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而这样大的工程量,先不说物力消耗多少,只说人力,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百姓的徭役。
秦朝的百姓是要服徭役的,且项目还不少,徭役,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对臣民施加的一种对人力的压迫剥削。
有“更卒”:在本郡县内服役,每年服役一个月。
“正卒”:需要到京师、内郡服兵役,时间为一年。
“戍卒”:戍守边疆,也是一年之期。
这是秦国几十几百年来的传统。
但是,以过去的人力规定,肯定无法满足嬴政长达几十年的广建宫室的命令,那怎么办呢?——“逾时之役”。
也就是超时服役,本来一年就能回家,可能因为工程没有完成,服役时限被延长到两年甚至会更久。
而服役的工作本来就是很辛苦的,吃住条件都不好,再延长时间,身体势必会有所损耗,严重一点还会送命。
相应地,家中的青壮出门服役,只剩下老幼,田中耕种,家中布织,各种需要缴纳的人头税田地税也不会少,那么家中的负担就会更重。
长此以往,民间这么会没有怨愤之言呢?
李盛觉得,嬴政执政后期一些小规模的民间反抗,就有这个原因,日子过不下去了啊。
所幸,他终于成功阻止了这件事,但愿能对百姓们的生活有一点微小的帮助吧。
第377章
匈奴事毕,但打下来的地盘还是得治理休整才能守得长久安定,嬴政治理河套北疆地区的方略与当初打下南越之地后大致相似,第一步当然是要在河套地置郡县,收归中央统一治理。
其二,便是要驻守重兵,这也是应有之义。
其三,便是迁人,河套地区草场丰美又地广人稀,需要经营起来。
这里的匈奴人都被赶跑了,嬴政下令要从内地迁户三万到北河榆中地区,屯兵垦田,这些人被迁到河套地区,如无意外,便会在这里繁衍子孙安置家业,一辈辈地生活下去了。
其四,便是要修筑道路建起城池。
为了加强河套地与关中中原地区的联系,嬴政下令,从九原到云阳,修建直道,蜿蜒有万余里。
另一方面,还要“筑四十四县城临河”,供给那些被迁居过去的人们居住生活。
有人有兵有城池,但嬴政犹嫌不足,下令蒙武沿着北部边疆借助地势,修筑长城。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关于万里长城,后世总是有很多说法,有人会把修建长城归为嬴政暴政苛民的一大证据,认为在六国战乱后应当休养生息,而嬴政好大喜功,偏偏要急着修建长城,故此民不安国不宁,认为修建长城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李盛来了这里后,本来也想着,应该缓和一下两三年再建长城,但是在打完了匈奴后,他就很快意识到,长城不修是不行的。
秦国与匈奴以战后,尽管主力部队受了重击,且冒顿丧命,大单于重伤,但是匈奴的根基还在,单于也还稳得住局面,虽然有一部分部族脱离了,但是大部分部落面对已经崛起的大秦帝国,还是选择了抱团,继续团结在一起,奉大单于为主。
而草原上的人几乎是全民皆兵,从会走就开始上马学习骑射,十几岁就已经能上阵了,他们躲进草原繁衍生息,不出十年,就又能补全这次失去的战力,组建起一支骑兵部队。
除非像是刘彻那样把匈奴远远地驱逐,否则,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不会消失。
而现在的秦朝,打完了六国,攻下了南越,远击匈奴,还要各地驻兵镇守,并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充沛的武装力量,去全力攻击匈奴。
既然如此,那就还是以防御为主,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势必不能避免。
而时间也证明了修建长城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长城建好后,秦朝与匈奴数十年不动干戈,直到中原大乱边地起义,匈奴才趁虚而入,而在这期间,借助长城,用来防御的兵力远远少于战事的损耗。
且汉朝初立后,汉高祖、汉惠帝两代汉皇,都先后动用二十万军队防御匈奴,且动用了十几万人重新修缮长城。
虽然在政治站位上,汉朝作为取代秦朝的王室,没少批判秦始皇劳役百姓,但是真正面对匈奴的时候,长城也是他们防御方式的首选。
而且,秦朝修建长城,也并不是从零开始,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长城,齐国的长城规模最大,“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
燕国有南北两条长城,北界长城就是用来防御北地胡人,至于南长城,则是用来防御当时的秦国和赵国;
同样地处北方的赵国也有一条一千三百里的长城用来防御匈奴、东胡、山戎,当时统称为三胡。
有这样的工事基础在,秦国修建的万里长城,其实是在原本各国的旧长城基础上修葺扩建而成。
当然了,有些旧诸侯国之间的长城也要拆除损毁,比如燕赵之间,齐秦之间都有长城,而今天下一统,这些关隘就没必要了,留着反而还会耽误军队在国内的调动交通,且如今还有些心存复国之年的叛兵聚集,若是这些军事工程被心存不轨的人占据,那也是一桩大麻烦。
还是拆了为好。
而且在他的威逼,划掉,感化下,嬴政现在有时候也挺会过日子的,还专门下令道拆除的工事材料可以就近用来修建新的长城。
话说这会儿的砖石是真的很结实,拿来二次利用一点都不耽误事儿。
就是看起来不大好看。
嬴政去参观了一次离得最近的一段长城,回来的晚上一边看书简一边给虎虎挠痒,就随口说起来,连砖石颜色都不大一样啊,方石的尺寸也不同,搁在一起有种补丁摞补丁的寒酸感。
李盛翻个身示意他挠挠下巴,闻言扭头瞪他一眼:面子重要还是钱重要?现在要节俭,能用就行了呗,好看不好看的,过得去就行啦!
而且李盛也跟着他去看过,哪里有他说得那么严重,负责督检长城的官员都非常认真负责且有审美,就算是方石的颜色尺寸不一样,人家也设计得挺好看的,上次看得那一段,就是把颜色深的旧料压在了下面,把新制作的石砖放在上面,看起来很和谐啊!
然而,嬴政这种生而尊贵的天龙人还是觉得这样东拼西补的,显示不出我大秦朝的霸气。
铲屎官还在那念念叨叨,被李盛一只爪垫呼上去强行闭麦:好了,不要再讲了,再讲我可能要揍你了。
嬴政看向虎虎的尾巴,尾巴尖端在地上不耐烦地拍着,于是不由得叹一口气:“虎虎,你现在真是脾气太暴躁啦,我就抱怨几句你就这么没耐心。”
说着又有些怨气,明明那天虎君陪着扶苏玩儿,小孩子把一件事颠三倒四地说了好多次虎君也认真听着不敷衍,如今对待自己就这样!
于是嬴政非常委屈地指责大老虎——是不是感情淡了!
李盛对上指到自己鼻子上来的手指,用爪垫压下去,翻了个白眼,自己的亲崽崽都吃醋,你都心眼儿真小啊!
想到自己欠的债李盛就烦得掉毛——那么多积分,他啥时候能还完啊!
在宫里是没指望了,大老虎郁闷地在廊下滚来滚去,只能出差去还债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李盛就跑去找了个特别大的包,叼到嬴政面前示意他给自己系在脖子上,他要出远门了!
这种包包还是嬴政让少府做的,用的是特别结实的粗麻布,做成那种骆驼身上褡裢袋子的样式,缝合上四条带子,李盛能直接把四条腿跨进去,两边都能装东西,袋深口小,就算是跑起来也不容易把东西颠出来。
李盛试过,除了他自己把包背起来的动作比较狼狈之外,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需要注意两边的重量尽量平衡,而且不能跑太快。
还找了个大荷包装了些金银玉石,作为一只有着丰富“物资置换”经验的大老虎,他深知两脚兽最喜欢的就是钱啦!
李盛出发去了东北方向,那边他一向去得少,应该能录到不少有效影像吧。
作为一只东北虎,这也算是回老家看看。
李盛直接进了祁连山,在山里待了半个月,还够了积分后又和两只老虎打一架后被追进了小兴安岭一带,在那边又待了半个月。
本来捉了两只松鸡给嬴政打算带回去的,但是考虑到他注定缓慢的速度和眼下越来越热的天气,李盛最后还是自己吃了。
他能带回去的主要是就是各种干菌菇干果还有山参了——干菌菇和干果还是他和山下的山户“置换”的,半夜里躲在背风的墙后睡觉,知道这家人生了病,缺医少药,李盛把自己的大荷包里一半的金子留下,又留下了一小根山参,带走了一筐干菌菇干果。
还有一家妇人晒在外面的干鱼闻起来就非常香,还是那种两只手掌宽的大鱼干,李盛也留下了一根实心儿的金簪,“换走”了两只干鱼。
秦朝的百姓是要服徭役的,且项目还不少,徭役,是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对臣民施加的一种对人力的压迫剥削。
有“更卒”:在本郡县内服役,每年服役一个月。
“正卒”:需要到京师、内郡服兵役,时间为一年。
“戍卒”:戍守边疆,也是一年之期。
这是秦国几十几百年来的传统。
但是,以过去的人力规定,肯定无法满足嬴政长达几十年的广建宫室的命令,那怎么办呢?——“逾时之役”。
也就是超时服役,本来一年就能回家,可能因为工程没有完成,服役时限被延长到两年甚至会更久。
而服役的工作本来就是很辛苦的,吃住条件都不好,再延长时间,身体势必会有所损耗,严重一点还会送命。
相应地,家中的青壮出门服役,只剩下老幼,田中耕种,家中布织,各种需要缴纳的人头税田地税也不会少,那么家中的负担就会更重。
长此以往,民间这么会没有怨愤之言呢?
李盛觉得,嬴政执政后期一些小规模的民间反抗,就有这个原因,日子过不下去了啊。
所幸,他终于成功阻止了这件事,但愿能对百姓们的生活有一点微小的帮助吧。
第377章
匈奴事毕,但打下来的地盘还是得治理休整才能守得长久安定,嬴政治理河套北疆地区的方略与当初打下南越之地后大致相似,第一步当然是要在河套地置郡县,收归中央统一治理。
其二,便是要驻守重兵,这也是应有之义。
其三,便是迁人,河套地区草场丰美又地广人稀,需要经营起来。
这里的匈奴人都被赶跑了,嬴政下令要从内地迁户三万到北河榆中地区,屯兵垦田,这些人被迁到河套地区,如无意外,便会在这里繁衍子孙安置家业,一辈辈地生活下去了。
其四,便是要修筑道路建起城池。
为了加强河套地与关中中原地区的联系,嬴政下令,从九原到云阳,修建直道,蜿蜒有万余里。
另一方面,还要“筑四十四县城临河”,供给那些被迁居过去的人们居住生活。
有人有兵有城池,但嬴政犹嫌不足,下令蒙武沿着北部边疆借助地势,修筑长城。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关于万里长城,后世总是有很多说法,有人会把修建长城归为嬴政暴政苛民的一大证据,认为在六国战乱后应当休养生息,而嬴政好大喜功,偏偏要急着修建长城,故此民不安国不宁,认为修建长城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但李盛来了这里后,本来也想着,应该缓和一下两三年再建长城,但是在打完了匈奴后,他就很快意识到,长城不修是不行的。
秦国与匈奴以战后,尽管主力部队受了重击,且冒顿丧命,大单于重伤,但是匈奴的根基还在,单于也还稳得住局面,虽然有一部分部族脱离了,但是大部分部落面对已经崛起的大秦帝国,还是选择了抱团,继续团结在一起,奉大单于为主。
而草原上的人几乎是全民皆兵,从会走就开始上马学习骑射,十几岁就已经能上阵了,他们躲进草原繁衍生息,不出十年,就又能补全这次失去的战力,组建起一支骑兵部队。
除非像是刘彻那样把匈奴远远地驱逐,否则,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的矛盾和危机不会消失。
而现在的秦朝,打完了六国,攻下了南越,远击匈奴,还要各地驻兵镇守,并没有像汉武帝时期那样充沛的武装力量,去全力攻击匈奴。
既然如此,那就还是以防御为主,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势必不能避免。
而时间也证明了修建长城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长城建好后,秦朝与匈奴数十年不动干戈,直到中原大乱边地起义,匈奴才趁虚而入,而在这期间,借助长城,用来防御的兵力远远少于战事的损耗。
且汉朝初立后,汉高祖、汉惠帝两代汉皇,都先后动用二十万军队防御匈奴,且动用了十几万人重新修缮长城。
虽然在政治站位上,汉朝作为取代秦朝的王室,没少批判秦始皇劳役百姓,但是真正面对匈奴的时候,长城也是他们防御方式的首选。
而且,秦朝修建长城,也并不是从零开始,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长城,齐国的长城规模最大,“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
燕国有南北两条长城,北界长城就是用来防御北地胡人,至于南长城,则是用来防御当时的秦国和赵国;
同样地处北方的赵国也有一条一千三百里的长城用来防御匈奴、东胡、山戎,当时统称为三胡。
有这样的工事基础在,秦国修建的万里长城,其实是在原本各国的旧长城基础上修葺扩建而成。
当然了,有些旧诸侯国之间的长城也要拆除损毁,比如燕赵之间,齐秦之间都有长城,而今天下一统,这些关隘就没必要了,留着反而还会耽误军队在国内的调动交通,且如今还有些心存复国之年的叛兵聚集,若是这些军事工程被心存不轨的人占据,那也是一桩大麻烦。
还是拆了为好。
而且在他的威逼,划掉,感化下,嬴政现在有时候也挺会过日子的,还专门下令道拆除的工事材料可以就近用来修建新的长城。
话说这会儿的砖石是真的很结实,拿来二次利用一点都不耽误事儿。
就是看起来不大好看。
嬴政去参观了一次离得最近的一段长城,回来的晚上一边看书简一边给虎虎挠痒,就随口说起来,连砖石颜色都不大一样啊,方石的尺寸也不同,搁在一起有种补丁摞补丁的寒酸感。
李盛翻个身示意他挠挠下巴,闻言扭头瞪他一眼:面子重要还是钱重要?现在要节俭,能用就行了呗,好看不好看的,过得去就行啦!
而且李盛也跟着他去看过,哪里有他说得那么严重,负责督检长城的官员都非常认真负责且有审美,就算是方石的颜色尺寸不一样,人家也设计得挺好看的,上次看得那一段,就是把颜色深的旧料压在了下面,把新制作的石砖放在上面,看起来很和谐啊!
然而,嬴政这种生而尊贵的天龙人还是觉得这样东拼西补的,显示不出我大秦朝的霸气。
铲屎官还在那念念叨叨,被李盛一只爪垫呼上去强行闭麦:好了,不要再讲了,再讲我可能要揍你了。
嬴政看向虎虎的尾巴,尾巴尖端在地上不耐烦地拍着,于是不由得叹一口气:“虎虎,你现在真是脾气太暴躁啦,我就抱怨几句你就这么没耐心。”
说着又有些怨气,明明那天虎君陪着扶苏玩儿,小孩子把一件事颠三倒四地说了好多次虎君也认真听着不敷衍,如今对待自己就这样!
于是嬴政非常委屈地指责大老虎——是不是感情淡了!
李盛对上指到自己鼻子上来的手指,用爪垫压下去,翻了个白眼,自己的亲崽崽都吃醋,你都心眼儿真小啊!
想到自己欠的债李盛就烦得掉毛——那么多积分,他啥时候能还完啊!
在宫里是没指望了,大老虎郁闷地在廊下滚来滚去,只能出差去还债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李盛就跑去找了个特别大的包,叼到嬴政面前示意他给自己系在脖子上,他要出远门了!
这种包包还是嬴政让少府做的,用的是特别结实的粗麻布,做成那种骆驼身上褡裢袋子的样式,缝合上四条带子,李盛能直接把四条腿跨进去,两边都能装东西,袋深口小,就算是跑起来也不容易把东西颠出来。
李盛试过,除了他自己把包背起来的动作比较狼狈之外,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需要注意两边的重量尽量平衡,而且不能跑太快。
还找了个大荷包装了些金银玉石,作为一只有着丰富“物资置换”经验的大老虎,他深知两脚兽最喜欢的就是钱啦!
李盛出发去了东北方向,那边他一向去得少,应该能录到不少有效影像吧。
作为一只东北虎,这也算是回老家看看。
李盛直接进了祁连山,在山里待了半个月,还够了积分后又和两只老虎打一架后被追进了小兴安岭一带,在那边又待了半个月。
本来捉了两只松鸡给嬴政打算带回去的,但是考虑到他注定缓慢的速度和眼下越来越热的天气,李盛最后还是自己吃了。
他能带回去的主要是就是各种干菌菇干果还有山参了——干菌菇和干果还是他和山下的山户“置换”的,半夜里躲在背风的墙后睡觉,知道这家人生了病,缺医少药,李盛把自己的大荷包里一半的金子留下,又留下了一小根山参,带走了一筐干菌菇干果。
还有一家妇人晒在外面的干鱼闻起来就非常香,还是那种两只手掌宽的大鱼干,李盛也留下了一根实心儿的金簪,“换走”了两只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