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旁边的女婴一直在哭,没有人顾得上管她,幸而还有同一个病房的产妇不忍心,把她抱过去帮忙喂了两口奶,还有护士给换一下尿布。
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人过来看她一眼。
就连黄小霞,也觉得女儿是个祸星,来这世上就是害她的。
江梨听黄秋霞说,医院出面给黄小霞的父母赔了一笔钱,胡主任被记一次大过,扣了半年奖金。
调查后证明卢医生手术没有问题,医院没有追究她的责任,但她被病人家属打,又一连好几天被追到办公室闹事,却也只能自认倒霉。
江梨之后就没有再去管那一家子的事。
慎州的店铺已经找好了,租了个15平方米的沿街铺面,又在旁边一户老太太家租了个10平方的单间给两个女孩子住。
因为跨县,一证多址不能通用,在慎州还要重新再注册一个个体工商执照,江梨本来打算用一个表亲的身份注册,后来考虑以后,决定直接让马小玲帮忙注册,这样工商检查的,也不会有查出注册人和经营人不是同一人的麻烦。
让马小玲注册前,江梨还私下和她签了协议,协议上还给马小玲分了一成的利润,这是意外之喜,马小玲当场就要签字,江梨让她先拿回去和父母商量,其实是让她给马大姐看的。
马大姐看了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对兄嫂说,“小江这个人我了解,为人还是很大气的,你们别看只有一成利润,只要小玲能把店经营好,能拿到的分成不比她工资低。”
为此她还特地和侄女说了税收方面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马小玲拿着签好的协议,喜滋滋地找到江梨,还把马大姐吩咐的事和她说了,江梨笑着说,就听她姑姑吩咐的办。
果然找马小玲没有错,有马大姐在后面指点,她也跟着‘受益匪浅’。
王家作坊新赶出来的一批文胸,江梨分了一小部份给她们,让她们先摆起来卖。
店铺门口挂上‘妍美’专营店的牌子后,倒是有很多女性过来看。刚开始卖货的和买货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两个姑娘第一次做生意,脸皮还有些薄,再加上卖的是文胸这种私密的东西,见有人进来,都不好意思张口。
来的女顾客也是,在门口来来回回走了两趟,才红着脸趟进来,进门后,都还觉得路上两边有人看她们,毕竟这时候店铺里只卖女性内衣,并且大大方方陈列出来的极少,商场和供销店也都是把东西放在玻璃窗底下,大部份还都放里面,客人问起的时候才拿出来。
不过东西比马小玲她们想的要好卖的多,来的女顾客拿到东西仔细查看,只要再问一句,“这是不是报纸上那个‘妍美’?”,两人回答就是她们这个牌子,还指了商标注册的复印证给她们看,这单买卖基本就能成交了。
女顾客在这里买文胸,比在商场都方便,更不用说集市上了,马小玲她们还在角落里拉了一块帘子,可以提供给她们试穿大小,这样她们都能买到更适合自己尺寸的文胸。
生意好起来,马小玲两人也信心倍增,本来两个人觉得只卖文胸,可能没什么顾客,怕生意黄了,她们又要失业,结果开了半个月,光顾的客人回去再帮她们宣传一波,来的客人渐多,她们的营业额也好看起来。
她们不知道,江梨现在是缺货,如果二嫂这边作坊能投产,她还要在慎州报纸上再打一次广告,再找人发传单,把‘妍美’专营店正式推广一下,让慎州的女同志都知道有这家店。
江梨最开始是为了安置马小玲才想开这么一家店,后来开起来,钱都投进去了,她也不会看着它亏本,都已经答应给马小玲分成了,总不能到了年底,让她拿个百八十块回去吧,这也太难看了,江梨已经打算把这个店铺作为一个主要销售渠道来经营了。
慎州的店暂时不用她怎么操心,她现在主要盯着作坊这边。
江梨给了金惠英两成干股,让她二嫂干起来更有动力一点。
金惠英先是听了江梨的话,去了隔壁武义县注册了执照,武义县是本市两个贫困县之一,有税收减免50%的优惠政策,她为此还要在那边租房子,找工人。
江梨果不满地对妹妹道:“你把你嫂子一杆子支到那穷地方去了,让我们夫妻两地分居,一周不知道能不能见上一面,亏你想得出来。”
江梨说:“早就和你说,你也别在那个厂子里干了,就跟着二嫂去管作坊,我也给你开工资,不比你在厂子里差。”
“算了吧,我那是铁饭碗,是说丢就能丢的?”江梨果马上反驳道。
江父在旁边听了也不高兴,“你二哥这个工作,当年是你老爹我求爷爷告奶奶,花了多少钱才疏通关系办下来的,你倒好,一句话就让他把工作扔了,出来做生意,有赚有赔的,怎么比得上在厂里上班安稳。”
人各有志,江梨也不打算去说服他们,等过几年,看到大家都赚了钱,他们自己就会改变想法。
江梨现在抱着狡兔三窟的想法,二来也是为了提高产量,在本地又租了一个房子,用她二姨的名字开了一处家庭作坊(也是为了能分开报税),直接让她娘去管。
江母一边担心自己管不来,一边又跃跃欲试。
“就是找人做文胸,一些简单工序外包给街道上专接零活的女人做,关键工序找老师傅做,场地、缝纫机都给你准备好,你就负责盯着他们按时按质按量交货就行。”江梨道。
江母听她一说,又觉得不难。
她要开始‘上班’,觉得不能再穿平时家里穿的大褂,把女儿以前给买的,她一直舍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还对江父说:“我以后要管着作坊,没时间给你做饭了,你就自己在食堂吃点回来吧,对了,吃完了再帮我带一份。”
江父撇撇嘴,觉得她还没走马上任就已经飘起来了。
之前女儿给她开了三百一个月的工资,她在家里说话嗓门就高了,现在让她去管作坊,以后更不得了!
江母这些年一直没有工作。她娘家是村里的,三个姐妹当年就属她嫁得最好,从村子里直接嫁到县城,实现了两级跨跃,村子里的同龄姑娘哪个不羡慕她。
当年江父跟着师傅到镇上烧大席,办喜事那家正好是江母的亲戚,两人就这么遇上了,江母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有名的漂亮姑娘,到了年岁,来提亲的人很多,江父一眼看中她也是正常。
本来江父的爹娘不同意这门亲事,又不是娶不到媳妇,为什么要娶个农村姑娘,嫁进来没有工作,以后只能靠儿子一个人养家。但是江父就认这定了江母,非要娶她,家里人拗不过他,最后也同意了。
江母刚进门那几年,也没少受公婆的气,后来分家出去,江父干厨师不仅有工资,偶尔还能弄点东西回来补贴家里,日子倒是不难过,她自己也会上街道去接点零活做,头些年糊纸盒,钉衣服钮扣、还干过茶厂的临时工,茶叶采摘的时候,戴着斗笠出去摘*茶叶,等儿女一个个拉拔大了,成家立业,他们大事完成,不用再帮衬,就不那么累了。
只是江母没想到,临到老了,女儿倒是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还直接是干管人的活,她心里难免激动。
金惠英原先联系的服装厂的人,都不愿意跟着她跑去武义县接活,现在江梨在本地又办了一家作坊,他们正好过来这边帮忙了。
他们都是属于零工,不算正式在编人员,江梨为了享受街道能申请到的税收优惠,特地找上张大妈,让她帮忙联系几个手艺好能干活的人。
张大妈接了这个事也很高兴,街道这些年最愁的是什么,就是在册的失业青年太多。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是知青返城潮,县里也回来了一批知青,更是天天闹着让街道解决工作。
每当有失业青年或者他们家里人找上街道,张大妈都会劝他们自谋生计,说现在很多农村青年,去外地跑供销,在本地开作坊,或者自己找个买卖干个体户,都是出路,不要一门心思认定了要进厂子。
她的话倒是真心实意,找上来的人家却不这么认为,觉得她是搪塞,说他们是居民户口,和农村人不一样,国家就有义务给他们安排工作。
反正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街道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大妈前段时间特地给江梨送去了红鸡蛋,她女儿刚给她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外孙子,她专门来感谢江梨介绍他们去看中医,她还要给林川柏包一个红包,被江梨婉拒了,说他肯定不会收的。
这次张大妈知道江梨这边开的作坊要招人,很积级的帮忙联系合适的人,她还说,一定会找几个老实可靠的人。
张大妈还主动提到,多解决几个岗位,街道就能帮忙多申请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江梨就是冲着这个事才找上街道招人的,听了当然满意。
家庭小作坊不像开工厂那么麻烦,只要缝纫机和人到了,就能开工。
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人过来看她一眼。
就连黄小霞,也觉得女儿是个祸星,来这世上就是害她的。
江梨听黄秋霞说,医院出面给黄小霞的父母赔了一笔钱,胡主任被记一次大过,扣了半年奖金。
调查后证明卢医生手术没有问题,医院没有追究她的责任,但她被病人家属打,又一连好几天被追到办公室闹事,却也只能自认倒霉。
江梨之后就没有再去管那一家子的事。
慎州的店铺已经找好了,租了个15平方米的沿街铺面,又在旁边一户老太太家租了个10平方的单间给两个女孩子住。
因为跨县,一证多址不能通用,在慎州还要重新再注册一个个体工商执照,江梨本来打算用一个表亲的身份注册,后来考虑以后,决定直接让马小玲帮忙注册,这样工商检查的,也不会有查出注册人和经营人不是同一人的麻烦。
让马小玲注册前,江梨还私下和她签了协议,协议上还给马小玲分了一成的利润,这是意外之喜,马小玲当场就要签字,江梨让她先拿回去和父母商量,其实是让她给马大姐看的。
马大姐看了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对兄嫂说,“小江这个人我了解,为人还是很大气的,你们别看只有一成利润,只要小玲能把店经营好,能拿到的分成不比她工资低。”
为此她还特地和侄女说了税收方面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马小玲拿着签好的协议,喜滋滋地找到江梨,还把马大姐吩咐的事和她说了,江梨笑着说,就听她姑姑吩咐的办。
果然找马小玲没有错,有马大姐在后面指点,她也跟着‘受益匪浅’。
王家作坊新赶出来的一批文胸,江梨分了一小部份给她们,让她们先摆起来卖。
店铺门口挂上‘妍美’专营店的牌子后,倒是有很多女性过来看。刚开始卖货的和买货的都有些不好意思,两个姑娘第一次做生意,脸皮还有些薄,再加上卖的是文胸这种私密的东西,见有人进来,都不好意思张口。
来的女顾客也是,在门口来来回回走了两趟,才红着脸趟进来,进门后,都还觉得路上两边有人看她们,毕竟这时候店铺里只卖女性内衣,并且大大方方陈列出来的极少,商场和供销店也都是把东西放在玻璃窗底下,大部份还都放里面,客人问起的时候才拿出来。
不过东西比马小玲她们想的要好卖的多,来的女顾客拿到东西仔细查看,只要再问一句,“这是不是报纸上那个‘妍美’?”,两人回答就是她们这个牌子,还指了商标注册的复印证给她们看,这单买卖基本就能成交了。
女顾客在这里买文胸,比在商场都方便,更不用说集市上了,马小玲她们还在角落里拉了一块帘子,可以提供给她们试穿大小,这样她们都能买到更适合自己尺寸的文胸。
生意好起来,马小玲两人也信心倍增,本来两个人觉得只卖文胸,可能没什么顾客,怕生意黄了,她们又要失业,结果开了半个月,光顾的客人回去再帮她们宣传一波,来的客人渐多,她们的营业额也好看起来。
她们不知道,江梨现在是缺货,如果二嫂这边作坊能投产,她还要在慎州报纸上再打一次广告,再找人发传单,把‘妍美’专营店正式推广一下,让慎州的女同志都知道有这家店。
江梨最开始是为了安置马小玲才想开这么一家店,后来开起来,钱都投进去了,她也不会看着它亏本,都已经答应给马小玲分成了,总不能到了年底,让她拿个百八十块回去吧,这也太难看了,江梨已经打算把这个店铺作为一个主要销售渠道来经营了。
慎州的店暂时不用她怎么操心,她现在主要盯着作坊这边。
江梨给了金惠英两成干股,让她二嫂干起来更有动力一点。
金惠英先是听了江梨的话,去了隔壁武义县注册了执照,武义县是本市两个贫困县之一,有税收减免50%的优惠政策,她为此还要在那边租房子,找工人。
江梨果不满地对妹妹道:“你把你嫂子一杆子支到那穷地方去了,让我们夫妻两地分居,一周不知道能不能见上一面,亏你想得出来。”
江梨说:“早就和你说,你也别在那个厂子里干了,就跟着二嫂去管作坊,我也给你开工资,不比你在厂子里差。”
“算了吧,我那是铁饭碗,是说丢就能丢的?”江梨果马上反驳道。
江父在旁边听了也不高兴,“你二哥这个工作,当年是你老爹我求爷爷告奶奶,花了多少钱才疏通关系办下来的,你倒好,一句话就让他把工作扔了,出来做生意,有赚有赔的,怎么比得上在厂里上班安稳。”
人各有志,江梨也不打算去说服他们,等过几年,看到大家都赚了钱,他们自己就会改变想法。
江梨现在抱着狡兔三窟的想法,二来也是为了提高产量,在本地又租了一个房子,用她二姨的名字开了一处家庭作坊(也是为了能分开报税),直接让她娘去管。
江母一边担心自己管不来,一边又跃跃欲试。
“就是找人做文胸,一些简单工序外包给街道上专接零活的女人做,关键工序找老师傅做,场地、缝纫机都给你准备好,你就负责盯着他们按时按质按量交货就行。”江梨道。
江母听她一说,又觉得不难。
她要开始‘上班’,觉得不能再穿平时家里穿的大褂,把女儿以前给买的,她一直舍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还对江父说:“我以后要管着作坊,没时间给你做饭了,你就自己在食堂吃点回来吧,对了,吃完了再帮我带一份。”
江父撇撇嘴,觉得她还没走马上任就已经飘起来了。
之前女儿给她开了三百一个月的工资,她在家里说话嗓门就高了,现在让她去管作坊,以后更不得了!
江母这些年一直没有工作。她娘家是村里的,三个姐妹当年就属她嫁得最好,从村子里直接嫁到县城,实现了两级跨跃,村子里的同龄姑娘哪个不羡慕她。
当年江父跟着师傅到镇上烧大席,办喜事那家正好是江母的亲戚,两人就这么遇上了,江母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有名的漂亮姑娘,到了年岁,来提亲的人很多,江父一眼看中她也是正常。
本来江父的爹娘不同意这门亲事,又不是娶不到媳妇,为什么要娶个农村姑娘,嫁进来没有工作,以后只能靠儿子一个人养家。但是江父就认这定了江母,非要娶她,家里人拗不过他,最后也同意了。
江母刚进门那几年,也没少受公婆的气,后来分家出去,江父干厨师不仅有工资,偶尔还能弄点东西回来补贴家里,日子倒是不难过,她自己也会上街道去接点零活做,头些年糊纸盒,钉衣服钮扣、还干过茶厂的临时工,茶叶采摘的时候,戴着斗笠出去摘*茶叶,等儿女一个个拉拔大了,成家立业,他们大事完成,不用再帮衬,就不那么累了。
只是江母没想到,临到老了,女儿倒是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还直接是干管人的活,她心里难免激动。
金惠英原先联系的服装厂的人,都不愿意跟着她跑去武义县接活,现在江梨在本地又办了一家作坊,他们正好过来这边帮忙了。
他们都是属于零工,不算正式在编人员,江梨为了享受街道能申请到的税收优惠,特地找上张大妈,让她帮忙联系几个手艺好能干活的人。
张大妈接了这个事也很高兴,街道这些年最愁的是什么,就是在册的失业青年太多。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是知青返城潮,县里也回来了一批知青,更是天天闹着让街道解决工作。
每当有失业青年或者他们家里人找上街道,张大妈都会劝他们自谋生计,说现在很多农村青年,去外地跑供销,在本地开作坊,或者自己找个买卖干个体户,都是出路,不要一门心思认定了要进厂子。
她的话倒是真心实意,找上来的人家却不这么认为,觉得她是搪塞,说他们是居民户口,和农村人不一样,国家就有义务给他们安排工作。
反正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街道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大妈前段时间特地给江梨送去了红鸡蛋,她女儿刚给她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外孙子,她专门来感谢江梨介绍他们去看中医,她还要给林川柏包一个红包,被江梨婉拒了,说他肯定不会收的。
这次张大妈知道江梨这边开的作坊要招人,很积级的帮忙联系合适的人,她还说,一定会找几个老实可靠的人。
张大妈还主动提到,多解决几个岗位,街道就能帮忙多申请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江梨就是冲着这个事才找上街道招人的,听了当然满意。
家庭小作坊不像开工厂那么麻烦,只要缝纫机和人到了,就能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