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李盛简直想仰天大叫一声,想到这会儿天都黑了大家都歇息了才忍住。
  算了算了,李盛觉得眼不见心不烦,撇着耳朵走到后殿去吃夜宵了。
  反正今天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历史上评价嬴政“虽有属官朝吏,不肯少假释权”,所有的事都想知道,所有的公务都要自己经手,所以每天的工作量才那么大。
  勤政,是一个君主的优良品质,作为新上任的天下共主,新手期还没过,嬴政这种情况可以体谅。
  或许过一阵子就好了吧。
  作为对李斯和王绾的补偿,李盛跑去深山猎了两只银灰色的狐狸,打算送给两人做大氅的领毛。
  等他回来的那天早上,他刚进了明光宫的大门还没进殿内,就听到了里面好像在争论些什么。
  两只狐狸已经被他送到李斯和王绾的府上了,这会儿李盛就窝在廊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围观。
  堂上君臣在议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天下一统后,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能巩固和保障秦朝对疆域的统治和安定呢?”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境内其实已经有了郡县制,而上一个朝代,也就是周朝,采用的是分封制。
  对于这一问题,王绾作为丞相首先发言,他主张的是郡县制与封国并存的混合体制,理由也很充分:“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宜当请立诸子镇守边疆。”
  中央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比较弱,将皇帝诸子封为诸侯王,这样能借助藩王的力量控制这些地方呢。
  至于陛下现在的儿子们都还很小,这也不是问题,可以先让宗室中的长辈代为镇守看管,待皇子们长成后再行就藩嘛。
  而中原地带就不用了,完全可以按照之前秦国的郡县制来进行治理。
  王绾说的也是很有道理,但是,嬴政还不够满意,作为一个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让他能看完所有奏疏的君主,他对治下疆域的控制欲,对权力的掌控程度,对天下一统集权一人的心思,都是很强烈的。
  而李斯不愧是与嬴政政治理念最相合的人,他立刻表示了反对意见:“周朝分封诸子,但随着血缘越来越淡薄,诸侯之间也不复友爱尊重,而是互相攻击讨伐,彼此见如同仇敌一般,这本就是乱世兵起的根源,如今海内一统天下归元,难道还要再分封诸侯,埋下来日战乱的祸根吗?”
  两边各有争论。
  最后,还是嬴政定下结论,他当然是采取了李斯的建议:“朕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天下刚刚平定,又立诸侯国,岂不是又有争斗,再求安定,又要像是前几年一样再行兵伐之事,为了大秦世代安稳免除兵戈,嬴政很快就下了决定。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此为开端,郡县制正式取代了封王制,成为了秦朝的政治体制。
  第367章
  这一年的春天,嬴政下令王贲回转西楚坐镇,挥师南越。
  而早在这一年刚开始的十一月,李盛就早已经前往南越了——他还欠着系统高利贷呢,南越人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他去南越,一来可以踩踩点,给秦军提供一下必要的帮助,二来嘛,他想多录一点影响,把积分债赶紧换上,明年秋天,嬴政估计就要去泰山封禅了,这么大的事情,李盛必然要搞点大场面啊!
  战国时代的南越,是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包含了后世的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李盛作为一只常年在山林里游荡的大老虎,对这样的地形还是比较习惯的,但是有一点他很不喜欢:这边的气候湿热,李盛来了之后总感觉自己的毛毛都是潮湿的,作为一只生于赵地长于秦岭的东北虎虎,他真的好讨厌这种空气中都是水汽的感觉啊!
  不过事情还是要办的,大老虎垂头丧气了两天就慢慢适应了些,打算振作起来先打个羚羊吃一吃,前两天刚来不适应心情也不好,都是随便吃的兔子野鸡河鱼啥的。
  但是就在李盛打猎的时候,他对上了一只这边山里华南虎,猛地跳出来看到这只灰黑色的老虎,还愣了一下:这是老虎吗?没见过这种颜色的,如果不是老虎,那他从来没见过这种动物啊!
  而且看起来很大只的样子,于是这只棕黄色皮毛的斑斓老虎努力地炸起了毛毛让自己也显得大一点凶一点。
  李盛当时嘴里还咬着肉,被惊得差点噎着,抬头一看,先是吓了一下,但是定睛一看就松了一口气。
  这很明显是快成年的老虎,以他现在的战斗力,绝对吃不了亏。
  于是舔了舔嘴巴继续吃肉。
  那只半大老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忽视生气了,也用可能觉得,眼前这个黑色老虎虽然大只,但是遇到敌人也不动弹看起来就笨笨的,总之他觉得自己又行了,怒吼着冲过来扬起爪子。
  李盛轻松避过去,一巴掌把它呼了个趔趄。
  哎呀,欺负小孩儿有点不好意思呢。
  灰黑色的巨大老虎冲着它张开大口吼了一声,一个假动作把虎忽悠地扭过去身体往后退了两步,然后李盛叼着自己的羊转身就跑。
  当了老虎之后他对整个老虎族群都有了同理心,小崽崽刚脱离母亲出来独立,还是让他好好生活吧,这片山林估计也是好不容易才打跑了很多敌人才占下的,他在这里只是短暂停留而已。
  李盛跑到另一座山头安安生生地吃起了自己的食物,当天下午就在山脚开了全视角打算录影像,很快,他就遇到了几个似乎是上山寻找草药的人。
  南越又称为“百粤”,是对西南地区众多部落和族群的越人的总称,先秦时代的越人还保留着非常明显的部落特征,这群人就是断发纹身的样子,以李盛自己的审美来看,比野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脸上的鬓角出很明显能看到有蛇形的装饰,身上的衣服有红色的飞鸟画,不过,李盛嗅了嗅空气中的味道,他总觉得那红色的画是用某种动物的血画的。
  李盛悄咪咪地躲在这边的树丛后面,开了影像录着攒积分,一路跟着这些人上山,看着他们在山上采食各种果子,去陷阱中查看有没有落坑的猎物,然后在回程的路上还折了树枝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磨尖了扎鱼,穿了一串带回去。
  他们的语言对于李盛来说就跟天书差不多了,不过系统录了一路后,倒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大概属于侗台语系。”
  李盛跟着这些人一路回了他们住的地方,这边的房屋大部分都是以部落族群聚集在一起,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下层防潮,也可以防范野兽,上边才住人。
  今天夜里雾水还很大,李盛趴在湿哒哒的草地上,看着他们好像是在一起给一个濒死的老人做祈祷,一会儿转圈一会儿绕开的,但是好像没救活,因为半夜的时候李盛被这边的哭声吵醒了。
  葬礼也可以攒积分的!
  李盛又偷偷跟过去了。
  果然风俗不同呢,这边的葬礼是“屈肢葬”,把死者侧着放下去,而且经过系统的大概翻译,李盛了解到他们还要“二次葬”,就是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挖开清理遗骨,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死者的骨头放入一个陶瓮中,以家族为葬墓群合葬在一起。
  等秦兵过来,李盛都把这边的地形特点走熟了,什么部落酋长族长也了解了个七七八八,不但还了积分债,还又攒了一大笔积分,泰山搞事绰绰有余,李盛就很美滋滋地找了个地方窝着等秦军过来。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嬴政以“不敬人主,不尊法度”的理由,派了四十万大军,分路向百越地区大举进攻。
  刚开始的战事很顺利,靠着先进的武器和人数优势,秦军很快就占领了东越地区(后世浙江南部地区温州一带)和闽越(福州地区)。
  另一支秦军则是迅速攻克了番禺一带,势如破竹。
  这两路秦军一路往西南而下,对西瓯、雒越等地展开了攻击,呈夹击之势。
  但这时候的战局就不像是刚开始那样顺利了,随着战线向西南方向推进,战事也越来越激烈,越人的抗击力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本体土著,他们对于当地的山川地势河流树木都无比熟悉。
  而且越地人打起来其实也是非常彪悍的!
  借助着深山老林的本地优势,秦军人数和武器的优势被削弱了,伤亡也很重。
  历史上这场仗其实打得很艰苦,史书记载“三年不解甲,千日不弛弩”,可见是一场旷日持久且艰苦卓绝的攻伐战役。
  为了这场仗,嬴政还提前以人力修筑运河,特派一批“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可以说是打定主意,就算投入再多,也非得把越地收入囊中了。
  但损耗不能说不大,李盛觉得这不行,还得打匈奴修长城呢,不能把人口耗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