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太子是正统不假的,但是如果他要顺利继位,首先就要清除秦王一派的所有近臣,李世民的势力太大了,这场权利让渡注定不会是以和平的方式来进行,既然这场战争一定会爆发,那他们当然要选更有利于自己的那一方。
  李世民经略河东,是陕东道大行台,而后洛阳一战,这座都城也被秦王的势力收入囊中,因此,李世民的根基,就在关陇一带。
  相比之下,在李渊的推动下,太子李建成则在河北一地更有优势,幽州罗艺就是铁杆的太子党。
  关陇贵族,自然是出身关陇,在地缘上就天然地更亲近秦王,何况,秦王的功绩是谁都抹不去的,开国之战,打下了天下谁做主,就算李渊是当老子的,他也得承认,李唐王朝能走到今天,李世民功不可没。
  故此,在两方势力中,关陇贵族站到了李世民的身后。
  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去扎李渊的眼,但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就显露了一些痕迹。
  武德七年六月,太子李建成派人送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被揭发。
  杨文干是谁呢?他是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在太子的筹划下去往庆州执掌一方大权。
  而李建成在与秦王的多起交锋中也意识到,帝位的承继必然是不平静的,于是,他秘密派人运送96副盔甲给杨文干,以防事变。
  但这件事,被李世民获知。
  李世民又不是泥捏的,被坑了好几次,火气都憋着呢,得知太子干了这件蠢事,秦王府立刻开始了谋划。
  须知,私运盔甲是谋逆死罪,别说数量这么多了,就算是三五个,那也是定性的死罪!
  在秦王府的运作下,替太子给杨文干云送盔甲的二朱焕和乔公山在晚上疾驰去往李渊驾临暂住的仁智宫,向李渊告发太子谋反。
  李渊大惊,随后便派宇文颖去传旨召见杨文干,这场会面的内容不为人所知,但结果是——杨文干反了!
  李世民被召进宫中商议,随后李渊派他前往平叛,李世民跃上飒露紫的马背,低下头小声告诉他:“飒露紫,陛下承诺,待杨文干被平定,便改封我为太子!”
  李盛翻了个白眼:信他个鬼,他给你画饼呢!
  第65章
  李世民出手,自然是马到成功,但杨文干的结局却和李渊的希望有所偏差——李渊让李世民“擒住”杨文干,但在打斗中,杨文干受伤致死一命呜呼了。
  李世民剿灭了杨文干便返回长安,按照李渊的承诺,太子将会被废黜,秦王将会成为新的王朝继承人,但事实上,在李世民离开长安前往庆州平叛的时候,长安宫城内的局势已经有了变化。
  李建成就算被囚禁,太子府中的人也不是木头,他,们动用了自己一方所有的政治力量来劝说李渊改变主意。
  而李渊呢,在冷静下来之后,也发现了这件事情的不妥之处,开始怀疑这件事情是有人在暗中推手,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秦王。
  旁观事态发展全过程的李盛表示:在这件事情中,秦王府确实不清白,但是这太正常了啊!
  从年前,太子一党就开始多番为难,李世民又不是泥人,心里怎么可能没点火气?好不容易逮着太子昏头犯错,火上浇油是正常操作了。
  搞政治争皇位,又不是过家家,没点手段,连下场都不够筹码,李盛看着有些后世的资料里把二凤描述成一朵小白花,一直被太子压着打也不还手,一心想着让皇父李渊做主,他看得简直想笑。
  拜托,那是李世民哎!三战灭四国,在位期间把周边揍了个遍,把各大氏族门阀压得老老实实,一上位就把官员裁撤了一多半,各大世家连个不字都不敢有,一手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人,你居然觉得他是个圣父?搞笑呢!
  而在杨文干谋反一事中,除了刚开始的盔甲私运是太子的意图,后面事情的走向就不受控制了,秦王府插了一手,李元吉也有搅混水的嫌疑。
  “太子私运盔甲,意图谋反”这个消息是在六月份的一个深夜传到李渊耳边的,彼时,他正在长安城外的仁智宫避暑,秦王、齐王跟随,太子留守监国。
  李建成就趁着这个当家做主的机会,在一个晚上秘密地把盔甲交给自己的亲信尔朱焕和乔公山,让他们趁着夜色送去庆州。
  在唐朝,私运盔甲确实是等同谋逆,但李建成这次却真的没这个想法,他只是想加强一下自己在地方的武装力量以作防备。
  但这个消息被李世民探知。
  说起来,李世民的情报工作一直非常优秀,无论是在外打仗探听敌情,还是回了长安监视太子,总能得到一些重要消息。
  得知太子犯浑,秦王府众人简直想仰天大笑,这简直就是太子亲手递上来的把柄!
  但是,仅靠这件事,要扳倒太子,只怕还差点分量。
  汉武帝为戾太子刘据平反,说“子借父兵,家事而已”,难保李渊父爱爆棚也非要保下太子。
  怎么样才能借着这件事把李建成钉死呢?秦王府的决定是扩大事态,宣称太子谋反,这也不算胡说,按大唐律,私运盔甲就是谋反!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发展。
  尔朱焕和乔公山“半路忽然”意识到这是谋反,然后上了仁智宫向李渊告发太子;
  李渊派遣宇文颖传召杨文干,“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杨文干遂举兵反”,至于到底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而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人;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李渊始料未及,要知道,太子当了五六年的储君,若真的谋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急之下,他对秦王承诺了太子位。
  但后面事情平息下来之后,李渊的脑子也清醒了,因此,在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李渊“唯责以兄弟不能相容,归罪于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及天策府兵曹杜淹,流放嵩州。”
  一边打了五十大板,太子仍是太子,秦王还是秦王。
  李盛看着面色不好的二凤,低下头蹭蹭他的手臂安慰他,被撸了一把头毛。
  秦王府中中众人也颇为不乐,白忙一回,还折进去一个杜淹。
  “就算是两方博弈咱们掺和了一手,但太子私运铠甲是事实啊,陛下竟然也不做处罚,轻描淡写地就放过了!”尉迟敬德挺不忿的,一掌拍在桌子上。
  他那手劲儿大,震得上面的碟子都跳了两下,旁边趴着打瞌睡的李盛都被惊得抬起头左右看。
  “多思无用,陛下就没想废太子,陛下没这个心,咱们再怎么使劲儿也白费。”
  坐在李盛旁边的是房玄龄,看着飒露紫有些迷茫地睁着眼睛看来看去,他拍拍马儿的脖子,安抚地顺顺毛,看着大马又闭上眼睛趴下了。
  “殿下还是早作防范,只怕太子不肯干休。”
  杜如晦一语成谶,不久后,太子当着李渊的面邀请李世民和李元吉过府饮宴,一叙兄弟之情,李世民无奈应允。
  这件事在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咳血数升,淮安王扶掖回宫”。
  就算这个描述有夸大的成分,但事情是确实发生了的,可见太子与秦王之间的夺位之争,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在这个时空,李世民再次受邀过府,李盛知道这件事是在李渊面前过了明路的,李世民是必然要走这一趟,于是他在系统那买好东西,决定到时候跟着去。
  去之前,他还在秦王府闹了好几次示警,一听到谋士们跟李世民讨论这次酒宴,他就弓起身子,发出呜呜地怒吼声,还会很暴躁地用两只前蹄刨土。
  在这番作态下,李世民和几个亲近谋士都心生警惕,但是李渊乐见他们兄弟交好,还专门赐了酒食,不去也不行。
  当老大的想看这场兄友弟恭的戏,底下人就得唱好了。
  不过,李世民把本来定好的随从数量增加了一倍,还带了李神通和李道玄一起赴宴,这俩人都是李唐宗室中比较亲近秦王一派的,若有万一,这俩人战斗力也可以,能护着他出来。
  另有尉迟敬德受命带领两队亲卫在路上听候调遣。
  除此之外,王妃长孙氏还给他在袖口缝了好几道棉纱,吸水性极佳,一大杯酒倒上去,袖子外侧丝毫不露痕迹。
  到了太子府,李盛和看护他的亲兵就被带到了后面,李盛花积分看着那边大厅上的情况。
  眼看着酒过三巡,上来了一队舞女劝酒,有一个身穿银红色舞裙的女子擎着一只很大的酒杯上来劝酒,李世民喝了几杯有些醉了,接过酒杯放在桌上,那女子不依不饶,执意相劝。
  李盛一直瞪着大眼睛看,他能看见那女子有些躲闪的眼神和轻轻颤抖的手指,这杯酒肯定有问题!
  李盛立刻叫系统:快点,给我下药!
  就在下一刻,紫色大马直直地倒了下去,四只马蹄不停地抽搐起来,嘴边溢出大片的白沫。
  旁边的亲兵吓得三魂七魄没了一大半,上来一看,飒露紫都翻白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