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食肆经营日常 第68节
  江孜打算炖个鸭汤,算是药膳得做法,里面加些枸杞子、莲子、芡实、慧米、绿豆等食材药材,可以起到清热滋阴的功效,如今天热,喝着鸭汤就正正好。
  鸭汤要炖上个把时辰,江孜便去做小馄饨和饺饼筒,这两样吃食也是中元节必吃的。
  馄饨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馅料选的是鱼肉,放得极少,只有拇指那么点儿,一碗鸡汤里的小馄饨其实没多少,只是浅浅的尝一些罢了。
  至于饺饼筒,做时要先将馅备好了放在一边备用,江孜准备了猪肉馅,煎得金黄的鸡蛋丝、炸得酥脆的豆腐皮、刚发好的黄豆芽。
  接着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粉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最后将食材按顺序裹在饼皮里。
  这饺饼筒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则就不好看了,包好的饺饼筒还要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这般饺饼筒便算是做好了。
  除了这几样必须要做来吃的吃食,江孜另外又炒了两样素青菜——中元节祭拜已故的亲人,吃食上自然得要清淡些才好。
  午饭时,饭桌上摆了五副碗筷,空着的座位摆在江母左侧,而左侧便坐着江谌——这是江家的习惯,这几年的中元节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让江阳也能回家吃顿热乎饭。
  “这汤不错。”江母微笑着看向江谌:“阿谌,给你爹盛一碗,也让他尝尝阿姨的手艺。”
  休息了一个多时辰的江母已经看不出之前的悲伤难过,眼睛用热毛巾敷过了,瞧着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这鸭汤按着药膳的法子做的,娘你多喝些,清热解暑滋阴的。”江孜给江源夹了一个大鸭腿:“你也是,多喝些汤。”
  “我还想要吃一个饺饼筒。”江源格外喜欢江孜做的饺饼筒,已经吃了有两个了,还眼巴巴的望着,江孜可没惯着他,先摸了摸他的肚子,确定他没有吃多积食的可能才点了点头:“只需再吃一个。”
  “好。”江源答应得洪亮,啃了一口鸭腿,又喝了口汤,眼巴巴的望着那一碟离他有些远的饺饼筒,就等着江孜帮他夹过来。
  “你这贪吃的样儿,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江母有些好笑,先一步给江源夹了一个饺饼筒,是从备给江阳的碗里的,紧接着她又端起备给江阳的那碗鸭汤递给江孜:“你就喝了你爹这碗鸭汤,阿谌你把那鸡汤馄饨吃了。”
  三道中元节必吃的三道菜,分别给了三个孩子,江母自己则将碗里剩余的蔬菜吃掉了。
  老人常言,中元节请已故的亲人吃饭,饭菜是不能倒掉的,让家人分吃了才好,算是求得了已故之人的庇佑。
  吃过饭,江谌收拾碗筷,江母让江孜带着江源在院子里乘凉,她又回了房间,把房门关得紧紧的。
  这一次,没有人担忧的跟上去。
  即使是小小的江源也明白,此时的娘亲正在屋子里和爹爹单独说话呢——虽然他不懂,为什么对着一块小小的牌位说话,爹爹就能听到。
  等江谌忙完,江孜拉着他一齐坐在阴凉处乘凉,小小的蒲扇带来一丝丝凉意,江谌抬头看天:“今年雨少,村里人都担心会干旱,今儿天气倒是比平时凉爽些,说不定要下一场雨。”
  “这样才好呢。”江孜一听就笑了:“我不喜欢下雨,淅淅沥沥的弄得脏兮兮的,可是我更怕热,下场雨消消暑也好,反正我到时候就窝在家里不出去便是。”
  “你说得倒是清闲。”江谌拿起蒲扇敲了敲她的脑袋:“你那食肆不管了?这好些天没去,昨天也就呆了小半天。”
  “哎呀,有林姨和赵婶在,生意好着呢。”江孜不满的撅了噘嘴:“加工坊这边的事也多呢,缺不得人。”
  “你不是把晓晨两口子都叫回来了。”江谌看了她一眼:“想躲人?”
  江孜愣了愣,连忙摇头:“说什么呢?没事我躲谁呢?对了,哥,有个事想跟你商量一下。”
  这话题转移得有些生硬,江谌没有戳破她,顺着话问:“什么事?”
  “就是今天瞧着爹爹的坟实在是简陋,以前咱们家确实没有什么闲钱,如今既然日子好起来了,是不是找人替爹修一修?还有那块墓碑也换了吧,都要长草了。”
  江孜是要转移话题,同样也是要说正事。
  第179章、常宁寺
  江母听到修墓的提议非常赞同。
  “这事儿趁着中元节这前后就得办了。”江母开始盘算:“今天肯定是来不及了,明天一早就去趟常宁寺,找主持帮咱们算算日子,看哪一天合适,把主持请来作法,还要早些把新墓碑做好……不行,我现在就得先去找方四爷把新墓碑做起来,不然日子定下来了,墓碑还没做好可就出大问题了。”
  江母急冲冲的就出去了,江孜和江谌对视笑出了声。
  这样也挺好,总算是让娘把心思放在别处去了,不让老是在那伤心难过也不是事呐。
  抑郁成疾可不只是说着玩而已。
  古人总说人死要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入土便不可再轻易打扰,无论是修墓,迁坟那都得算好日子,请人作法,轻易不能惊扰了已故之人。
  当然,其实在现代这种习俗也依旧保留着,说不上是迷信还是封建,可存在便有理由不是?
  第二天一早,江母催着江孜赶紧做好午饭,又叫上了于婶,先让于晓静把江源送去私塾,剩下几人才去了常宁寺,常宁寺就在常平镇郊外两公里的地方,是方圆十里唯一的一座寺庙。
  常宁寺很小,只有一座大殿,因为周围均是些村落,来的村民不少,瞧着香火旺盛,实则大伙日子都不算太好,就算捐些香火钱也就是少少几枚铜板罢了,也难怪整个寺庙不仅小还有些破旧,围墙的角落还种着各种青菜。
  主持已经很老了,身旁一左一右两个小沙弥,大的十岁左右,小的估摸和江源差不多,穿着一身袈裟,真是可爱得江孜真的是控制了好久才没让自己去捏他肉嘟嘟的小脸蛋——即使是这样,小家伙还是被江孜火热的眼神吓得躲到了了尘主持身后。
  ……
  她也没想做什么啊!
  了尘正在和江母说话。
  “算日子还简单,至于做法……”了尘主持朝着江母轻轻摇了摇头:“如今年纪大了,去不得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你们方山村的方四爷专做白事,他去做法也是一样的。”
  说着,主持又看了眼江孜,朝着她露出和善的笑容:“小姑娘是个有福气的,凡事不用多想,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江孜微怔,想问问是什么意思,主持又在与江谌说话:“你所求不过未来成就如何,坚定信念便是。”
  江母和于婶似乎很信这位了尘主持,围着他问了许多,江孜听得直摇头——什么子女姻缘家庭和睦的……简直要把了尘主持当成了许愿池,难为他还能维持笑容回答她们的询问。
  江孜和江谌都没往他们跟前凑,而是各自去去跪拜了——江孜对于信佛与否没什么太大的概念,总归只有一种想法便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只是进了寺庙,心中自然觉得平静安宁,从不会做出不好的举止,尊重并且认真祭拜,尤其如今……她虔诚跪拜,希望佛祖保佑她会好好的一直留在这里。
  不管她只是替代了原主,还是只是她多了一份现代的记忆,她都只是想好好的孝敬娘亲,尊重兄长,疼爱弟弟。
  离开前,江孜往功德箱里放了一小块碎银子,一直偷偷盯着她的小沙弥歪着脑袋可可爱爱的,还是没躲过被江孜捏一把的厄运,他一脸震惊的望着江孜离开,一副被欺负狠的样子。
  “了无,带着了悟去准备午膳。”了尘主持独自走到案桌前盘腿坐下,轻轻叹了口气,敲着木鱼轻声诵经,了悟被了无牵着小手去了后院,声音稚嫩中带着几分欢喜:“了无师兄,我看到刚刚那位小姐姐往功德箱里放了一块碎银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去镇上给师傅买些药回来?”
  “嗯。”了无轻轻应了一声,松开了悟的手:“你去那边摘些青菜过来,我去熬粥。”
  他已经十岁了,不像了悟还小,他知道师傅已经快九十岁了,他并没有什么病,他只是太老了啊……生老病死,那是谁也没办法避免的。
  离开常宁寺的江母和于婶也在说了尘大师。
  “了尘大师如今怕是有九十来岁高龄了吧?我记得十几年我来到方山村时,常宁寺的主持就是他了。”江母回忆:“我记得那时他还十分的精神。”
  “可不是嘛,我幼时就见过了尘大师,他一直在常宁寺,那时候就是主持了。”于婶点头,感叹:“我听说过,他今年应当是九十一岁了,这可是难得的长寿之人。”
  江母和于婶两人凑在一起又说起附近周边哪个村落也有长寿的老人——方山村自然也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村里的老人向来闲不住,有的还能干农活,一个个的有时候比年轻小伙子还精神还有力气呢。
  江孜对这话题不感兴趣,常宁寺离常平镇就两公里,驴车慢吞吞的走着,江孜困得打起瞌睡,垂着脑袋整个人都坐得不稳当,一个踉跄,整个人差点儿就从车厢里滚出去,幸亏于婶眼疾手快拉住了江孜……她倒是没摔出去,但不小心给了于晓毅两脚,浅灰色的衣衫背后留下了两个清晰的脚印,任由江孜怎么拍都没能拍干净,只能无奈的摊手:“晓毅哥,我不是故意的,而且我真的很努力的想给你拍干净。”
  “没事,回去我自己洗洗就干净了,你回去坐好,不要再摔了。”于晓毅一点也不在意,江孜的瞌睡已经跑没了,扭头发现江母和于婶笑眯眯的看着她,觉得自己最好什么话都别说,容易造成误会……
  先赶着驴车回了食肆,江孜没下车,预备着和江谌还有于晓毅一起去一趟清河县,食肆里坐着的于晓静兴致勃勃的冲出来,飞快的爬上驴车:“江姨,今天食肆的账就交给你啦!我陪着阿孜去县里买驴。”
  没错,江孜今天另外的任务就是去买一头驴,实在是看着方志叔几个每天盯着个大太阳人工拉磨实在是辛苦的很——作为一名新世纪好老板,江孜自然是不想让他们每天都这般忙碌。
  所以她要去再买一头驴。
  第180章、逛清河县(一)
  有了于晓静,去清河县这一路是一点也不无聊,这丫头话可多了,瞧见于晓毅背后的脚印还狠狠地嘲笑了江孜一番,江孜瞪了她一眼,都不想理她。
  不过好歹于晓静还是懂什么叫适可而止的,很快话题又转移到了买驴这件事情上面了:“原本阿谌哥买了驴车在村里就已经很显眼了,你又买一头驴回去,有些人不知道得眼红成什么样。”
  “在镇上开食肆,在村里开加工坊,遭人眼红的事情多着呢,也不差这一件事了。”江孜一点也不在意,甚至轻哼了一声:“眼红就眼红呗,就是别在我面前表现出来,如今村长爷爷还想着让我多招几个人,帮着村里人也赚点钱好好过日子,但是我可不要些招惹我的人来帮我做事。”
  “那可不,咱们不做那傻子!”江孜非常肯定的点头,江孜偏头看她,她傻乎乎的露出笑来,顿时让江孜有些无语——嘴上说着不做那傻子,笑得倒是像个小傻子。
  清河县有专门出售牛马驴的牲市,买家和卖家交了入场费费用就可以进去,卖家卖了自己的牲畜,还得缴纳半成的收入,牲市的管理者则保证钱货两清,甚至有些人卖了银子怕被人遭贼或者遇上劫匪,管理者还给安排了不同的出口,尽可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如果能保证安全离开,这半成收入其实也不算多的——毕竟古代没有监控之类的东西,要是遭贼被抢劫,这银子几乎是没希望找回来的。
  因着江谌和于晓毅已经有了买驴的经验,他们也没多停留,径直往里走,因为人多,两人还各自抓着自己的妹妹,只怕她们走散。
  牲市里各种动物数量极多,满地的动物粪便,各种难闻的味道混杂在一起,江孜和于晓静几次干呕,差点就吐出来——这一对比就能发现邵氏屠宰场收拾得多干净了,虽然也会有难闻的味道,但每隔半个时辰就会有人冲洗地面。
  难怪邵氏屠宰场能够开遍整个大华朝,细节也是很重要的——谁愿意去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买野味肉食?
  好在江谌和于晓毅已经有了挑选驴的经验,他们很快就选定了一头年轻的小驴,又讨价还价的用低价要了一个车厢,总的来说花的钱比他们之前买的这头驴便宜得多。
  江孜满意极了,这头年轻的小驴才三岁,好好养着能活好些年呢。
  “阿孜,等会家了咱们也学着赶驴车,以后也能不用麻烦阿谌哥早上赶驴车送咱们了。”于晓静眼睛亮亮的:“我攒的钱也能买一辆驴车呢,我娘肯定是不许的,我是不是可以先斩后奏?”
  “想被于婶鞋底抽死,你就买。”江孜微笑。
  于晓静直接给江孜表演了一个什么叫做变脸,直接钻进车厢。
  “你呀,干嘛总逗晓静?”江谌好笑的戳了戳江孜的额头,江孜做了个鬼脸,也跟着进了车厢,于晓毅站在车旁看着江孜入了神,被江谌拍了拍肩膀才憨憨的笑了笑。
  “晓毅,无论什么事,都得主动。”江谌意有所指:“不然等到想主动却已经没法主动的时候,就晚了。”
  于晓毅愣了一瞬,很快又露出一贯老实憨厚的笑容,重重的点了点头。
  可究竟该不该主动,又该如何主动。
  他心里还是乱糟糟的,有些不知所措——他隐约是有感觉得到的,阿孜不喜欢他,阿孜似乎对另一个人更加的关注。
  他能比得过吗?
  于晓毅微微垂头,脸上的笑容散了几分。
  来清河县不仅仅只是为了买驴车而已,江谌和于晓毅今日休息,也是想着顺路过来瞧瞧县里有没有什么便宜合适的东西可以带回去卖得——要江孜说,清河县离常平镇可不算进的,跑这里进了货拿到常平镇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跟跑商没区别,只是短途和长途的区别罢了。
  他们将两辆驴车都寄存在牲市,一人背着一个竹筐开始逛清河县,第一个地方去的就是清河县专门摆摊的集市。
  清河县集市不像常平镇是在两条巷子的背面,长长的巷子里是没有铺子的,只用来摆摊,这里的集市两边是各种铺子,一间铺子前一个摊位,摊位不得挡住铺子的大门,只能占用一小部分地方——不过这样的位置也足够大了,就像现在江孜的右手边就有一个卖茶水的摊位,摆了两张桌子,满满当当的。
  “婆婆,给我们一人来一碗凉茶。”江孜拉着于晓静坐下,冲着江谌和于晓毅道:“我请客,快坐下歇会,今天你们赶驴车最辛苦了。”
  “勉强算你这丫头有点良心。”江谌看了眼江孜,又道:“想让我们回去教你们赶驴车呢?我得回去整理东西,让晓毅教你们。”
  江谌这样说其实就是想给于晓毅制造机会,于晓静眨眨眼,这次倒是聪明了一回,摸了摸下巴:“我倒是想立马就学,可铺子里的小米蒸糕不多了,回去了得先做一些,不然明天可忙不过来。”
  “没事,不急,我可以先教阿孜。”于晓毅笑着看向江孜,三个人的目光让江孜完全说不出拒绝,只能点头:“行。”
  等到凉茶端上来的时候,江谌和于晓毅都渴得不行,端起就大口喝着,江孜这才趁机狠狠地瞪了于晓静一眼——当她傻呢?一个个的故意想把她和于晓毅凑一起!
  “快喝,阿婆熬的这个凉茶好喝,一点也不苦。”于晓静当做什么都没发现,端起凉茶喝了一口,立刻对江孜说着,江孜撇撇嘴,也喝了一大口——确实熬得不错,里头应当减少了凉茶里面药材的比例,又多加了些蜂蜜,甜滋滋冰冰凉的,十分结束又好喝。
  “阿婆,你这里面放的蜂蜜是买的还是自家的?我尝着味道不错,也想买一些回去。”
  卖凉茶的阿婆虽然满头银发,但是整个精神好极了,听了江孜的话笑眯了眼睛:“小丫头厉害呀,这蜂蜜可是我们自家养的,味道自然是好得很。”
  第181章、逛清河县(二)
  江谌和于晓毅帮江孜收过不少的蜂蜜,虽然她不懂得好蜂蜜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无论是泡水还是用来做点心,那些蜂蜜总是差些意思,品质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程度。