没碰到,直接扎进了前面的草丛中。
  场中顿时爆发出一阵低笑,但宁王到底是天家之人,面上至少得尊敬三分,然而还是有人掩嘴偷笑着。
  臣弟无能赵从煊低着头,羞愧道。
  皇帝哈哈大笑,摆了摆手:无妨,七弟的箭术倒是让朕开了眼界,这林中野兔多,你就入林猎一些野兔,要实在射不中,上手抓也能抓到一些。
  说罢,皇帝不再看他,转而看向孔岑,笑道:孔爱卿箭术超群,朕心甚慰。来人,赐宝雕弓。
  孔岑单膝跪地,朗声道:谢陛下赏赐!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起身道:众爱卿随朕入林狩猎!
  是!百官齐声应和。
  鼓声再起,皇帝翻身上马,率领一众武将和世家子弟冲入林中。年长的文官们则留在原地,三三两两地闲聊,年纪轻的文官不遑多让,翻身上马跟随而去。
  赵从煊跟在最后,渐渐没入林中。
  萧伯瑀缓缓坐下,一旁的御史大夫石正捋着长须笑道:我们这些老臣身子骨不行,不能随陛下去林中狩猎,萧大人怎么也坐下了?
  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倒是石大人精神矍铄,何不随陛下入林狩猎?萧伯瑀淡淡道。
  萧大人说笑了石正便不再自讨没趣。
  日头渐上,一些老臣熬不住了,纷纷派人向皇帝请辞回府。
  林中的皇帝正猎到一只壮熊,心情愉悦,便赐恩准许他们这些文官回府。
  萧伯瑀思忖片刻,便也准备回府处理政务。
  忽地,一个小太监神色着急地冲了过来,身旁的侍卫连忙拔刀将其拦住,站住!
  萧伯瑀抬头看去,是宁王殿下身旁的小太监,他脸色惊恐万分,身上的衣衫还沾了些泥土。
  萧大人!小太监跪在地上,声音哽咽,萧大人,求你救一下我们殿下!
  萧伯瑀身体不由地上前了半步,但面上并未显露出其他神色,宁王殿下怎么了?
  小太监抬起头,连忙道:殿下的马受了惊扰,不受控制地往林中深处去了!
  林中深处,野兽极为凶猛,狩猎一般都在外围。
  小太监知道,只有宰相萧大人才有可能真心实意去救宁王,他几乎连滚带爬地出来找救兵,幸好,萧大人还没回府。
  此事可曾禀报陛下?萧伯瑀问道。
  小太监慌乱地摇头。
  萧伯瑀微微蹙眉,他只好一边派人去找宁王的行踪,一边派人将此事上报陛下。
  然而,半个时辰过去了,去禀报陛下的人还没回来,去寻找宁王踪迹的人反而先回来了,却只牵回来了一匹马。
  小太监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惊呼道:这是殿下骑的马儿!太仆的人说这匹马最温顺了,可不知道为何,刚入林中没多久,这匹马就跟疯了一样横冲直撞,殿下他他本就不善骑术
  萧伯瑀看向那匹马,只见马儿的缰绳被生生扯断,一条极深的勒痕从马儿的脖颈横亘而过。
  可以看出,骑马之人用了极大的力气勒紧缰绳,缰绳一断,马上的人极易飞出去
  萧伯瑀微微攥紧了手,他缓缓开口:备马。
  情况危急,他要亲自去找。
  侍卫们连忙劝阻,大人,不可!
  萧伯瑀道:殿下危在旦夕,身为臣子,应以殿下安危为重。
  说罢,萧伯瑀目光一沉,未等侍卫再劝,已大步迈向一匹青骢马。他左手一按马背,身形如燕般轻盈翻上马鞍,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未待鞭策,青骢马已昂首嘶鸣,前蹄微扬,蓄势待发。
  萧伯瑀吩咐道:看好殿下的这匹马。
  这马是无故发疯还是另有缘由,还需待诊断。
  说罢,萧伯瑀一夹马腹,腰背挺直,便纵马朝着林中而去,骏马疾驰如风。
  跟上!保护大人!侍卫长喝道。
  第22章 以身为饵
  林中,密集的树冠遮天蔽日,阵阵马蹄声穿过密林,惊起林中一群飞鸟。
  密林深处,赵从煊半靠在一块巨石上,他的一条腿疼得几乎没有了知觉。面色苍白得可怕,他拔出腰间的匕首,用力地划开衣摆,随即撕扯出一块干净的布条。
  单是撕扯出一块布条,便费了他好大力气。
  赵从煊的呼吸越发沉重,他闭上眼睛,调整了一下呼吸后,这才睁开眼瞥向那条没了知觉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