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234节
  “婶子,这三种肉干我都要,你先各自帮我打包半斤。”江孜问:“婶子,你这里还有多少这种肉干?我还想多要些。”
  一斤肉做成肉干估摸只能剩下二两左右,做起来费时费力,江孜做过猪肉脯,但是做的不多,吃完便再也没做过了。
  “有不少呢,每种都能有四五十斤,你看看你还要多少。”大婶手脚麻利的打包着,江孜立刻开口:“那每种我都要四十斤!”
  每种肉干都要四十斤,留下一些自家人慢慢吃,剩下的就可以拿到食肆或者杂货铺售卖,肉干的价格注定会有些高,不过这种东西放得住,慢慢卖便是。
  “四十斤可不少。”大婶有些意外,特意提醒:“虽然肉干放得住,也不能一直放着,若是坏了可真就浪费银子了。”
  “我家开食肆的,还有杂货铺,拿回去给自家人留着吃,多数还是拿回去放在铺子里售卖的。”江孜解释,又问:“婶子应该不会介意我拿回去倒卖吧?我家食肆铺子离古林镇得有个六七日的路程,离得不算近的。”
  “没事,来我这买肉干的还有许多外地商人呢,都是买了拿回去再倒卖的,卖完了想要还得找我再买,我挣得可不少。”大婶利落的将打包好的肉干递给江孜,江欢宜很快就接过去放在了钱旭身后的竹筐里,她还有些疑惑,问:“婶子,你说这都是这些都是山上猎来的野羊肉野猪肉,可这附近不都是古木林吗?”
  “以前丛林里不方便养殖,咱们镇子最南边的古林往外走上两里路就是一片山脉,虽然过去并不算近,但是我们总得吃些肉食不是?现在虽然有不少人家都有养些猪羊鸡鸭的,可自家养的做成肉干不如山上野生的,镇上现在还在猎野生猪羊做肉干的不多了,只有两三家了。”大婶笑眯眯的解释着:“我这摊上没那么多肉干了,得叫人回家去取,姑娘要不晚些再来?现在已经是饭点了,你们可以去古林溪东边的风味楼,那是咱们这最好的酒楼,做的饭菜很不错的。”
  “古林溪?”江孜疑惑,大婶指了指前往:“你们往前走到街头右拐的第二条巷子进去直走就能看到一条溪流,咱们镇子呀,就是沿着那条溪流扩建到现在的规模的,瞧见古林溪往东就是风味楼了。”
  江孜道谢,结过银钱又给了一两做定金,约定晚一些过来取肉干便离开了,顺着大婶指的路,江孜和傅怀瑾瞧见了一条溪流横跨整座小镇,延绵不绝流向远处。
  “丛林生活水源极为重要,伴水而生是必然的选择。”傅怀瑾站在桥边望着远处,古林溪大约两三米的宽度,溪水清澈见底,瞧着也不是很深的样子,即便镇子沿着古林溪扩建,镇民将这条溪流保护得很好,溪流十分干净,一点也不混浊,还有不少小孩在溪边玩耍着,时不时还能听到大人的喊话让他们小心些别跌进溪里。
  风味楼很显眼,三层楼的楼顶屋檐处扬着旗幡,上面正是风味楼三个字,隔着老远就能看到,来来往往进出的客人不少,从穿着上看有本地人到更多的是外地人。
  第645章、松阳县
  饭点时间,风味楼坐得满满当当的,江孜几个还在旁边等了快半刻钟才有了座位。
  不过虽然人多等了许久,但是上菜倒是快得很。
  板栗烧鸡、蟹酿橙、清蒸鲈鱼、香菇菜心和菌菇蛋花汤。
  这一道道菜摆盘倒是精致,闻着味儿也香,吃着是不错的,但口味还是偏清淡了些,吃起来总觉得不带得劲。
  饭后先去找大婶拿了买下来的肉干,肉干价格不便宜,一斤得六十五文钱,江孜一共要了一百二十斤,一共得七两八百文钱,除了交付的一两定金,又结清了剩余的钱银。
  顺着镇子正门出去,又一次路过那边绿叶红花漂亮非常的古茶树,古树开花吸引了不少人停留观看,只是多看了几眼,没停留,到了镇子外面找到其他人,坐上马车便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松阳县。
  松阳县距离古林镇大约要两个时辰,一路没有休息,晚饭凑合着吃的早上在秋平镇买的粘豆包和中午古林镇的肉干,到的时候已经是戌时三刻,夜色降临,只能庆幸现在的大华朝没有宵禁,不然他们得被困在郊外露宿荒野了。
  松阳县有傅家的宅子,马车一路便直接过去了,宅子有专人看守打扫的,一过去只是大致收拾就能住下,江孜实在是在马车上坐得腰酸背痛的,收拾完就倒在床上不肯动弹,连傅怀瑾过来送银耳汤,她都是赖在床上喝了两口就不肯再喝了。
  夜里睡得格外早,早上依旧是起不来的。
  不过说好了要在松阳县住两天,江孜就更不着急了。
  傅家虽然逃难去的常平镇,外边人以为他们祖父两个只开办了私塾,收费又低,日子过得清贫。
  但是实际上傅老爷子除了开办私塾,还在镇上开了博文书斋。
  只是江孜还真不知道,原来在松阳县也有傅家开的博文书斋。
  “我十二岁起便接手了祖父手下的博文书斋,自那时起我便有在周边的镇县里购置商铺宅子,开办博文书斋。”傅怀瑾给江孜剥了个鸡蛋,同江孜解释:“现在博文书斋在外还算有些许名气,大大小小开了有十三间铺子。”
  “我可从来没听你提起过。”江孜都有些惊讶了,难怪私塾收费那么低,可傅老爷子出售一向都大方,送给她的首饰样样是精品,说都是以前祖上传下来的,她只当傅家底蕴深厚,没成想傅怀瑾不仅是个学霸,在经商上还这么厉害——她原以为只有常平镇那一家博文书斋呢。
  十二岁,十二岁的她在做什么啊?只会在学校傻愣愣的读着书。
  即便是现在,所有人都说她能干,十四五岁便开了好几间食肆,但实际上表面十四五岁的她,内里的灵魂可都已经二十来岁了。
  真的是没法跟傅怀瑾比,厉害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很厉害。
  吃过早饭,江孜便陪着傅怀瑾去博文书斋,书斋的掌柜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长相儒雅,瞧着就像个读书人,书斋里此时有不少人在挑选笔墨纸砚,也有人在翻看着书籍,淡淡的墨香与香炉里点的香在空气中弥漫着,闻着就叫人觉着十分精神。
  “阿瑾,你们这燃的香闻着很舒服。”江孜难得对燃香感兴趣的,她平日里是不点香的,有些香太浓太烈,闻着都叫人脑袋涨得难受。
  “私塾和书斋一直都用的这个香,你要是喜欢,等回去了,我给你送些去,是祖父自己的方子调的香。”傅怀瑾补充了一句:“外面是买不到这种香的。”
  “傅爷爷可真厉害。”江孜惊叹,又推了推傅怀瑾:“你别管我了,我去看看书,你忙好了叫我。”
  博文书斋离可不仅仅只有科举相关的书籍,各种游记、奇闻怪谈、话本应有尽有,江孜在书架上左挑右选,找了本没看过的话本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将军娶妻连洞房都没来及便赶往边疆战场守卫国土,一年未归,传回失踪噩耗,将军夫人女扮男装赶往边疆,寻找失踪的夫君,后更是与夫君一起上阵杀敌,凯旋而归,被封为女将军。
  就是……深在闺中长大,温柔贤淑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竟然会武功,还跟着夫家上战场,就没人觉得写得很奇怪吗?一点也没解释清楚缘由,剧情也挺俗套的。
  不过,虽然剧情俗套,但是文笔好,而且本来就只是解闷的话本罢了,逻辑那么清晰做什么?无脑看便是了。
  话本字数不多,江孜很快就看完,没再等太久,傅怀瑾就过来了:“走吗?带你去逛逛,我对松阳县还算熟悉。”
  “好。”江孜顺手就将话本塞回到书架:“咱们去哪里?”
  “先去吃饭,饭后带你去看木偶戏。”傅怀瑾放慢脚步跟在江孜身侧:“木偶戏是海外传来的,一根丝线撑起木偶,木偶就仿佛活过来了一般,我刚问过了,今天唱的是花木兰这出戏。”
  “木偶戏是从海外传来的?”江孜先是惊讶又很快反应过来——这里是古代,但又不一定是她原本生活世界的古代,因为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大华朝这个朝代。
  这样想想,木偶戏从海外传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是海外传来的,大约有七八年了。”傅怀瑾简单解释了一句,带着江孜到了醉香楼,一靠近就能闻到一阵酒香,江孜不解:“这是酒坊?'
  “当然不是。”傅怀瑾摇头:“不是说了吃饭吗?只不过这里的好几道招牌菜都是要用到酒,所以酒香比较浓郁些。”
  江孜瞬间来了兴趣,但还是有些犹豫:“我应该不至于吃几口菜便醉倒了吧?”
  “不至于。”傅怀瑾有些好笑:“醉香楼用到的都是最上等的白酒,但是酒水温和,几乎不醉人,没有后劲的。”
  江孜放下心来,随着傅怀瑾进去落座,听着他报菜名:“醉虾、蟹糊、醪糟做成的糟肉、凉拌黄瓜、胡椒猪肚汤汤,再来一壶红糖姜茶。”
  第646章、醉香楼
  醉香楼上菜速度很快,色泽黄润的蟹糊、皮色油亮的酒酿糟肉、清脆爽口的凉拌黄瓜、清亮温热的胡椒猪肚汤以及小木桶里活蹦乱跳,已经剪去虾枪、须、脚的活虾。
  江孜是怎么也没料到,他们竟然直接端着活虾就上桌了。
  除了活虾,还有一碗酒香浓郁的黄酒和细碎的冰块,托盘上放着十来个小碟子——姜沫、蒜沫、食盐、米醋、酱油、白糖、花椒粉、辣椒粉等。
  “姑娘,公子,这醉虾得用活虾现做,等活虾醉死加入调味料直接生吃便可,调味料就是桌上这些,自行按照自己的口味调配即可。”小厮边说着边将小木桶里的活虾给江孜和傅怀瑾看了一眼,然后将黄酒和冰块直接导入木桶,盖上盖子,又道:“大约等上半刻钟就可以倒出来了。”
  “等小厮离开,傅怀瑾便同江孜解释:“这道菜必须要到新鲜的活虾,若是用了死虾,吃了容易腹泻,之前就有人故意以死虾腹泻来醉香楼闹事,所以醉香楼的东家干脆就直接让人当着面儿来做这道醉虾。”
  “那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醉虾是怎么做的了。”江孜好奇的掀开小木桶盖子的一个小角往里看,原本活蹦乱跳的活虾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这会跳得更欢了,但也有许多已经沉在酒水最底下了。
  “醉虾得用到最新鲜的活虾以及上等的黄酒,醉香楼的活虾是自家庄子上养的,黄酒也是后厨酿的,别处做出来的终归是比不上醉香楼做出来的。”傅怀瑾解释,江孜明白了:“确实,很多菜式做起来超级简单,但是很讲究食材,食材略有差异,那味道也是天差地别。”
  醉虾还得要等上一会,江孜便将目光放在其他的菜式上,傅怀瑾先给江孜倒了一杯红糖姜茶:“这些海鲜河鲜尤其是螃蟹寒气重,吃的时候还是要喝些姜茶去去寒气。”
  “好。”江孜并不喜欢喝姜茶,但是还是很听话乖乖的喝了。
  蟹糊这种菜式,江孜还是第一次见,闻起来是浓浓的酒香,瞧着就是一碗色泽黄润的糊糊,只能用勺子去舀,她一点也不客气,舀了满满一勺塞进嘴里,眼睛瞬间一亮——好吃,这道蟹糊应当是将螃蟹清理干净,将蟹肉和蟹黄剁碎捣成糊糊,加入黄酒调味拌匀后发酵做成的,蟹肉鲜嫩细腻,蟹黄则香醇浓郁、捣成糊糊以后吃起来醇香绵滑,鲜香浓郁,味咸酸辣,口齿留香,酒香十分浓郁。
  一勺吃完,江孜又舀了两勺浇在米饭上,拌着米饭吃了两三口,满足极了。
  “你也尝尝这个酒酿糟肉,肯定不会让你失望。”傅怀瑾给江孜夹了一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瞧着肉皮油亮,肥肉洁白晶莹剔透,精肉则艳红如火,看着就十分漂亮。
  "江孜也是会做酒酿糟肉,这道菜做起来还挺麻烦的,得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用盐和曲酒腌制约七天,取出用绳吊起在风口处风干,然后取下来将整块五花肉刮洗干净,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猪皮朝上整齐排放在碗中,往上面铺上一层适量酒酿,放进蒸笼里蒸半个时辰后取出,反扣在深盆中便可以出锅上菜。
  这道菜若是做得多,即使是一时吃不完,可以将肉放入干净无油水的坛子里加盖封存,放入冰窖冷藏,至少能放上一月都不变质,等到要吃的时候再隔水蒸就好。
  也不知道这醉香楼做的酒酿糟肉味道如何,江孜这样想着,轻轻咬了一口——入口的猪皮吃起来软糯又嚼劲,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吃着鲜美,既增酒香味又有淡淡的甜味调和,减轻了肉中的咸味分和油腻,肥而不腻且是越嚼越香,越嚼越鲜美。
  “我做出来的酒酿糟肉不如醉香楼的。”江孜细细的品尝着,最终做出点评:“他家的酒酿做得很好,给这道菜提分许多。”
  “你做的已经够好了,总不能不给别人留条活路吧?”傅怀瑾笑着调侃,江孜歪了歪脑袋:“也对,不过你没吃过我做的酒酿糟肉吧?我只是记得做法,还没做过呢,回去做给你尝尝。”
  “行,会不会觉得有些腻?这凉拌黄瓜很不错,吃起来爽脆解腻。”傅怀瑾自然是笑着答应,又给江孜夹菜,江孜点头吃了,果真非常脆爽,还有些微甜,应当是在研制黄瓜的时候加了些白糖来提鲜,同时也让黄瓜变得更加清脆爽口了。
  桌上最不起眼的就是那道胡椒猪肚汤,江孜本就不是很喜欢胡椒的味道,少许淡淡的提个味没问题,但若是一道菜品里胡椒的味道尤为突出时,江孜就怎么也吃不惯了,猪肚倒是处理得很干净,但是偏偏太入味,江孜只喝了一碗便不再喝了,她现在更关注的是小木桶里的醉虾——事后差不多了,可以倒出来了。
  傅怀瑾掀开盖子,用小网兜捞出浸泡在黄酒里已经醉死过去的虾全部捞出来盛到桌上提前备好的空碗里,江孜在调酱料——姜沫、蒜沫、食盐、米醋、酱油、白糖、花椒粉和辣椒粉拌匀。
  “尝尝。”傅怀瑾将盛着醉虾的碗往江孜的方向推了推,江孜夹起一个醉虾,没有蘸酱料,直接就放入嘴中——虾入口的瞬间还会轻轻跳动,虾肉肉质特别细嫩饱满,虾肉的鲜美中带着淡淡的酒香,滋味十分独特。
  “好吃。”江孜很喜欢,给傅怀瑾夹了一个,自己立刻又夹了一个醉虾,蘸料是偏酸辣口味的,依旧能吃得出虾肉的软嫩滑爽,酒香与酸辣的酱汁中和在一起,吃起来风味更足。
  这顿饭吃得江孜超级满足,比平时都要多添了半碗饭。
  “等回去了,这蟹糊、醉虾和酒酿糟肉我都要让食肆的人做起来,也算是多添几道特色菜品。”江孜和傅怀瑾从醉香楼出来时还在说今天的这几道菜,傅怀瑾点点头问:“你想先回去歇会,还是直接去听木偶戏?”
  第647章、松花糕、绿豆糕
  "从醉香楼出来,江孜就扯着傅怀瑾问:“木偶戏在哪里看?现在就去吗?”
  瞧着多少是有些比平常兴奋些。"
  “你……”傅怀瑾盯着江孜看了几秒,问:“醉了?”
  “……”江孜无语:“没有,菜里面放些酒,加热以后只剩酒香,酒劲都散了,就算醉虾里面的黄酒,也只是醇厚,根本不醉人的,我酒量是差了些,但是不至于。”
  “对对对,你说得对,一点也没错。”傅怀瑾的回答多少是有些敷衍的,但是江孜只追问:“问你话呢,我对木偶戏真的挺感兴趣的。”
  “现在就去,走过去差不多要一刻钟,正好散步消消食。”傅怀瑾带路,江孜紧跟在旁边:“那你跟我具体说说,我还没看过木偶戏。”
  “之前就跟你说过,木偶戏是从海外传来的,大约有七八年了。”傅怀瑾慢悠悠的同江孜说着:“木偶戏一传过来便是大火,很多地方把木偶戏叫做傀儡戏,戏子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唱戏,许多木偶戏都是配有各种乐器伴奏的。“
  “其实在清河县,阿叶家的茶楼每个月都会有一场木偶戏表演,时间不固定,只看合作的木偶戏班什么时候过来。”
  “本来早就想带你去看看的,可惜时间总是碰不上。”
  听到这里,江孜自己都觉得不可置信:“难道我就这么倒霉,没有一次是刚好碰上的?我有那么忙吗?”
  傅怀瑾转头看她两眼,没说话,叹气。
  “好,好吧。”江孜莫名心虚,她有时候确实……去镇上找傅怀瑾的时间并不多……
  江孜转移话题,非常生硬:“阿瑾,你对松阳县这么熟悉,那这边还有什么其他好玩好吃的?”
  “在松阳县的东边有座千年古塔,周边有石亭溪流,许多人喜欢去那边乘船玩耍,夜里景色格外漂亮。”傅怀瑾非常配合:“傍晚的时候可以去游湖,顺便就在游船上用晚膳。”
  “听着就很浪漫!”江孜眼睛一亮:“那看完木偶戏就去!”
  “看完还早,可以先去逛逛集市,松阳县有东西两市,东市算是富贵人家常去的,若是家境贫寒些的便会选择去西市,售卖物价都要便宜不少。”
  “让欢宜姐和钱旭去西市逛逛,咱们去东市,说不定能买上些好东西。”江孜作出决定,傅怀瑾没有意见:“听你的……到了。”
  三层楼,门匾名李记戏班,门口站着几个小厮查验戏票,领人进去。
  江孜小声问:“是不是得提前订票?看起来很热闹的样子,你有买到戏票吗?”
  “放心,早就叫人准备好了。”傅怀瑾从荷包取出戏票,边领着江孜上前边道:“李记戏班是松阳县最大的戏班子,一天两出戏,戏中也多,基本上每天下午都是木偶戏,木偶戏是他家的招牌。”
  将戏票递给门口的小厮,小厮看过立刻就扬起热情的笑意,声音洪亮:“三楼雅间,公子姑娘里边请。”
  一进去就是大厅,满满当当的已经坐满了人,最前方是个方形戏台,还没开戏,整个大厅都是交头接耳的谈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