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萧父凝视棋盘良久,忽然开怀大笑,以萧伯瑀的才能,本该如此。
六月末,淮南一地还是发生了蝗灾,究其原因,当地百姓极其迷信,县令又不作为。
在朝廷下令捕烧蝗蝻时,踌躇不从,在蝗虫初飞时,当地官员又没有做补救之措,任由蝗虫肆虐。民间更是流言纷飞,此乃上天示意,要人们多修善德,以消天灾。
于是,百姓纷纷凑钱修缮祭庙,拜神祈福,请蝗虫赶快飞走,不要祸及他们的粮田。
因此,蝗群肆无忌惮地啃食着禾稼,所过之处,遮天蔽日,声如雷震。
不到半月,淮南一地蝗灾肆虐,野无青草,田无禾稼,一片荒芜。
当地县令自知无法挽救这局面,一些本就是买官上来的人甚至直接脚底抹油,逃之夭夭。
从蝗灾发生到消息传到长安,期间,底下官员至少瞒报了半个月。
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将当地县令及以下官员全部罢免,家产充公。而且将当地百姓视为愚民,不予赈灾之举,任由其自生自灭。
此举一出,农民们为了生存,只能迁徙至富饶之地,试图攫取一线生机。于是乎,地方豪强抓住机会兼并土地,囤积居奇,高价卖粮。
而暗地里,多方势力囤粮收留流民,静待时机。
七月流火,天气渐渐转凉。
入夜。
宰相府中,萧伯瑀秉烛批阅政务,皇帝虽下令对淮南一地百姓不予赈灾,可身为宰相,萧伯瑀不能不顾百姓的生死。
但从传回来的消息看,淮南一地已然乱象丛生,地方豪强与贼寇狼狈为奸。
朝廷无论是想方设法安置流民,还是严惩高价卖粮,都无法挽回渐渐流失的民心。
烦闷的愁绪涌上心头,萧伯瑀放下奏报,他起身往外走去。
长安城内,一片歌舞升平,曲江池上,数十艘画舫张灯结彩,舫内舞乐热闹至极,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喵!
一只小狸猫从萧伯瑀脚下蹿了过来,身后侍卫连忙上前,想要抓住这只小狸猫。
萧伯瑀恍然回过神来,望着这只小狸猫,他隐约觉得有些熟悉。
一侍卫眼疾手快,揪着小狸猫的脖子,正欲将它丢走。
忽地,萧伯瑀开口道:慢着。
小狸猫在侍卫手中拼命挣扎着,嗓音越喊越哑,听起来越发怜人。
萧伯瑀凝神片刻,旋即将它抱入怀中,奇怪的是,小狸猫也不挣扎了,讨好似的舔了舔他的指尖。
不由地,萧伯瑀轻轻笑了笑,近日来积压在心头的愁绪似乎也消缓了些。
萧大人。一道熟悉的声音自曲江池畔传来。
萧伯瑀抬头看去,只见宁王赵从煊缓步而来。
小狸猫也认出了自己的主子,便连忙从萧伯瑀的怀中跳了出来,尾巴高高翘起,脑袋朝着赵从煊的脚边蹭着。
殿下。萧伯瑀躬身行礼。
赵从煊轻轻点头,他抱起小狸猫,像是怕它再跑了
而后,他看向萧伯瑀,开口道:上次雩祭之事,多亏了萧大人查明真相,我本想亲自登门道谢,又怕给萧大人添麻烦。前几日长安来了一个马戏团,若萧大人赏脸,我请大人看戏,就当道谢如何?
份内之事,不敢当谢。萧伯瑀婉拒道。
赵从煊垂下了眼帘,神色似有落寞。
萧伯瑀见他神色黯然,心中忽生一丝不忍,他的确是有心疏离,这不管是对宁王,还是对自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殿下若不嫌臣叨扰,臣愿随殿下一观这长安的马戏团。萧伯瑀缓声道。
赵从煊闻言,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意渐深,连带着眼尾也微微弯起,他的语气轻快了几分,萧大人肯赏脸,那是再好不过了,听闻这马戏团来自西域,驯兽、杂耍皆是一绝。
萧伯瑀点头,唇角亦浮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二人便一边闲聊,一边朝着马戏团的方向走去。
马戏团的彩棚搭在曲江池畔的一处空地上,各色灯笼高悬,将四周映照得如同白昼,人群熙攘,欢笑声此起彼伏。
马戏团中央,几名身着异域服饰之人正表演喷火绝技,火光冲天而起,引得围观百姓阵阵惊呼。
萧伯瑀二人站在人群外围,赵从煊微微仰头,专注地望着场中的表演,他眸中映着跃动的火光,唇角噙着一抹浅笑,整个人都浸在暖融融的光晕里。
紧着着,马戏团之人让周遭百姓退避三尺。
众人正看着热闹,只稍稍退了一小步。
下一刻,一人手臂盘着大蟒便走了上来,大蟒吐着蛇信子,信子一伸一缩,吓得周遭小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大声喝彩,这么一个大家伙也能驯得服服帖帖的,实在是让人惊叹。他们连忙丢了些打赏的银子,还兴致勃勃地要求人将大蟒盘到脖子上。
一场戏下来,接近一个时辰,马戏散去,曲江池畔的游人渐渐稀少。
夜风拂过水面,带着几分凉意。
萧伯瑀派人送宁王回府,离别之际,赵从煊忽地问道: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和萧大人一同看戏。
殿下若有雅兴,不妨请戏团到府中。萧伯瑀避开了他的目光,只淡淡道。
此话的意思,赵从煊自然明白,他眸光微动,似想再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笑了笑,指尖轻轻抚过怀中狸猫的脊背,低声道:那萧大人保重。
萧伯瑀拱手一礼,殿下慢行。
马车上,赵从煊低首垂眸,思绪渐沉。萧伯瑀此人方正谨慎,不贪厚利,不惧刑戮,若要他甘愿相助
第20章 孤注一掷
皇宫,养心殿。
殿内歌声婉转,乐声悠悠。
皇帝卧坐在榻上,他招了招手,声音飘忽如梦中呓语,过来。
乐师将箜篌放置一旁,随即膝行至榻前,额头抵地。
皇帝神色迷离地笑着,手指轻叩着榻沿。
底下的乐师心领神会,他将案上木匣里的石散舀到壶中,轻轻混匀着,低声道:陛下,这石散水性稍燥烈,恐燎了陛下的龙体
这石散是乐师献来的,本是作安神之用。
皇帝轻声笑了笑,他将乐师拽到榻上,旋即亲手斟满一杯石散水,将杯沿抵在乐师唇边。
那便陪朕同饮。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眼底暗色沉沉。
乐师指尖微颤,却不敢违逆,只得低头抿了一口。
皇帝见状大笑,仰头一饮而尽,随即伸手扯开乐师的衣襟。
启禀陛下,太尉求见门外一太监躬身入内禀报。
皇帝头也不抬,淡淡道:不见。
太监浑身一抖,却还是将未尽的话说了说来,太尉大人称,有军国要事禀报
皇帝已经许久不临朝了,除非一些大事要上呈到皇帝手上,其余诸事交由三公处理。
休沐日,萧府。
今日这天昏沉沉的,也不知会不会下雨田安看向天穹,低喃了几句,随即快步朝书房走去,大少爷,夫人和柳小姐要去慈恩寺祈福,夫人问您可要一同前去?
让她们去吧,替我向母亲告个罪。萧伯瑀淡淡道。
田安低头应了声是,正要退下,却听萧伯瑀忽然问道:今日随行的都有谁?
回大少爷,除了夫人和柳小姐,还两个丫鬟,护院也派了四个。
萧伯瑀神色微顿,他放下手中的书,看向田安,近日恐不太平,你也随母亲一同前去。
是。
还有,此事莫要让母亲烦心。萧伯瑀又叮嘱道。
是!田安自然明白,随即快步退了出去。
屋内,萧伯瑀又继续拿起一旁的书看着,偶尔在书上做一些批注。
很快,天暗了下来。
萧伯瑀抬头看向窗外,见屋外大雨滂沱,风卷着雨丝斜扫了进来,廊下的灯笼随风摇晃不止,仿佛随时都能掉下来。
这场雨越下越大,田安冒着大雨回来禀报,因雨势太大,夫人和柳小姐只能留在寺院暂住一晚。
萧伯瑀眉头微蹙,目光仍落在窗外,雨势不减,风声呼啸,似有隐隐雷声滚过。
入夜,书房外的连廊传来几声嘈杂。
不多时,田安拍了拍衣衫上的雨絮,随后给萧伯瑀续上热茶。
茶汤热气氤氲,拂去屋外风雨的冷意。
发生何事了?萧伯瑀问道。
六月末,淮南一地还是发生了蝗灾,究其原因,当地百姓极其迷信,县令又不作为。
在朝廷下令捕烧蝗蝻时,踌躇不从,在蝗虫初飞时,当地官员又没有做补救之措,任由蝗虫肆虐。民间更是流言纷飞,此乃上天示意,要人们多修善德,以消天灾。
于是,百姓纷纷凑钱修缮祭庙,拜神祈福,请蝗虫赶快飞走,不要祸及他们的粮田。
因此,蝗群肆无忌惮地啃食着禾稼,所过之处,遮天蔽日,声如雷震。
不到半月,淮南一地蝗灾肆虐,野无青草,田无禾稼,一片荒芜。
当地县令自知无法挽救这局面,一些本就是买官上来的人甚至直接脚底抹油,逃之夭夭。
从蝗灾发生到消息传到长安,期间,底下官员至少瞒报了半个月。
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将当地县令及以下官员全部罢免,家产充公。而且将当地百姓视为愚民,不予赈灾之举,任由其自生自灭。
此举一出,农民们为了生存,只能迁徙至富饶之地,试图攫取一线生机。于是乎,地方豪强抓住机会兼并土地,囤积居奇,高价卖粮。
而暗地里,多方势力囤粮收留流民,静待时机。
七月流火,天气渐渐转凉。
入夜。
宰相府中,萧伯瑀秉烛批阅政务,皇帝虽下令对淮南一地百姓不予赈灾,可身为宰相,萧伯瑀不能不顾百姓的生死。
但从传回来的消息看,淮南一地已然乱象丛生,地方豪强与贼寇狼狈为奸。
朝廷无论是想方设法安置流民,还是严惩高价卖粮,都无法挽回渐渐流失的民心。
烦闷的愁绪涌上心头,萧伯瑀放下奏报,他起身往外走去。
长安城内,一片歌舞升平,曲江池上,数十艘画舫张灯结彩,舫内舞乐热闹至极,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喵!
一只小狸猫从萧伯瑀脚下蹿了过来,身后侍卫连忙上前,想要抓住这只小狸猫。
萧伯瑀恍然回过神来,望着这只小狸猫,他隐约觉得有些熟悉。
一侍卫眼疾手快,揪着小狸猫的脖子,正欲将它丢走。
忽地,萧伯瑀开口道:慢着。
小狸猫在侍卫手中拼命挣扎着,嗓音越喊越哑,听起来越发怜人。
萧伯瑀凝神片刻,旋即将它抱入怀中,奇怪的是,小狸猫也不挣扎了,讨好似的舔了舔他的指尖。
不由地,萧伯瑀轻轻笑了笑,近日来积压在心头的愁绪似乎也消缓了些。
萧大人。一道熟悉的声音自曲江池畔传来。
萧伯瑀抬头看去,只见宁王赵从煊缓步而来。
小狸猫也认出了自己的主子,便连忙从萧伯瑀的怀中跳了出来,尾巴高高翘起,脑袋朝着赵从煊的脚边蹭着。
殿下。萧伯瑀躬身行礼。
赵从煊轻轻点头,他抱起小狸猫,像是怕它再跑了
而后,他看向萧伯瑀,开口道:上次雩祭之事,多亏了萧大人查明真相,我本想亲自登门道谢,又怕给萧大人添麻烦。前几日长安来了一个马戏团,若萧大人赏脸,我请大人看戏,就当道谢如何?
份内之事,不敢当谢。萧伯瑀婉拒道。
赵从煊垂下了眼帘,神色似有落寞。
萧伯瑀见他神色黯然,心中忽生一丝不忍,他的确是有心疏离,这不管是对宁王,还是对自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殿下若不嫌臣叨扰,臣愿随殿下一观这长安的马戏团。萧伯瑀缓声道。
赵从煊闻言,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意渐深,连带着眼尾也微微弯起,他的语气轻快了几分,萧大人肯赏脸,那是再好不过了,听闻这马戏团来自西域,驯兽、杂耍皆是一绝。
萧伯瑀点头,唇角亦浮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二人便一边闲聊,一边朝着马戏团的方向走去。
马戏团的彩棚搭在曲江池畔的一处空地上,各色灯笼高悬,将四周映照得如同白昼,人群熙攘,欢笑声此起彼伏。
马戏团中央,几名身着异域服饰之人正表演喷火绝技,火光冲天而起,引得围观百姓阵阵惊呼。
萧伯瑀二人站在人群外围,赵从煊微微仰头,专注地望着场中的表演,他眸中映着跃动的火光,唇角噙着一抹浅笑,整个人都浸在暖融融的光晕里。
紧着着,马戏团之人让周遭百姓退避三尺。
众人正看着热闹,只稍稍退了一小步。
下一刻,一人手臂盘着大蟒便走了上来,大蟒吐着蛇信子,信子一伸一缩,吓得周遭小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大声喝彩,这么一个大家伙也能驯得服服帖帖的,实在是让人惊叹。他们连忙丢了些打赏的银子,还兴致勃勃地要求人将大蟒盘到脖子上。
一场戏下来,接近一个时辰,马戏散去,曲江池畔的游人渐渐稀少。
夜风拂过水面,带着几分凉意。
萧伯瑀派人送宁王回府,离别之际,赵从煊忽地问道: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和萧大人一同看戏。
殿下若有雅兴,不妨请戏团到府中。萧伯瑀避开了他的目光,只淡淡道。
此话的意思,赵从煊自然明白,他眸光微动,似想再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笑了笑,指尖轻轻抚过怀中狸猫的脊背,低声道:那萧大人保重。
萧伯瑀拱手一礼,殿下慢行。
马车上,赵从煊低首垂眸,思绪渐沉。萧伯瑀此人方正谨慎,不贪厚利,不惧刑戮,若要他甘愿相助
第20章 孤注一掷
皇宫,养心殿。
殿内歌声婉转,乐声悠悠。
皇帝卧坐在榻上,他招了招手,声音飘忽如梦中呓语,过来。
乐师将箜篌放置一旁,随即膝行至榻前,额头抵地。
皇帝神色迷离地笑着,手指轻叩着榻沿。
底下的乐师心领神会,他将案上木匣里的石散舀到壶中,轻轻混匀着,低声道:陛下,这石散水性稍燥烈,恐燎了陛下的龙体
这石散是乐师献来的,本是作安神之用。
皇帝轻声笑了笑,他将乐师拽到榻上,旋即亲手斟满一杯石散水,将杯沿抵在乐师唇边。
那便陪朕同饮。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眼底暗色沉沉。
乐师指尖微颤,却不敢违逆,只得低头抿了一口。
皇帝见状大笑,仰头一饮而尽,随即伸手扯开乐师的衣襟。
启禀陛下,太尉求见门外一太监躬身入内禀报。
皇帝头也不抬,淡淡道:不见。
太监浑身一抖,却还是将未尽的话说了说来,太尉大人称,有军国要事禀报
皇帝已经许久不临朝了,除非一些大事要上呈到皇帝手上,其余诸事交由三公处理。
休沐日,萧府。
今日这天昏沉沉的,也不知会不会下雨田安看向天穹,低喃了几句,随即快步朝书房走去,大少爷,夫人和柳小姐要去慈恩寺祈福,夫人问您可要一同前去?
让她们去吧,替我向母亲告个罪。萧伯瑀淡淡道。
田安低头应了声是,正要退下,却听萧伯瑀忽然问道:今日随行的都有谁?
回大少爷,除了夫人和柳小姐,还两个丫鬟,护院也派了四个。
萧伯瑀神色微顿,他放下手中的书,看向田安,近日恐不太平,你也随母亲一同前去。
是。
还有,此事莫要让母亲烦心。萧伯瑀又叮嘱道。
是!田安自然明白,随即快步退了出去。
屋内,萧伯瑀又继续拿起一旁的书看着,偶尔在书上做一些批注。
很快,天暗了下来。
萧伯瑀抬头看向窗外,见屋外大雨滂沱,风卷着雨丝斜扫了进来,廊下的灯笼随风摇晃不止,仿佛随时都能掉下来。
这场雨越下越大,田安冒着大雨回来禀报,因雨势太大,夫人和柳小姐只能留在寺院暂住一晚。
萧伯瑀眉头微蹙,目光仍落在窗外,雨势不减,风声呼啸,似有隐隐雷声滚过。
入夜,书房外的连廊传来几声嘈杂。
不多时,田安拍了拍衣衫上的雨絮,随后给萧伯瑀续上热茶。
茶汤热气氤氲,拂去屋外风雨的冷意。
发生何事了?萧伯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