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这话说得,怎么还怪有道理的呢?
反正还得派人去联络其他部众,又得打探吕布那边的情况,张燕也不差多做这一件事来碰碰运气,直接给了这名为“王当”的小头目前去拿人的重任。
王当也不含糊,当夜就行动了起来,径直乘船渡河,向着距离此地最近的温县而去。
……
天明之时,一行数骑正自温县向西而去,浑然未觉,危险正在向着此地靠近。
这一行人中为首的青年约莫二十岁,坐在马背上也能看出身量高大,仪表不凡。
但他虽长得高壮,却不是一位武将,而是个文生。
早在七年前,也就是他才只有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了朝廷的经学考试,成了“童子郎”,在这河内温县也算是个出名的人物。
“兄长,”一旁比他小八岁的弟弟忽然开了口,“你说,父亲此次让我们入京一趟,会有何种嘱托?以我看,司隶近来风波频频,河内诸县,更有至少三方势力涉足,恐怕不是长留之地。若是各县守军强硬,和贼党起了冲突,势必波及温县,我们还是尽早带着族人撤离为好。”
青年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我不怕各县守军强硬,更怕他们先一步为求保命而逃遁。他们若稳守城池,还能有官兵名号,贼人必定顾虑名声,不敢逾越太过,可若是一味逃窜,反而会让百姓惶恐,四方流亡,引来更大的麻烦。”
“不过二弟也不用太过担心,父亲只是朝廷的治书御史,不在要职上,邻近温县的野王县里,还住着位父亲的老友李公,曾做过冀州刺史,能指挥守军与我温县守望相助。我们只需快快往返京城一趟就好。”
在危险波及到他们的家族所在前,相信父亲一定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他司马朗和弟弟司马懿也非庸才,知道何为随机应变。
他刚想到这里,忽听弟弟一声惊呼,“兄长当心!”
司马朗愕然抬眸,惊见前方草丛之中一道绊马索已横亘在前,不知在何时布置在此。他匆忙间试图勒住缰绳,却还是慢了一步。
马蹄被突然拉起的绊马索一勾一绊,便将坐在马背上的司马朗直接甩了下来。纵使他精通骑术,在落地的一刹调整了自己的姿势,仍被摔得眼前一阵发黑。
但这一下虽没摔出个好歹,他刚回过神来,就听到了一阵喊杀声从两旁冲出,直奔他们而来,连忙喊了一声“走!”
走不了啦。
那司马懿倒是还在马背上,却难以在这变故面前逃离此地。
王当骑着马冲过来,一把就将这孩子拎了下来。
司马兄弟何曾见过这样不讲道理的一群人,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就将他们捆起,扛上了推车,掉头向着南方飞快行去。
……
刘秉刚随着众人下山渡河,在河岸边重新扎营,就见远处一行人抄着“包袱”兴高采烈地回来,口中还叫嚷:“将军——”
“我们将人带回来了!”
刘秉踉跄了一步,和刚被扛下车的司马朗对上了视线。
他的目光在对方体面的衣着,看起来远比黑山军整洁的仪容上定格了一瞬,就算不知对方是谁,也猜得到,这应当不是一个家世寻常的俘虏。
而司马朗的眼神飞快地扫视了这群人一周,发觉这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刘秉。只是他向前走来,脚步不稳,似乎是有一只脚受了伤,让他顿时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或许,是同一类人。
见他和弟弟先被人安置在了刘秉的帐中,那容貌风度不凡的青年也随即掀帘而入,司马朗在心中有了决断,决定碰一碰运气,不等刘秉开口已抢先发问:“敢问,你也是被他们劫持回来的吗?”
刘秉沉默了一下,“……算是吧。”
这答案说得也没错。他当日,就是被张燕那两个探路的斥候直接架下山的。
司马朗顿时松了口气,仿佛看到了可以同盟合伙的人:“那可否……”
可否告知他们,此地到底是何情况,又能否想办法一并逃离此地。
但他话还未能说完,又忽然止住了口。
只因此时,军帐之外已经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脚步声,下一刻,先前不在营中的张燕就已迈步走了进来。
刘秉顾不上与司马朗谈天了,回首问道:“这两人是什么情况?王当说,是你让人将他们抓回来的?”
“对,是我让他抓的。”张燕答道。
刘秉无语极了。
这两个人横看竖看也和吕布等并州人没有半点关系。还有一个,竟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孩童,眼看着都要被吓呆了。
不过刘秉并未留意到,这孩子实际上没那么经不起打击,也没那么惨。
和司马朗不同,直到此刻,司马懿一直一句未发,眯着眼睛,在一旁谨慎地打量着眼前的情况。
在被扛入营地的时候,他已大略猜出了劫持他们的到底是什么人,可惜还摸不准他们的目的。现在看见这位幕后主使出现,他当即打起了万分的精神。
他也可以确信,自己并没有看错,这位身着甲胄的将领对于这帐中的布衣青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尊敬。细究起来,不像是一位将军来找被自己抢来的谋士,更像是……
刘秉皱着眉头:“说说你的用意。”
张燕坦然答复:“陛下先前不是说,若要击退吕布,需有熟悉河内又有韬略的人助您集思广益吗?这二人,便是我为您找来的帮手!”
……
他一句话,让营帐中的其余三人全惊呆了。
第9章
刘秉咬了咬后槽牙:“……我是让你从营中找几个稍有见识的人出来,不是让你把人绑架回来!”
他原本想的是,不是还有一句俗语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
他多找几个人出来合计合计,就算不能想出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起码在张燕这里也不叫无所作为,至少有了个交代。
可这认知,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偏差。
张燕却是理直气壮:“那营中没有,不就得去外面抢吗?”
他们黑山军办事一向如此,河内富户有目共睹。
现在司马朗和司马懿也切身体会到了。
但他们最觉震惊的,不是自己被绑架的理由,而是张燕对刘秉的那个称呼。
“陛下”?
哪个陛下?他在喊谁陛下!
眼前这个身着布衣,面貌看起来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吗?
司马懿此刻已顾不得装作被吓到的样子了,直愣愣地睁开了眼睛,唯恐自己错过了眼前的任何一个细节。
对于年仅十一岁的他来说,今日发生的种种,已经完全超出了平日的认知。
是,他们兄弟都有早慧的美名,但……但是也用不着把他们丢到这样一个处境,来证明“早慧”吧。
那跛脚的年轻人仿佛忽然意识到了张燕先前的称呼问题,乌沉沉的眼光掠过了眼前的被捆缚的两人,随即一把将张燕从军帐中拉了出去。
两人的脚步声很快远去了,只剩下了这对倒霉的兄弟。
司马懿以耳贴地,认真听了一会儿,蛄蛹着挪到了兄长的身边。
他还没开口,司马朗就已猜到了他要说什么,“你别问我,我没有见过陛下。我参与朝廷考核,受封童子郎的时候,还是先帝在位,先帝也无需接见我们这些后生学子……”
“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一点,他的年龄对得上。”
其实刘秉在穿越之前正读大三,二十一岁的年纪。
但他毕竟不像司马朗一样长得着急,还在十二岁考试的时候就被人误认为谎报年龄,所以刘秉现在看起来,同十七八岁真没多大的区别。
就是这一句“年龄对得上”。
可这句判断并没有用。
司马懿低声喃喃:“光知道年龄对得上说明不了什么。按照父亲在来信中所说,陛下已被迎回洛阳北宫之中,不应该在这贼窝中。”
“慎言!”司马朗面色肃然。
他向来是个温和敦厚的人,但今日处境不妙,也不得不说话冷硬一些。“张燕虽是黑山贼,毕竟有朝廷封官在身,明面上还要称一句平难中郎将,将此地说作贼窝,将朝廷置于何地?让那张燕听到,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司马懿年纪虽小,却听得进去话,当即垂目认错:“是,我该说,皇帝不当在张燕军中。”
司马朗叹气:“但张燕也没这个能力伪造一个皇帝。”
不止是没这个能力,也不像是有这个头脑。倒是那年轻人,或许有这个本事冒认皇帝身份。
偏偏他听到张燕将人掳来的消息时,惊讶一点也不像是装出来的,说自己也是被人抢来的时候,说的也是一句真话。
这就让人更摸不着头脑了。
本以为董卓入京,挟持皇帝,总揽军权,有可能会祸及司隶各郡,已是对温县司马氏的大麻烦,谁知道真正要命的事情,还在这里!
反正还得派人去联络其他部众,又得打探吕布那边的情况,张燕也不差多做这一件事来碰碰运气,直接给了这名为“王当”的小头目前去拿人的重任。
王当也不含糊,当夜就行动了起来,径直乘船渡河,向着距离此地最近的温县而去。
……
天明之时,一行数骑正自温县向西而去,浑然未觉,危险正在向着此地靠近。
这一行人中为首的青年约莫二十岁,坐在马背上也能看出身量高大,仪表不凡。
但他虽长得高壮,却不是一位武将,而是个文生。
早在七年前,也就是他才只有十二岁的时候,他就已经通过了朝廷的经学考试,成了“童子郎”,在这河内温县也算是个出名的人物。
“兄长,”一旁比他小八岁的弟弟忽然开了口,“你说,父亲此次让我们入京一趟,会有何种嘱托?以我看,司隶近来风波频频,河内诸县,更有至少三方势力涉足,恐怕不是长留之地。若是各县守军强硬,和贼党起了冲突,势必波及温县,我们还是尽早带着族人撤离为好。”
青年摇了摇头:“恰恰相反,我不怕各县守军强硬,更怕他们先一步为求保命而逃遁。他们若稳守城池,还能有官兵名号,贼人必定顾虑名声,不敢逾越太过,可若是一味逃窜,反而会让百姓惶恐,四方流亡,引来更大的麻烦。”
“不过二弟也不用太过担心,父亲只是朝廷的治书御史,不在要职上,邻近温县的野王县里,还住着位父亲的老友李公,曾做过冀州刺史,能指挥守军与我温县守望相助。我们只需快快往返京城一趟就好。”
在危险波及到他们的家族所在前,相信父亲一定会做出明智的决定。
他司马朗和弟弟司马懿也非庸才,知道何为随机应变。
他刚想到这里,忽听弟弟一声惊呼,“兄长当心!”
司马朗愕然抬眸,惊见前方草丛之中一道绊马索已横亘在前,不知在何时布置在此。他匆忙间试图勒住缰绳,却还是慢了一步。
马蹄被突然拉起的绊马索一勾一绊,便将坐在马背上的司马朗直接甩了下来。纵使他精通骑术,在落地的一刹调整了自己的姿势,仍被摔得眼前一阵发黑。
但这一下虽没摔出个好歹,他刚回过神来,就听到了一阵喊杀声从两旁冲出,直奔他们而来,连忙喊了一声“走!”
走不了啦。
那司马懿倒是还在马背上,却难以在这变故面前逃离此地。
王当骑着马冲过来,一把就将这孩子拎了下来。
司马兄弟何曾见过这样不讲道理的一群人,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就将他们捆起,扛上了推车,掉头向着南方飞快行去。
……
刘秉刚随着众人下山渡河,在河岸边重新扎营,就见远处一行人抄着“包袱”兴高采烈地回来,口中还叫嚷:“将军——”
“我们将人带回来了!”
刘秉踉跄了一步,和刚被扛下车的司马朗对上了视线。
他的目光在对方体面的衣着,看起来远比黑山军整洁的仪容上定格了一瞬,就算不知对方是谁,也猜得到,这应当不是一个家世寻常的俘虏。
而司马朗的眼神飞快地扫视了这群人一周,发觉这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刘秉。只是他向前走来,脚步不稳,似乎是有一只脚受了伤,让他顿时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或许,是同一类人。
见他和弟弟先被人安置在了刘秉的帐中,那容貌风度不凡的青年也随即掀帘而入,司马朗在心中有了决断,决定碰一碰运气,不等刘秉开口已抢先发问:“敢问,你也是被他们劫持回来的吗?”
刘秉沉默了一下,“……算是吧。”
这答案说得也没错。他当日,就是被张燕那两个探路的斥候直接架下山的。
司马朗顿时松了口气,仿佛看到了可以同盟合伙的人:“那可否……”
可否告知他们,此地到底是何情况,又能否想办法一并逃离此地。
但他话还未能说完,又忽然止住了口。
只因此时,军帐之外已经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脚步声,下一刻,先前不在营中的张燕就已迈步走了进来。
刘秉顾不上与司马朗谈天了,回首问道:“这两人是什么情况?王当说,是你让人将他们抓回来的?”
“对,是我让他抓的。”张燕答道。
刘秉无语极了。
这两个人横看竖看也和吕布等并州人没有半点关系。还有一个,竟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孩童,眼看着都要被吓呆了。
不过刘秉并未留意到,这孩子实际上没那么经不起打击,也没那么惨。
和司马朗不同,直到此刻,司马懿一直一句未发,眯着眼睛,在一旁谨慎地打量着眼前的情况。
在被扛入营地的时候,他已大略猜出了劫持他们的到底是什么人,可惜还摸不准他们的目的。现在看见这位幕后主使出现,他当即打起了万分的精神。
他也可以确信,自己并没有看错,这位身着甲胄的将领对于这帐中的布衣青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尊敬。细究起来,不像是一位将军来找被自己抢来的谋士,更像是……
刘秉皱着眉头:“说说你的用意。”
张燕坦然答复:“陛下先前不是说,若要击退吕布,需有熟悉河内又有韬略的人助您集思广益吗?这二人,便是我为您找来的帮手!”
……
他一句话,让营帐中的其余三人全惊呆了。
第9章
刘秉咬了咬后槽牙:“……我是让你从营中找几个稍有见识的人出来,不是让你把人绑架回来!”
他原本想的是,不是还有一句俗语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吗。
他多找几个人出来合计合计,就算不能想出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起码在张燕这里也不叫无所作为,至少有了个交代。
可这认知,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偏差。
张燕却是理直气壮:“那营中没有,不就得去外面抢吗?”
他们黑山军办事一向如此,河内富户有目共睹。
现在司马朗和司马懿也切身体会到了。
但他们最觉震惊的,不是自己被绑架的理由,而是张燕对刘秉的那个称呼。
“陛下”?
哪个陛下?他在喊谁陛下!
眼前这个身着布衣,面貌看起来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吗?
司马懿此刻已顾不得装作被吓到的样子了,直愣愣地睁开了眼睛,唯恐自己错过了眼前的任何一个细节。
对于年仅十一岁的他来说,今日发生的种种,已经完全超出了平日的认知。
是,他们兄弟都有早慧的美名,但……但是也用不着把他们丢到这样一个处境,来证明“早慧”吧。
那跛脚的年轻人仿佛忽然意识到了张燕先前的称呼问题,乌沉沉的眼光掠过了眼前的被捆缚的两人,随即一把将张燕从军帐中拉了出去。
两人的脚步声很快远去了,只剩下了这对倒霉的兄弟。
司马懿以耳贴地,认真听了一会儿,蛄蛹着挪到了兄长的身边。
他还没开口,司马朗就已猜到了他要说什么,“你别问我,我没有见过陛下。我参与朝廷考核,受封童子郎的时候,还是先帝在位,先帝也无需接见我们这些后生学子……”
“唯一能确定的只有一点,他的年龄对得上。”
其实刘秉在穿越之前正读大三,二十一岁的年纪。
但他毕竟不像司马朗一样长得着急,还在十二岁考试的时候就被人误认为谎报年龄,所以刘秉现在看起来,同十七八岁真没多大的区别。
就是这一句“年龄对得上”。
可这句判断并没有用。
司马懿低声喃喃:“光知道年龄对得上说明不了什么。按照父亲在来信中所说,陛下已被迎回洛阳北宫之中,不应该在这贼窝中。”
“慎言!”司马朗面色肃然。
他向来是个温和敦厚的人,但今日处境不妙,也不得不说话冷硬一些。“张燕虽是黑山贼,毕竟有朝廷封官在身,明面上还要称一句平难中郎将,将此地说作贼窝,将朝廷置于何地?让那张燕听到,你的小命也保不住。”
司马懿年纪虽小,却听得进去话,当即垂目认错:“是,我该说,皇帝不当在张燕军中。”
司马朗叹气:“但张燕也没这个能力伪造一个皇帝。”
不止是没这个能力,也不像是有这个头脑。倒是那年轻人,或许有这个本事冒认皇帝身份。
偏偏他听到张燕将人掳来的消息时,惊讶一点也不像是装出来的,说自己也是被人抢来的时候,说的也是一句真话。
这就让人更摸不着头脑了。
本以为董卓入京,挟持皇帝,总揽军权,有可能会祸及司隶各郡,已是对温县司马氏的大麻烦,谁知道真正要命的事情,还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